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管窺《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

      2011-08-15 00:48:32何昌邑劉筱筠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11期
      關鍵詞:文學評論外國文學外國

      何昌邑 劉筱筠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2;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管窺《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

      何昌邑 劉筱筠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2;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對域外文學的介紹和述評功不可沒,其圈內(nèi)影響力和成就得到公認;但是由于缺失更開闊的視野和追隨域外的文學批評路徑,兩刊在構建中國自己的外國文學評介體系和學術探索上缺失創(chuàng)新性的突破,在中國學術界的跨學科影響力有限。筆者就兩刊的欄目設計、選題和編輯方針的不完善之處進行了簡析。

      《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欄目;選題

      一、引言

      《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常常被認為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對域外文學的介紹和述評功不可沒,對了解較新的外國文學動態(tài)頗有幫助,其圈內(nèi)影響力和成就得到公認。

      《外國文學評論》為季刊,1987年創(chuàng)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輯出版,在中國外國文學圈內(nèi)常被認為是本領域的扛鼎刊物?!锻鈬膶W評論》編輯部在其“來稿須知”中表明:“《外國文學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以反映中國學者在外國文學研究方面最新學術成果為宗旨的國家級期刊。”(《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外國文學研究》為雙月刊,1979年創(chuàng)刊,由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和外語學院編輯出版,于2005年第1期開始被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美國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收錄?!锻鈬膶W研究》編輯部認為:“《外國文學研究》雜志是大陸被AHCI收錄的第一份中文核心學術期刊,它將成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者與國際學術界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成為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和擴大中國學術影響的陣地。《外國文學研究》不僅于2005年被AHCI收錄,而且還被英國的ABELL(Annual Bibliography of English Language&Literature)以及美國的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這兩個權威數(shù)據(jù)庫全文收錄,是我國唯一一份可以在國際權威學術數(shù)據(jù)庫中被查閱引用的藝術與人文科學類學術期刊?!?《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這似乎在說自己在該領域是國內(nèi)唯一能“與國際學術界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自豪中暗示自己在國內(nèi)外國文學研究中的領先地位。

      本文以《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上半年發(fā)表的文章為例,對其欄目設計、選題、編輯方針和其不完善之處作一簡評。

      二、《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的欄目編排舉例

      《外國文學評論》為季刊,每季度中期向國內(nèi)外公開出版發(fā)行,定價15元; 《外國文學研究》為雙月刊,于雙月下旬向國內(nèi)外公開出版發(fā)行,定價18元。為了客觀反映《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上半年的欄目編排,筆者先將其目錄抄錄如下:

      《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互文性理論鑒照下的中國詩學用典問題/江弱水;

      經(jīng)典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堂吉訶德》為個案/陳眾議;

      革命、焦慮和哥特式表現(xiàn)——英國哥特式小說的社會政治情境/黃祿善;

      “太陽神”的頌歌——格奧爾格的《頌歌》解讀/楊宏芹;

      論《我的親戚,莫里納上?!分械摹澳行詺赓|(zhì)”問題/陳琳;

      斯賓塞《仙后》第一卷與英國中古文學傳統(tǒng)/熊云甫;

      從《櫻桃園》看契訶夫戲劇的喜劇性本質(zhì)/董曉;

      論I.A.理查茲《美學基礎》中的中庸思想/容新芳

      【當代外國文學】

      作為斗士的村上春樹——村上文學中被東亞忽視的東亞視角/林少華;

      大江健三郎文學的時空美學——論《同時代的游戲》/霍士富;

      “準則英雄”與“他者”——海明威的早期創(chuàng)作與美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種族政治/于冬云;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從此以后》中的創(chuàng)傷“救贖”/蘇忱;

      “戀父”與“弒父”:從龐德的意象派到威廉斯的客體派/武新玉;

      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貝克特《徒勞無益》中的寫實主義/王雅華,劉麗霞;

      《杰克·邁格斯》:重寫帝國文學經(jīng)典/彭青龍;

      沖擊塵世最后的邊界——論卡夫卡的死亡想象/趙山奎;

      卡夫卡小說中的另類空間/馮亞琳

      【動態(tài)】

      “蜂鳥”與“白熱”:兩部艾米莉·狄更生的文學傳記/寧;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第一屆年會綜述/竹夕;

      俄羅斯文學二十年:丘普里寧的“文學紀事”/張冰;

      《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新訂編排規(guī)范;

