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
- 公益基金會發(fā)展過程中法與人的問題及對策
益基金會;法治;人治;法律制度;行業(yè)規(guī)則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4-0031-03一、公益基金會發(fā)展概況公益基金會是慈善組織的一種,目標指向是公益活動,公益基金會根據組織的類型可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兩個層面。公益基金會的組織框架簡潔清晰,一般由監(jiān)事會、理事會組成,理事會與監(jiān)事會平級,決策機構是理事會。理事會由基金會發(fā)起人、主要捐贈者及基金會管理運行人員組成,有數(shù)名成員主要參與投資決策及項目運營決策,監(jiān)事
管理學家 2023年14期2023-07-28
- 縣鄉(xiāng)治理中重視“人治”,并沒有過時
些問題,歸咎于“人治”,而解決之道是“法治”。至少從縣域治理的經驗看,問題沒那么簡單。歷史上的“人治”,與其說是依靠人去治理,還不如說是依“禮”而治,而“禮”源自儒家經典、社會情理,它實際上是另一種制度形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在基層治理中強調重視“人治”,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今天強調“法治”,強調發(fā)揮制度的功能,并不能代替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不能消滅社會情理在治理中的作用。如果制度健全了,但人的積極性沒有了,也不可能有好的治理效果。事實上,我們今天還如此強調地方領
領導文萃 2022年19期2022-10-25
- 芻議校長治校的三種現(xiàn)象和文化治校的五個維度
校中較為普遍的“人治”“法治”和“無為而治”三種現(xiàn)象,從營造家庭文化、教育文化、質量文化、行為文化和思維文化五個方面,提出了文化治校的具體途徑與策略。[關鍵詞]“人治”;“法治”;“無為而治”;文化治校一、校長治校的三種現(xiàn)象學校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校長,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管理學校的關鍵所在。校長的管理治校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怎樣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學校?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要視學校具體實際情況而定??偟恼f來,存在以下三種現(xiàn)象。一是推崇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22年9期2022-05-30
- 探悉班級管理中的“法治”與“人治”
通過“法治”與“人治”的有機結合來實現(xiàn)有效管理?!娟P鍵詞】班級管理;人治;法治班級管理和建設一直以來是很多班主任工作的難點,很多班主任都感到“累”和“煩”。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如何解決?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我與大家分享一點心得。眾所周知,“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說治理國家要講究技巧,其實,管理班級也如治國,是要動腦筋想辦法的。古往今來,治國之法無非“人治”和“法治”。這兩種方法各有側重,如能將兩者做某種程度的融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沿著這一思路,
家庭教育報·教師論壇 2021年41期2021-12-09
- 論國有企業(yè)制度化管理
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討論了企業(yè)人治在選人用人、員工隊伍團結和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及法治在人才培養(yǎng)、人際關系處理、管理績效提升等方面存在的優(yōu)勢。為企業(yè)推進制度化管理可能面臨的問題給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關鍵詞:人治 法治 制度化 管理 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企業(yè)就是要依法、依規(guī)治企,全面推進制度化管理。當前大部分國有企業(yè)受傳統(tǒng)體制影響,過分強調德治和人情化管理,雖建立了管理制度體系,但執(zhí)行力不強,實質上還是以人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11期2021-10-13
- 從“人治”與“法治”談班級文化建設
到了班級管理的“人治”與“法治”,這是對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高度深化。良好的班級文化有助于班級建設、班級管理,那么怎么具體實施呢?在實際的班級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構建有特色的班級物質文化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提高認知的環(huán)境,更應當是一種社交文化的載體,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每次備課要通過對課程所產生的對話環(huán)境布置和課程要求,構造出一種除教育與學習之外的文化環(huán)境。這樣既能增添學生學習生活樂趣,也能使學生們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熏陶,養(yǎng)
語文周報·教研版 2021年6期2021-03-15
- 中西方傳統(tǒng)政治文化視域:比較與啟示
鍵詞:政治文化 人治 法治 異質化阿爾蒙德首次提出并使用“政治文化”這個概念,并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情感?;谡挝幕囊暯?,阿爾蒙德和維巴一起運用行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調查的手段,對不同國家的政治文化進行了比較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在過去形成的態(tài)度和持有的觀念對于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強制作用,意味著政治文化一經形成就具有強大的獨立性,它能夠在時間上持續(xù)并在空間上周延。因此,剖析中西方傳統(tǒng)政治文化,有助于互相借鑒彼此的優(yōu)
