李然,劉立萍,劉貴軍
甘遂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因其能泄十二經(jīng)水,其熱奔涌直決,使之直從谷道而去,古人謂:“上味曰甘,徑直曰遂”,故名甘遂[1]。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因其有毒,列為下品,曰:“甘遂,一名主田。味苦,寒,有毒。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逼涔πa水逐飲,消腫散結,治療水腫腹水,胸協(xié)停飲,風痰癲癇,癰腫瘡毒等證[2]?!侗静菅芰x》謂其:“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因其逐水之力之強,被后世醫(yī)家譽為“泄水之圣藥。”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善用甘遂,《傷寒論》113方中,用甘遂者3方,《金匱要略》265方中,亦有2方用之。其中,甘遂或配大戟、芫花以攻逐脅下水飲,主治懸飲“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之證,如十棗湯,三藥為末,大棗煎湯送服,苦寒下泄,通利二便,峻下逐水,用于治療水濕停滯,胸協(xié)積水,咳唾痰涎,胸協(xié)隱痛,形氣俱實之水腫及痰飲停蓄之證?!端幮哉摗吩疲骸澳転a十二種水疾,能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或配大黃以瀉熱以滌水,主治水熱互結之證,如大陷胸湯,大黃、芒硝苦寒以瀉心胸熱結,甘遂攻逐水飲之凝聚?!侗静莘暝罚骸爸倬按笙菪販?、《金匱》甘草半夏湯用之,但大瀉元氣,且有毒不可輕用。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泄腎經(jīng)濕氣,治痰之本也,不可過服,中病即止?!?;或配葶藶子以緩攻在上熱結,主治水飲停聚胸協(xié)之證,如大陷胸丸,逐水之峻藥甘遂配伍瀉利肺胸之水結的葶藶子、杏仁;《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中甘遂配伍半夏、甘草;大黃甘遂湯中甘遂配伍阿膠,諸凡種種,可見甘遂性雖峻猛,而仲景配用頗多。
后世諸家亦多有繼承與發(fā)展。如《圣劑總錄》二氣湯方用甘遂一錢,牽牛子半兩,上二味粗搗篩,分作二服,治療水腫腹?jié)M;《太平圣惠方》中甘遂丸“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用甘遂半兩,加黑豆半兩,蒜瓣半兩;《太平圣惠方》中舟車丸治濕熱蘊結,水濕壅聚而致腹大堅滿,煩熱口苦,二便秘澀,可與大黃、芫花、木香、檳榔等同用;《濟生方》中遂心丹治風痰迷心之癲癇,用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nèi),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等等,都是應用甘遂之佳效良方。眾多醫(yī)家,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大量地應用甘遂,以逐水為先,取得了非凡之療效,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
張仲景使用甘遂常以心下痞鞕滿、結胸等為指征。臨床使用甘遂的辨證要點有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但甘遂乃有毒損正之品,非體壯邪實者忌用。甘遂的使用劑量,張仲景在之《傷寒論》中用甘遂多為一錢匕。目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甘遂使用劑量為0.5~1.5 g,外用研末調敷適量。甘遂內(nèi)服用量過大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中毒反應,嚴重者會致人死亡。因此,應用甘遂之量尤當慎重,用量不易過量,取效后中病即止,不可過服,以防中毒。
服用甘遂中毒之征,甘遂中毒之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水樣便,甚至心悸、頭暈、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副作用。中毒原因主要是因內(nèi)服量過大。
