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曉芹
周必大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評析
綦曉芹
從南宋孝宗隆興初(1163)至寧宗嘉定末(1224)被史家稱為南宋的中興期,時局相對穩(wěn)定,學術文化繁榮,北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全面恢復發(fā)揚,表現(xiàn)為名家薈萃,文備眾體,文派孽生,文論勃興。周必大身處朝廷翰院,為當時詞臣之冠。在文章創(chuàng)作方面,他的理論主張散見于其文集的題跋以及序作中。他特別強調作家的學、才、氣對創(chuàng)作的綜合作用,他的主張對南宋中期的文風演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周必大;學;才;氣
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歸,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歸,‘漢史’、‘唐詩’、‘宋文’、‘元曲’,此世人口頭語也。”①李漁視宋文為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這可謂別具慧眼。宋文大家輩出,流派眾多,體裁完備,技巧純熟。然而,歷來對宋文的論述評介,都是重北宋而輕南宋。王水照先生指出:“《四庫全書總目》共收宋人別集三百八十二家、三百九十六種(存目除外),北宋一百一十五家、一百二十二種,南宋二百六十七家、二百七十四種,南宋別集的著錄數(shù)量為北宋的兩倍多?!雹谟纱丝梢娔纤挝膶W創(chuàng)作的繁榮盛況。尤其是從孝宗隆興初(1163)至寧宗嘉定末(1224)約60年間,宋、金處于對峙階段,時局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復蘇,學術文化繁榮,北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全面恢復發(fā)揚,表現(xiàn)為名家薈萃,文備眾體,文派孽生,文論勃興。元人虞集在《廬陵劉桂隱存稿序》曾稱道乾、淳之間文壇中興的盛況:“東南之文相聞而起者,何營十數(shù)……文運隨時,而中興概可見矣?!?/p>
相較于北宋,南宋作家對散文理論的探討更為自覺,其文論廣泛涉及到文壇風會、作家風格、作品特色、文人佚聞、文章本事等,并進而深入到散文的命意布局、行文規(guī)則、文法修辭、文體辨析等領域。文論體式既有傳統(tǒng)的文集序、論文題跋、書信、雜文、筆記、語錄等,又創(chuàng)造了文選標注評點(如呂祖謙《古文關鍵》、樓昉《崇古文訣》、謝枋得《文章軌范》),文論匯輯(如王正德《余師錄》),文話(如王铚《四六話》、謝伋《四六談麈》等),還有其他論文專著等形式。這些都標志著古代散文理論在南宋開始走向成熟。周必大在文章創(chuàng)作的理論方面沒有系統(tǒng)的論述,但零星散見于文集中的理論主張不能忽視,尤其是題跋以及序作中的理論主張尤為重要。從這些零散的言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周必大深受歐陽修的影響。周必大刊刻的《歐陽文忠公集》成為善本;在對歐陽修集子的校訂中,周必大領悟其文藝術之妙,他明白歐文粹然在于歐陽修對儒學的堅守,其從容平易的文風在于學養(yǎng)的積累。從如下所述的周必大的創(chuàng)作理論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為文基本追踵歐陽修。
周必大認為一位好的作家需才、學、德兼?zhèn)?。在《曾南夫提舉文集序》中他指出,“夫文亦多術矣,以要言之,學不當則辭不典,氣不充則辭不壯,才不高則辭不贍”③,闡明了學、才、氣與文學尤其是辭采的關系。而三者中,“文章以學為車,以氣為馭”,因此,學識的積累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基。他指導文人要在六經(jīng)中浸養(yǎng),在經(jīng)典中涵養(yǎng)自己,厚積薄發(fā),才能使文章在千錘百煉之后呈現(xiàn)出天然的美感:“昔黃魯直嘗問文章之法于蘇翰林,翰林告以熟讀《禮記》、《檀弓》,魯直取二篇讀數(shù)百遍,然后得之?!雹堋氨擞兄局浚洳傩囊矊?,其學古也力,譬之追風笠云之驥,要非繩墨所能御?!雹菟J為,文章之法還是要追古溯源,從經(jīng)典中汲取,方能自出機杼。而在學識積累的過程中,還少不了作者字斟句酌的磨礪,《題聶倅周臣所藏黃魯直送徐父宰馀干詩稿》載:“山谷此詩今載外集,不觀初草,何以知后作之工?