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順,孫海龍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文藝理論研究
于永順,孫海龍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在生態(tài)美學逐漸成為顯學的背景下,生態(tài)批評的學術儲備也日益豐盈,因此作為探究文學藝術這一審美意識形態(tài)規(guī)律的文藝理論研究,也應該在其哲學思想來源、理論話語原則、理論視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生態(tài)美學;生態(tài)批評;文藝理論研究
在生態(tài)美學逐漸成為顯學及其理論視閾下的生態(tài)批評等學術儲備日益豐盈的情況下,文藝理論的研究也應該更加有所作為.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在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生態(tài)批評是批評實踐,其主要任務不是建構學科體系,而是通過大量、具體、細致的文本解讀和評論,為文學史重寫、生態(tài)文藝學和生態(tài)美學理論的逐漸豐富完善進行學術儲備,并通過這種解讀和評論挖掘生態(tài)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進而推動生態(tài)意識的普及和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促使生態(tài)的思考(ecological thinking)和生態(tài)的理解(ecological understanding)真正成為人類和我們這個社會普遍接受的思維方式.后者是生態(tài)批評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終的目的"[1].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批評實踐是促進文學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轉型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文藝理論研究才會有新的理論突破.
"1994年,在生態(tài)問題日漸成為國內外學術熱點的形勢下,中國學者提出了'生態(tài)美學'這一嶄新的美學觀念."[2]在這一美學觀念提出以后的十余年里,國內學者們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歐美生態(tài)哲學、文學文本的研究并引進其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二是開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借鑒西方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美學、生態(tài)文學等思想理論,從多重視角建立"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美學"[2]學科體系.前者以廈門大學王諾的"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為代表,后者以山東大學曾繁仁的生態(tài)美學研究為代表.在王諾、曾繁仁等學者對生態(tài)美學學理體系建構的牽動下,國內學界對"生態(tài)美學"大致有了互相認同的理解:生態(tài)美學"是一種包含著生態(tài)維度的當代生態(tài)存在論審美觀.它以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審美關系為出發(fā)點,包含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tài)審美關系,以實現人的審美的生存、詩意的棲居為其指歸"[2].在生態(tài)美學理論范疇中,"'生態(tài)論的存在觀'是其基本的哲學支撐與文化立場;'四方游戲說'是其主要美學范疇……'生態(tài)批評'是生態(tài)美學觀的實踐形態(tài)"[3].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的生態(tài)批評首先是"指一種思想觀念——生態(tài)主義的思想觀念,其核心是生態(tài)整體主義;其次是指一種美學原則——生態(tài)的審美原則"[4].生態(tài)美學和生態(tài)批評的學理范疇的界定,不僅為文藝理論研究帶來新的理論資源,也為其理論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
文藝理論作為指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批評實踐和傳播與接受的理論形態(tài),哲學思想來源是其主要的理論支撐點,理論話語是其功能實現過程的顯現方式,理論視閾則是其理論價值的輻射范圍.當前,在生態(tài)美學視閾觀照下的文藝理論研究主要應該在以上這三個方面逐一實現新的理論突圍.
一
生態(tài)美學學科理論是在人類環(huán)保意識日益覺醒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生態(tài)存在論是其主要哲學思想來源.在建構"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美學"學科體系時應該特別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即在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指導下,吸收西方生態(tài)存在論哲學思想中的合理內核,努力開掘我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寶貴資源,并使之與具體的文藝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有力地批判了導致自然與人異化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力主'異化的揚棄',重建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5].他認為,人類試圖控制自然必將會帶來惡果,"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似乎已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6].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論述了人類高于動物,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人類和自然世界的關系.他認為,"我們必須在每一步都記住: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那樣,絕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個人——相反,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于其中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力量就是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7]305.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告誡人們一定要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將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7]304.這些重要的哲學觀點恰恰是我們文藝理論研究把焦點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觀點時所忽略的.當前在面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日益處于失語狀態(tài)而無計可施時,這些理論的開掘就如同一縷春風,必將為文藝理論研究開拓出一片嶄新的空間.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老莊哲學和儒家哲學思想中也包含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道"生萬物."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8]9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8]233"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8]260老子從"道法自然"[8]169的哲學角度出發(fā),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繁衍生息的根源,所以人與自然萬物在發(fā)生上是共源和平等的,都同屬于自然.這些論述充滿了生態(tài)哲學思想.
