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恒
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fā)展
朱哲恒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思想理論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和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最新成就。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實踐性、時代性、人民性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決定了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同時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大眾化。全球化語境下,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應更具辯證性,明確馬克思主義的“有所為,才有所位”。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fā)展應準確把握世界的時代潮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應準確把握中國的時代方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應準確把握大眾的時代需求。
馬克思主義;全球化;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
(一)馬克思主義是知識還是智慧
知識是日常生活里的中心組成部分,但知識的確切定義仍然是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歷史學家有著極大興趣的話題。通常認為,知識必須具備三個特征: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知識是:(1)經(jīng)驗累積的紀錄;(2)事實組織的系統(tǒng)化;(3)對事實的理解;(4)一種理解的行為或狀態(tài);(5)人的已知和未知。①維基百科中文網(wǎng)站:http://zh.wikipedia.org/zh-cn/%E7%9F%A5%E8%AF%86。由上述可知,知識是抽象的,是借由某種形式呈現(xiàn)以傳達概念。由此可知,知識就是經(jīng)由前人的經(jīng)驗累積形成的。作為對前人的經(jīng)驗的積累,馬克思主義應歸為一系列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yōu)良的文化遺產(chǎn),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和英法幻想社會主義而建立的簇新的無產(chǎn)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已經(jīng)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他們汲取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內(nèi)核而拋棄其唯心主義,汲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拋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視角,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他們使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要領鉆研人類社會歷史,同時批判地繼承法國資產(chǎn)階級歷史學家雅·梯葉里、弗·米涅等人的階級斗爭思想,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他們從英國資產(chǎn)階級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著作中汲取勞動價值論而拋棄其掩蓋資本剝削的理論,發(fā)覺剩余價值剝削的秘密,建立了無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從1842年起他們鉆研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人的幻想社會主義學說。從1843年起分別在英國、法國參加工人運動,經(jīng)過親身實踐轉向工人階級態(tài)度,并從幻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動揭露和對將來理想社會的天賦猜測中汲取辯證要素而拋棄其唯心史觀和幻想部分,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智慧,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我們究竟是把馬克思主義僅僅視為一種解釋歷史的知識,還是當作一種認識未知、指導實踐的智慧?借用一個佛教術語,這是一個如何“轉識成智”的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的知識轉化成思考分析問題的智慧。這也是馮契先生的“智慧論”所告訴我們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決不能只是提供一種現(xiàn)成知識的傳授,而更應該是智慧的開啟。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能提供一種人類應對各種挑戰(zhàn)所需要的大智慧。②見章仁彪《馬克思的真正魅力在于提供“大智慧”》,2006年4月29日在華東師大召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高層論壇上的發(fā)言。http://news.#edu.cn/show.aspx?cid=16&id=14235。
(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還是意識形態(tài)
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1]9理論本身的徹底性、真理性是其具有說服力的基礎。應該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科學,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馬克思熱”、“資本論熱”的再度升溫,再次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仍然沒有超越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基本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仍然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人類寶貴的知識成果和精神財富。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歸結為三點:首先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其次是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變革世界的科學方法。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我們觀察世界、解決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是我們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科學指南。再次是馬克思主義所表現(xiàn)出的科學精神,即實踐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新性。它總能追隨歷史演進的脈絡和足跡,與時俱進,隨著人類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因而它總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適時地回答時代進步提出的新課題。同時,馬克思主義還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善于批判地吸收人類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伴隨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變革和人類精神文化的發(fā)展,不斷進行理論的創(chuàng)新。