老杜云:‘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孰知二謝將軍事,頗學陰何苦用心?!堊髡吆踉?”⑥這里道出了黃庭堅詩作之工源自用心地字斟句酌與修改。在《跋宋景文公唐史稿(節(jié)錄)》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香山詩語平易,六一文體清駛,疑若信手而成者。間觀遺稿,則竄定甚多?!雹卟⑶以趯W陽修集子的艱辛校訂中,周必大對其文藝術之妙體會更深,惟有經(jīng)過了歲鍛月煉之后,方能越人工而達天然。在《跋楊廷秀石人峰長篇》中說:“今時士子見誠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掃千軍、倒山峽、穿天心、透月脅之語,至于狀物姿態(tài),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遂謂天生辯才,得大自在,是固然矣。抑未知公由志學至從心,上歸庚載之歌,刻意風雅頌之什,下逮左氏莊騷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本朝凡名人杰作,無不推求其詞源,擇用其句法,五六十年之間,歲鍛月煉,朝思夕維,然后大悟大徹,筆端有口,句中有眼,夫豈一日之功哉?”⑧楊萬里詩作趨于化境,固然是有“天生辯才,得大自在”,但關鍵還是一心志學,從古人乃至本朝的杰作中,推求詞源句法,朝夕思慮,歲鍛月煉,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從上述言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周必大的文論注重涵養(yǎng)、注重學識,有著鮮明的宋人特色。
如果說學是根基,才乃先天所有,氣則在日常的修養(yǎng)中,孟子所謂“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周必大非常重視作家的“氣”,強調惟有“浩浩乎胸中,才能滔滔乎筆端”。這與韓愈的文氣觀相近,他在《答李翊書》中提出,“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敝鼙卮蠓浅V匾曃臍猓谖募袑覍姨峒?。在《張彥正文集序》中說:“有德之人其辭雅,有才之人其辭麗,兼是二者,多貴而壽”,并稱贊張彥正“窮經(jīng)必貫于道,造行弗逾于矩,發(fā)為文章,實而不野,華而不浮”⑨。這里他強調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決定其文章的風格。在《王元渤洋右史集序》則說:“文章以學為車,以氣為馭,車不攻積中固敗矣,氣不盛吾何以行之哉?”以車、馭與學、氣比較,用貼切的比喻表現(xiàn)出“氣”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氣”不盛文章亦難以立。他贊賞王洋:“以六經(jīng)為美材,以子史為英華,旁取騷人墨客之辭潤澤之。猶以為未也,挾之以剛大之氣,行之乎忠信之途,仕可屈身不可屈,食可餒而道不可餒,如是者積有年,浩浩乎胸中,滔滔乎筆端矣。賦大禮則麗而法,傳死節(jié)則瞻而勁,銘記則高古粹美,奏議則切直忠厚。至于感今懷昔,登高望遠,憂思愉快及摹寫戲笑,一皆寓之于詩文?!雹饪梢姡瑢W識的積累雖然是根基,但是周必大更強調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儒家的修養(yǎng),惟有如此,才能有浩大之氣,針對不同的文體自然有適宜恰當?shù)谋硎稣Z言,從而成就一個人的詩詞文章。其實“文氣說”的最早提出者當屬曹丕,他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如音樂,典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辈茇娬{文氣是一個作家內在氣質的外在表現(xiàn),不可強致,具有先天的特質和不可替代性。唐代以來,評論者不但注重雄健的文氣,而且注意把文氣與作家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周必大則與之呼應,更強調儒家君子的氣息,他在《又上朱參政書》中說:“某不佞,竊嘗妄論自古賢人君子,所以能任大事,立大功,修身則身修,治國則國治者,其說有三焉,曰才曰學曰德而已。”[11]因此,周必大所強調的氣,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之“正氣”。
周必大對文學的發(fā)展演變有自己的認識。他對文風演變的把握很準確。同時,對于文體,認識新穎獨到。在《皇朝文鑒序》中,他對宋初至于孝宗朝的文風演變有精當?shù)恼撌?