《莊子.秋水》篇中所記錄的莊子和惠子的對話也闡釋了相同的見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9]莊子的游魚之樂的思維"是一種會通萬物的思維,在詩意心靈中,打通'我'與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為一"[10].以這樣的思維去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會打通物我之間的隔閡,在生命的體驗中排除物我、主客二分的邏輯關系,進而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老莊哲學這種生態(tài)存在論的思想,在20世紀西方形式主義、生命直覺主義、結構主義等文藝理論光環(huán)日益黯淡下去的時候,面對后現代社會的思想企圖徹底顛覆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時候,正"是當代人類療治社會與精神疾患的一劑良藥"[11].
關于《論語》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2]的理解,除了古往今來認同的是對歲月穿梭流轉的嘆逝和自勉之外,在當下時代更應該看到它還具有一種形而上的哲學啟示.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解讀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13]這是以水的眼光來看世界,世界中萬物皆有靈性,人的生命活動猶如水一樣綿延不絕、自由流動,物我之間自由往來,我不羨慕物,料物亦未必羨慕我,因為物我本一體,何必談何為物、何為我?
《周易》也處處流露著這樣的生態(tài)思想:"《周易》中四個基本的思想觀點值得注意,即生命、變化、和諧與系統(tǒng).從這四點出發(fā),我們發(fā)現了這樣三條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即:生命-生態(tài)-生態(tài)美;變化-和諧-生態(tài)美;個體-系統(tǒng)-生態(tài)美."[14]"'生生為易'是《周易》的核心內涵,包括陰陽太極為萬物生命之源、生命產生于天地陰陽相交、宇宙萬物都有生命并表現為生命環(huán)鏈等."[15]這些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在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啟示下重新散發(fā)出理性的光輝,這是多么難能可貴!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在荷爾德林"萬有合一"基礎上,將其發(fā)展成為"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的思想,因為"天、地、神、人之純一性具有著的映射游戲,我們稱之為世界(welt).世界通過世界化而成其為本質"[16],"主體和客體同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17].這種"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思想是生態(tài)美學堅強的哲學根基,人與世界合二為一,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實現人的價值,才能實現"詩意的棲居"."一切勞作和活動,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終只是并且永遠就是一種棲居的結果.這種棲居卻是詩意的."[18]海德格爾認為,人類要做到"詩意棲居"首先必須要愛護自然、拯救大地,"詩意的棲居"與"技術的棲居"相對,人類只有改變傳統(tǒng)認識論的錯誤觀點——認為人與自然、大地的關系是征服與被征服,控制與被控制,才能擺脫工業(yè)時代人類被工具理性控制的"技術棲居"的局面,才能回歸田園牧歌式的精神家園.這些哲學思維為文藝理論研究關注體驗批評,走向生態(tài)文藝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二
生態(tài)批評倡導將綠色作為理論話語標志,因為"綠色具有永不衰敗的魅力,它可能有益于人類健康,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9].這一觀念截然不同于傳統(tǒng)文藝理論中"文以載道"的社會功能話語要求.首先,生態(tài)批評要遵循生態(tài)整體主義原則, "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和諧、穩(wěn)定、平衡和持續(xù)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終極標準"[20]. "生態(tài)批評是一個非常龐雜、開放的批評體系,兼有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的性質,它立足生態(tài)哲學整體的觀點,將文化和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21]它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整體理論形態(tài).其次,生態(tài)批評要遵循生態(tài)中心主義原則,也就是要通過對傳統(tǒng)認識論中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點的反思,在文藝實踐過程中將"人類中心主義"過渡到"生態(tài)中心主義"[22].要通過對文學史的考察和對具體作家作品細致的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態(tài)文化因素,進而實現對人類文明進行重新衡量當中重估自然的價值,客觀地確定生態(tài)問題在文化和現實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這兩種原則的最終目的都是將人對人類和自然世界關系的認識,從主客二分回歸到"天人合一".文藝理論研究要注重理論與"自然寫作"實踐的聯(lián)系,不僅提倡在自然寫作中要自覺意識到文學作品自身對環(huán)保意識的傳播作用,而且要倡導走出書齋去嘗試與體驗生活實踐的理論研究,從體驗中感悟自然的生命律動,從反思中思考理論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三
生態(tài)批評的興起,為文藝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資源.在對作家作品和社會功能等傳統(tǒng)理論研究逐漸失去理論新意時,生態(tài)批評的出現無疑會為人們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生態(tài)批評之于文學經典文本的全面、深層次的理解以及對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指導,直至實現文藝理論研究視野的拓展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首先,生態(tài)批評進一步提高了古今中外文學史上那些謳歌熱愛與體驗自然的文本的價值.如對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抒情歌謠集》中謳歌自然的詩歌的研究,生態(tài)批評觀就認為,不能簡單地理解成詩人只是一味地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而應該將其放到生態(tài)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中去界定其生態(tài)價值.再比如,生態(tài)批評觀認為,陶淵明詩歌中對田園生活的描寫具有形而上的哲學內涵."自然"與"樊籠"是相對的,前者是一種自然與我合二為一的精神家園,后者則是世俗羈絆的世界.只有在精神家園中,才能"詩意的棲居".
