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道德社會的形成探究——基于哲學視野的思考

      2011-08-15 00:50:08邵孔發(fā)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哲學道德

      邵孔發(fā)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國道德社會的形成探究
      ——基于哲學視野的思考

      邵孔發(fā)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古代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宗族是其基本社會結構形態(tài),民眾擁有可貴的自我心性約束精神,所以古代中國沒有形成歐洲城邦經濟形態(tài)下的知識主導的理性思辨社會和宗教神學社會,而是形成了與社會經濟形態(tài)相適應的道德社會。這歸因于小農經濟的農業(yè)循環(huán)生產主要靠經驗;先賢對“道”的理解,使得中國哲學在起始點上便超越了宗教神學觀念,直接上升到把握客觀自然規(guī)律。儒學以仁為核心概念,為社會治理設計了完整的道德體系,支撐了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繁榮,走了一條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古代中國;社會形態(tài);哲學關注;道德社會

      一、西方哲學的特點

      (一)知識主導的理性思辨

      中國社會通行道德標準的感性評判,西方社會運用以知識為中心的理性思辨。歐洲文明淵源于古希臘,希臘最初的哲學家都是自然哲學者,著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討,重視自然的客觀理解。泰勒斯便認為“水是世界萬物的最基本元素”,阿那克西米尼視一切事物由空氣凝聚與發(fā)散而成,畢達哥拉斯歸萬象于抽象的數(shù),德謨克利特則以為萬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構成,恩培多克勒主張萬物不外地水風火四元素的聚合離散。

      后來的希臘哲學家開始注重人事方面問題。如蘇格拉底的正義、美、善等概念,柏拉圖主張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所講的至善、中道、公平、道德意志。但他們都以對待自然的方法對待人事,采取邏輯分析的態(tài)度,作純粹理智的思辨;喜歡對各觀念下定義,遂建立了知識與邏輯,以及證明邏輯的各門自然科學和最終對自然科學抽象的獨立哲學。

      中國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較為接近美國的實驗主義?!赌洝菲恐饕獙儆谶壿媽W的范圍,同時涉及數(shù)學、力學、光學等問題,及攻戰(zhàn)兵法等方面。但其立論出發(fā)點是為闡釋“兼相愛交相利”的根本道德觀點,并非西方的邏輯學、物理學與數(shù)學。中國哲學的關注點在于生命與德性。墨家學說與儒家學說,在當時雖并稱“顯學”,隨著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及統(tǒng)治者的“獨尊儒術”,秦漢之后墨學衰微,沒有成為主流哲學。

      (二)神學為中心的啟示宗教

      風行于西方社會的耶教建立于原罪恐怖意識。《圣經》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位“造物主”(耶和華)創(chuàng)造的,稱為上帝,他永遠是宇宙的主宰。關于伊甸園的神話說,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本有神性地無憂無慮地遨游于伊甸園。可是他們背叛了上帝的意旨,聽了魔鬼蛇的唆使相繼吃了禁吃的智慧果,從此對善惡有了分別心,結果與神分離了,犯了“原罪”,必須終身勞苦,以求活在世上。由于上帝愛世人,便差遣耶穌去救贖人類。耶教認為,人的“原罪”可以減輕,卻不能消盡;減輕罪孽的方式就是通過信仰耶穌去“贖罪”。但人無論怎樣贖罪,都不能達到把罪完全消除的境界,因為消除“原罪”就等于與神同等了,人是不可能變成神的。故耶教中的人也就永遠處在向上帝靠近的過程中,耶教的主體在神而不在人。

      印度在中國之西,玄奘西天取經,故對于中國,印度也屬西方。產生于印度的佛教,建立于苦業(yè)意識。佛教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無?!钡模杆僮兓吞摶玫?,而現(xiàn)實的人生則是苦的??嗟幕驹虿皇巧竦陌才?,也不在社會環(huán)境,是由于人自己造出的“惑”、“業(yè)”所致?;笾肛潯⑧?、癡等自尋的煩惱;業(yè)指身、語、意等活動及其造成的結果。根據(jù)個人善惡行為,今生之因在未來成果,如此輪回報應,生死循環(huán)變化不已。要擺脫苦,就要皈依佛法,按照佛教教義修持,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觀、認識觀,完全克制自己的世俗欲望,最終超出生死輪回,達到最高境界——涅槃。故佛教中的人永遠處在向佛靠近的過程中,佛教的主體在人,但目的是從這世俗之人解脫出去。