另一方面,不容回避的是馬克思主義早已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所有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闡釋,不管持的是意識形態(tài)的中性含義還是否定含義,不管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思想,無一不宣稱自己的理論或思想是理性的、科學的,深信自己的理論是無懈可擊的、永遠正確的、惟一的絕對真理,而對手或批判對象的理論則是虛假的、片面的、歪曲的。這種以理性與科學自居的、對自己理論的非批判、非反思態(tài)度貫穿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開端”與“終結”,也成就了意識形態(tài)“生于理性,死于謬誤”的悲壯歷程。在特拉西那里,意識形態(tài)是對偏見、謬誤、迷信與假象進行糾正與克服的科學,因此特拉西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內(nèi)涵等于理性。[2]158而拿破侖則將意識形態(tài)等同于偏見與謬誤本身,等同于對真相的遮蔽。馬克思最初也是從拿破侖的貶義用法來理解、運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將意識形態(tài)直接等同于自己所要批判的對象——“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包括當時德國唯心主義的虛假的意識、思想體系,即“以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最近的德國哲學和以其不同的先知為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盵3]272但馬克思又指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盵1]3從今天看來,馬克思成就了現(xiàn)代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意識形態(tài),但他自己卻宣稱意識形態(tài)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虛假的,因為馬克思從來沒有說自己的理論是意識形態(tài)。而列寧則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個描述性概念完全將其中性化,然后直接將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聯(lián)系起來作為一個詞組來運用。列寧首先將當代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一分為二,即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和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然后宣稱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是虛假的、歪曲的意識形態(tài),而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則是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地位自列寧始便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導型的社會意識。不僅社會主義國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都要竭力維護和發(fā)展其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作為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反對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超黨性”的虛偽態(tài)度,它公開申明自己是為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服務的,明確宣布要把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最終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當然有人提出,應該消解、廢除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或“國家哲學”,宣布“馬克思主義只是諸多學說中的一種”,馬克思主義不應占主導地位;還有人把馬克思主義分割為所謂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想方法和社會科學有它的地位”,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意識形態(tài)。①央視網(wǎng)《為什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415/108305.shtml。這些拋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看法,同時不可避免地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三)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性還是當代性
在探索馬克思主義歷史性和當代性的關系中,現(xiàn)實性往往被“懸擱”起來。因為當代性是歷史與現(xiàn)實相互統(tǒng)一展示出來的意義與價值,離開歷史性來談當代性,當代性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和內(nèi)在根據(jù),當代性的闡述甚至是不可能的。舊唯物主義總是離開歷史性來理解現(xiàn)實、經(jīng)驗和事實。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之所以始終未能跳出舊唯物主義窠臼,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懂歷史。馬克思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盵4]而唯心主義則相反,總是離開現(xiàn)實性片面地理解歷史性。施蒂納從“惟一者”、“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但是人在這里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的人的概念。他在精神世界中虛構了人的歷史,把人的當代現(xiàn)實性完全淹沒在所謂的人的概念之中。按照唯心主義的邏輯,人的觀念就是現(xiàn)實的人,物的觀念就是物本身。因此,現(xiàn)實的人是非人,現(xiàn)實的石頭是非石頭。其實恰好相反,人的觀念不是現(xiàn)實的人,物的觀念不是物本身,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論題。因此,馬克思說:“德國人習慣于用‘歷史’和‘歷史的’這些字眼隨心所欲地想象,但就是不涉及現(xiàn)實?!盵4]78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可以說是歷史的,但并非都是現(xiàn)實的。我們面對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歷史總體中,才會在一定社會關系中表現(xiàn)為某種特定的事物。馬克思說:“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是在一定的關系下,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并不是貨幣,砂糖并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盵1]334同樣是市場經(jīng)濟體制,由市場經(jīng)濟本身引發(fā)的現(xiàn)象可能是一樣的,但由于處在不同的社會關系的總體中,其性質卻完全不同。事實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內(nèi)部結構本質是歷史的,只有在一定的歷史關系中,黑人才是奴隸,機器才成為資本。盧卡奇說:“只有在這種把社會生活中的孤立事實作為歷史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總體的情況下,對事實的認識才能成為對現(xiàn)實的認識?!盵5]56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3這就是說,現(xiàn)實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以人的感性活動為前提的積極的生成,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探索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進行辯證思考。一方面,不能離開現(xiàn)實的歷史性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因為現(xiàn)實的歷史性說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不能撇開歷史的現(xiàn)實性去抽象地議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因為歷史的現(xiàn)實性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說首先是時代化的。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核心看,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運動和人的解放的科學理論和綱領體系。以人為本——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和根本點。馬克思把他的整個有關人的解放的革命學說概括為三個:“我所加上的新內(nèi)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chǎn)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二)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三)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盵4]547三個新貢獻揭示和概括了人類解放的客觀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揭示和概括了人類解放的革命綱領和時代主題,揭示和概括了人類的解放要依次經(jīng)歷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三個革命時代。