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濟南山東250100)
鄭和信仰歸屬辨析
蘇亞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濟南山東250100)
鄭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在伊斯蘭文化的熏陶下成長。后因身份的變化,其信仰也變得復雜。學術(shù)界有人認為鄭和是位多信仰者,但根據(jù)史料分析判斷,一種更符合歷史事實的認識呈現(xiàn)于世人,即鄭和內(nèi)心信仰伊斯蘭教,并且篤信一生;而他參與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現(xiàn)。
鄭和; 信仰; 伊斯蘭教
鄭和出身于回族“哈只”世家,信仰伊斯蘭教,是穆斯林后裔。然而,在貫穿其一生的航海和仕途生涯中,鄭和曾多次主持佛教活動,崇奉天妃,對佛教、媽祖的尊崇在資料中也鑿鑿有據(jù)。對鄭和的宗教信仰問題,學術(shù)界爭議頗多,對他是不是“多神教徒”謎點重重,究其原因,主要與他的政治身份密切相關(guān)。鄭和參與多種宗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他始終是一個忠實虔誠的穆斯林,他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傳》記載:“鄭和云南人,是所謂三保太監(jiān)者也?!绷攘仁淖?只是提出鄭和的祖籍、身份,對其信仰根本沒有提及。但幸虧有《故馬公墓志銘》,才彌補這方面的缺失,給予我們更多關(guān)于鄭和身世的了解。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志剛撰《故馬公墓志銘》,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的家世,全文為:“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云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zhèn)?風載凜凜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恒保護赒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xiāng)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生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勚,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與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年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于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余慶深長,而有子光顯于當時也?!雹?/p>
這里敘述的鄭和祖先世系為拜顏—哈只—馬哈只—馬文銘、鄭和。碑上明確地提到鄭和的祖父稱哈只,父親稱馬哈只,說明其祖父與父親皆曾前往麥加,朝過天方。在伊斯蘭教中,圣地麥加是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和伊斯蘭教的發(fā)祥地,伊斯蘭教徒不遠千里、不畏艱險去朝拜真主,回來就獲得“哈只”的稱號。鄭和的祖父、父親曾到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圣,人們從此就不叫他們的原名,都尊稱他們?yōu)椤肮弧?。受到這種家世的影響,鄭和在幼年時就沿襲了祖輩信仰——伊斯蘭教。
云南省玉溪市東營村鄭和后裔鄭紹明家珍藏下來的《鄭和家譜》、云南回族民間珍藏的《賽典赤家譜》以及南京《鄭氏家譜首序》記載:“賽典赤·贍思丁生長子拉速拉丁生伯顏,封淮王。王伯顏生察而米的納,封滇陽侯。米的納生米里金,襲封滇陽侯,而米里金生馬三寶。”可見,馬三寶的祖先世系為:賽典赤·贍思丁—納速拉丁—伯顏—米的納—米里金—馬三寶。楊懷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這樣論述:“到了明代,朝廷欲下西洋,歷史把回回人鄭和推舉到了七下西洋的第一線,讓他承擔了下西洋的重任?!雹凇班嵑蜑橘惖涑嗔缹O的系譜依次為:賽典赤—納速拉丁—伯顏—哈只—馬哈只—鄭和?!雹?/p>
已故著名史學家方國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錄概說》卷九《明時期文物》中提供了一條實物史料:“1931年,在昆陽月山掘土,得一《鄭姓墓碑》為鄭和之裔,碑高4尺2寸,廣1尺6寸,當中刻‘皇清敕授孺人登仕郎昆陽州督捕廳鄭劉太君之墓’,右刻‘雍正甲辰年三月十七日始’,左刻‘乾隆乙亥年九月初四日終’。碑陰大書‘圣裔’二字,下二行曰‘元咸陽王第十八世孫,明三保太監(jiān)第十二世孫’?!雹?/p>
經(jīng)過對比上述兩種史料可知,鄭和的祖先為東來的伊斯蘭教徒賽典赤·贍思丁,這點毋庸置疑。祖輩都信仰伊斯蘭教,且其父、祖父都榮為哈只,在這樣濃郁的伊斯蘭教氣氛中,伊斯蘭教便成為他最自然的宗教信仰,同時他也不得不受伊斯蘭教的初級宗教教育,如學習阿拉伯文、波斯文、古蘭經(jīng)的要義,了解回族的一些習俗等。這些宗教知識雖屬于初步,但早已注入鄭和的心靈,打上穆斯林的烙印,使他終生難忘。