      二、中國哲學的道德關注

      (一)道理——國人對世界的哲學理解

      1、道是世界本原、萬物之根本?!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保ā兜赖陆洝さ诙逭隆罚┨焐梢磺形铮熘炯词堑??!胺虻烙星橛行?,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保ā赌先A經·大宗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洝さ诙逭隆罚┑婪ㄗ匀唬钦f道之法是其自己如此?!暗莱o名。”(《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是宇宙的自然普遍規(guī)律、客觀真理,故無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2、道派生萬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兜赖陆洝さ谒氖隆罚暗勒?,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保ā兜赖陆洝さ诹隆罚┣f子認為,如有帝鬼,帝鬼亦由道而神。

      3、道與萬物的關系。道生萬物,為萬物之宗,然非如有人格的上帝以意主宰一切,以力統(tǒng)治一切。“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南華經·知北游》)”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韓非子·解老篇》)”

      4、德的涵義。德者得也,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體者為德?!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保ā兜赖陆洝さ谖迨徽隆罚┮磺杏傻蓝傻露?,由已有之物而受形,由環(huán)境之情勢而鑄成?!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茍不至德,則道不凝焉?!保ā抖Y記·中庸》)道與德乃一物之發(fā)生與發(fā)展之基本根據(jù)。

      (二)由天道而人道——“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1、崇天道。中國上古已有“天道”、“天命”的觀念?!熬S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保ā对姟ぶ茼灐ぞS天之命》)朱熹釋義說:“天命,即天道也?!保ā对娂瘋鳌罚┲苋颂岢觥耙缘屡涮臁钡挠^念,統(tǒng)治者“敬德”是獲得“天命”的必要條件?!拔┩跏苊瑹o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嗚呼!曷其奈何弗敬!”(《尚書·召誥》)“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保ā渡袝ふ僬a》)“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尚書·康誥》)由“敬德”而有“明德”。

      2、行人道。春秋時,人們把“天”與“民”聯(lián)系起來。劉康公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左傳·成公十三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保ā蹲髠鳌は骞哪辍罚爸小奔刺斓刂溃懊笔翘烀?。於穆不已的天道、天命轉化為本體的實在—民?!疤烀^性?!保ā抖Y記·中庸》)天降命而成為人的性,將天道、天命與性命貫通,把注意力從神靈的“天道”轉到現(xiàn)實的“人道”。鄭國的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由此路徑發(fā)展出“天人合一”的儒學。神靈之“天”的影響力下降,是“自然之天”、“理性之天”觀念成長的必要前提,亦是發(fā)展的必然。儒學認為,通過修德,”涂之人可以為禹”。西方思想中的天人關系,停滯于宗教形態(tài);西方思想中的天命,對于人類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即的。

      3、棄鬼神?!疤臁?、“天命”觀念變化引起了“鬼神”觀念變化,從“重神”到“重民”。怪力亂神,孔子不語?!胺蛎?,神之主也?!保ā蹲髠鳌せ腹辍罚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左傳·桓公六年》)儒家從研究“人道”出發(fā),賦予“天”的涵義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在儒家思想文化主導下,任何以有人格化的至上神為核心要義,宣傳“天國”、“彼岸”的外來宗教思想體系,都不能在中國長久地居統(tǒng)治主導地位,如耶教;都不能戰(zhàn)勝儒家思想,反被儒家思想所汲取消融,如佛教漢化。以人生為主體的文化必然導致與神學宗教疏離。

      (三)仁——儒家的人本哲學

      1、仁的哲學內涵。春秋時代,仁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國語》中出現(xiàn)二十四次,基本意義是愛人?!蹲髠鳌烦霈F(xiàn)三十三次,除愛人外,其他幾種德行也被稱作仁?!墩撜Z》中,仁字出現(xiàn)一百零九次之多,可見仁在孔子學說中地位的重要。孔子學說中仁的涵義,第一是愛人。從字形看,仁字從人從二,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應當是一種什么關系?“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孔子的愛人,發(fā)展了春秋以來的重民思想,使仁具有豐富的人道主義內容?!叭?,親也?!保|漢·許慎《說文解字》)“仁象現(xiàn)在說的親愛團結?!保ā睹珴蓶|書信選集》第147頁)第二是對道德準則的遵從?!邦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克己復禮即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是基礎,修身才能愛人。第三是“仁者人也”。(《禮記·中庸》)“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言仁必及人?!保ā秶Z·周語》)這是孔子人本哲學核心概念的仁的涵義。郭沫若說仁是 “人的發(fā)現(xiàn)”。(《十批判書》第88頁)要求人們探索闡明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存物質基礎、社會關系、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本質、道理和規(guī)律,其重點在人的精神生活特別是道德的完善上。

