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梅
(大連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批判與重建—《型世言》展示的知識分 人文使命
吳金梅
(大連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在晚明的社會轉型時期,《型世言》的 者正如余英時先生指出的, 覺擔當起重建社會道德文化秩序和對社會、政治進行批判的知識分 使命。而《型世言》正是 者以小說創(chuàng) 向我們展示的這種知識分 特有精神和意識的使命感。其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涉及到對社會政治、世情及對人格的批判,而其重建社會秩序的方式之一則是運用懲戒示警和通過善惡果報重建文化信仰。
《型世言》;知識分 ;人文使命;批判;重建
著名學者余英時先生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在社會文化轉型時代,表現出兩種最突出的特點:一為以重建社會道德文化秩序為己任的人文和責任意識,一為對社會、政治進行批判的人文精神[1]。而作為晚明社會轉變時代知識分子的一員,《型世言》的作者正是以小說創(chuàng)作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知識分子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明代擬話本小說集《型世言》自清初湮沒,直至1992年被重新發(fā)現以來,不斷有人撰文論述。其發(fā)現者之一的陳慶浩先生,在為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影印本《型世言》撰寫的導言中,對其發(fā)現及其與相關小說如《幻影》、《別本二刻拍案驚奇》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論證[2]。而《型世言》的另一位發(fā)現者樸在淵也撰文詳細介紹此書[3]。
《型世言》的作者陸人龍,被研究者認為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的作家[4]。其所編著的《型世言》對當時社會吏治的腐敗[5],商品貨幣等經濟現象[6],明末世風[7]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揭露與折射,而其展現的無愛的女性世界[8],道德化的宗教世界[9],情與理的矛盾[10]等思想內容特點也成為研究者的關注所在,對于其敘述與審美視角[11]、結構體制[12]、語言藝術[13]等藝術方面的探討也在不斷深入。但是,從其文本所展示出的知識分子使命的文化層面來關注《型世言》,筆者還未曾見到,這也正是筆者不揣淺陋,以此為視角的原因所在。本文采用文化闡釋學的方法,對該小說的思想內涵作分類論述和文化透視,力求得出一個較符合《型世言》文本的結論。疏陋之處,敬請專家指正。
對社會現實全面而深刻的反映,是晚明擬話本的一大特點。而其中表現的對現實的批判意識,正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體現?!缎褪姥浴芬膊焕?,其所樹之型,皆是針對當時世情而來。批判中重建,重建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否定。下文試以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批判,民風世情淪落的抨擊及社會人格墮落的譴責三個方面為例,來探討《型世言》中所展現的批判意識。它體現出《型世言》作者的敏銳眼光及其對社會的深刻關切。
《型世言》四十回,幾乎全寫明代事,因此其對明代社會政治的反映廣泛而深刻。上至帝王將相、各層官吏,下到小吏里胥,可謂寫盡了明代社會政治的各個方面。
《型世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類帝王形象:一為殘暴,一為昏憒。前者如為爭奪皇位不惜發(fā)動靖難之役的成祖,百姓因此飽嘗顛沛之災;后者如正統(tǒng)年間的英宗,使宦官專權,忠良被害。如此,好武者使百姓倍受戰(zhàn)亂流離之苦,無能者又不能治國安邦,同樣陷黎民于水火。滿朝文武則忠良被殘,佞臣當道,致使朝中污濁不堪。