雖然在明王朝平定云南之時,鄭和不幸被擄進宮,成為燕王府中的一名太監(jiān),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伊斯蘭教的信仰,這在他以后的航海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從一個穆斯林的身份和伊斯蘭教教義來看,伊斯蘭教規(guī)定穆斯林的五項功課,也稱五項天命——齋、禮、念、課、朝,通俗地講即齋月封齋、平日禮拜、誦《古蘭經(jīng)》、向清真寺捐獻財物等、前往麥加朝覲。這在鄭和一生中都有體現(xiàn)。首先在穆斯林心中齋月是非常神圣和尊貴的,從鄭和在齋月回鄉(xiāng)一事,可以看出他為履行伊斯蘭教功課所作的精心安排。早在永樂三年,正值第一次出使西洋的前夕,鄭和曾托大學士李志剛撰寫了馬哈只碑。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在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歸來之后,明成祖曾下詔獎賞下西洋的官兵。于是,鄭和借此機會湊請成祖,準予回鄉(xiāng)祭祖掃墓,為此,則在碑背后右側(cè)補刻上一段話,刻記在馬哈只碑陰右上角,行格如下:
馬氏第二子太監(jiān)鄭和奉
命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
祖宗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⑤
鄭和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到達昆明,而于閏十二月十二日返京,這段時期是當年伊斯蘭教的齋月。這段期間他念經(jīng)、上墳、禮拜封齋,直到開齋節(jié)結(jié)束后才返京。從這一系列的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中,可以看出他是精心安排的,做了穆斯林的五項“天命”中的齋、禮、念三項,其虔誠信仰已表露無疑。泉州港史料《西山雜記》記述,早在泉州作首航準備的時候,“鄭和等……上九日山(今泉州南安)祈風,至清真寺祈禱?!雹?/p>
另外一處刻作為鄭和履行五功的是在太倉劉家港地區(qū)的鐵錨弄清真寺,而這座清真寺是由鄭和堂侄賽哈智建。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都要在太倉港停留集結(jié),住上數(shù)月,然后伺冬季信風起錨出海,以鄭和為首的穆斯林一定會到太倉清真寺做禮拜⑦。盡管這只是一個推測,但是鄭和作為一名穆斯林,而且船隊中也有穆斯林同胞,所以在這段時間去清真寺禮拜是情理之中的舉動。
阿里·阿克巴爾在《中國行紀》第二章附章《中國皇帝每年出宮的情況》中,介紹了皇帝去清真寺的情形。阿里·阿克巴爾的這本書也著重介紹了伊斯蘭教如何在中國朝廷中通過太監(jiān)、宦官散布影響。這也反襯出明朝皇族與伊斯蘭教的某種親密關(guān)系,因而穆斯林太監(jiān)在皇宮中履行伊斯蘭教功課也是不無可能的。
在其他功課的履行方面也有史可尋。據(jù)《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記載:“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雹嗥押腿帐侨菽滤沽?曾參與鄭和的第三次遠航。相傳穆罕默德的弟子有四大賢人,在唐武德中(618~626)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三賢四賢歸真后葬于泉州靈山,泉州靈山先賢墓稱為伊斯蘭先賢墓,鄭和拜謁先賢墓是一次重大的伊斯蘭文化活動⑨。
除此之外,他還修建或重修各地的清真寺。據(jù)《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凈覺寺在府治(江寧府)三山門內(nèi),明洪武間勅賜,宣德年重修,鄭和提請其子孫世守之?!薄爸钡教教靽鴷r期,他的十六世孫鄭和榮仍在清真寺任教長。”⑩鄭和篤信回教,其子孫亦為回教徒,凈覺寺為回教集中居住地,所以奏請子孫遺宅。這樣是為其子孫后代著想,讓他們能有個更好的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尤其是他以其兄馬文銘之子為嗣,使后代沿襲其祖輩信仰伊斯蘭教的傳統(tǒng)??梢娨了固m教在鄭和心中的位置極為重要,他希望伊斯蘭教信仰在后輩中傳承下去,也反映出鄭和內(nèi)心堅定的伊斯蘭教信仰的歸屬。此外,他還奏請重修西安清真寺。在《西安府志》中這樣記載:清真寺在縣東北,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尚書鐵鉉修,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太監(jiān)鄭和重修。這都是穆斯林“五項天命課”的集中反映。
永樂十一年,鄭和船隊第四次西行抵達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亞丁港后,鄭和派遣七名穆斯林隨從馬歡、費信等前往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覲,繪制了公元15世紀的天房克爾白圖,帶回國內(nèi)獻給當時皇帝,該圖則成為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張伊斯蘭圣地麥加天房圖。也有學者認為鄭和本人也親自前去朝覲?!班嵑妥娓浮⒏赣H都為哈只,鄭和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在航海過程中到達離麥加最近的地方,不去麥加朝覲,倒不合理。所以從穆斯林的角度來理解,鄭和親自前去麥加應(yīng)該才是合理的?!?