      編后記

      《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

      《高龍巴》:想象與真實的平衡/郭宏安;

      作為寓言的自傳/楊國政;

      《拼湊的裁縫》為何迂回曲折?/殷企平;

      一部獨特的女性成長小說——論《簡.愛》對童話的模仿與顛覆/孫勝忠;

      19世紀美國家庭小說與現(xiàn)代社會價值建構/盧敏;

      催眠·騙局·隱喻—— 《山家奇遇》的未解之謎/于雷;

      幻想的愛與實踐的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創(chuàng)作問題/張變革;

      審訊室外的小說家/段楓;

      庫切與自由主義/王旭峰;

      庫切的自傳觀和自傳寫作/高文惠;

      生態(tài)文明視閾中的泰戈爾/侯傳文;

      “風景之發(fā)現(xiàn)”觀照下的《自傳的回聲》/鄒蘭芳;

      流逝中的凝固——埃及作家基塔尼作品時空藝術研究/謝楊;

      非裔美國文學中的地理空間及其文化表征/王玉括;

      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暴力世界/朱小琳;

      《普克山的帕克》中的帝國理想及“英國性”建構/李秀清;

      另一種修辭:不動聲色的內(nèi)心決斗——論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歌藝術/李佩侖;

      神話·獻祭·挽歌——試論波特創(chuàng)作的深層結構/周銘;

      東西方問題的考量在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延伸與影響/汪介之;

      “敘事”還是“敘述”?——一個不能再“權宜”下去的術語混亂/趙毅衡

      【動態(tài)】

      普希金抒情詩中的書房/寧;

      厄普代克與英國文學/嚴蓓雯;

      編后記

      《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外學者訪談]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An Interview with Joshua Scodel/Nie Zhenzhao;

      [文學倫理學批評]

      文學與倫理學:文學倫理學批評發(fā)展的“自由空間”/龍云;

      倫理權威與宗教救贖:論亨利·菲爾丁小說中的密友形象/杜娟;

      菲利浦·拉金詩歌中的兩性倫理思想/區(qū)鉷,呂愛晶;

      從《海景》和《山羊》看愛德華·阿爾比的生態(tài)倫理觀/張琳,郭繼德;

      [英國文學研究]

      Disease and Desire:Disciplining Encoded Homoeroticism in Jane Ere and“The Yellow Paper”/Tanfer Emin Tunc;

      變形的魚王:艾略特《荒原》的身體敘述/劉立輝;

      和諧人格與社會的理想進步方式:“公主”的“聯(lián)合”主題/吳兆蕾;

      《哈姆萊特》:上帝之國的重建/王鵬;

      后殖民視角下的奧斯卡·王爾德/劉晉;

      論《洼地》中的歷史創(chuàng)傷書寫/蘇忱;

      [美國文學研究]

      Projections of Moby-Dick“After Theory”in the United States/Yang Jincai;

      論安·瓦爾德曼的表演詩歌/羅良功;

      《天堂》里的“戰(zhàn)爭”/李美芹;

      做一個“好女孩 (人)”:戒律、話語及典儀/王麗明;

      不可言而言之/曾傳芳;

      [比較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三十年/曹順慶,王蕾;

      胡適接受美國詩歌影響的基礎工程/陸耀東;

      從《路得記》看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非親緣原則/鄒廣勝;

      克羅德·羅阿與中國的文化對話/劉陽;

      [書評與信息]

      現(xiàn)代主義的延續(xù)與復興/鮑秀文;

      美國20世紀詩歌研究的借鑒/郭萍;

      簡評《怎樣閱讀莎士比亞戲劇》/徐明,汪洋;

      2008年莎士比亞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鄢暢;

      “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綜述/黃念然;

      交流展望:記2008年南京國際符號學研討會;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舉辦慶祝楊仁敬教授從教50周年暨美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人間有情大愛無疆/何年;

      “家園意識、種族政治與現(xiàn)當代英語文學的流變”全國學術研討會將在浙江師大舉行;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學術研討會”將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

      密萊司:《馬利亞娜》(封面);

      投稿指南 (封三);

      孫建教授簡介 (封底)

      《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外學者訪談]

      勒克萊齊奧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思想追蹤——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許鈞;

      [科幻小說研究]

      Models,or,Learning from Science Fiction/Brian McHale;

      萊辛的悖論: “一個冬天的意識”/王麗麗;

