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輝,李延林
(1.湖南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湖南長沙410011;2.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
彭安輝1,2,李延林2
(1.湖南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湖南長沙410011;2.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從分析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目的出發(fā),分析觀察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從培養(yǎng)學生注重文化差異的角度,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翻譯能力進行探索,為如何得體地處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的障礙提供可行的翻譯策略?!暗厍虼濉比祟惞残缘恼J識正在逐步擴大,經(jīng)濟隨之蓬勃地發(fā)展起來,許多領域越來越急需大批的翻譯人才。這些成為筆者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實依據(jù)。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解決翻譯中遇到的文化障礙,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對翻譯教學的影響,以達到翻譯“意義相符”、“功能對等”的目的,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促進祖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文化;跨文化交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國家輸送應用型人才的高職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高職英語教師教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然而,長期以來,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不夠,甚至有時被嚴重忽視,從而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翻譯能力低下,翻譯人員的數(shù)量和質量大打折扣。而競爭激烈的社會卻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漢語言知識,又掌握了英、漢語國家生活習俗,民族心理以及價值觀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的應用交際型的翻譯人才。因此,筆者就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人才進行探討,以期為成功的翻譯教學提供現(xiàn)實保證。
近年來,盡管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語言有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負載,但是在翻譯教學中,有些高職院校的老師,依然局限于翻譯技巧的教授與訓練。學生因為對文化背景一無所知,雖然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其英語的過級考試勉強通過,但運用語言進行文化交際的能力相當差,特別表現(xiàn)在面對西方人士,要進行談話交流時,根本不敢開口用英語表達思想,在進行筆譯時,表現(xiàn)得不知所措。
眾所周知,翻譯是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化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在各個領域經(jīng)歷歷史轉型的中國,對翻譯教學早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的翻譯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高質量應用型翻譯人才的重任,卻亮出了紅燈,不是沒有理由可循的。其一,有些翻譯教師自身很少受到規(guī)范的翻譯教學培訓,加之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顯得相對滯后,忽視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原則,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語言層面的對等,而沒有從文化意義上去啟迪學生理解英語,結果得到的是令讀者晦澀難懂的譯文。其二,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等文化差異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而這些文化差異成了目前我國高職學生翻譯能力提高的絆腳石。文化的差異,表現(xiàn)在原語詞匯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詞匯或對應語,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詞匯翻譯的空缺、詞義的沖突,不同的文化觀念也同時產(chǎn)生了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文化,而且受文化的制約。人類文化學者以為,文化是人類社會“藝術、政治、經(jīng)濟、教育、修養(yǎng)、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缥幕浑H學者皮埃斯(W.B.pearce)則認為“文化是凍結了的人際交流,而交際是流動著的文化”。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Tyler)《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關于文化的著名定義,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的能力與習慣[2]。在西方,以巴斯奈特(Bassnett)為代表的翻譯研究者們把文化的制約因素看成了翻譯的本質[3]。要成功地進行語言轉換,不但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熟悉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并在進行語言轉換的同時傳達文化信息。他們從重視語言轉換轉向重視文化轉換,甚至把翻譯看成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
由此可見,各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自然環(huán)境、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性格心理、思維方式等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必然使其語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所以,只有深刻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使譯文不僅在語言意義上對等,而且也在文化意義上貼切對等。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所指出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長期起作用的文化意識上才有意義。”[4]由此看來,語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語言的存在不能脫離文化。語言的這種民族文化特征,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重視原文的信息,又要移譯原文的表達方式,從而真正達到實際意義的跨文化交際。
人作為思維的主體,其思維方式是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的,對比英漢兩種思維方式的異同,特別是深諳兩種民族思維方式的差別,并找出合理的翻譯策略,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有“尚象”的傳統(tǒng),而西方文化的主流包括希臘文化、猶太宗教文化和伴隨現(xiàn)代工業(yè)革命產(chǎn)生的一些思想,有“尚思”的傳統(tǒng)。因此,英語里的抽象名詞譯成漢語時必須將其所表達的抽象概念具體化,才符合漢語讀者的思維習慣。
例如: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譯:聰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臨渴掘井。
