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孝,郭華茹
(常州大學文法與藝術(shù)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馬克思主義“三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朱忠孝,郭華茹
(常州大學文法與藝術(shù)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shè)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發(fā)展機遇。面臨思想文化多樣化、學習閱讀快餐化、學習追逐功利化等諸多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在教學內(nèi)容上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教學;在教育對象上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的研究,增強教學針對性;在教學主體上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shè);在教學手段上善于應(yīng)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這既是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思想政治理論課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下簡稱“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新的要求和發(fā)展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中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提高到新的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zhì)的迫切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盵1]1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提出和完善,對于澄清思想,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征結(jié)合起來,堅持與時俱進,使之能夠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體現(xiàn)時代精神?!盵1]13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始終關(guān)注時代主題,回答時代問題,緊扣時代脈搏。在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和黨的建設(sh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實踐探索的理論總結(jié),是新的歷史時期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指導(dǎo)思想。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應(yīng)用。”[1]14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在于被現(xiàn)實地進行社會實踐的人所掌握,并轉(zhuǎn)變?yōu)樾袆?。否則,產(chǎn)生不了改變世界的客觀效果,理論自身的發(fā)展也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與中國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既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又要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要科學地解答學生思想意識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各種疑問和困惑,回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牢牢占領(lǐ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其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適應(yīng)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變化,作出新應(yīng)對。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斗爭和碰撞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網(wǎng)絡(luò)、移動通信等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文化多樣化,新時代的大學生呈現(xiàn)出信息來源廣、信息獲取量大、各種思想意識相互混雜等新特點,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變化的幅度越來越大,這些新信息、新思想不斷地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式提出挑戰(zhàn),造成沖擊。[2]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不斷研究時代新變化,回應(yīng)時代新要求,探索與時俱進的新途徑,大膽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
再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貼近青年學生思想實際,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去闡述科學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疑難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貼近青年學生的生活,關(guān)注他們的思想狀況和發(fā)展趨勢,特別是要對他們之間通行的信息交流工具和途徑有動態(tài)的了解,比如校園BBS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如果能夠做到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使他們在鮮活的事例和真切的情感交流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才能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真正對青年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發(fā)揮指導(dǎo)作用。
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武裝青年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w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馬克思主義“三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就是要鞏固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這既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更是黨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面臨挑戰(zhàn)的積極應(yīng)對,是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戰(zhàn)略思考。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思想文化多樣化的挑戰(zhàn)。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思潮蜂擁而入,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青年學生的思想認識中有所反映,再加上社會生活中原已存在的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庸俗化的認識和理解等等,都對馬克思主義“三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因此,早在2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就曾經(jīng)憂心忡忡地指出:“(改革開放)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盵3]進入新世紀以來,西方的學者更是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把思想文化的滲透當成爭奪青年思想和國家競爭的重要手段。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傳播媒體的普及使得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和渠道更加多樣和快捷,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學習閱讀快餐化的挑戰(zhàn)。思想文化的多樣化不僅表現(xiàn)為不同的思想和理論流派,而且表現(xiàn)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當前的社會思想文化有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嚴肅文化、通俗文化乃至庸俗文化之分,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在大學校園里也都有所表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傳統(tǒng)的閱讀大為減少,通過閱讀書籍獲取信息的比例越來越小,通過閱讀進行的深層次思考也越來越少,那種即時的、便捷的信息獲取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多數(shù)學生對抽象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缺乏興趣。如何激發(fā)和引導(dǎo)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深層次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愉悅體驗,與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思想大師進行對話和交流,充分利用好書籍特別是學術(shù)經(jīng)典這個“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學習追逐功利化思想的挑戰(zhàn)。對于學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只見投入不見產(chǎn)出的部分,對學校的排名和所謂的社會聲譽影響甚微。因此,在全國許多高校普遍存在著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問題。在學科建設(shè)上,重點支持能夠提升學校排名的學科,在對教師的考核上,弱化難以量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強化容易量化的科研論文和項目課題,這些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問題,但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影響更大。甚至部分人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看成是教師在“掙工分”,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是海闊天空地“侃大山”,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功能,嚴重傷害了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感情,影響了教師投身教學的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更加傾向于學習那些對就業(yè)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各種各樣的證書和考級趨之若鶩,對于各種各樣的培訓饒有興趣,對于號稱能夠指導(dǎo)他們成功的所謂勵志書籍、成功秘籍情有獨鐘。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提前做著走上社會的準備,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卻忽視了大學教育不只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更根本的是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文化內(nèi)涵的蘊育。
馬克思主義“三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眾多的新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有效途徑。