在腐朽的朝政中,上行下效,地方各級官吏同樣貪贓枉法,狼狽為奸,肆意壓榨百姓。使得無辜受冤,作惡者逍遙法外。正如作者在第14回借其中人物王冕之口為官吏分類道:“不曉政事,一味要錢的,這是貪官;不惟要錢,又大殺戮,這是酷官;還又嫉賢妒能,妄作妄為,這是蠢官”。形象的描繪出了為官者的各種丑態(tài)。說到蠢官,我們自會想到第5回中的“御使”。面對人命官司,他不加推斷,卻一味用刑,使無辜之人屈打成招。而貪官更是貪得可卑、可怕。如第29回中寫徐州同之子敲詐貪淫和尚,州同知道后,不但不阻止,反而連說兒子“不老到”,“輕放了”,嫌敲詐得太少。繼而便不停地尋事擺布和尚,肆意敲詐,使一寺和尚幾乎俱喪性命。
各級官吏如此無行,小吏里胥也不例外。他們只要手中有一點小權,便借機會向百姓敲詐勒索。如第9回中的里胥崔科,借助小小里胥之職,肆意敲詐百姓,為害一方。此類形象中最典型的是第30回中的張繼良。他以男妓作資本,憑借一個小小門子的卑位,依仗縣令的寵愛,欺上瞞下,攪得一縣雞犬不寧。不但縣令為他所惑,且按院代巡也因寵他竟被其偷去符篆,致使“王法”難以執(zhí)行。即便如此,按院代巡仍然包容他繼續(xù)為虎作倀。這則故事似封建社會吏治腐敗的一面鏡子,對官、吏的丑行作了逼真的投影。
在第23回中,作者不僅指責了官府“不能鋤強抑暴,緩征薄斂”是“驅民為盜”,“不能防微杜漸,令行禁止”是“養(yǎng)民為盜”的罪行,且借其中人物之口稱官府是“開門打劫”,甚至借盜首扮官打劫的行為,把官、盜等同。如其所說:“盜扮假官乎,抑官是真盜乎?請世人一參。”描繪了官府昏憒無能,且“開門打劫”的強盜行徑。形象逼真,一語中的。此可見,《型世言》對封建官場的批判揭露形象而全面。作者的憤慨無奈之情,亦斑斑可見。
對民風世情的反映,亦是晚明眾多擬話本小說的共有特點?!缎褪姥浴分饕驹谂械牧錾蠈χ右杂^照。它通過對家庭內部,社會人與人之間及人們的道德觀念等較為全面的展現,反映出了晚明世情澆薄,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
如寫家庭內部關系的第3回中,周于倫妻子與母親婆媳不和,其妻子竟然設計騙賣了婆婆。第5回的鄧氏與人私通,竟慫恿情夫殺死丈夫。上述種種子孫不孝、婦人失節(jié)、男子貪色,整個社會中家庭內部關系顯得淫亂不堪,倫理道德喪失殆盡。家庭內部如此,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呢?為了色欲,可以殺人害命(第21回);為了錢財,也可以置朋友,鄉(xiāng)鄰或是無辜的人等于死地(第23、25、29、33、35諸回)。而敲詐陌生人,欺騙親、朋等事也屢見不鮮。在淫念貪欲日熾的社會中,一方面是道德的淪喪,社會的混亂,另一方面則是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致使世情澆薄。如第9回王喜避惡遠逃,投奔親戚,卻被拒之門外。
由此可見,《型世言》中人與人之間的寬恕、仁愛等思想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已非常難得。而個體的自強、勇毅、持節(jié)知恥、節(jié)制、勤儉等品格也已被棄之不顧。這致使人格淪落,人心不古。對于此,我們還可從《型世言》中對一些知識分子和僧侶的形象塑造中略有體悟。
知識分子和僧侶是最注重人格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階層,他們不但是“理性生活”的楷模,也是這一生活的立法者?!缎褪姥浴吩谌娣从惩砻鞯赖聣櫬涞氖里L時,有意選取他們作為批判的對象,更具典型性,其目的正是借此展示世風頹敗的嚴重程度及傳統(tǒng)價值崩潰的現狀。這是作者更深一層的寫法。
科舉制度以來,知識分子的命運就與其休戚相關。而在科舉中的表現也最能代表其道德人格。明代科舉風氣如何呢?《型世言》第27回秀才錢公布堪稱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這位錢公布“筆底雖是來得,機巧甚是出人”。他“只是往來杭州代考,包覆試三兩一考;止取一名,每篇五錢;若只要黑黑卷子,三錢一首。到府間價又高了”。應考者找人替考,替考者只為錢財。種類、價格清楚明了,令人瞠目。錢公布不但替考,還做掮客,從中收利,“及至幫補了,他卻本底專保冒籍,做活切頭,他自與杭、嘉、湖富家子弟包到。進學三百兩,他自去尋有膽不怕事秀才,用這些富家子弟名字進試,一百八十兩歸做文字的,一百二十兩歸他?!辈坏婵?,做掮客,這位身為塾師的錢公布還想方設法敲詐自己的學生。設美人計,騙學生陷入人命官司,勒索錢財,并且無休無止。致使學生母親得知兒子陷入人命官司,又拿不出許多錢財滿足敲詐者,又羞又急,自縊身亡。這回故事不僅寫出了科舉的弊端,還描摹出以錢公布為代表的一類知識分子的卑污人格和丑惡靈魂。而第28回張秀才夢想靠僧人和符篆求取功名。第32回秀才任天挺屢試不中,最后只得賣了祖?zhèn)鲗毝?,行賄考官才得到功名。以上三篇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文人的無行、無德和無能,并對科舉弊端進行了諷刺揭露和抨擊,對知識分子的人格墮落進行了細膩描摹。