在馬利章《鄭和朝覲記聞》中提到,鄭和三次到過阿拉伯半島,有朝覲麥加天房的機會,并依照各方面材料推測證實鄭和在第四次下西洋時去了天房,完成了伊斯蘭教“五功”中的“朝”。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發(fā)行的阿拉伯文雜志《阿拉伯人之家》第36期記載,“鄭和的船隊南面到達過爪哇島,西南到達過阿拉伯海、紅海和圣城麥加”。可見,鄭和銘記伊斯蘭教的功課——朝覲,并把它看得很神圣,躬親前往,這是他內(nèi)心深處信仰歸屬的表現(xiàn)。
在七下西洋當中,鄭和選定了許多穆斯林同胞隨行,如撰寫《瀛涯勝覽》的馬歡?!榜R歡字宗道,別字汝欽,自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以回教徒而隨鄭和使團三次奉使西洋諸國。”?如哈三阿訇,據(jù)《西安大清真寺記》記載,“永樂十一年四月,太監(jiān)鄭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國,道出陜西,求所以通譯國語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鄭和之所以特邀哈三隨行出使,既是客觀形勢所需要,也反映了鄭和與船隊中穆斯林成員的宗教需要。如在航海中宰牲,才能保證穆斯林成員吃上放心的肉,又如對航海途中歸真的回回人主持伊斯蘭教葬儀(即“者那則”)等?。身為穆斯林,鄭和懂得這些教義儀式,因而安排哈三阿訇執(zhí)行。據(jù)馬歡記載,在出訪航行間,每當遇到狂風巨浪,危險將至之時,哈三總會祈禱真主,保證船隊平安,發(fā)揮了安定人心的作用。據(jù)《西安大清真凈寺》記載,“海中風濤橫作,幾至危險,乃哈三吁天,懇默禱于教宗馬圣人。已而,風恬波寂,安孕得濟?!?除此二人之外,鄭和出使船上還有大量的穆斯林,如郭崇禮、鞏珍等,這大大促進了下西洋過程中伊斯蘭教的傳播,同時對船上穆斯林禮拜的引領(lǐng)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這些也是鄭和精心安排的。
鄭和七次出使所訪問和經(jīng)過的國家中,除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和印度以外,絕大部分都屬于伊斯蘭教國家。他以一位虔誠的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的過人智慧與膽識,不僅秉承了伊斯蘭教和平與平等的根本宗旨,而且還積極推動了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和發(fā)展。印尼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者哈姆加指出:“印尼和馬蘭西亞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是與中國的一名穆斯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這位穆斯林就是鄭和將軍。”?鄭和下西洋支持滿剌加國獨立,為伊斯蘭的傳播產(chǎn)生了巨大動力。滿剌加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維護獨立,得以迅速發(fā)展,一躍成為東南亞的一等強國和最重要的商業(yè)中心,又成為伊斯蘭教傳播的主要中心。新加坡學者李烔才在《印度尼西亞:神話與現(xiàn)實》一書中稱,15世紀上半葉爪哇島的一些地區(qū),比如雅加達的安卓爾、井里汶杜板、棉石、惹班等地興建清真寺以及巨港出現(xiàn)華人伊斯蘭教區(qū)等等,都與鄭和在當?shù)胤e極傳播伊斯蘭教密不可分。
根據(jù)史料記載及學術(shù)界的研究,鄭和主持佛教儀式、崇拜媽祖也有證可尋。他曾參與敬佛、去法號、修廟、施贈佛經(jīng)等儀式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在宮中做宦官時,是迫于環(huán)境之壓;在奉使出洋時,是為政治服務(wù)。鑒別他的信仰最好的辦法,是看他所述的心愿。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鄭和刻印了一部《大藏經(jīng)》施舍給云南的五華寺。他的動機在其自撰的《五華寺大藏經(jīng)發(fā)愿文》中表露無遺。全文如下:“大明國奉佛官太監(jiān)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fā)誠心,施財命功,印藏大藏尊經(jīng)一藏。計六百十三函,施舍于云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yǎng)。以此殊勛,上祝黃土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所冀福吉祥,凡奉命于四方恩均資,三有法界,有情同緣種智者。永樂十八年,歲次庚子五月吉日,福吉祥謹題?!?
