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喬
(蚌埠日報社,安徽 蚌埠 233000)
淺談地市黨報深度新聞的危機與轉機
□余小喬
(蚌埠日報社,安徽 蚌埠 233000)
(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眾對媒體解疑釋惑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的新聞報道領域涌現出一批“深度新聞”。進入新世紀以來,深度新聞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尤其是地市級黨報為應對網絡挑戰(zhàn)、更好地滿足受眾求知求新的要求,解放思想,把深度新聞作為服務地方發(fā)展、促進報紙升級的大事來抓。這類地市級黨報深度周刊緊抓地區(qū)有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分析背后的原因,建設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受到讀者的強烈關注。
所謂深度新聞,它是一種通過系統(tǒng)的科學材料和客觀的解釋、分析,全面深入地闡明事件因果關系,預測事件發(fā)展趨向的報道形式;也是一種將新聞帶進讀者關心的范圍以內,告訴重要的事實,相關的緣故以及豐富的背景資料。其核心就是通過“看什么”了解“是什么”,通過解釋“為什么”知道“意味什么”,它可以是對事件的一種回顧和反思,也可以是對事件的一種推測和預見。這也決定了深度新聞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寫作方式,它對新聞寫作以及策劃人員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作為一個新事物,地市級黨報的深度新聞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在問題面前,地市級黨報的深度新聞也面臨著重要機遇,若能抓住機遇,解決問題,深度新聞的形式必然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
有學者撰文稱,地市級黨報本身便面臨四大困境。首先,隨著經濟體制轉型,黨報受都市報和社會刊物嚴重擠壓,被大眾關注的程度受到了影響,發(fā)行量呈下降態(tài)勢;其次,廣告量和廣告收入增長緩慢;再次,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制約,不少地市級黨報對骨干人員的吸引力度不夠,導致人才外流的現象比較嚴重;最后,電視媒體、網絡和晚報(晨報)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黨報的資源,分化了讀者群。而其中最根本的困境就是傳統(tǒng)的黨報報道方式難以激起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
由于深度新聞的內容多與地區(qū)經濟文化密切相關,有材料,更有觀點,有信息,更有深度,從而在問世之初便受到了極大關注。深度周刊的涌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讀者對黨報的認可度,增加了黨報的可讀性和發(fā)行量。但多數地市級黨報的深度周刊都被人為地賦予了實現黨報戰(zhàn)略轉型、應對多元媒體下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提升黨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爭奪讀者群的重任,這也決定了地市級黨報深度周刊自誕生之日起便面臨和黨報相同的困境,背負了比黨報本身更重的壓力。再加上深度新聞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對采編人員更為苛刻的要求,它在發(fā)展過程中又要面臨比黨報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深度新聞奉行觀點至上原則,不主張簡單的敘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觀點的深度如何將決定深度新聞本身的質量。相比較普通的黨報新聞通訊,深度新聞對采寫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多數地市級黨報在深度新聞方面才剛剛起步,采寫人員也多從其他崗位直接轉崗過來,或是剛剛畢業(yè)的年輕本科畢業(yè)生,他們在撰寫此類稿件時往往缺乏經驗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想要在短時間內寫出合乎地方發(fā)展趨勢的觀點絕非易事!即便在撰寫過程中融入了采訪對象的觀點,但由于采寫自身對問題了解未透,或存在一知半解現象,所提的觀點有時略顯幼稚,甚至經不住推敲。嚴格來說,此類稿件的撰寫有不少是失敗的。