眾所周知,在中國小說史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對無行文人的諷刺最有力的要數《儒林外史》,而在此之前的《聊齋志異》,已涉及到這一主題,更在其前的《型世言》中,已有了集中的批判。在此我們不得不嘆服陸人龍眼光的敏銳和思想的深刻。
讀書人之外,《型世言》還展現了佛門弟子的卑劣行徑。第28回和尚穎如即是其中一類代表。他利用秀才貪戀功名卻又不思自己考取的心理,以秀才寫下的上面有冒犯皇帝之言的符篆敲詐錢財,索取美婢。而第29回鎮(zhèn)國寺和尚幾乎個個貪淫,甚至買婦女秘養(yǎng)寺中,供其享樂。在這兩回中,前者重在揭露和尚的貪財,后者重在批判和尚的戀色,二者合一,活畫出佛教徒身在佛門而心戀財、色的種種卑劣心態(tài)與行徑,淋漓盡致,揭露深刻。佛門弟子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如此深刻而全面地對社會黑暗面進行批判揭露,作者意在何如呢?應當看到,作者并非只為批判而批判,而是試圖找出社會弊病的癥結所在,并嘗試為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提供一劑療救的良方。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身俱來的使命所在:承擔一種對社會進行批判的歷史使命,以促使社會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型世言》的作者如何為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提供療救良方?通過作品可以看到,通過反面的懲貪戒色來遏制個體欲望,以及運用善惡果報的形式來重建社會的文化信仰,是作者提供的方式之一。下面即以此內容為關照視角,對此略作探討。
在“反面設例”中,作者一者以貪財好色作為反面案例,對當時流行的“酒色財氣”四貪現象作了批判和抨擊,企圖以此達到醒世、警世、勸世的目的;一者以“善惡果報”的方式重建文化信仰。對于后者,我們不能僅以“封建迷信”一筆抹殺,而要看到作者欲借此為俗世提供一種道德敬畏感的良苦用心。
在《型世言》中,作者了過以正面樹型的方式提供世人效仿的榜樣之外,還以反面設例的方式,懲戒人心,遏制個體欲望。其中有懲戒貪財的第22、23、25、32、33、35諸回;有懲戒貪色好淫的第5、11、21、26諸回;有懲戒貪名貪勢的第28、30回,有懲戒貪財好色兼而有之的第27、29回。
對于財,作者在第23回回首說道:“如今人最易動心的無如財,只因有了兩分村錢,便可高堂大廈,美食鮮衣,使婢呼奴,輕車駿馬。有官的與世家不必言了,在那一介小人,也粧起憨來。又有些趨附小人,見他有錢,希圖叨貼,都憑他指使,說來的沒有個不是的,真是個錢神?!边@段話對當時的社會現狀作了真實的描繪。正因“錢”最讓人動心,因而人們才為錢鋌而走險,甚至謀財害命。作者繼而說道:“雖是這樣說,畢竟得來要有道理,若是貪了錢財,不顧理義,只圖自己富貴,不顧他人性命,謀財害命,事無不露,究竟破家亡身,一分不得?!笨梢?,作者塑造貪財之人形象的目的,正在于從反面提供一種正確的金錢觀:取之有道,不可橫得。這在倡揚功利,好貨尚財思想興起的晚明社會中,對于阻止金錢崇拜思想的泛濫,應該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懲戒貪財的故事,第25回較為典型。浙江海寧一次水災中,游手好閑之徒朱安國趁水打劫,企圖害死在木箱上氽水逃命的母女二人,搶其財物。幸而少女被朱玉搭救生還,并在村人的撮合下,與朱玉成親。成親之日,朱安國發(fā)現少女正是自己所聘妻子,惡人先告狀,污朱玉滅倫奸占。但事理終于昭明世人,朱安國人財兩空,還險些丟命?;啬┯旰畹溃骸敖璐说檬?,可以醒庸人之心”。其懲戒之意溢于言表。此回故事,作者借助巧合,讓害人者所害的正是與自己有關的人。與其相對,救人者無心得人得財,卻反而人財兩得。以此假天意,借巧合來揚善懲惡,說明“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的觀點。用“誰謂一念善惡,天不報之哉”的善惡果報思想,來勸人多行善,切勿做惡。同樣,第32回和第22回中,作者也寫了妄圖橫奪非己之財,終必成空的故事。