多入丸散劑,嚴格控制內(nèi)服使用劑量。炮制減毒:甘遂入藥宜先用醋制過(浸,煮)或用面粉裹煨,以減輕甘遂的毒性和峻猛之性。李時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有研究報道給小白鼠分別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顯瀉下作用,但生甘遂瀉下作用較強,其毒性也較大,說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配伍減毒:甘遂為苦寒逐水之峻藥,且有毒,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毒藥攻邪,脾胃必傷,如無補脾扶正之品,水氣雖盡,然正氣也隨之漸亡,故需與補脾扶正藥同用。配伍大棗補脾胃之虛,以達固護脾胃之效,又具和諸藥之毒之功;或配以白蜜緩戀,以恐甘遂一掠而過。
服用甘遂中毒后,應立即采取解毒措施搶救??捎脺亻_水洗胃,然后服用解毒劑。口服硫酸鎂導瀉或高位灌腸,以除去未吸收的毒物。靜脈給生理鹽水,以防失水過多發(fā)生虛脫。中毒后30分鐘至1小時,服氫氧化鋁凝膠10~15 mL。
甘遂炮制法自古有之,晉代有豬腎炙制(《肘后》)、熬法(《范汪法》);南朝宋時有甘草、薺苨復制法(《雷公炮制論》);宋代新增了煨法,面裹、慢火“煨令微黃”(《太平圣惠方》)和“濕紙裹煨”(《傷寒》),改熬法為炒法,并要求“炒令黃色”(《博濟方》),胡麻炒法(《太平圣惠方》),醋炒法、麩炒法(《總錄》);金元時期有面裹煮制、改豬腎制中的火炙為“荷葉包煨”(《儒門》),面裹浸制、水浸法(《丹溪心法》);明代增加了大麥炒法(《普濟方》);清代有“甘草煎湯浸、面裹,糠火煨”(《治全》),豬心制(《本草述》)等[3]?,F(xiàn)代炮制法有撞去外皮,曬干,生用、醋制、煮甘遂和煨甘遂四種。生甘遂通過炮制,使毒性降低,安全性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甘遂的炮制方法為:生甘遂除去雜質,洗凈,曬干。醋甘遂取凈甘遂,照醋炙法炒干,每100 kg甘遂,用醋30 kg。
除了予以適當?shù)呐谥瓶墒垢仕斓亩拘越档?,安全性提高之外,合理充分地煎服也是安全有效地運用甘遂的必要手段。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炮制后多入丸散用。研末吞服或裝入膠囊吞服。外用研末調敷。如大陷胸湯、大陷胸丸、十棗湯中甘遂為散,內(nèi)藥末。十棗湯中甘遂、大戟、芫花為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提示甘遂服用時間以晨起空腹為宜,得瀉后才可以進食。得效即止,必要時可間隔5~7日再服一次。藥后腹瀉一般在8~12次,若腹瀉次數(shù)過多,飲熱粥緩之[4]。
本品峻烈有毒,副作用較大,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甘遂與甘草配伍 “十八反”中要求甘遂不宜與甘草同用(反甘草)?!侗静萁?jīng)集注》:“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比恢倬啊督饏T要略》創(chuàng)立的半夏甘草湯,將半夏和甘草同用,臨床一直應用至今。《醫(yī)宗必讀》曰:“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劉河間《保命集》載:“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繞臍令滿,內(nèi)服甘草水,其腫便去?!薄栋僖贿x方》:“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及一切腫毒。用甘遂末,水調敷腫處,即濃煎甘草汁服,其腫即散。二物相反,感應如此。”據(jù)報道[9],甘遂與甘草同用的,《千金方》中有7方,《外臺秘要》中有8方,《圣惠方》中有2方,《圣濟總錄》中有3方,《普濟方》中有27方,《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有8方。甘遂炮制法方面,古有甘草制甘遂,清代有“甘草煎湯浸”(《治全》)?,F(xiàn)代大鼠實驗研究認為:甘遂與甘草配伍時,如甘草用量與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時,無相反作用,有時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則有相反作用。近年來,對于甘遂是否可以配伍甘草存在爭議,對于二者之間“相反以立功”的說法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1] 冉先德.冉氏釋名本草[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34.
[2] 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65.
[3] 葉定江,張世臣.中藥炮制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55.
[4] 高學敏,鐘贛生.實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