      論《黑暗的左手》中的雌雄同體/葉冬;

      [詩歌與詩學]

      三種向度與易卜生的詩學觀念——對易卜生詩歌的整體觀察與辯證評價/鄒建軍;

      論畢曉普詩歌中水意象的心理機制/徐蕾;

      “出神”:約翰·多恩愛情玄學的詩性闡釋/朱黎航;

      [美國文學研究]

      論梭羅自然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程愛民;

      薇拉·凱瑟作品中的生物共同體意識/孫宏;

      解構批評的洞見與盲區(qū)——從希利斯·米勒的《小說和重復》談起/肖錦龍;

      [文學翻譯研究]

      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關系研究──基于林語堂作品的描述性分析/姜秋霞,金萍,周靜;

      晚清語境中漢譯魯濱孫的文化改寫與抵抗——魯濱孫漢譯系列研究之一/李今;

      [綜論]

      What is Transatlantic Literary Studies?/Susan Manning;

      試析莫泊桑的驚怵小說/鄭克魯;

      “反向”的神學與文學研究——齊澤克“神學”的文學讀解/楊慧林;

      拜占庭的歷史文化特色與文學成就/劉建軍;

      思之和合:論歌德思維模式的拓新/葉雋;

      《威尼斯商人》的合約解讀/楊虹;

      《蠅王》:啟蒙現(xiàn)代性方案的解構/李丹;

      [書評與信息]

      主腦凸顯 開掘深廣——評《“和”的正向與反向——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黃曼君;

      破土之作,其輝熠熠——評《英國小說人物史》/胡全生;

      對非裔美國文學、歷史與文化的反思——評《莫里森訪談錄》/王玉括;

      當代美國詩歌的糾偏式解讀——評《不確定詩學:從蘭波到凱奇》/張鑫;

      第十四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將在武漢舉行;

      中美詩歌詩學協(xié)會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第七屆全國戲劇文學研討會暨中外戲劇與莎士比亞研究論壇將在重慶舉行;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學術研討會”將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

      Books Received;

      多雷: 《法國克呂尼的修道院》 (封面);

      投稿指南 (封三);

      任曉晉教授簡介 (封底)

      《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外學者訪談]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the“Second Wave”of Ecocriticism: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awrence Buell/Sheng Anfeng;

      [美國小說研究]

      The Self vs.the World in Postmodern A-merican Fiction: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Chang Yaoxin;

      精英聚集地與靈肉交易場/虞建華;

      “小歷史”中的“大歷史”/薛玉鳳;

      《白鯨》中人與自然多維關系的倫理闡釋/郭海平;

      [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研究]

      同化·回歸·雜糅/鄒惠玲,丁文莉;

      國內(nèi)托妮·莫里森《秀拉》文學批評和接受的特點及成因研究/劉惠玲;

      沖突與回歸: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百種神秘感覺》/黃惠;

      [英國文學研究]

      環(huán)境與焦慮:生態(tài)視野中的羅斯金/殷企平,何暢;

      論石黑一雄《長日留痕》中的象征/鮑秀文,張鑫;

      《理想丈夫》中的政治倫理與家庭和諧/劉茂生;

      《幕間》與伍爾夫對藝術接受的思考/呂洪靈;

      《四個四重奏》:思維模式的深層轉化/劉春芳;

      絕望在光與影之間/陶丹玉

      [比較文學研究]

      喬伊斯與巴赫金/楊建;

      塞林格與蘇童:少年形象的書寫與創(chuàng)造/周新民;

      十字架下綻放的玫瑰花/張建宏;

      [綜論]

      Orphans at the Beach:Revisiting Michael Noonan’s The December Boys/Margot Hillel;

      論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空間化詩歌/李小潔,王余;

      美國當代黑人文學的新坐標—論愛德華P瓊斯的小說創(chuàng)作/朱琳;

      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易卜生研究— “綠色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周昕,王卓,李安;

      [書評]

      后殖民文化理論的“新生”——評石海軍《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魏麗明;

      一部二十世紀英語文學史新力作——評麥克黑爾與史蒂文森主編的《愛丁堡二十世紀英語文學指南》/徐江清;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學術研討會”將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

      柳鳴九主編的《外國文學名家精選書系》出版;

      Books Received;

      皮納克:《意大利湖畔》(封面);

      投稿指南 (封三);

      黃鐵池教授簡介 (封底)