深度新聞強調深度,注重多維思考,不孤立報道單個事件,圍繞一個中心(事件或觀點)立體地組織新聞要素。這就要求深度新聞一方面強調挖掘要深,另一方面要求在篇幅方面也相對較長、在素材數量上也相對較多。一般來說,為達到深度要求和篇幅要求,一篇深度新聞的寫作周期不應有僵化的限定。但實際上,多數地市級黨報的深度新聞人員不足,每周一刊,人均每周一稿。因而通常情況下采寫人員必要的休息時間都難以得到保障,連續(xù)撰寫長篇稿件更是讓他們產生疲憊情緒,甚至患上“恐寫癥”、“恐采癥”。
(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絕大多數地市級黨報負責人都能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旗下深度新聞的嚴峻挑戰(zhàn),并正在著手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逐漸使深度新聞煥發(fā)出成熟的生命力。
堅持是應對挑戰(zhàn)的法寶。就當前形勢來說,黨報及其深度新聞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危機的背后同樣也蘊藏著巨大轉機。首先在紛繁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下,黨報在受眾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度不僅沒有受到削弱,反而相對得到了增強。因此堅持黨報的主流媒體地位不動搖,讓黨報重現昨日的輝煌并非癡人說夢。黨報堅持正確的辦報方針是黨報得以生存的基礎,黨報堅持正確的辦深度新聞的宗旨是黨報得以發(fā)展、黨報深度新聞得以安身立命的關鍵。只要黨報上下一心,黨報及其深度新聞的春天就不會遙遠。
堅持不是死守,而是順應形勢,主動應對挑戰(zhàn)。改革便是應對挑戰(zhàn)、化解危機的利器。
首先,要改革的是陳舊的觀念,把黨報納入到市場化的大潮中,接受市場的選擇和洗禮,黨報的深度新聞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它不僅是喉舌,也不僅是簡單的傳聲筒,而是服務于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號角,更是綜合解讀地方發(fā)展前景的皇皇巨著。在黨報轉型的歷程中,深度新聞更需要發(fā)揮排頭兵的作用,勇于接受挑戰(zhàn),實現深度新聞本身和地市級黨報價值的全面提升。
其次,是以上下齊心辦出特色為改革的目標,逐步提升在同類報紙中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蚌埠日報社于2009年12月成立深讀周刊部,就時間而言,蚌埠日報社深讀周刊還是個年輕的集體,迄今為止共推出尚不足百期,但在辦刊特色上,報社領導一直予以高度重視。從策劃到調集精兵強將,從召開專題會議到始終如一地關注稿件質量,社領導傾注了大量心血。就采編人員而言,每人都能堅守自己的崗位,努力學習最新的新聞理論;在寫作方法上,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爭取寫出高質量的稿件。在社領導的關懷下,深讀周刊部建立了策劃班子,使得深度新聞更具系統(tǒng)性和前瞻性。但策劃班子從來都不排斥采編人員的參與,而是主動積極爭取,鼓勵全社上下為深度周刊的發(fā)展獻計獻策。
再次,要切實降低深度新聞從業(yè)人員壓力,鼓勵采寫人員加強理論學習的力度,逐步提升深度新聞采寫人員的理論素養(yǎng)和采寫水平。過重的工作壓力不利于從業(yè)人員對工作的積極參與,不利于從業(yè)人員的自我學習和提高;只有讓采寫人員真正感受到緊迫感,樹立自主學習的動力,才會變片面地追求稿件數量為嚴格地把握稿件質量,深度新聞才會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蚌埠日報社建立起長效學習機制,社領導班子親自授課,對所有采編人員進行不定期培訓。深讀周刊的采寫人員在培訓中受益匪淺。長期以來,全社上下已逐漸形成自我充電、善于多方學習的風氣。
最后,還要積極爭取地方優(yōu)勢人才資源的參與,獲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就地市級黨報而言,擁有各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似乎并不可能,但地市級黨報坐擁地市級城市的本身資源,通過加強與地方優(yōu)勢人才資源的聯系,尤其是獲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實現專業(yè)瓶頸的突破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撰寫經濟類稿件時,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相關專業(yè)人才的支持之下,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和總結將突破地方財政等職能部門所提供材料的限制,上升到更為理性、更為專業(yè)的層面,真正實現對經濟類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