公關世界 2021年2期2021-03-08
- 德治、法制、人治在高職班級管理中的應用初探
淺析德治、法制、人治的內涵,深入闡述三種治理方式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的能解決的問題及靈活應用。關鍵詞:高職;班級管理;德治;法治;人治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1-0120-02高職新生經歷了緊張、辛苦的高中三年學習,且剛剛親身體驗、強烈感受到了高考失敗,帶著遺憾和無奈選擇了高職專科學校。他們的年齡均在18歲左右,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諄諄教導、真心鼓勵、真情關懷和積極向上
海外文摘·學術 2020年11期2020-12-07
- 班級自主管理的“左膀右臂”
美玉摘 要?在“人治”的班級,只有“人”(老師)在的時候才管得住,離開了“人”(老師)就管不住了,因為管理班級的是“人”(老師),不是“法”(制度)。而在“法治”的班級,管理班級的是“法”(制度),即使“人”(老師)離開了,但“法”(制度)還在,所以無“人”(老師)也能管理好班級。要是能把“人治”和“法治”巧妙結合起來,班級管理就像擁有了丞相和將軍這兩個左膀右臂一樣,管理班級起來也將事半功倍。關鍵詞?“人治”;“法治”;事半功倍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
讀寫算 2020年16期2020-07-18
- 學術論著類作品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路徑
,圈劃關鍵詞:“人治”“法治”“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無治而治”“富而好禮”。2.尋找概念之間的關系“鄉(xiāng)土社會”是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里的一種社會空間存在,既包括鄉(xiāng)村也包括城鎮(zhèn)。其特征有三點:人們依賴土地而缺乏流動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會;尊崇禮俗(規(guī)矩)而不重“法理”。鄉(xiāng)土社會的本色是土氣,產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會模式,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的面對面社群,從空間格局上不需要文字;鄉(xiāng)土社會是面對面社會、是安定社會,從時間格局上不需要文字。鄉(xiāng)土社會土氣的本色決定了它不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5期2020-06-22
- 治理視閾中人治的正當性探討
現(xiàn)代治理理論認可人治存在的正當性。從治理主體角度來看,人治是與自治相對應的他人之治,自治則是主體的自律。從治理規(guī)則角度來看,德治需要人的模范帶頭作用,無人的法治不足以自行。人治的方式主要有英雄模范方式、領導方式、執(zhí)政方式、協(xié)同方式。黨的領導就是一種群體的治理,符合治理理論的邏輯。關鍵詞:治理;人治;正當性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65人治在當代中國頗受詬病,甚至有老鼠過街人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 2019年30期2019-10-25
- 淺談德治、法治、人治的歷史發(fā)展
自古以來,德治、人治、法治的關系就一直與國家的興衰,朝代的更迭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從人治的獨裁到法治的嚴苛再到德治與法治的兼顧,治國理念也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民主進程和文明程度。本文試著從德治、人治、法治的關系入手,通過分析秦朝滅亡的歷史來討論德治、人治、法治對當今國家發(fā)展的意義。關鍵詞:人治;法治;治國理念一、德治、法治、人治的概念以及關系從歷史的縱向發(fā)展來看,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存在人治、德治和法治這三種形式。人治,即個人或少數(shù)人因緣歷史原
大東方 2019年11期2019-10-21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現(xiàn)實考量
法治思想;法治;人治 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好的思想必然符合現(xiàn)實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fā)展的需要,必然是面向現(xiàn)實的。那么現(xiàn)實是什么呢?“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1]”,“現(xiàn)實生活過程”即是實踐。而實踐又是總是發(fā)展變化,是歷史的實踐,過去是昨天的現(xiàn)實,當下是今天的現(xiàn)實,未來是明天的現(xiàn)實,因而,好的思想不僅是面向當下的,更是面向過去與未來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如此,它不僅面向過去,而且面向當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年10期2019-09-10
- 論企業(yè)法治文化建設
文化 法治文化 人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企業(y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也越發(fā)激烈。這種競爭體現(xiàn)在戰(zhàn)略、組織、模式、人才等方方面面,但在某種意義上,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企業(yè)文化的競爭。無數(shù)案例表明:文化強,則企業(yè)興;文化弱,則企業(yè)敗。按照通行的理解,所謂企業(yè)文化,是指企業(yè)成員所共同信仰和遵守的價值觀及行為模式。麥肯錫前高管馬文?鮑爾在《管理的意志》中則提出了一個更為通俗的定義,即把企業(yè)中非正式的文化因素描述為“我們做事的方式”。企業(yè)文化建設,是一個全
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理論版 2019年18期2019-09-05
- 對基層連隊輕微違紀問題中“法治”與“人治”的調查與思考