      2、儒學思想的總綱。仁既作為個人對于社會的做人處世的準則方法,也作為社會維系人際關系和社會治理的準則和規(guī)范。儒家以人為出發(fā)點,立足于人,遵從仁的倫理道德,提升人的修養(yǎng)境界,最終將仁升華到人本哲學的高度。仁被升華為具有人道主義博大精神的人本哲學,成為孔子博大思想體系的總綱,以它為指導,建立了包括倫理、政治、教育等各門學說在內的一整套關于人類社會的學問,作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維系支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四)道德——國人精神及生活的準則和規(guī)范

      1、道德范疇中的仁學內容。戰(zhàn)國后期,道德二字聯(lián)用;漢代以后,道德成為一個流行名詞。哲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涵義,從自然哲學轉向倫理學說,與生活行為密切結合起來,表現(xiàn)出中國哲學的趨向性和著眼點。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同時提出一系列道德原則規(guī)范?!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墩撜Z·子罕》)“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慧?!保ā墩撜Z·陽貨》)“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保ā赌印ぜ鎼壑小罚肮嗜松鷳素灾w,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保ā栋谆⑼x》)

      2、歷史對于道德內涵的豐富擴充。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思想家,各自闡述道德內涵?!爸髦倚牛瑹o友不如己者?!保ā墩撜Z·學而》)“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按裙誓苡?,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保ā兜赖陆洝さ诹哒隆罚氨嗣裼谐P?,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保ā赌先A經·馬蹄》)“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管子·內業(y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保ā栋谆⑼x》引《禮緯含文嘉》)明清標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民間宣揚“忠、孝、節(jié)、義”四德。不同時代道德有不同的內涵與社會實踐,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中;但從整體看,中國道德社會的本質特征卻是不變的,道德內涵處在不斷地豐富發(fā)展中。

      三、道德文明產生的原因

      (一)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促成道德文明的產生

      1、自足圓成的小農經濟社會。中國早期農業(y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fā)達,《風俗通義·皇霸篇》引《禮緯含文嘉》說,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燧人氏鉆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制作八卦;神農氏教民農業(yè)生產,用藥材治病。三者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生活發(fā)展情況。三皇的發(fā)明構成了農業(yè)社會的生產生活要素,表明中國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農業(yè)社會時期。

      2、天文歷法水利對于農業(yè)生產的促進。因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中國的天文學研究開始很早,“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尚書·堯典》)周初至春秋中期,采用星辰觀察的“二十八宿法”;春秋中期又采用“周髀”日影觀測法;春秋后期,十九年七閏法成立,歷法時代正式開始。陰陽家的《月令》是一部小型歷書。在天文歷法指導下,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發(fā)達的水利,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保證了民眾生活的自給自足、人口增長和文化發(fā)展。

      3、道德文明與小社會形態(tài)的契合。中國從原始社會的部落、部落聯(lián)盟,到封建制度下的莊園、村落,大體上走一條小社會的發(fā)展路徑,民眾過一種小農經濟生活,這一體制保證了民眾生活相對穩(wěn)定。民眾希望這種生活穩(wěn)定,維護這種 “日出而起,日入而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知老之將至”的“忘時”生活的最好方法是提倡道德與和諧。

      (二)宗族社會結構使得道德意識得以自覺推行

      1、宗族對于族群的精神維系。中國社會的基本社群是宗族。國人是以姓氏或說宗族形式來組成社群的,根據(jù)父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在人類學中叫氏族,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稱宗族。宗族是賦有政治、經濟、宗法、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倫理維護、道德審判功能的事業(yè)社群。宗族內的每個人必須在合于規(guī)定下的形式行事(這一規(guī)矩或規(guī)范便是道德),才能維持宗族的生存延續(xù)。

      2、個體對于宗族關系的歸屬需要。因國人生活于宗族內,所以我們看國人的道德準則規(guī)范,多屬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與維系。在以自己作中心的親情關系網中,道德體系的出發(fā)點是“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與自身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克己;與夫婦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夫婦相敬、夫為妻綱、三從四德;與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與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和信;與宗族、宗法事務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公和廉。相對于與自己有著血緣關系的族人,自己必須自覺地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才能立足生存于宗族社群。隨著天下統(tǒng)一,道德觀念遂從宗族的實行而漸次推行到社會。

