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偉, 張 淼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715)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治主義傳統(tǒng)的現代轉型
張靖偉, 張 淼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715)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組成部分,它是社會意識產生的根源。自然經濟是人治主義思想產生的經濟根源,法治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這就需要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治國理念從人治到法治的徹底轉變。
社會經濟結構; 人治主義; 自然經濟; 法治
人治主義一詞是由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一書中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儒家思想。我們在這里所討論的人治主義,主要是指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中的治國理念,主張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賢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輕視法律或把法律當作人治的輔助手段?,F在這種人治主義思想仍然以新的形式表現在當前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如家長制觀念、個人專斷現象等等,嚴重影響著依法治國的順利實施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所以有必要研究這種思想產生的經濟根源和它實現現代轉型的根本條件。
所謂經濟結構,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樹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地主制經濟和小農所有制經濟,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就是生產關系,即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經濟關系。從靜態(tài)看,生產關系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構成。按照這種分析,地主制經濟結構的內容是:土地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地主所有,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勞動產品的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被地主所占有,佃農一無所有,只有依賴地主的土地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農民被地主束縛在土地上,忍受地主的剝削。小農所有制經濟結構的內容是:小農占有小塊土地,主要通過自己家庭成員的勞動來獲得生活資料,勞動成果除了一部分以稅收的形式上交國家外,剩余的勞動產品在家庭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化分配。這兩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自然經濟。所謂“自然經濟是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形式,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中家庭或經濟單位(如原始公社、封建莊園等)本身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產品不進入流通領域”[2]。而地主制經濟的勞動產品大部分都供地主階級消費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地主階級在市場上出售來換取貨幣,來購買生活用品和田地。而占人口大多數的佃農和自耕農卻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小農經濟和手工業(yè)相結合,自給自足,很少與外界進行交換。
經濟結構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現實基礎。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把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結構稱為經濟基礎,并指出:“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形式總是自然地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和依附關系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隱蔽的基礎”[3]。而作為當時兩種經濟結構(地主制經濟和小農所有制經濟)的共同本質的自然經濟,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著當時的政治活動和政治制度。
1.自然經濟內部單位的管理模式對國家管理模式的影響
自然經濟的生產單位是家庭和家族,維持這種關系的紐帶是血緣,所以家長或族長成為這種生產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內部成員之間矛盾的調解者和仲裁者。這種個人權威式的管理模式被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所利用,建立起嚴密的宗法倫理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成為至高無上的“大家長”,天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他派出的各級官吏是各地老百姓的“父母官”,他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能力大小影響著老百姓能否安居樂業(yè),過上太平日子。這種倫理化的政治模式與家庭的血緣宗法制度相互配合,共同維護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封建秩序。
2.自然經濟的落后性對人們參與政治活動的影響
由于自然經濟的保守性和封閉性,也就是說人們之間交往活動不頻繁,再加上生產力不發(fā)達,交通不便利,農民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被剝削的各個階層很難組織起來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他們內部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多靠倫理規(guī)范和家長的權威來解決,在這里道德代替了法律。同時,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階層比較簡單,最主要的是地主和農民。由于封建綱常倫理的長期教化,農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組織起來分享政權,并制約君主的無限權力,而這是民主和法治的萌芽。農民僅僅把自己的命運寄托于明君賢臣,這也是幾千年封建制度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每當農民起義推翻一個腐朽的政權時,總要產生一個新的圣主,利用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始終沒有超越人治主義的傳統(tǒng)思想。
3.自然經濟對封建正統(tǒng)儒家思想形成的影響
產生于春秋時期的儒家學說主張仁愛,主張親親尊尊,這些思想最初是從自然經濟時期的家庭倫理關系中產生的。把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的道德標準推而廣之,成為調解君臣、君民、百姓之間的行為準則。如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边@些思想被統(tǒng)治階級加以發(fā)揮和利用,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就成為歷代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百姓的精神枷鎖。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以分散的小農自然經濟為基礎形成的宗法族制社會結構?!保?]封建社會經濟結構影響人治主義產生的一般過程應該是這樣的:自然經濟影響當時的政治活動的類型和特點,而人們的政治思想(在這里指人治主義的政治思想)則是“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政治活動、政治現象以及隱藏在其后的各種政治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的自覺和系統(tǒng)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5]。可見這種人治主義思想是在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中被強化和鞏固,如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官吏的直接任命制。所以,當人們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的時候,不是想著去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是幻想著有一個“青天大老爺”能給他們帶來公平和福祉,人們對歷史上的清官包青天的崇拜正反映了這種政治心理。