分析此篇發(fā)愿文,除了如“奉佛……”、“法名福吉祥”等表層外,可以從“上?;蕡D永固,帝道遐昌”,“海晏河清、民康物阜”,“凡奉命于四方,經(jīng)涉海洋、常叨恩于三寶,自他具利答報”看出,鄭和之所以刻印《大藏經(jīng)》并施舍給五華寺,是由于忠君、愛國、關(guān)心民計等。向佛祈禱的是宗教儀式,但祈求的內(nèi)容是為大眾求福,為國家求福,無一語祈求個人長命百歲、福祿安康。還有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的明代南京大報恩寺,據(jù)該寺《大報恩寺全圖說明》記載:“明永樂十年敕工部重建,準宮闕規(guī)制,監(jiān)工官內(nèi)監(jiān)汪福、鄭和等?!?此外,明成祖為紀念鄭和第二次航海歸來而建的下關(guān)邊的靜海寺。從以上參加佛教活動,如施印大藏經(jīng)、參與修建佛寺來看,都不是鄭和自己的本愿,更為準確的說是統(tǒng)治者的意志。鄭和是一名內(nèi)監(jiān)官員,其身份使其不能違背統(tǒng)治者的意志,所以此來解釋鄭和奉佛未免有點牽強。綜上所述,鄭和所參與的佛教活動是與其政治身份相系的,也與當時宮中大范圍信奉佛教的背景有關(guān)。
在媽祖信仰上,鄭和對海神天妃的崇奉禱告不能簡單地從他本人的宗教儀式上看,而應(yīng)從“不可忽視成千上萬船員長期在海上跟驚濤險浪搏斗需化險為夷的呼救方式和習慣”?來看。還有其他諸如《敕封天后志》等與媽祖有關(guān)的活動都是為了航海的順利進行和尊重當?shù)睾C竦男叛龆仨殔⒓拥?。在眾多碑刻記載中均有“舟人禱于神”、“奉旨遣宮整理祠廟”等諸如此類的表述,或奉天意,或達民情,而非鄭和本意,不屬鄭和本人的宗教意志。歷朝對媽祖的重視都是與其國策相呼應(yīng)的,也可以說,當權(quán)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神靈信仰的整合功能,使國策與信仰、政府與航海者和諧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發(fā)展海事。
鄭和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被擄入明營,之后進入燕王府,即表明其進入了佛教統(tǒng)治的宗教環(huán)境的“王國”,后因其身份轉(zhuǎn)為官家人,隨之他的一些行為也就帶有政治色彩。佛教是明朝重視的宗教,生活在佛教充斥的深宮宦官,特別是年紀輕輕的宦官耳聞目染,佛教對其產(chǎn)生影響是能夠理解的。更有無名宰相道衍僧人對鄭和的耳濡目染。這也正是明朝兩代皇帝為什么會任命他為主持航海的緣由之一?!俺肃嵑陀姓芜h見、組織能力和個人膽識等條件外,他有一個他人難以具備的、不可取代的特殊條件,就是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背景以及他的宗教信仰的包容性?!?這種宗教的包容性具體體現(xiàn)在航海的過程中,他始終以一個政治家的態(tài)度寬容地對待其他宗教,參加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這些活動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看,也許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但是從一個穆斯林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穆斯林的角度來看,鄭和的這種方式不僅是對其他宗教的尊重,也是對信仰者的尊重。這對于團結(jié)隨行的不同信仰者形成一個整體,完成航海事業(yè)起到了鼓勵作用,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穆斯林特別是回族穆斯林在適應(yīng)中國社會和融入祖國大家庭的過程中的包容性。
鄭和的這種中國穆斯林的傳統(tǒng)思想,對于他領(lǐng)導的航海事業(yè)和進行的外交事業(yè),以及傳播伊斯蘭教起了關(guān)鍵作用。因此,鄭和對佛教和媽祖采取包容態(tài)度,不屬于他真正的內(nèi)心宗教信仰。鄭和自出生就沿襲了家族的伊斯蘭教信仰,這也是他最根本、最正宗的宗教信仰。而且一直以來,鄭和以實際行動證明著他篤信伊斯蘭教。同時,鄭和負載的伊斯蘭文化為他完成出使西洋的重大使命奠定了基礎(chǔ),增進了我國穆斯林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注釋:
①李清升.破譯鄭和之父馬哈只墓碑銘[J].回族研究,2003,(1):71.
②楊懷中.回回民族航海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從回回民族史的角度看鄭和七下西洋[J].回族研究,2003, (1):89.
③楊懷中.走進鄭和[J].回族研究,2005,(1):10.
④馬穎生.鄭和是賽典赤后裔說應(yīng)該可信[J].回族研究,2003,(1):80.
⑤⑧??鄭鶴聲,鄭一均.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Z].濟南:齊魯書社,1980.10、29、169、173.
⑥林松.論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評鄭氏“奉佛”、“崇道”說[A].鄭和下西洋論文集[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4.