上仍存在一定的“人治”思想與行為,梳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強化“法治”深入貫徹對推進依法治軍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基層連隊;依法治軍;法治;人治習主席指出,要“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這就強調了依法治軍在當前規(guī)范和引領部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對于連隊戰(zhàn)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行政管理,依照部隊條令條例嚴格落實是對基層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發(fā)生一些看似處于條令法規(guī)管理盲區(qū)的“小”問題、“小”違紀、“小”糾紛、“小”案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1期2019-08-27
- 城邦統(tǒng)治者的至善追求與法律的自然正義
治? 統(tǒng)治者? 人治? 法治一、開篇:蘇格拉底對格老孔放棄從政的勸說蘇格拉底深諳談話的藝術,在勸服格老孔的過程中并沒有直言反對,而是繞了個圈子迂回地提出作為一個受人敬仰的統(tǒng)治者應當具有相當?shù)闹螄牟拍芎蛯W識。在談話過程中,蘇格拉底一直圍繞著為城邦做出貢獻這個話題展開的,包括從城邦的財政收入支出、軍事力量、國防問題到城邦居民每年的糧食需求,而熱衷政事的格老孔對這些問題卻一概作不出應答。格老孔沒有接受過統(tǒng)治者應當接受的教育,對于城邦復雜的政事不能隨機應變,連叔
商情 2019年36期2019-08-21
- “人治”管理弊端多
者,基本上是靠“人治”來管理公司,處理公司事務或處理員工時,往往憑著自己與員工的個人感情,或根據處理問題時的心情來。員工上班遲到,碰到領導心情好,領導可能會說:“今天我心情好,不和你計較,下次別讓我逮著了。”碰到領導心情不好,領導可能會說:“怎么又遲到了?想不想干??!不想干明天別來了!”如此極端不公平的處理態(tài)度,往往會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當員工犯事時,狠心處罰吧,怕徹底得罪員工;既往不咎吧,又怕縱容了員工;更可怕的是形成一種不良的風氣,大家以后犯事了都會求
華聲 2019年3期2019-05-24
- 禮治秩序對現(xiàn)代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
。關鍵詞:法治;人治;法治社會;德治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禮”是一種行為模式,并且是人們普遍認可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們發(fā)自內心的遵守,還是被迫的遵守,只有得到了普遍遵守,社會才能有序的發(fā)展?!岸Y治”講究封建等級秩序,由于“禮治”講究封建等級尊卑、人們的思想普遍存在特權等級,因此中國古代,始終沒有產生民主意識 , 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基本上是實行“外儒內法”的制度 , 骨子里是“法”的利刃 ,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 ,本質上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一、禮治的起源“禮”是中國
山東青年 2019年1期2019-05-16
- “人治”管理效果有限
者,基本上是靠“人治”來管理公司,處理公司事務或處理員工時,往往憑著自己與員工的個人感情,或根據處理問題時的心情來。員工上班遲到,碰到領導心情好,領導可能會說:“今天我心情好,不和你計較,下次別讓我逮著了。”碰到領導心情不好,領導可能會說:“怎么又遲到了?想不想干?。〔幌敫擅魈靹e來了!”如此極端不公平的處理態(tài)度,讓員工有一種一會兒在天上、一會兒在地下的感覺。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當員工犯事時,面對領導的處罰,會求情,會講條件。這會讓領導很難
領導文萃 2019年3期2019-03-06
- 關于高校管理中“人治”與“法治”的探討
要] 在兩千多年人治傳統(tǒng)的國家中,如何通過依法治校建設實現(xiàn)高校法治化管理,破除人治管理為主的模式,值得關注,本文通過闡述高校法治的內涵,分析當前我國高校管理中人治現(xiàn)象與法治現(xiàn)象的博弈,發(fā)現(xiàn)十多年依法治校建設帶來的變化,以及仍然殘留的人治問題。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并從高校如何理順內外部關系、實現(xiàn)法律風險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關鍵詞] 依法治校;高校管理;人治;法治[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9年1期2019-03-01
- 淺談法治與人治
要做的是將法治和人治結合起來,在符合中國人思維習慣的基礎上加以實施。關鍵詞:法治;人治;特征引言: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依靠法律治理國家,公民的道德底線會變高,依靠道德治理國家,公民的法律底線會降低。這句話完美地闡釋了人性與法律的關系,即當人性得到外界約束時,人類的整體水平會變高,而一旦失去了外界約束,善將會一味地向惡妥協(xié),把社會拽入深淵。但即使如此,我們卻不能武斷地否定人治的意義。如果一個國家只講律法而無視人情,整個社會將變得冰冷,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系將會
西部論叢 2019年3期2019-01-21
- 關于高校管理中“人治”與“法治”的探討*
校管理方面展開“人治”與“法治”的探討。一 高校實施法治管理的內涵我國高校具有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地位,而高校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時,其又具有另一個雙重身份,即行政相對人和行政主體的身份。當作為行政相對人時,高校受公權力的約束,政府對高校實施外部管理;當作為行政主體時,即是高校內部管理,校內教職員工、學生成為行政相對人。高校法治管理的內涵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高校外部管理層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辦學教育、黨政管理等領域進行的宏觀管理;
教書育人 2019年3期2019-01-11
- 試論高校管理中的“人治”與“法治”