其次,生態(tài)批評重視經典作品中對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價值.生態(tài)批評側重分析自然環(huán)境描寫在整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如對人物性格、時代文化的影響以及充當背景和隱喻象征的意義.例如,生態(tài)批評觀認為,梭羅的《瓦爾登湖》對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意義就在于揭示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和象征意義.梭羅通過對物欲橫流社會中唯利是圖的世人行為的譴責和鄙視,揭示了對當今人們精神貧窮進行反思的價值,以及通過心靈與大自然交流來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意義.
第三,生態(tài)批評通過對文本反思提高了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認識.如張煒的《懷念黑潭中的黑魚》中就顯現了人類在欲望的誘惑下失去對諾言的堅守,使人與人之間無信任可言;賈平凹的《懷念狼》則啟發(fā)人們對生態(tài)平衡和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層拷問,暗示出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中描寫了人類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獲得便利的同時卻帶來了對生態(tài)的破壞,呼吁人們對人與生態(tài)關系重新作出思考.
第四,生態(tài)批評提倡批評方法的多元化、跨學科化.自其興起之時生態(tài)批評就注定具有廣闊的理論視野,它十分重視與其他批評理論的交叉、整合,這必將為文藝理論研究中多種理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提供可能."生態(tài)批評的最顯著特征是其蘊含強烈的比較文學意識,是跨學科的文學、文化研究.生態(tài)批評需求將文學與其他學科的相結合,從生態(tài)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多種學科中吸取闡釋模型,形成了一種諸多嶄新視野的融會,以豐富它的批評實踐."[21]像科學研究、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史學和宗教,以及女權主義文學、黑人文學等多學科類別和多文學文本形態(tài),都是值得文藝理論研究借鑒和實踐的素材.
當然,在我國生態(tài)美學還只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學科,不僅其學理體系的建構還不夠成熟,在對西方生態(tài)理論資源的引進和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有力度的挖掘方面做得也遠遠不夠,研究者從事批評實踐的多,著手理論建構的少.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努力開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不斷地引進西方較為成熟的理論,并找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契合點,生態(tài)美學研究在我國一定會大有作為,生態(tài)批評也將會成為當今文藝批評中較為先進的理論武器.我們的文藝理論研究有了新的理論突破,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指導文藝實踐活動的職責.
[1]王 諾,宋麗麗,韋清琦.生態(tài)批評三人談[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7-21.
[2]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觀念[J].中國文化研究,2005(4):1-5.
[3]曾繁仁.當代生態(tài)美學觀的基本范疇[J].文藝研究,2007 (4):15-22.
[4]王 諾.生態(tài)批評:界定與任務[J].文學評論,2009(1): 63-68.
[5]曾繁仁.馬克思、恩格斯與生態(tài)審美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62-6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
[7]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443-444.
[10]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5-6.
[11]曾繁仁.老莊道家古典生態(tài)存在論審美觀新說[J].文史哲,2003(6):5-11.
[12]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3.
[13]蘇 軾.蘇軾文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14]沈傳河.《周易》生態(tài)美學價值探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77-81.
[15]曾繁仁.試論《周易》"生生為易"之生態(tài)審美智慧[J].文學評論,2008(6):33-37.
[16]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1180.
[17]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74.
[18]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07.
[19]P.迪維諾.生態(tài)學概論[M].李耶波,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221.
[20]王 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25.
[21]呂娟霞.西方生態(tài)批評述評[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38-41.
[22]曾繁仁.試論生態(tài)美學中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原則[J].河南社會科學,2003(6):21-25.
Re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 in view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YU Yongshun,SUN Hail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Dalian 116081,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aesthetics becoming the famous doctrine gradually,the academic reserve of ecology criticism is also abundant day by day.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 which takes the inquisition of literary arts'aesthetic ideology rule,should also make a new breakthrough in aspects of sour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eory words principle and theory sight.
ecological aesthetics;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re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
1671-7041(2011)04-0099-04
2011-05-07
I0
A*
于永順(1955-),男,遼寧大連人,教授; E-mail:yuyongshun83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