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就是根據(jù)人的解放的這三個革命的依次發(fā)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歷史進程,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性實踐和歷史性發(fā)展。有學者據(jù)此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分為三個類型:一是思想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二是政治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三是社會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這三個時代化的基本類型的代表分別是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導師恩格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中國共產(chǎn)黨的四代領導集體。
今天,我們討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不能也不應該忽略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戴維·麥克萊倫認為全球化的三個主要特征是:世界金融市場的交易量增加;全球貿(mào)易的增加和一體化;人們生活時間和空間的轉換和壓縮。[6]9其實,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馬克思就洞察到了我們現(xiàn)在所討論的全球化議題:“不斷擴大產(chǎn)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chǎn)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fā),到處建立聯(lián)系。資產(chǎn)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chǎn)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1]276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雖然沒有使用過“全球化”這一概念,但卻在他們自己的時代,不僅敏銳地捕捉和察覺到了在當代被稱為全球化圖景的種種現(xiàn)象,而且指出了隱藏在這一概念背后的驅動力,還預見到了全球化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預測以及與今日全球化的暗合,得到了世界范圍內(nèi)許多學者的擊節(jié)贊嘆。正像美國學者約·卡西迪所指出的:馬克思“寫下了關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敗、壟斷化、技術進步、高雅化的衰落、現(xiàn)代生活的萎靡不振的性質等動人的段落。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家們又碰到了這些問題。他們有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步馬克思的后塵”。[7]3在當代的全球化話語中,馬克思主義一直是在場的,其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具有某種契合性。布熱津斯基也承認:“共產(chǎn)主義對于頭腦簡單和頭腦復雜的人都同樣具有吸引力:每一種人都會從它那里獲得一種方向感,一種滿意的解釋和一種道義的自信。”[8]3在全球化所導引的這個更加緊密和相互依存的世界上,馬克思事實上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共贏共存的全球化理論框架。德國學者烏爾利希·貝克的充滿了辯證法光輝的話:“在《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150年以后,馬克思主義分析的勝利和失敗變得幾乎沒有區(qū)別。人們甚至可以說,這個失敗簡直就像勝利一樣:馬克思成為多余的了,因為所有人都在談論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全球化就是沒有馬克思的資本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代名詞?!盵9]113
馬克思主義預見到全球時代的來臨,并為全球化的到來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因應思路,但當今的全球化的現(xiàn)實圖景卻是再天才的預言家在一百多年前也無法想象的。全球化的現(xiàn)實時代變遷也向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絕對貧困化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無產(chǎn)階級歷史使命學說;“工人階級無祖國”的命題和“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呼吁。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任何社會的基本矛盾都是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一矛盾運動又超越了一國的地域性限制,在世界范圍內(nèi)相互作用:全球化對馬克思主義“兩個必然”論斷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國家理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等等。[10]8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必然包含對這些挑戰(zhàn)的準備或應對。就當前來說,其核心命題應是對全球性問題的應對,特別是回應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全球性金融危機,使“馬克思的幽靈”再次顯形,全球性的氣候問題、環(huán)境問題則為“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生長點;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也需要從“向世界輸出革命”的嬗變中成為世界交往的自由選擇和自然需要。[11]77
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最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便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中國化”最初旨在把從歐洲傳播到中國來的馬克思主義,“徹頭徹尾、徹里徹外”地變成中國的東西,即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內(nèi)涵是將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或精髓即立場、觀點、方法,帶上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以便于武裝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從而在中國大地上扎根、開花、結果;還應指從中國國情與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創(chuàng)造新理論、提出新觀點、拿出新辦法,來解決中國革命與建設中發(fā)生的新矛盾、新問題,以便既將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嶄新的內(nèi)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實踐,既證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成功,也進一步詮釋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只能依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需要有新的內(nèi)涵、新的氣象。如果粗略地將馬克主義中國化在革命年代和建設初期是處理“世界與中國的關系的問題”(China and the world),改革開放30年主要是處理“中國走向世界的問題”(China into the world),那么當下的視角則應更多地體現(xiàn)“世界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我們既要關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適應性,也要關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協(xié)調(diào)性,增進與外部世界的對話與溝通。全球化條件下,任何國家的社會問題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外溢”或者“擴散”到全球,比如人口流動、環(huán)境污染、犯罪、傳染病等社會問題不可能完全被控制在一國疆域之內(nèi)。