此,如何有效結合人治與法治的管理已成為高校建設的新課題。1 基于“人治”與“法治”管理的困境1.1 高層領導盛行人治管理在封建時期,中國一直都屬于“人治”國家,直到新中國成立才轉變?yōu)椤胺ㄖ巍眹?。然而,我國部分高校仍大量實行?span id="j5i0abt0b" class="hl">人治”管理,少數(shù)校領導“人治”思想過于嚴重,在實際管理中并沒有嚴格依照管理條例進行開展,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處理管理問題,再加上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導致高校管理質量受到嚴重制約。目前,有的高校在一些重要事務上并沒有選擇公開處理,而是由領
福建茶葉 2019年11期2019-01-08
- 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法理學解讀
析了法治和法制、人治之間的異同點,并研究了當前全面依法治國的不同模式。關鍵詞 依法治國 法理學 法制 人治作者簡介:田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學、知識產權(著作權、精神權利)。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45一、全面依法治國思想概述首先,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在于堅持憲法的主體地位。憲法作為我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治國安邦的重要章程 。
法制與社會 2018年27期2018-12-27
- 從《席方平》看清初的法治與人治
,法治制度缺失與人治干預司法有著必然聯(lián)系。關鍵詞:席方平;人治;法治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聊齋志異》是根據作者的真實經歷創(chuàng)作和修改而成的,雖是托言鬼狐,卻真實記錄了清初的社會世情,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出發(fā),對人性的美好加以贊揚,對社會的黑暗加以鞭撻。蒲松齡生于一個漸趨沒落的地主之家,時值明末,朱家王朝的統(tǒng)治已然日薄西山,農民起義軍的烽火遍及南北,百姓流離失所成為常態(tài)。公元1644年,蒲松齡五歲 [1]7 ,明朝滅亡,李自成
蒲松齡研究 2018年3期2018-12-07
- 法律成為一種信仰
隆禮重法”,強調人治的重要性。而亞里士多德則更關注理性正義作為根本的法律對人的制約。關鍵詞:人性;法治;人治;法律;信仰陳登元先生說:“重禮者,儒家固有之見解,而重法者,荀子隨環(huán)境而變化之一種結果?!盵1]荀子開創(chuàng)性地在儒家思想史上“援法入禮”,創(chuàng)立了其影響深遠、具有鮮明特色的“隆禮重法”政治學說,亞里士多德則在他在《政治學》中提出的“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 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2],這一基本思想深深地
東方教育 2018年23期2018-09-28
- 從“人治”到“法治”
的素質。關鍵詞:人治;法治;民主;依法治班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大部分的班級管理模式都是班主任的隨性“人治”。甚至本文作者在工作中也曾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人治”班級管理經歷。慶幸的是這種“人治”管理模式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嚴重弊病,使得作者產生了新的思考,逐漸從班級管理的“人治”之路走上了“法治”之路。下文,作者就結合自身的一些經歷及探索,來簡要談談班級管理的“人治”與“法治”。一、“人治”班級管理的不足這種管理模式不僅落后而且低效,往往還會產生一些反面效果:教師
贏未來 2018年5期2018-09-25
- 試論“性善論”對古代法制的影響
可避免地走上了“人治”的道路。關鍵詞:“性善論”;法制;人治宋時發(fā)明火藥,卻在近代被人以槍炮打開國門;明時資本主義萌芽,卻在晚清被資本主義的國家瓜分地盤。是什么在推動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是什么樣的思想讓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追根溯源,西方文明的原點是古希臘,從《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到《萬民法》,再到公元后《圣經》的原罪論,而中華文明的思想源頭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再到后來儒學確立了主流地位。前者重視法律,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后者重視禮教,相信人性本善。人
讀天下 2018年13期2018-09-06
- “人治”管理效果有限
者,基本上是靠“人治”來管理公司,處理公司事務或處理員工時,往往憑著自己與員工的個人感情,或根據處理問題時的心情來。員工上班遲到,碰到領導心情好,領導可能會說:“今天我心情好,不和你計較,下次別讓我逮著了?!迸龅筋I導心情不好,領導可能會說:“怎么又遲到了?想不想干?。〔幌敫擅魈靹e來了!”如此極端不公平的處理態(tài)度,讓員工有一種一會兒在天上、一會兒在地下的感覺。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當員工犯事時,面對領導的處罰,會求情,會講條件。這會讓領導很難
特別文摘 2018年7期2018-08-14
- 淺談法治之不及
,而法治之下需要人治空間。本文主要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相關法治理論,結合具體生活實例,對法治之不及的問題加以論述,以說明法治與人治并非分離對立,法治的良好實現(xiàn)需要良好的人治加以配合?!娟P鍵詞】法治之不及 人治 自由裁量權 道德一、法治之不及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對法治之不及的情況做了如下敘述:一是“法律所未涉及的問題或者法律雖有所涉及但并不周詳?shù)膯栴}確實是有的”。二是“只是所有的規(guī)約總不能概括世事的萬變,個人權力和若干人聯(lián)合組成的權力,只應在法律有所不
商情 2018年14期2018-05-31
- 班級管理的“兩治”探析
的“兩治”,即“人治”與“法治”這兩個維度出發(fā),再結合班級管理案例或者班級管理心得,集中探討“人治”與“法治”的概念,“人治”的隨意性與靈活性,“法治”的機械性與公平性,以及“人治”與“法治”有機結合的班級管理等四個方面,以希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更民主,更完善,更易于被學生認可與接受,進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關鍵詞】班級管理;人治;法治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和教育理想的實踐基地。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銘欣在《班級管理論》一書中提到