      (三)道德文化的建構與道德傳承調整

      1、道德的文化建構。當人類其他大陸早期文明著重研究解決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時,中國哲學在關注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同時,更多著眼于研究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與西方科學著作專注于自然界的研究探討(自然科學),宗教典籍專注于精神信仰寄托(神學)不同;在中國,五經皆備于我,《易》為占卦之學,《書》匯上古文件事跡,《詩》乃采詩施政,《禮》定禮儀制度,《春秋》記魯國歷史,無不為社會治理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這種人本文化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種道德社會形態(tài)和成熟的道德體系。

      2、內求諸己的道德自律。儒家推崇的圣賢的德操是一種道德示范,通過民眾心理的內求精神、自我心性約束和踐修得以傳承。先賢關于社會道德的理性思考,既適應當時農業(y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結構,又超越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結構,表現(xiàn)為超前的自覺自我理性約束--或說文明的早熟。立足于人對自身加以要求和修養(yǎng),對后來人類社會發(fā)展遇到的問題和心理困境,超前認識思考和應對。因其是內求而非外求式文化,故而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皆是一種最安寧、相融、高尚、和諧的文化。

      3、道德失范與重塑。道德社會特質和文化傳統(tǒng),對社會有著質的規(guī)定性,決定社會發(fā)展的精神路徑。此種社會,依靠道德精神力量穩(wěn)定繁榮昌盛;一旦發(fā)生社會性地對于道德的忽略、缺失或違背,又缺乏神性敬畏支撐,社會危害性很大。道德社會為什么會發(fā)生農民起義,改朝換代?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是因官員道德操守失落,民眾基本生活受到巨大損害;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生活將其道德信仰徹底擊碎,即道德約束力徹底瓦解而發(fā)生的。農民革命、朝代更替的目的之一,是為重新凈化純潔社會道德,重建信仰。歷史上的大部分封建王朝,如漢、唐、明、清,延續(xù)數(shù)百年之久,沒有不是順應道德社會文化傳統(tǒng),以德治天下的。漢以孝治,帝號前冠“孝”字。明、清則以朝代名稱顯其德,標明國家治理要達到的境界。

      四、結語

      古代中國何以實踐倫理政治而非古希臘城邦的自由、平等政治制度?蓋由小農經濟是古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模式,宗族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古代中國何以是道德社會,重人文教育,而非西方的知識主導的思辨社會,重自然科學教育?蓋由中國較早形成中央集權制國家,古代君王追求的是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和“王天下”,小農經濟的農業(yè)循環(huán)生產主要靠天文歷法水利和經驗。古代中國何以是道德社會,而非宗教神學社會?蓋由中國古代先賢和他們的哲學對“道”的理解,在起始點上便超越了宗教神學觀念,超越了對于神性的恐怖敬畏,直接上升到把握客觀自然規(guī)律,并為社會治理設計了完整的道德體系,走了一條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中國厚積了人類史上無可比擬的道德文化內容,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人類歷史似乎隱約顯現(xiàn)快文化攻擊慢文化,大文化壓縮小文化,先進文化戰(zhàn)勝落后文化的軌跡,可最終將回到道德文化這種高尚的文化軌道上來。

      [1]李耳.道德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莊周.南華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3]墨翟.墨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匡亞明.孔子評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5.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勞政武.佛學別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曹伯韓.國學常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B82-05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1-5993(2011)04-0036-05

      2011-11-05

      邵孔發(fā)(1954-),男,安徽全椒人,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職業(y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和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哲學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讀懂哲學書是件很酷的事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哲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有必要制定從政道德法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1
      道德模范自有后來人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墨玉县| 龙口市| 郎溪县| 北碚区| 宝清县| 乐陵市| 茂名市| 嘉黎县| 莱芜市| 海安县| 调兵山市| 泸水县| 东台市| 武穴市| 台江县| 崇明县| 聂拉木县| 和龙市| 应用必备| 东宁县| 太湖县| 融水| 澄江县| 广丰县| 广宗县| 筠连县| 两当县| 夏邑县| 澄城县| 南宁市| 陈巴尔虎旗| 通海县| 凤凰县| 达尔| 五台县| 兰考县| 南召县| 普兰店市| 高唐县| 定州市|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