天啟藝祖,生知文武,取五代破碎之天下混一之。崇雅黜浮,汲汲乎以垂世立教為事,列圣相承治出于一,援毫者知尊周孔,游談者羞稱楊墨,是以二百年間英豪踵武,其大者固已羽翼六經(jīng),藻飾治具,而小者猶足以吟詠情性,自名一家。蓋建隆雍熙之間,其文偉,咸平景德之際,其文博,天圣明道之辭古,熙寧元祐之辭達,雖體制互興,源流間出,而氣全理正,其歸則同。嗟乎!此非唐之文也,非漢之文也,實我宋之文也,不其偉哉![12]
他認為宋代文風有四變:“至和嘉祐中,文章爾雅,議論平正,本朝極盛時也。一變而止熙寧元豐,以經(jīng)術相高,以才能相尚,回視前日不無醇疵之辨焉。再變而至元祐,雖辟專門之學,開眾正之路,然議論不齊,由茲而起。又一變?yōu)榻B圣元符,則勢有所激矣。蓋五六十年之間,士風學術凡四變?!彼麑ξ捏w的看法是:“斷自中興以前,匯次纂上古賦詩騷,則欲主文而譎諫,典策詔誥則欲溫厚而有體,奏疏表章取其諒直而忠愛者,箴銘贊頌取其精深而詳明者,以至碑記論序,書啟雜著,大率事辭者為先,事勝辭則次之,文質備者為先,質勝文則次之,復謂律賦經(jīng)義國家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他在闡明自己對各種文體的看法的同時,還對其做出評判優(yōu)劣的標準。而對于古文和時文之分,周必大有精辟的見解:“科舉不遠,當俯為祿養(yǎng)計,其于著述初步相妨,山谷云:‘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本既立則末皆應,豈以古文時文為間哉’?”[13]他認為古文和時文有孝友忠信做根本則可,他對古文、時文的看法并不偏激,并且指出科舉關系個人的前途生計,它對作者的著述有所妨礙,但如果明了其根本,則并無大妨。
在其文集中,周必大對當時的文壇陋習屢有抨擊。在《與韶州梁守安世書》中說:“因念近世文人,一或抱負所長,則驕矜傲忽,憎疾勝己,輕賤不如己,所謂以能問不能,以多問于寡者,未之聞也。故其才華雖甚可愛而常使人逡巡避不敢與之親?!盵14]這體現(xiàn)了周必大對儒家溫潤如玉的君子形象的期許。另外,在《跋蘇石帖》中表達對歐陽修提拔人才、珍惜人才之后,情不自禁地返觀當時文壇“唯公道德文章師表百世,而干旄淄衣之好,之死靡倦。彼爭名者相傾,屬文者相輕,聞公之風,其少愧哉”![15]對文人相輕的陋習予以批判。
周必大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方面雖然沒有系統(tǒng)的著述,但其創(chuàng)作主張及其散文為時人推重。《忠文耆德之碑》贊其“文章則追配作者,議論則究極古今,風度如張九齡,謀謨如崔佑甫,宋廣文之守文,杜如晦之善斷,公幾兼之,乃所愿則尤切切于陸宣公歐陽文忠,此非臣之私言也”[16]。對于周必大對歐陽修的追踵,當時文人認為“故少傅贈太師益國周公,其歐、蘇之流亞也歟”[17]。另如《文忠平園續(xù)稿原序》評價其各類文章“連篇累牘,姿態(tài)橫出,千匯萬狀,不主故常,何其富也,詩賦銘贊,清新嫵麗,碑序題跋,率常誦其所見,足以補太史之闕遺,而正傳聞之訛謬,又何其精也,國初承五季之后,士習俳俚,歐陽文忠公自廬陵以文章續(xù)韓昌黎正統(tǒng),一起而揮之,天下翕然,尊尚經(jīng)術,斯文一變而為三代兩漢之雅健,翰墨宗師項背相望,故慶歷元祐之治照映古今,與時高下信哉,其后穿鑿破碎之害起而士俗亦陋,及公發(fā)揮文忠之學,被遇高廟,輔相阜陵,弼成治功,于是二公屹然并著于六七十年之內,今觀遺稿貫穿馳騁,雍容而典雅,體正而氣和,使人味之肅然起敬”[18]。因此,當時不少后學都向其請益文章之學。
周必大生前高居相位,利用其在政權上的影響對文士左提右攜,與朝中文士亦有深厚交往?!吨u誥》云:“門無雜賓,海內人士有能以片文只字自致于公者,輒忘年忘分,與之交際。”[19]可見周必大對文學的重視及對文士的敬重。周必大的人際交往影響基本覆蓋南宋中期整個文壇。他與南宋中期文壇的理學派代表朱熹、張栻,永嘉派代表鄭伯熊、葉適,事功派代表陳亮、陸游、范成大以及文學家族、地方文人多有詩文交流。因此,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在交流中對當時的文壇存在重要影響。當然,由于他沒有系統(tǒng)的專門理論,其文氣說基本上與韓愈一脈相承,因此易于被后人忽視。但是他提出的這些主張對推動南宋文壇的發(fā)展,革除當時文風的一些弊端,尤其是他對宋代文壇陋習以及對宋代的文風演變有著銳利的見解,對不同文體的特點作出了精到的點評。他的理論見解從簡要中體現(xiàn)出獨到新穎,對當時文壇的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注釋
①李漁:《詞曲部·結構第一》,《閑情偶寄》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②王水照:《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文學遺產(chǎn)》2010年第1期。③⑨⑩[12][15]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30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143、205、202、193、305頁。④⑥⑦⑧[11][13][14]《全宋文》第229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184、426、281、321、150、197、202頁。⑤周必大:《跋韓子蒼與曾公兗錢遜諸人唱和詩》,《全宋文》第230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423頁。[16][17][18][19]周必大:《文忠集》,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1、318、439、318頁。
責任編輯:行健
I206.2
A
1003—0751(2011)02—0212—03
2010—12—08
綦曉芹,女,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報》編輯,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上海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