學校教育研究 2018年3期2018-05-14
- 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解讀
里士多德 法治 人治 法治建設作者簡介:汪燕,大理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和公共事業(yè)管理。中圖分類號:D9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04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學者,是西方政治學理論和法律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是《政治學》,他的法治思想對現(xiàn)代法學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克思和恩格斯稱其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從《政治學》
法制與社會 2018年7期2018-04-19
- 韓非“法治”之人治之實——兼論與孔孟人治之對比
蓋“法治”背后的人治之實。從韓非關于法的內涵,法的運行過程以及法的目的來看,其法治思想就是以維護絕對君權為根本目的的人治思想。而以孔孟為首的儒家學派歷來支持人治。雖然與韓非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君權,但是在人性基礎、思想依據、手段途徑等方面兩者仍有區(qū)別。關鍵詞:韓非;法治;人治;孔孟一、韓非“法治”思想的提出(一)韓非“法治”思想的產生(1)韓非“法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韓非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是我國歷史上社會變革最為激烈的時期,中國由奴隸制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7年12期2018-02-26
- “人治”思維執(zhí)政方式的危害
平慧娜摘要:“人治”是相對于“法治”來說的,“人治”和“法治”是兩個并列的概念,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span id="j5i0abt0b" class="hl">人治”側重于賢君、領導人的賢明治國,把國家的繁榮寄托在一兩個人身上?!胺ㄖ巍眰戎赜诮⒑屯晟品芍贫?,樹立制度權威,把國家的繁榮寄托在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科學性上,注重制度的剛性力量和制度的執(zhí)行力。關鍵詞:“人治”思維;執(zhí)政;“人治”對國家治理是否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不在意,而在意是否有明君,在意領導人是否賢明。“人治”注重個人的領導作用,“法治”注重制度的
科學與財富 2017年32期2017-12-20
- 法治預設什么
摘 要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性區(qū)別并非在于人治會導致權力的肆意妄為,法治能夠有效限制權力,而在于法治與人治的前提預設不一致,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不能被忽略是人治的預設前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可以被忽略則是法治的預設前提,而歷史經驗表明,絕大多數(shù)人是普通人,有著大致等同的智力水平,因此人治的預設前提不成立,法治在此意義上成為優(yōu)于人治的治理方式。關鍵詞 法治 人治 差異性 預設前提基金項目:本文受到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資助,為“風險社會背景下的地方法治研究
法制與社會 2017年20期2017-12-04
- “人治”和“法治”誰更有效?——組織倫理制度、倫理型領導對員工非倫理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
伍如昕?“人治”和“法治”誰更有效?——組織倫理制度、倫理型領導對員工非倫理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伍如昕(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長沙,410083)當前全球頻發(fā)的組織和工作倫理危機,使得工作場所員工非倫理行為逐漸成為組織管理理論界與實務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既往多數(shù)研究都專注于從個體或組織的某個層面挖掘員工非倫理行為的影響因素,甚少考慮或比較不同層面的因素在員工非倫理行為影響上的差異性。本研究通過對379名企業(yè)員工的問卷調查,比較了中國情境下組織倫理制度和倫理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2017-09-25
- 從“人治”到“法治”的蛻變
,立法能夠改變“人治”狀況,實現(xiàn)“以法治醫(yī)”,從而解決中醫(yī)工作的多種歷史遺留問題和新情況、新問題。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秘書長王國辰認為,中醫(yī)藥是凝結幾千年東方智慧的科學,不能完全站在西方實證科學的角度去評價和管理;而此次的突破,核心就是尊重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建立真正符合中醫(y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薇則表示,《中醫(yī)藥法》的通過將加大社會各界對中醫(yī)藥事業(yè)的扶持力度,一系列的制度變革將促進中醫(yī)藥行業(yè)走向“繼承與創(chuàng)新并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匯
中國衛(wèi)生 2017年12期2017-09-19
- 淺談儒家“三大思想”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及應用途徑