      三、《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的欄目編排和選題簡析

      (一)欄目編排及文章篇幅

      《外國文學評論》為16開本,每期240頁。從《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上半年的欄目編排來看,沒有固定的欄目。2009年第1期的目錄中有一個《當代外國文學》欄目,第2期沒有專門的欄目。這表明該刊物不是以固定欄目來導向,而是根據(jù)來稿的內(nèi)容編排。2009年第1期共發(fā)表17篇論文,第2期共發(fā)表20篇論文,兩期目錄排版很統(tǒng)一,漢語目錄共兩頁,英文目錄一頁,但是第1期目錄頁眉上有出版日期 (2月18日出版),第2期頁眉上沒有出版日期,可見并不完全規(guī)范。《外國文學評論》的目錄雖然沒有明顯的欄目劃分,但是其中有空行排版的?!锻鈬膶W評論》編輯似乎想有所區(qū)別,但是又不愿劃分欄目或者給出欄目標題。除了論文外,《外國文學評論》每期有一《動態(tài)》欄目,2009年第1期有3則,2009年第2期有2則,其中一則是關于英語文學年會的介紹,另外4則都是有關著名文學家或者文學史的。

      《外國文學評論》的封面上沒有任何附加信息 (如全國中文核心刊物等),封底為純粹的版權頁,封二是空白,封三一般也是空白,但是封三有時刊登“來搞須知”,封面和封底用皺紋紙單色印刷 (2009年為淺黃色),外觀給人以厚重感。

      《外國文學評論》很少發(fā)表短文,如2009年第1期的17篇文章中只有馮亞琳的文章是8頁,其他都是10頁以上,楊宏芹和陳琳的文章都是16頁;第2期發(fā)表的20篇論文中,趙毅衡的不是文學評論,王玉括的論文是8頁,鄒蘭芳和朱小琳的是9頁,其他的都是10頁以上,前三篇都是14頁或者15頁的長文。雖然在“投稿須知”中,《外國文學評論》編輯部要求“來搞篇幅 (包括注釋和參考文獻書目)一般以一萬字以下為宜”,但是好像不易實現(xiàn)。

      《外國文學研究》為正16開本,每期176頁。從《外國文學研究》上半年的欄目編排來看,有欄目設定:其中既有固定欄目,也有臨時欄目。2009年第1期的欄目為 [中外學者訪談],[文學倫理學批評],[英國文學研究],[美國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書評與信息];2009年第2期的欄目為 [中外學者訪談],[科幻小說研究],[詩歌與詩學],[美國文學研究],[文學翻譯研究], [綜論], [書評與信息];2009年第3期的欄目為 [中外學者訪談],[美國小說研究],[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研究],[英國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綜論],[書評]。如果不包括 [書評與信息],第1期共發(fā)表20篇論文,第2期共發(fā)表19篇論文,第3期共發(fā)表21篇論文。

      《外國文學研究》的漢語目錄共兩頁,英文目錄也是兩頁。目錄排版的篇幅很統(tǒng)一,但是欄目并不很統(tǒng)一。其中只有 [中外學者訪談]3期皆有,內(nèi)容分別是對美國芝加哥大學約書亞·司哥德爾教授,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先生和美國哈佛大學勞倫斯·布依爾教授的訪談錄。其中勒克萊齊奧先生訪談錄是漢語文本,另外兩次訪談錄是英文文本,不知為何不統(tǒng)一用原語文本。[英國文學研究]和 [比較文學研究]欄目第1期和第3期有,第2期沒有;[美國文學研究]第1期和第2期都有,第3期變成 [美國小說研究]和[美國少數(shù)族裔文學研究]兩個欄目,不知道這兩個欄目以何種標準來劃分,為何不能歸于[美國文學研究]。第1期和第2期有[書評與信息]欄目,第3期變成了[綜論]和[書評]兩個欄目,其中劃分標準不明,如朱琳與徐江清的文章有明顯的類別相似性。每一期都有“‘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學術研討會’將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的通知,有明顯的廣告功用。目錄中的最后3條是對封面、封三和封底的介紹。

      《外國文學研究》的封面和封底都是光面貼塑的彩色版,這3期封面的底色都不同,中間都是一幅名畫的照片。封二是編委會的漢語名單。與《外國文學評論》不同,《外國文學研究》還有4頁的扉頁,扉頁一是編委會的英文名單,扉頁二是英語的版權頁,扉頁三是理事會理事名單,扉頁四刊登一則信息或者啟事。封三是“投稿指南”,封底是漢語版權頁和一位理事的中英文簡介,并且有該理事的彩色照片。

