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華 李 艷
(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學生的課堂沉默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被動、沉默的課堂行為,本文主要討論學生的消極沉默。作者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雖然教師期待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當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學生沉默時,只有極少數(shù)會采取點名、抽叫其他學生等方式積極處理,很多教師則采取“默認”或“視而不見”等消極處理方式。這顯然不符合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而且很可能對教師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而學生在課堂上不開口、保持沉默使得學生缺乏語言鍛煉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學生的課堂沉默對課堂教學效果、師生心理、學生發(fā)展等都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學生的課堂沉默,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語習得研究者們認為,由于受到環(huán)境、性格、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二語/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初期往往會出現(xiàn)沉默行為。McVeigh則把這種沉默解釋為抗拒,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故意忽視教師要求,對課堂活動不感興趣、不關心等。劉向前提出了兩種課堂沉默表現(xiàn)形式:積極沉默和消極沉默。積極沉默是傾聽或思考的沉默。而消極沉默的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對教師所講知識被動接受或對課堂提問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教學組織活動癱瘓,毫無生氣。Saville-Troike則認為,由于產(chǎn)生沉默的原因很多,致使含義比較含糊,因而沉默的含義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被誤解。例如,課堂上學生的沉默可能是學生對相關知識不了解,不自信,沒有勇氣發(fā)表意見;也可能是對教師的尊重、抵制或缺乏熱情。學生的課堂沉默行為有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盡管很多研究者從各種角度、不同立場研究和探討了課堂沉默,但很少研究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課堂沉默。作者試圖從教師視角來分析師生對課堂沉默的理解,消除師生對沉默認識的誤區(qū)。
作者已從學生視角分析了地方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沉默。為了明確學生課堂沉默的原由,找到解決學生課堂沉默的方法,建立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內容,筆者試圖從教師視角分析引起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通過分析教師對課堂沉默的理解,消除教師對沉默認識的誤區(qū),并采取措施積極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沉默。本次調查對象為重慶市幾所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的18名任課教師,主要涉及以下問題:(1)教師怎么認識和理解學生的課堂沉默?(2)教師認為哪些因素造成學生的課堂沉默?(3)教師面對學生的課堂沉默,如何處理?
1.教師對學生課堂沉默的認識理解
在問卷和訪談中多數(shù)教師都表示學生課堂上表現(xiàn)得比較被動、沉默,84.3%的教師承認自己的英語課堂中存在學生沉默,66.6%的教師認為學生課堂沉默非常普遍,16.7%的教師認為學生課堂沉默比較普遍,只有16.7%的教師認為偶爾存在學生的課堂沉默。調查表明,教師一般認為課堂沉默是學生學習不夠積極努力,沒有學習興趣,不夠自信,對語言掌握不好等負面評價,認為學生不配合,甚至抗拒教師或教學活動。66.6%的教師認為“學生不愿意主動回答老師提問和參與課堂討論”。84.3%的教師認為“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沉默,只有對相關知識掌握較好或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才有良好的互動”。所有教師都認為“如果學生認為老師會要求自己參與課堂活動,學生會盡量避免和老師進行眼神交流”。50%教師認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很漠然、無動于衷,甚至會假裝不知道答案”。44.4%的教師表示“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或假裝睡覺以避免參加課堂活動”。只有27.8%的教師表示自己“積極采取措施處理學生的課堂沉默”。
2.學生課堂沉默的影響因素
教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期待。只有38.9%的教師表示“自己經(jīng)常點名抽問學生或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或參與課堂討論”。33.3%的教師表示“自己提問時總是將目光投向成績好的學生”。(2)師生關系。只有55.5%的教師表示“自己和學生很熟悉并且知道全部學生的姓名”。(3)授課方式。所有教師都表示“上課時經(jīng)常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作者的課堂觀察也證實了這一點。課堂上“教師話語”多,“學生話語”少。(4)教師等待時間。44.4%的教師表示“提問后留下充足的時間供學生思考問題”。課堂觀察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教師在學生片刻沉默后就馬上給出答案或轉移話題。
學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英語水平。84.3%的教師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jīng)]有信心,害怕出錯,所以保持沉默”。66.6%的教師認為“學生只有在答案非常確定的情況下才會參與課堂活動,學生不愿冒風險而犯錯誤和丟面子”。(2)學生性格。5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性格內向,不愿在公開場合表現(xiàn)自己,所以保持沉默”。(3)面子觀念。84.3%的教師認為“學生害怕其他同學嘲笑,在師生面前丟面子,所以保持沉默?!保?)同伴評價。78.8%的教師認為“學生不愿讓老師或同學認為自己愛出風頭,想平時成績拿高分,所以保持沉默。”
從教師視角來看,引起學生課堂沉默的主要因素有學生的原因和教師的原因。學生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英語水平低、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子觀念、害怕回答錯誤等。教師因素也很多,比如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授課方式、師生關系等。雖然對沉默的原因和含義認識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課堂沉默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
1.學生的課堂沉默是對課堂教學的否定
大多數(shù)教師都不能容忍學生的課堂沉默,把學生課堂沉默認為是對課堂教學的否定,教師傾向于將其歸因于學生的抗拒或回避。
2.忽視課堂沉默
雖然教師開始時總是積極采取措施來處理學生的課堂沉默,但是在嘗試失敗之后,不少教師對課堂沉默采取聽之任之、任其自然的態(tài)度。
3.沉默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而非教師
在教師看來,學生沉默的最重要因素源于學生本身,但是教師或許并沒有意識到很多教師自身的原因會使學生被動產(chǎn)生沉默。比如教師要求過高,缺乏鼓勵,學生寧愿保持沉默也不愿被打擊;教師提問后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組織語言,不能容忍學生正常的、短暫的沉默;教師沒有關注每一個學生,常常請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致使其他學生感到被忽視而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
教師對學生課堂沉默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教師意識到學生的課堂沉默對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等產(chǎn)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回答“如何處理學生的課堂沉默”這個問題時,教師們也提出了以下解決學生課堂沉默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的師生關系較冷漠,冷漠的師生關系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差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感到被忽視而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如果教師能與學生平等、友好交往,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差距就會減少,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該在課內外主動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主動和學生拉近心理距離,學生也就會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焦慮,使學生敢于開口發(fā)言。