禮治”“德治”“人治”三大思想,加以研究應用,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關鍵詞:禮治;德治;人治;儒家;大學生學校教育者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才有德是優(yōu)等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德修養(yǎng)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們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意識及價值取向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而社會中的這些思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筆者認為,
卷宗 2017年24期2017-09-06
- 人治與法治:基于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認識
去擬合我們常說的人治與法治問題,探討其間的辯證關系。關鍵詞 SECI模型 人治 法治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A鑒于知識論及SECI模型的普適性,筆者嘗試用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企業(yè)中的兩類知識即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來類比闡述對人治與法治的理解。所謂隱性知識包括信仰、隱喻、直覺、思維模式和所謂的“訣竅”;而顯性知識則可以用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的語言進行傳播,又稱為可文本化的知識。不言而喻,我們所說的人治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是模型中所說的隱性知識,是一種主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年19期2017-08-31
- “協(xié)調”探義
性建構主義為本的人治模式。關鍵詞:協(xié)調 自然法 機制 模式 法治 人治 理性建構主義一、協(xié)調(發(fā)展):人類生存的不二之選(一)協(xié)調語義從語詞學上說,協(xié)調可以指一種狀態(tài),一種均衡穩(wěn)定、和平共處的狀態(tài),也可以指一種行為,一種旨在達致均衡穩(wěn)定、和平共處狀態(tài)的努力。如果它放置在修飾詞語的位置,它一般指的是前者。如協(xié)調發(fā)展,指的是以保持協(xié)調的方式(狀態(tài))或者以協(xié)調狀態(tài)為目標的發(fā)展。百度詞典:協(xié)調即和諧一致;配合得當。就是正確處理組織內外各種關系,為組織正常運轉創(chuàng)造良
消費導刊 2017年5期2017-07-25
- 法治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法治之所以優(yōu)于人治,不僅是制度上的優(yōu)越性,更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法治是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保障,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只有人民愿意接受的制度才能使法治有效的推行,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娟P鍵詞】 法治;人治;經濟;發(fā)展;保障“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古書中?!蛾套哟呵铩ぶG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
商情 2017年19期2017-07-14
- 先秦法家思想法治與人治之爭
學者對法家思想的人治和法治歸屬進行探究、評述和討論,乃至論爭。本文試圖總結并梳理這些學者的論爭,以期更好的對法家思想法治與人治歸屬進行辨析與探討。關鍵詞:法家;法治;人治“以法治國”是中國法家最重要的主張,這一主張最早由《管子》一書提出:“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雹龠@一主張不僅意味著制定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而且也要求在治理國家時嚴格依法辦事,這便是“以法治國”的核心內容,其實法家這一觀點正是針對儒家的政治主張而提出來的,早期儒家學者主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8期2017-06-19
- 試論傳統(tǒng)人治方式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局限性
治話題。關鍵詞:人治;社會治理;社會制度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022-03作者簡介:成歡(1992-),男,漢族,貴州桐梓人,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CHENG Huan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s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1400Abstract: Tradition
法制博覽 2017年5期2017-06-06
- 試論傳統(tǒng)人治方式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局限性
治話題。關鍵詞:人治;社會治理;社會制度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022-03作者簡介:成歡(1992-),男,漢族,貴州桐梓人,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CHENG Huan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s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1400Abstract: Tradition
法制博覽 2017年5期2017-06-06
- 中西政治文化中“人治”與“法治”比較
子論?オ?摘要:人治與法治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同時也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中西政治文化中,“人治”與“法治”的含義也相去甚遠。儒家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受其影響,中國的的“法治”是用法律來治人,法律是治人的工具;而西方的“法治”,強調在法律統(tǒng)治下的“權力”與“權利”。中國和西方在社會形態(tài)、經濟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傳統(tǒng)倫理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通過分析中西方人治與法治的差異進而對如何構建我國現(xiàn)代化法治進行探討。關鍵詞:中西;政治文化;人治;法治中國的基