      與《外國文學評論》相比,《外國文學研究》明顯不同之處是刊登了英文文章。這3期共發(fā)表8篇英文文章,有4篇是外國作者的稿件。還有一明顯的不同是《外國文學研究》很少有14頁以上的文章,7—11頁的文章居多,而第一期陸耀東的文章只有4頁。

      (二)選題、注釋及編輯方針

      《外國文學評論》采用“腳注”,文獻是什么語言就照搬。

      《外國文學研究》采用“尾注 (注解)”和“引用作品”;“尾注 (注解)”引用的文獻是什么語言就照搬,但是其“引用作品”引用的文獻是外語的就照搬;如果是中文的就先用英文的譯文,然后在下面用括號標明其中文原文文獻標題。這很奇怪,因為論文是中文,僅僅把參考文獻目錄翻譯成英文沒有什么意義,不過這部分映射出中文在編輯心中的從屬地位。

      《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的選題皆有名家名作評介傾向。如《外國文學評論》第1期中有評大江健三郎、海明威和貝克特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或者其作品的文章,其他的作家有卡夫卡、契科夫、龐德、斯賓塞、村上春樹等名家?!锻鈬膶W研究》的三期中都有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森的文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有艾略特、萊辛、戈爾丁、勒克萊齊奧,有關艾略特和莎士比亞的各有三篇,其他名人包括意識流大師伍爾夫和喬伊斯,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德國大詩人歌德,法國名家莫泊桑,以及曾獲女王詩歌金質(zhì)獎章、美國藝術和文學學術院洛安尼斯獎、德國FVS基金會莎士比亞獎和W.H.史密斯文學獎的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等。《外國文學研究》追求名人效應的心態(tài)可以在其開篇欄目 [中外學者訪談]中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其封底的理事照片和簡介也隱含該旨趣。同樣,《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的作者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教授和博士。《外國文學研究》注明了作者是否是博士生導師,而《外國文學評論》有時注明,有時未注明。如2009年第1期中江弱水教授就注明是博士生導師,而緊接著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教授雖然是博士生導師,但是在作者介紹中未注明。

      《外國文學評論》有“編后記”而《外國文學研究》沒有。前者的“編后記”對編輯方針進行了說明,讀者常獲啟迪。但是,《外國文學評論》由于其扛鼎地位,對有的讀者的建議或者意見不太樂意接受,似乎接受有的意見就是否定自己。2009年第1期的首篇文章是江弱水先生的“互文性理論鑒照下的中國詩學用典問題”,然后在第2期的“編后記”中對一位讀者認為“江弱水一文屬于討論中國文學的文章,只不過用了西方理論作參照,因此對此文在本刊發(fā)表是否妥當表示存疑”作了解釋。該解釋認為是否妥當在第1期的“編后記”中已經(jīng)做了說明,現(xiàn)摘要如下:“江弱水一文的不同凡響就在于它起筆就把那些有關互文性概念的歷史引述和比對踩在腳下,徑直邁入中國詩學的領域,對我們自己文學傳統(tǒng)中存在的與“互文”現(xiàn)象相仿的“用典”(“用事”)問題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膭t高人一籌地指出,中國古典文論中劉勰、鐘嶸以降關于是否要用典、如何用典才能獲取新意的討論,其實早已超越了西方文論“文即織物”一類的互文理論命題?!幷哒J為江文的這一發(fā)現(xiàn)和認識,意義非同小可。它不僅有助于我們對過去的那種對于“用典”的一味貶抑——甚至也包括對于錢鐘書先生對“用典”的批評——重新做—番掂量和思考,而且這—認識對于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來說,無疑也是一個積極的補充和推進?!币陨险f明想表明的是:“江文”水平非常高,因為它把“那些有關互文性概念的歷史引述和比對踩在腳下”,“早已超越了西方文論“文即織物”一類的互文理論命題”,但是既然”早已超越”為何最后又說僅僅“是一個積極的補充和推進”。而且,編輯自己也強調(diào)“江文”“徑直邁入中國詩學的領域”,討論的是中國古典文論中劉勰、鐘嶸等的“用典”問題,難道用點域外理論就把中國文學或者中國文學批評變成“外國文學評論”了嗎?