⑦鄭偉,鄭自海.賽哈智對鄭和航海的貢獻[A].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782.
⑨王子華.鄭和對伊斯蘭文化的貢獻[J].回族研究, 2003,(1):96.
⑩?韓品錚.鄭和宗教活動述考[A].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二)[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141、143.
?趙愛軍,馬桂芬.從穆斯林的角度看鄭和及其航海事業(yè)[J].回族研究,2005,(2):91.
?姜歆.鄭和船隊中的穆斯林[J].中國穆斯林,2005, (3):19.
??韓勝寶.鄭和之路[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5.234、242.
?這篇發(fā)愿文現(xiàn)藏于云南省圖書館的明版《大藏經(jīng)》中,附于《沙彌尼離戒文》卷末,近由王海波在其《鄭和與佛教》論文中介紹出來。
?林松.從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識綜觀鄭和宗教信仰的復雜性[A].鄭和研究論文集[C].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255.
?吳琳.淺論鄭和宗教信仰的包容性[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31.
[1] 廖大珂.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2] 楊志玖.元史三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李興華,馮今源.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C].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4] 鄭一均.論鄭和下西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5] (日)寺田隆信.鄭和——聯(lián)結(jié)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6] 江蘇省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lǐng)導小組.傳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發(fā)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 程恭讓.明代太監(jiān)和佛教考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3).
[8] 張良君.論鄭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規(guī)范性傳播[J].船山學刊,2008,(1).
[9] 曹群勇.論宗教觀念的政治功能[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0] 孫遠志.論鄭和與東南亞的伊斯蘭教[J].東南亞研究,2006,(1).
[11] 胡小鵬.“回回”一詞起源新探[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5).
[12] 楊兆鈞.鄭和與穆斯林[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3,(4).
On the Attribution of ZHENG He's Belief
SU Ya-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ZHENG He was born in Muslim families and had grown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culture.His faith ha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after the change of his identity.Although his multi-religious belief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many scholars,a more consistent belief was that he had another belief.Islam throughout his life occur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analysis.His participation of other beliefs is because of hi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ZHENG He;belief;Islam
K248.105
A
1674-0297(2011)01-0071-04
(責任編輯:張 璠)
2010-08-10
蘇亞紅(1986-),女,回族,甘肅禮縣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