山東青年 2017年2期2017-05-20
- 現(xiàn)代大學中“人格之治”的特殊意蘊
“人格之治”和“人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分析了“人格之治”對于大學辦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特殊作用。這就是:“人格之治”能促使政府的教育行政從“過度”向“有限”轉變,要求校長實現(xiàn)從“官本位”到“教育本位”的角色轉換,明確教師的行政追求與學術追求的界限,敦促學生主動參與治理并以此促進其人格健康發(fā)展。依據這一特殊性,現(xiàn)代大學可以從“人格之治”的原理出發(fā),改進治理方式,明確治理目的,優(yōu)化治理途徑,建設啟迪人性的大學共同體。關鍵詞:人格之治;人治;特殊性;大學治理;教育本位;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2期2017-05-08
- 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治素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
素養(yǎng);法治意識;人治;法治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52-0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我黨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治理的最主要的
學理論·下 2017年2期2017-03-17
- 從人治與法治的結合談農村治理現(xiàn)代化
來的熟人社會的“人治”到建設新農村的“法治”,對農村治理的困境、未來發(fā)展作進一步的探索,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一個旨在構建農村治理現(xiàn)代化的模式,那就是人治與法治的結合,對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關鍵詞]農村治理現(xiàn)代化;法治;人治[作者簡介]嚴朝炎(1991—),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江西南昌 330063)一、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
老區(qū)建設 2016年10期2017-02-13
- “法治”取代“人治”,走向“學生自治”
的氛圍。關鍵詞:人治;法治;民主;自治班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幫助,這也就是所謂的班風,好的班風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也有利于班主任進行管理。但這一問題一直讓各位班主任頗費心機,也是班級管理中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營造良好的班風,是行之有效的,為此,我談談對于班級管理方面的所感所想。班級管理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所采取的措施也要以學生為主,因此,好的班級管理就要動員學生
新課程·中學 2016年11期2017-02-04
- 淺談治校之道
情感管理人,即“人治”;第二層面是管理者通過制度進行管理,用全體教師共同制定的促進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教職員工,即“法治”;目前最高層面是管理者以文化管理學校,以一種意識或思維引導全校師生員工的行為,讓大家齊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變“要我去做”為“我要去做”,引導全體師生員工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即“文治”。關鍵詞:學校管理;人治;法治;文治【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14-02《史記·滑稽列傳
內蒙古教育·理論版 2016年7期2016-10-20
- 試析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
方式;領導方式;人治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20-02一、 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之間的關系(一)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之間的區(qū)別在新時期,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之間區(qū)別明顯,卻密切聯(lián)系。首先,他們之間無論是從主體,客體還是從運行方式上來講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不能將其混為一談。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主體不同。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主義中國真正的主人,
人間 2016年6期2016-09-22
- 破除“人治”思維 為法治中國鼓與呼
天,受個別領導“人治”殘余思想的影響,記者類似的“問題稿件”屢屢出現(xiàn)。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當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為實現(xiàn)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鼓與呼?作者從增強政治意識、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堅持走群眾路線三方面進行了論述。關鍵詞:法治;政治意識;學習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記者小李去參加一個全市性會議,編輯他提交的采訪稿件時,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某某指出,對工作落實不到位、后果嚴重的基層領導要就地免職?!币蛏婕案刹咳蚊膺@一敏感問題,筆者打電話向小李核實