第一,在教學內(nèi)容上,必須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教學工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chǔ),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近現(xiàn)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都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指導(dǎo)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既要注重觀點、理論的講授,更要注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認識方法的學習。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4]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題,這一點不能有絲毫的偏離和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對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深刻認識的理論總結(ji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和靈魂,它對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成績,破除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澄清各種錯誤糊涂的認識,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政治敏感性,不斷地及時地捕捉和吸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進展和理論成果,結(jié)合新的形勢發(fā)展和理論進展不斷地完善和豐富教學內(nèi)容,用理論來解讀現(xiàn)實,回答現(xiàn)實問題。
第二,在教育對象上,必須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的研究,在增強教學針對性中增強實效性。[5]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zhuǎn)變?yōu)榇蟊娀?作為高校教育對象的大學生群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學生來源更加多樣化,大學從相對封閉的象牙塔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社會的一個鮮活的部分,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各種現(xiàn)象在校園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發(fā)達的信息傳媒造成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對青年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經(jīng)過媒體的炒作之后更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學生就業(yè)壓力增大,對個人前途的考慮以及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削弱了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的求知欲很強,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矛盾很敏感,也有一定的思考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對不同的理論觀點也有很強的爭辯欲。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結(jié)合時代特點,找準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點,找準學生的關(guān)注點,在與學生的辯論中灌輸馬克思主義。
第三,在教學主體上,必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shè)。教師的能力和素質(zhì)是教學活動成功的關(guān)鍵。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教師準入門檻都是博士,從學理層面而言,他們是能夠勝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青年教師往往從校門到校門,大多缺乏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缺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親身感受,缺乏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感性認識,導(dǎo)致課堂教學缺少時效性和實效性。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訓、培養(yǎng)和提高工作,加大精力和經(jīng)費的投入力度,制定長期規(guī)劃和有力措施,常抓不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zhì)和業(yè)務(wù)水平,提高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廣泛地接觸社會現(xiàn)實,深入了解和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惟有如此,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課堂講授才能生動,才能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第四,在教學手段上,必須善于應(yīng)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于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都有極大的助益。但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由于教室光線較暗,學生的興奮度受到抑制,如果運用不當,教學效果必然適得其反。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罔顧教學規(guī)律和規(guī)范的內(nèi)在要求,用演示代替講授,演示內(nèi)容很多,理論闡述很少,理論觀點淹沒在事實材料中,教學無重點、無邏輯,理論講授缺少說服力和感染力;材料和觀點兩張皮,案例不能很好地邏輯地證明和說明理論。一些學校和職能部門搞一刀切,用簡單化的手段來管理復(fù)雜的教學活動,不論什么課程,課程是否必需,都一律要求使用多媒體,并且以此作為評優(yōu)獲獎的必備條件,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因此,一味地拒斥多媒體手段,固執(zhí)地認為理論教學不需要視聽素材,是食古不化、僵化保守的思想;但是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把多媒體看作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甚至以此來代替教師的主體作用,那更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因此,一定要把理論講授和多媒體演示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中國化是核心,時代化是關(guān)鍵,大眾化是基礎(chǔ)。在高校,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客觀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大眾化都要以中國化為基礎(chǔ)、為中國化服務(wù)。不能借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更不能一味地遷就和取悅學生,從而失去理論對青年學生思想的引領(lǐng)作用。不能讓庸俗化、膚淺化的風氣充斥、占據(jù)課堂和講臺。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成為新一代中國青年的核心價值和精神信仰。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
[2]張艷芳,王迎春.網(wǎng)絡(luò)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命題[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5]郭華茹,朱忠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與實踐研究 [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2):102-104.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Un 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Sin icization,Epoch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ZHU Zhong-xiao,GUO Hua-ru
(School of Humanities,L aw and A rt,Changzhou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Keeping promoting sinicization,epoch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M arxism,proposed i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 ittee of the CP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n building a learning-orientedM arxist political Party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M eanwhile,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Facing so many challenges a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fast- food learning and reading,and chasing utilitarian learning,some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focu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M arxism and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M arxism in China;A s for the object ofeducation, research should be lai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trengthening corresponding teaching;For the teaching subje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of“Two Courses”must be enhanced;Besides,modern teaching methods like multimedia should be applied properly.I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in promoting“sinicization,epoch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of M arxism in universities,but a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 arxism;sinicization;epochalization;popular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G41
A
2095-042X(2011)01-0110-04
2010-11-08
朱忠孝 (1967—),男,河北萬全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郭華茹 (1954-),女,湖北襄陽人,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理論研究。
江蘇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 (SGSY2009YB369);常州大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會課題 (L SY10020010)
(責任編輯:李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