      《外國文學評論》對創(chuàng)新性似乎很重視,對借用或者抄襲直言批評: “有的文章,其實連議題都從國外學者那里搬來的,可就是不肯承認,更有甚者,有的還要掠人之美,硬說是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以逞‘創(chuàng)新’之能。有些文章,看上去好像注釋齊備,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那不過是采取了‘注頭不注尾’的辦法——對明顯借來的論點給一個出處,而人家后面大段的論證、舉例,則堂而皇之地當作了自己的研究所得。也許是近年來學術隊伍更新?lián)Q代的緣故,一些初涉文壇的作者對注釋的目的不甚了解,以為文章只要注釋滿滿,即表示所下功夫之深……”(《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這表明編輯贊成文章多有自己的觀點,少重復他人論點。不過筆者對同一期的17篇論文 (共224頁)的腳注進行了統(tǒng)計,共有566處腳注。其中只有19頁沒有腳注,多數(shù)文章是每頁皆注,有的一頁有8個腳注,看來這些文章也多少陷入了大量引用了他人觀點的窠臼。

      《外國文學研究》既用“夾注”,又用“注解”和“引用作品”,各篇文章引用的頻率有差異,但是也很高。多數(shù)文章幾乎每頁都有某種注,其“注解”與《外國文學評論》的“腳注”不同之處在于有的“注解”很長,如《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徐蕾的文章第2個注解就有14行,字號還比正文小。

      《外國文學研究》是中國高校學報中著名的外國文學研究刊物,但是在教育部于2004年啟動的首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以及2006年啟動的第二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中并沒有得到提名,這也部分說明其學術影響力和創(chuàng)新性的局限。

      外國文學研究當然需要引用原文文獻,但是大量引用原文文獻似乎是《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判斷作者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實際上,這些刊物發(fā)表的長文多數(shù)是借用國外學者的研究路徑,因為中國流行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新批評”、 “結構主義”、 “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酷兒理論”等都是舶來品。筆者認為,如果江弱水之類的文章用純粹的中國文論或者完全是自己的理論或觀點來討論外國文學文本,這可能才是真正創(chuàng)新的外國文學研究。

      不容置疑,《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在中國外語界是一流刊物,在推動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方面功不可沒,對我國的外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走向也有較大影響。但是,由于缺失更開闊的視野和追隨域外的文學批評路徑,兩刊在西方主流批評話語的慣性引導下,在理論研究和學術探索上缺失創(chuàng)新性的重大突破,忽視了在學術研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戰(zhàn)略性視角,在中國學術界的跨學科影響力有限。因此,《外國文學評論》和《外國文學研究》的欄目設計、選題和編輯方針都有值得改進之處。特別是應該鼓勵用原創(chuàng)理論進行外國文學評介,這樣才可望辦成國內(nèi)一流、國際知名的品牌期刊,引領中國的外國文學的研究方向,構建中國的外國文學評介體系。

      ;

      A Re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HE Chang-yi;LIU Xiao-ju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Y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have made some praiseworthy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whose influence has been acknowledged in the circle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China.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a broader vision and the adherence to the dominant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they have made little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constructing China’s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and have limited interdisciplinary influence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The paper analyzes two journals’weaknesses in Column design,topic choice and compil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foreign literary;column design;topic choice

      I106

      A

      1671-7406(2011)11-0097-08

      2011-08-30

      何昌邑 (1954—),男,重慶人,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文學及翻譯。

      (責任編輯 徐蕓華)

      猜你喜歡
      文學評論外國文學外國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新文學評論
      新文學評論(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學評論
      新文學評論(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外國公益廣告
      中外文摘(2017年16期)2017-07-31 23:35:58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喜福會》文學評論綜述
      新媒體語境下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傳播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3
      外國如何對待官員性丑聞案
      公務員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6
      外國父母看早戀,有喜有憂
      长治县| 多伦县| 黑山县| 马山县| 留坝县| 青川县| 锡林浩特市| 威信县| 大足县| 富民县| 肥城市| 开鲁县| 吴堡县| 永宁县| 金山区| 屏南县| 德惠市| 长沙市| 稷山县| 永城市| 固镇县| 凤城市| 维西| 沽源县| 五常市| 淮安市| 高平市| 离岛区| 武安市| 台湾省| 卢湾区| 江孜县| 南阳市| 巫山县| 威宁| 沽源县| 邵阳市| 鄂托克前旗| 沂南县| 武隆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