采寫編 2016年1期2016-06-03
- 論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及法治方式能力探討與研究
思維;法治方式;人治1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涵義及關系1.1 涵義 “法治”作為一種與“人治”相對的治國方略,是指依靠法律管理社會、治理國家,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基本精神,領導干部的法治能力包括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1.2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關系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領導干部提高依法辦事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強調以法治支配人們的言行。區(qū)別在于內在和外在的關系,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法治思維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關鍵,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6年1期2016-05-30
- 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主要內容
詞】:民主法制;人治;法治;循序漸進一、民主法制建設在總體模式上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鄧小平倡導建立的法治社會,是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鄧小平指出:“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蔽覀兘裉焯岢龅拿裰鞣ㄖ平ㄔO、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資本主義的法治國家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資本主義的民主法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講的是資產階級民主。而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
西江文藝 2016年19期2016-05-30
- 論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人治”色彩
律文化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本文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人治”的概念、特征、表現(xiàn)形式、成因以及其同法治進行對比,分析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人治”色彩。關鍵詞:傳統(tǒng)法律文化;人治;法自君出;法治中圖分類號:D9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4-0071-02中國古代法制有著深深的“人治”色彩,“人治”是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非常顯著的特征。我國封建社會以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維持國家的統(tǒng)治,強調個人的獨裁與專制,權大于法。君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2016-05-14
-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法治思想述評
釋并得出法治優(yōu)于人治的論斷。同時,揭示了法治的兩個基本要素,即良法和普遍遵從。在法治具體實行方面,亞氏強調從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著手。本文最后評價了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歷史功績,指出片面解讀這一思想的認識誤區(qū),突出強調“軟件”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關鍵詞 法治 人治 優(yōu)越性 評價作者簡介:陳利會,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01-03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法制與社會 2016年8期2016-05-14
- 簡論荀子以“禮法”為核心的法思想
有治人無治法”的人治思想,表明荀子雖然重視“法”,但還是沒有跳出封建集權統(tǒng)治的大框架。關鍵詞:荀子;禮法;禮法關系;明德慎刑;人治荀子作為儒家,但卻多次提及“法”在國家治理中的功用與影響,這也是后世認為其儒家學派屬性定義存疑的證據之一。所以在具體探討荀子“法”思想的內容之前,必須先厘清荀子為何要提出“法”的觀念以及所謂“法”的內涵是什么。戰(zhàn)國時代,七雄鼎立,兼并戰(zhàn)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自身利益互相爭奪,“禮崩樂壞”之勢已無力挽回。到荀子生活的戰(zhàn)國后期,隨著秦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2016-03-03
- 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實現(xiàn)教育家辦學的關鍵一環(huán)
20282)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實現(xiàn)教育家辦學的關鍵一環(huán)張繼強(吉林省樺甸市橫道河子中學 吉林樺甸 220282)“人治”是實現(xiàn)教育家辦學理想的詬病,解決這一狀況的方法就是革新當前教育人事管理體制——由“人治”走向“法治”。其法有三:建立健全“教育家”的選拔與任用制度、培養(yǎng)與考核制度、免職制度。此外,教育行政專家是教育家產生的關鍵。人治 法治 教育家辦學在論述本文之前,先向讀者厘清筆者對教育家與教育專家的理解。教育家是指通過親力親為的教育實踐創(chuàng)造出重大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年17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