再如英語中用back指過去的時間,forward指未來的時間。中國人用“前”指過去的時間,“后”指未來的時間。如the latest news,應譯成“最新消息”。中國人出于禮貌在請對方先吃,先走,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與此相反,英語的習慣譯法都是“After you!”這種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差異導致了英漢兩種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又如“一橋飛架南北”譯成“a bridge will f ly to span the north and south”。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地理方位習慣表達上的差異。英譯與西方人習慣于禱告上帝時劃十字時的先后順序即“北南東西”的思維習慣有關。只有尊重漢英語言所代表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才能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建立起自己的語言文化體系。英國四面環(huán)海,地處西半球,海洋性氣候特征顯著。所以,英國人見面時喜歡談天氣,常講Lovely weather,isn’t it?之類的話。而中國人見面時常說“吃了嗎?”,吃飯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中國人特別關心的問題?!盎F盧”是拿破侖慘遭失敗之地,“to meet one’s Waterloo”在中文標題中,譯成“遭遇滑鐵盧”比譯成“遭遇失敗,遭受毀滅性打擊”更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導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雖然無法觀其形,證其實,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語言、情感和行為,從而形成了語言翻譯的障礙和跨文化交際的隔閡。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你是一個幸運兒”。而在漢語中與狗相關的習語大都有貶義。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又如:西方圣經(jīng)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稱為“the great dragon”。而中國人卻常把自己稱做“龍的傳人”。Dragon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征,如果英譯“望子成龍”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則讓西方人瞠目結舌,難以接受。此時“龍”可意譯為“an outstanding person”,這種譯法體現(xiàn)了中西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差異。作為譯者,必須了解其差別,才能做到翻譯時游刃有余。
基督教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一。中世紀時期,它被英國人作為國教而信奉。它把上帝置于人們生活經(jīng)驗的中心,于是英語中產(chǎn)生了許多與God(上帝)有關的習語,如“My God!(我的天哪)”,“God Almighty(全能的神,萬能的主)”,By God!(老天作證)等等。英語中還有許多來自圣經(jīng)的習語、典故等,如“prodigal son(回頭的浪子)”、“an eye for an eye(以牙還牙)”。而在中國古代,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多神崇拜”,相信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還有崇拜先祖之說,諸如“國祭”、“家祭”,也產(chǎn)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習語等,如“普度眾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的差異也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綜上所述,面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如果能夠在研究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對比分析,并在宏觀上予以把握,翻譯就能真正達到“信、達、雅”融為一體的理想境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翻譯能力才能最終水到渠成地培養(yǎng)出來。
移植法是指完全移原語至目的語內。目的語中因文化傳統(tǒng)缺少與原語相對應的詞語,可以采用“拿來主義”的方法,直接引入外來詞,如“ivory tower(象牙塔)”、“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sour grapes(酸葡萄)”,這些詞原來是舶來品,后來因為在漢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遠遠高于英語語言中,已經(jīng)變得“洋味”全無,直接影響了人們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其它如“ark”被譯成“約柜”,“cities of refuge”,被譯成“逃城”,“Jubilee”被譯成“禧年”,“Burnt offerings”被譯成“燔祭”,都是外來詞直接引入漢語中,豐富并發(fā)展了漢語詞匯。
所謂意譯法,是指某一語言現(xiàn)象在譯語中用意義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詞匯來翻譯。這種譯語符合其語言及文化的規(guī)范,有利于幫助讀者克服語言文化差異而形成的翻譯上的障礙。如“weddings and funerals”譯為“紅白喜事”,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特征。一般說來,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紅色代表幸福、快樂,白色代表哀疼、悼念。所以這種意譯比較容易被中國人理解并接受,反映了中國文化中蘊含的民族心理特征。又如:the Tower of Babel中的Babel一詞為《圣經(jīng)》中的城市名,后為古代巴比倫王國的首都,諾亞的后代擬在此新建一座高塔,看看天上究竟是什么樣子,人類的膽大妄為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刮狂風毀了這個通天塔,變亂了建塔人的語言,此后各自分道揚鑣。因此,把它譯成“完整的計劃”比較好。又如beat the air(ICO9:20)可譯成“徒勞無功”,cast pearls before swine(MT7:6)可譯成“明珠暗投”,象A good Jackmakes a good Jill被譯成“良夫出賢妻,賢主出義仆”。“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可譯成“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像“Room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舉)這些文化意義很濃的詞匯,采用意譯法,不去糾纏文字細節(jié),雖然沒有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卻采用了與原文的內容相符,語用功能相近的翻譯的表達方式,便于讀者克服文化障礙,理解和接受目的語,令讀者拍案叫絕。
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功能,體現(xiàn)在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收外來符號,即外來詞。英漢兩種語言,都吸收了大量的異族文化的詞匯。采用“音譯”既保證其不失異族語的風味,又豐實了譯語的詞匯。這種語言的融合,能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趨同。例如,英譯漢時,radar(雷達),clone(克隆),vitamin(維他命),sofa(沙發(fā));漢譯英時,功夫(kungfu),嗑頭(kowtow),炒飯(chaofan),二胡(erhu)。由此可見,學生如能掌握好這種翻譯策略,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將大大地得到提高,只有讓學生不斷地進行訓練,他們才會具有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有價值的信息完整地融于另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去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音譯加釋義,能使音意互補,形神合一。它是指在拼音之前或之后加上表意的詞匯。
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譯:Three cobblers with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師,對異域文化的外國讀者來說,卻是鮮為人知的。加釋義后,他們就容易理解了。
又如:Those were the 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l(fā)ike Aaron’s rod,with flowers”.(Helen Adams keller:The story of my life).
譯:后來就是這些詞匯把一個美好的世界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就象“亞倫的杖開了花一樣”。
因此,譯語再現(xiàn)了原文的形象、情態(tài)及其文化色彩,不會使讀者產(chǎn)生誤解甚至費解。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翻譯教學須重新考慮文化因素,它要求譯者具有熟練的語言知識,又熟悉多種文化,掌握翻譯策略,從而實現(xiàn)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化意識,培養(yǎng)他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從而真正地達到翻譯教學的目的,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在實踐中運用英語。若果真如此,那么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1]The Bible(cuv)[M].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003.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Bassnett,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1990.
2011-03-25
彭安輝(1968-),女,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