與上述幾回故事不同,第23回、第33回及第35回是寫殺人謀財,終必喪命的故事。在此三個故事中,貪財人為了少到八兩,多至百兩的銀子殺死無辜,甚至是朋友、鄉(xiāng)親,可見利欲熏心,但在故事的最終,作者都安排他們受到了應有的懲處。較為特別的是,在這些故事中,惡人得到惡報是借助報應、天譴或異兆的形式實現的。這些形式與前文所述的借助清官(如第22回),借助巧合(如第25、第32回)等形式相互呼應,作者籍此予以說明妄奪人財者只能自食惡果。即使作惡者逃過一時懲罰,最終也難逃冥冥之中神靈的懲罰,終會受到應得的報應,在劫難逃。
在個體欲望中,對財、色的貪求,最能表現晚明的時代特征。這是當時眾多小說一力戒除的對象(如“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型世言》也不例外。它在展現“財”之危害的同時,也不忘對“色”的抨擊。這類故事,有貪色喪命的,如第21回的徐銘,第29回的妙智、法明,第5回的鄧氏等;有貪色失財的,如第26回的吳爾徽,第27回的陳我閑。貫穿于此類小說中共同的結構模式便是一味貪淫好色,最終致死致禍,或被奸人愚騙等。此即文中作者、評者29回回末評中所說:“酒色財氣四字,致死致禍,特即拈出,以資世人警醒”,“一派奸人,轉轉于四字之中,非四字之為孽,奸人自作孽也。就此事悟其非,則入于賢矣。觀者莫負提斯苦心?!?/p>
不惟戒財戒色,《型世言》中還有戒名戒利,戒貪勢薄情之作。第28回、第30回及第31回便是此類作品。如第28回張秀才貪求功名,卻不去努力讀書而乞靈和尚,以致被和尚穎如抓住把柄,進行敲詐,幾至家破人亡,最終連秀才也丟了。而穎如一味求利,最終也丟失性命,人財兩空。
據推測,可能是《型世言》原序[14]的《三刻拍案驚奇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理,宜認得真;貴賤、窮達、酒色、財、氣之情景,須看得幻。當場熱哄,瞬息成虛,止留一善善惡惡影子,為世人所喧傳,好事者之敷演?!?/p>
這也正是《型世言》作者的倫理、價值觀。正是為了“宜認得真”,作者塑造了“忠”、“孝”、“節(jié)”、“義”、“悌”等的典范,供世人效仿。而對于“須看得幻”的財色名利,作者反面樹立典型,以對此一味追求者的受到懲罰、自食惡果來懲戒世人,切勿過分貪求。在這些故事中,作者通過給貪財好色,求名圖利者設以惡果,來遏制個體欲望的無限膨脹,這在物欲橫流的晚明社會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體現了作者重建理性,遏制人欲的價值傾向。
《型世言》除了以樹立忠孝節(jié)義為楷模,為當時失范的社會重建倫理道德之外,作者還用因果報應的形式勸善懲惡,企圖建立一種超人間的道德信仰,為世人提供一種精神依托,更為欲害人者提供一種心靈的畏懼感,使害人者不能抱有“上帝死了,人什么都可以做了”的為所欲為的觀念?!缎褪姥浴分幸砸蚬麍髴?,妖異靈怪為題材的作品中正是作者意欲建立超人間的道德信仰的苦心孤詣的展現。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第33回故事。蘇州府阮勝,為人勤謹,其妻賢惠能干。但因官稅繁多,他們辛苦終日,卻仍難維持生活。母親患病無錢醫(yī)治,阮勝只好將妻子賣掉,換來八兩銀子救母親。不料七個無賴一夜間殺死阮勝母子,搶走銀子。作者最終寫蒼天有靈,一聲霹靂誅殺七兇。在話本小說中,復仇往往靠的是清正明鑒的官府,但在此回中,卻借天雷誅兇。作者文中道:“誰知天理昭昭,不可欺昧。”“問官的眼也可瞞,國家的法也可骫,不知天的眼極明,威極嚴,竟不可躲?!彼诠俑?、王法之上另設一個“天眼”。天眼“極明”,天的神圣和威嚴,遠勝人間的一切官吏。借“天”來約束世人,相對于人間理性的規(guī)范,更能令人產生“敬畏”之感,以此來增強人們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自覺性。
這一天眼的“極明”不僅現世現報,而且也在來世報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第35回即是一例。和尚無垢積攢了一百多兩銀子去南京印經,住在印經匠徐文家中。徐文夫婦見財起意,殺死無垢。后來無垢托生為徐文的兒子。這個在外面十分乖覺的孩子一回家見到徐文夫婦便開口大罵,揚言終要殺徐文夫婦報仇。徐文終于忍無可忍,把孩子送上公堂。審問之中,徐文的殺人罪行暴露,終于受到懲罰。此回故事,作者利用人世輪回,果報不爽的思想讓無垢二世復仇,借以懲戒世人。如其所言:“天理人事,無往不復,豈有一人無辜受害,肯飲忍九原,令汝安享?”