到了明末清初,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民主的啟蒙思想。如黃宗羲主張官員應當“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等民主民本思想。顧炎武提出反對“獨治”,主張“眾治”,所謂“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卷六),強調“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卷九)。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這個主旨下,他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對封建君主專制的人治主義提出挑戰(zhàn),對中國來說是一種思想啟蒙,但在當時屬于非主流思想,對當時的政治影響甚微。到了清朝末年,特別是1848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歷史。而腐朽的清王朝政府節(jié)節(jié)敗退,民不聊生,國內各種矛盾激化,中國面臨著亡國亡種的嚴峻局面。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救亡圖存之道。其中有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三民主義。前者的戊戌變法很快以失敗告終,后者發(fā)動的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被想當皇帝的袁世凱竊取,最后政權又被新興軍閥蔣介石奪取,仍然堅持獨裁。這些變法和革命領袖都沒有超越中國的人治主義思想傳統(tǒng),除了深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之外,還因為當時的自然經濟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使得各個軍閥各自為政,建立起一個個封閉的王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利用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建立一塊塊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最后奪取了全國的政權。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以身作則,首先提出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注重制度建設。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保?]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并寫進了1999年的憲法修正案。但是如何克服現實政治活動中“權大于法”的現象,實現人治向法治的徹底轉變,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治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是自然經濟,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內在蘊含著對民主、平等、公平、公開、信用、法治的訴求”[7],因為市場經濟形成的前提條件是生產資料屬于不同的所有者,誰都不能無償得到對方的產品,這就決定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平等地位。除此之外,市場經濟還有自由、開放和公平的特征。人們在千萬次的交換中逐漸形成了平等、自由、公平的意識和觀念,必然影響著人們的政治思想,表現在人們要求自己自由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利。這有助于打破等級觀念,打破個人威權主義的治國模式,靠大多數人的意志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靠大家妥協(xié)的結果——法律來治理國家。還由于市場經濟中各種交換活動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市場經濟自身發(fā)展的盲目性,再靠個人來處理這些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已經變得不可能,這就需要確立一些基本的原則和規(guī)則,使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能夠預測到經濟行為的后果,這樣就能增加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信心和積極性。如果人們的私有財產得不到法律的嚴格保護,隨時都有可能被各種勢力剝奪,那么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人們形成民主法治的現代思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階層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一批新型階層活躍在當今的社會上。如個體戶、私營企業(yè)家、自由職業(yè)者、科技創(chuàng)業(yè)人員,他們成為經濟上的新貴族,必然要求參與政治活動和政策的制定,并希望自己得到的財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再加上國企改革中產生的下崗工人,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需要保護。人們對參與政治活動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這需要執(zhí)政者審時度勢,順應民意,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轉變治國理念,使國家的各項事業(yè)都有法可依,讓法律成為全社會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則。對于某些地方領導搞個人專斷和“一言堂”要堅決糾正,在黨內開展法治教育,切實轉變治國理念,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和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經濟結構的變化不一定同步,并且中國人治主義傳統(tǒng)根深蒂固,并成為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所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并不意味著法治社會會自動生成。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打著科學和民主旗號的啟蒙運動,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當初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很難說已經實現了。所以中國的思想啟蒙仍然要繼續(xù)進行,這需要學術自由和思想解放??梢酝ㄟ^對中國人治主義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客觀細致的分析和梳理,并把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適合中國的法治理論,并培養(yǎng)人們對法治的信仰,逐漸形成法治的政治文化。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 夏子貴,羅余九.政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1 ~892.
[4] 王秀良,孫建社.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J].理論導刊,2008,(2).
[5]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1.
[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7] 王秀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現代轉型的學理分析[J].社科縱橫,2007,(9).
Abstract: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akes the point that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society.I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Natural economy is the economic root-cause of the rule of man;however,the rule of law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So our government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ing state ideas from the rule of man to the rule of law completely.
Key words:socio-economic structure;the rule of man;natural economy;the rule of law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le of Man Tradition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ZHANG Jing-wei,ZHANG Miao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81
A
1674-0297(2011)05-0008-03
2011-03-18
張靖偉(1984-),男,河南淮陽縣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人與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張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