中國對全球變化的影響包括至少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社會形成的推動力量,中國承擔起更大的全球社會責任,為“全球公共產(chǎn)品”做出更多貢獻;另一方面,中國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將有可能演變成外部世界關注和擔心的全球問題。融入全球化使中國與世界的發(fā)展具有“同質性”,使中國能夠同世界建立普遍聯(lián)系,分享全球化進程中的種種機遇,學習世界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并使中國的發(fā)展成為世界發(fā)展進步的組成部分和強大推動力。堅持中國“特色道路”,“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選擇了社會主義以后所萌發(fā)的強大生命力,而且顯示出各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必須走具有本國特色的多樣化發(fā)展道路的必要性和成功可能性”,[12]93這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意義所在。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中國語境中,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就成為一個急迫的時代課題。在日常生活世界,要真正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成為我們每一個理論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任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體化、由學術性到通俗化、由少數(shù)領袖人物的理念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由顯在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到隱性化的過程,即達到為大眾認同、理解與吸納并轉化為行動的指南,從而具有話語權。在中國革命和改革的語境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問題,也即是說,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繼續(xù)展現(xiàn)真理的光芒,就必須進一步大眾化。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大眾是實踐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只有落實到人民大眾的實踐中去,科學理論只有武裝群眾,掌握群眾,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的物質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實的成果。同樣,我們的偉大實踐只有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大眾確實消化和理解了這種科學理論,并轉化為投身革命和改革的內(nèi)在動力時,我們的奮斗目標才會順利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語言”應當轉換成“生活語言”,“權力話語”也應當轉變?yōu)椤按蟊娫捳Z”。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正是在這種“大眾化”與“化大眾”互動中展開其歷史進程,并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日漸深刻影響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社會及人民大眾的需要的內(nèi)在契合,使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成為可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內(nèi)在接應力量、實踐基礎和社會平臺。
在當今多元化思潮的激蕩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涉及到一個“話語權”,或曰“軟實力”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并不能依賴于國家政權力量的法律條文保證的合法性,其更深層的合法性在于其理論本身的合理性、徹底性和正當性、正義性。“信仰”是無法強制的,思想的自由是任何物質力量所不能羈押得了的。但是,“理論只要徹底,就能征服人”。
總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結合在一起,強調(diào)“三化”的整體性。這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思想理論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和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最新成就。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實踐性、時代性、人民性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決定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同時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大眾化。全球化話語中,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發(fā)展應準確把握世界的發(fā)展潮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應準確把握中國的時代方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應準確把握大眾的時代需求。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勁松.意識形態(tài)與現(xiàn)代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9,(1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英]戴維·麥克萊倫.全球化與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J].教學與研究,2005,(10).
[7]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8][美]布熱津斯基.大失敗[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9][德]烏爾利?!へ惪?全球政治與全球治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
[10]徐艷玲.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生長點[J].理論學刊,2006,(9).
[11]郭樹勇.民族主義、國際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思想[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12).
[12]孫建社.全球化、多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5).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Globalization Context
ZHU Zhe-heng
To propose the Marxism’s local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our party to summarize the theory-building scientifically and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s character.Marxism is the unity of practicalness,morde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should go with the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In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we should interpret Marxism more dialectically and realize that“to be valuable something,only work”.To develop Marxism in China should grasp accurately the current of times,the place of China in global and the people’s modern needs.
Marxism;globalization;modernization;localization in China;popularization
A81
A
1673-8616(2011)03-0018-05
2011-03-31
朱哲恒,同濟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責任編輯:潘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