此外,作者還用“異兆”的形式,來說明“天眼”的存在。即使惡人惡行非常隱密,也難逃“天眼”。如第23回,姚明殺死外出做生意的朋友朱愷,奪其錢財。一群烏鴉引縣官發(fā)現了死尸,并以雙豬入夢呶呶欲訴的夢兆,兆示殺人兇犯屬豬,最終使姚明受到懲處。此回故事,既有異兆,又有清正廉明的縣尊,這雙重的“天眼”、“國法”,使得作惡者難逃懲處?!皹O明”的天眼,輔之“國法”,二者共同擔當起懲處罪惡的責任。
《型世言》中,因果報應不但表現在對惡人的懲處上,也表現在對善士的庇佑上。如第4回陳妙珍刳肝療救祖母,因其行孝,又行為端正,不僅得到神明輔佑,刳肝時“皮破肉裂,了不疼痛”,且讓她最終成佛;第9回王原尋父,歷盡艱辛卻矢志不移,終于感動神靈,示以夢兆,助其找到父親;第11回陸仲含因拒色守正,本該“下科中式”,卻“改在今科”;第19回林茂救人危難,因此積了“陰德”,報之以既得風水寶地,又中榜而光宗耀祖。這些都是善有善報的例子。
這種因果報應的觀念雖有其局限性,但我們更應看到作者如此設定的良苦用心,他欲為那個道德失范的社會尋一劑拯救的良方。因為善惡果報思想是為社會中多數人信奉的思想。作者通過此類故事,重新樹立起世人的準宗教式的文化信仰。理性的規(guī)范和準宗教式的約束一起,勸善懲惡,重建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這正是知識分子人文關懷的體現。
批判的同時予以重建,是知識分子的雙重使命。在此,作者的批判是深刻的,其試圖以重建社會道德秩序來規(guī)范社會的愿望也是美好的,但其試圖重建道德秩序的理論資源即封建的倫理規(guī)范,卻是陳舊的。對此,我們并不能責怪作者,時代的局限及其對傳統(tǒng)倫理的奉守,決定他的“重建”只能是一種“回歸”而已。在此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陸人龍某種程度上是一位固守傳統(tǒng)的文化保守主義者。
[1]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9-122.
[2]陳慶浩.一部佚失了四百多年的短篇小說集《型世言》的發(fā)現和研究[A].型世言[M].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11-12.12-28.34-36.
[3]樸在淵.韓國所見奎章閣藏本《型世言》[J].文學遺產,1993(3).
[4]陳遼.《型世言》研究三題[J].杭州大學學報,1994(3).
[5]李靖國.吏治腐敗的一面鏡子[J].名作欣賞,1998(4).
[6]王平.《型世言》與明代商品貨幣經濟[J].東岳論叢,1993(4).
[7]夏咸淳.一部反映明末世風的速寫圖集——略論《幻影》[J].明清小說研究,1989(4).
[8]胡蓮玉.無愛的荒涼——《型世言》之女性世界[J].同濟大學學報,2002(1).
[9]宋若云.《型世言》:道德化的宗教世界[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1999(2).
[10]雷慶銳.論《型世言》中的情理矛盾與社會成因[J].北方論叢,2005(1).
[11]朱成蓉.《型世言》的敘述與審美視角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2).
[12]王言鋒.論《型世言》對話本體制的突破[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1).
[13]康國章.《型世言》人物語言藝術[J].殷都學刊,2000(4).
[14]歐陽代發(fā).話本小說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308.
Criticizing and Reconstructing—Intellectual’s Humane Mission Represented in Xing Shi Yan
WU Jin-m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s Mr.Yu Yingshi,the writer of Xing Shi Yan said,in the late Ming Dynasty’s climacteric,intellectuals took on consciously the mission of reconstructing the order of social ethics and culture,criticizing the society and politics.The writer of Xing Shi Yan presented in this book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intellectuals,in which the critique is all-around,involving the critique of the society,politics,social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One of the ways of reconstructing the social order is to reestablish the cultural belief by applying discipline and comeuppance propaganda.
Xing Shi Yan;intellectual;humane mission;criticizing;reconstructing
I207.41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1)06-0011-05
2011-9-22
吳金梅(1975-),女,大連大學文學院講師,遼寧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魯迅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