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奕雄
樂山烏尤寺有一尊青銅整體澆鑄的男相烏尤大士(觀音)像(“烏尤”為梵語的音譯,漢譯為“面然”),高2米,重約3噸,造型古樸,深眼高鼻,具有印度造像風格。這尊像左手托缽,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狀,即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他袒胸露腹赤腳,那倚禁垂足的姿勢,很可能是受凌云寺彌勒石刻大像(樂山大佛)的影響。而其相貌怒目攢眉兇神惡煞如鬼王,據說是觀音菩薩七十二化身之一,為是是用這種威嚴的面目以鎮(zhèn)妖蜮。
1934年《樂山縣志》卷十六云:“嘉州烏尤山,釋氏相傳觀音菩薩至此,見兩河沙岸鬼魅啾啾,乃化為鬼王。世云,大士七十二化,至此自視其像,大鼽魎陋,遂不再化?!边@恐怕是依照這尊烏尤銅像的形貌而附會。這種形體的觀音銅像,為我國佛教寺院中獨有,海外其他叢林亦無二例,珍貴異常。
觀音菩薩從印度傳入中國本為男相,南北朝時開始出現女相,長時期男女相觀音菩薩并存,至元朝確定為女相,其后都是女相。元末明初,《西游記》小說,將觀音描繪為手持凈瓶,以柳枝沾水灑雨的形象,所以我們見到的明清時期的寺廟觀音塑像,都是女性凈瓶灑水的模樣,說明佛教塑像受世俗的影響很大。從明代起,我們見到的觀音像,都是慈眉善眼的,像烏尤寺這尊古老的烏尤(面然)塑像作兇神惡煞狀,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關于這尊銅像的來歷,目前無任何民國以前的資料可稽,僅有烏尤寺已故方丈遍能于1988年郵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凌云烏尤史略》一書說:“寺中有唐代鑄造烏尤大士銅像一尊”。這個“唐代鑄造”的說法,值得斟酌。
根據我國漢族地區(qū)寺廟命名慣例,大多以寺中主要造像立名,比如峨眉山有史可稽的最早佛寺普賢寺(今萬年寺),即因東晉慧持大師塑立普賢像而得名。烏尤大士作為唐宋時期密宗瑜珈部的主尊之一,其銅像所安奉的寺廟,自然會稱作烏尤寺,所在的山峰也因寺而名烏尤山。而烏尤山這個名稱是在宋代才出現的,唐和五代的文獻均無記載。北宋熙寧四年春至五年冬(公元1071——1072年),蘇軾的表兄文同擔任陵州(今仁壽縣)太守時,寫有《題黎公照序訓堂》一詩,其中兩句是“如何置得烏尤住,相與談經度此生。)文同在祝賀嘉州文友黎公照的序訓堂落成的同時,還希望在烏尤山上另建一屋,以便共同談經論文。這是最早出現“烏尤”二字的文獻記載(見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同詩選注》)。而在這之前,蘇洵、蘇軾、蘇轍于嘉佑四川(公元1059年)到嘉州各自寫的同名《初發(fā)嘉州》詩中,分別有“烏牛山下水如箭”(蘇洵)、“烏牛在中渚”(蘇轍),都還稱作烏牛山,還沒有改成烏尤山。那么,由此可以推斷,烏牛山同于烏尤大士銅像的安奉而改稱為烏尤山,其時間當在公元1059年至1071年之間。因此,我認為,烏尤大士銅像的鑄造時間應是北宋時期。
為保護這尊鎮(zhèn)寺之寶,古時期烏尤寺里建有烏尤殿供奉之。有文獻記載明代景泰、成化年間兩次重建過烏尤殿。民國初年,方丈朗清將已于清末頹圯的烏尤殿基礎拓大增高,新建羅漢堂,塑像五百羅漢,烏尤銅像移置于堂中。故竣工后邑人曙輝在《新修羅漢堂記》中云:“今之羅漢堂,即昔之面然殿也?!保嫒坏罴礊跤鹊睿┑搅宋母飼r期,烏尤大士銅像連同五百羅漢塑像一起遭毀壞,銅像被棄于草莽中。遍能法師乘夜尋找,藏于暗處。改革開放后,恢復宗教活動,于寺內大雄殿左側,重修了烏尤殿以供奉。近來僧人重新修復,刷以金粉,煥然一新。又按照這尊銅像的模樣,鑄造高5厘米左右的縮小了的鍍金烏尤像,作為贈送貴賓的禮物,成為許多人爭相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