2.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
《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要求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當前地方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占主導地位。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課堂教學任務重等原因使得教師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來參與課堂互動,“學生話語”較少。“教師一言堂”往往導致學生產(chǎn)生“情感沉默”,教師不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興奮點,學生也就表現(xiàn)出對課堂活動不關心、不參與、不感興趣等情感狀態(tài)。雖然在訪談中教師也表示想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一般在短時間內不能收到明顯效果,很多教師又會放棄,回到過去的教學方式上,什么都沒有改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不同方面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比如豐富教學內容,不只是對書本內容的簡單講解,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引入戲劇、吟誦、表演、辯論等活動。教師還可以采取分層次教學,也可以采取一定的獎懲制度,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學給予分數(shù)或小小的物質獎勵,對不愛回答問題的給予一些小小的懲罰,比如課后讀課文等等。
3.正確對待學生錯誤
二語習得研究表明,語言輸出錯誤是語言習得的一個過程,教師應對學生語言輸出中的錯誤采取寬容態(tài)度。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學習理念,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錯誤并非都是負面的,錯誤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因此,當學生出錯時,教師不應該扮演絕對權威的角色,有錯必糾,而是對學生的錯誤要容忍,并盡量提供積極回應。因為過多糾正語言錯誤會加劇學生的自卑情緒,如果學生置身于自尊受到傷害和消極評價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可能會受到消極影響。同時,教師應注意糾錯的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4.給予學生均等的機會
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期待。教師在訪談中解釋說“自己可能會忽視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很快地掌握知識,理解相關問題”。其實每個學生都期待獲得均等的參與機會,教師不能只關注那些在課堂上表現(xiàn)活潑,踴躍發(fā)言的學生,更需要好好對待那些英語水平較低、自信心欠缺的學生。因此,教師應該給每一位學生都提供均等的課堂參與機會。
5.充分利用積極沉默
教師表示“提問后總是留下充足的時間供學生思考問題”。課堂觀察卻顯示多數(shù)教師不能容忍學生沉默。教師為了確保教學進度,干脆自己提供答案或邀請其他同學回答。教師在訪談中解釋說“由于教學任務重,課堂上沒有時間來等待學生回答,即使是花太多時間來等待,學生的回答往往也不盡如人意。有時等待就意味浪費時間”。教師的提問主要是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能力。因此,提問后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學生的回答可能不太令人滿意,而此時教師的負面反饋更會打消學生的參與熱情。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失敗感,從而影響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根據(jù)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來設置相應的教師等待時間,并逐漸理解和容忍學生的積極沉默。
6.區(qū)別對待不同層次學生
教師在訪談中談到,由于擴招,一般高校學生進校時的基礎越來越差,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小,發(fā)音不標準,口語水平很差,很多學生不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聽不懂教師要求。84.3%的教師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jīng)]有信心,害怕出錯,所以保持沉默”。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7.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觀念
積極地自我觀念主要包括學生的重要感和成就感。學生的重要感主要來自于教師與學生的尊重和互相包容。如果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受到同伴的嘲笑或教師的否定,學生的自尊便會降低,從而逐漸喪失說英語的勇氣,在課堂上也會由此變得更加沉默。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點。不管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效果如何,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參與的過程體會到成就感。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相互尊重,讓學生學會欣賞同學,對同學的不完美表現(xiàn)持鼓勵和寬容的態(tài)度。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觀念,獲得認同感。
8.注重保護學生的面子觀念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無意識的遵從“多言述窮,不如述中”,為了避免因為犯錯而讓自己丟面子,學生在不確定時,不愿冒險回答問題,從而在課堂教學上傾向于保持沉默。教師需要認真對待學生回答的問題,當他出現(xiàn)錯誤時,不能直截了當,毫不客氣地指出,應該比較委婉地指明學生學習的差距,表揚學生敢于發(fā)言的勇氣,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照顧學生的“面子”。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面子需要,避免傷害學生的面子。
針對當前地方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學生課堂沉默現(xiàn)象,本文采用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從教師視角分析了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課堂沉默現(xiàn)象。教師認為,引起學生課堂沉默的因素在學生方面主要包括學生英語水平低、面子觀念、害怕犯錯等原因,在教師方面包括教師的授課方式、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態(tài)度、責任感等。一些教師提出了解決學生課堂沉默的方法,比如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注重教學內容的生動性、知識性和時代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教學公平,不打擊那些層次較差的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消除課堂上產(chǎn)生消極沉默的因素,提高教學效率。
[1] Bosacki, S. L. The culture of classroom silence[M].New York: Peter Lang, 2005.
[2] Joworski, Adam. Briefs about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J]. Language and Education. 1998(12)
[3] Tannen, Deborah. & Muriel Saville-Trioke. Perspective on Silence[M]. (Eds)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5.
[4]劉向前.論課堂沉默[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5.
[5]喬春華.從學生視角看地方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沉默[J].教育與職業(yè),2010(11).
[6]劉曉玲.高職商務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5).
[7]宮建蓉,唐昌平.促進課堂教學互動提高英語教學效果[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4).
[8]張勇.對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若干思考[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2(1).
[9]李重英.如何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來激活英語教學過程[J].三峽大學學報,2007(6).
[10]王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與方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