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華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135)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風化雨》,是一部主要描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佛蒙特州一所傳統(tǒng)貴族預備學院青年學生們在新任老師的啟發(fā)和鼓舞下為追求學術和思想自由與傳統(tǒng)惡勢力抗爭的影片。學院坐落在一個原始森林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如愿以償?shù)貛椭蠖鄶?shù)翹首期盼的家長將孩子畢業(yè)后送入常春藤盟校,但嚴重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夢想的火花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下一個個被澆滅。一群本身天真爛漫的學生卻像苦行僧一樣重復著枯燥乏味的功課。但自從新英文老師基廷先生的出現(xiàn),學校原有死氣沉沉的格局完全被打破。他引導學生重新組織了富有浪漫和激情的死亡詩社,汲取生命中的精華,釋放青春和活力,只爭朝夕。
據(jù)榮格(Carl Gustav Jung)考證,“原型”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語“arche”(初始、根源)和“typos”(形式)。 原型的概念首先被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 G.Frazer)所采用,借以分析各種文化里的神話傳說和宗教禮儀。例如,費雷澤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是他觀察到的“金枝王國”。古代居住在內米湖畔的意大利人有這樣一個儀式,即在王位交接時,繼承人會從圣樹上折下一根樹枝,在搏殺中把老國王殺死后繼承王位 (Frazer 1954:228-253)。他進一步考察到,這種儀式和不同文化中常有的一種共通的巫術相同,在植物開始生長的春季舉行象征生命繁殖的儀式。榮格也被認為是神話原型批評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貢獻主要是在心理學層面把神話和原型結合在一起?!吧裨捠紫仁庆`魂本質的心理現(xiàn)象”,因為原始人的意識思維尚不發(fā)達,靠無意識和神話體驗事實。隨后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其內容是指從未在意識里出現(xiàn)過,因此也不會為個人所獲,而是完全依賴遺傳。原型概念是集體無意識概念不可或缺的對應物,它暗示著各種在心靈中似乎處處顯現(xiàn)的某種具有確切形式的東西(朱剛 2007:188-219)。
劉琛將《死亡詩社》的原型解讀為美國人追求美國夢的恒久文化主題,將尼爾的死亡釋為對美國夢的諷刺(劉琛 2010:1-2)。而本文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文中人物和情節(jié)從新的原型中進行再理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美國各種民權運動風起云涌,包括婦女解放運動、新左派運動、反戰(zhàn)運動、反主流文化運動、原著居民泛印第安運動、黑人民權運動等。其中黑人民權運動聲勢浩大、影響最廣、意義最為深廣。其主要特征是美國邊緣弱勢社會向主流社會發(fā)起的挑戰(zhàn)(蔡永良2010:240-245)。與其說《死亡詩社》是美國夢的原型再現(xiàn),不如說是對美國夢的譏諷和挑戰(zhàn)。片中從未提及非裔黑人的民權問題,但在文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中都可以找到民權運動的原型。
《死亡詩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新任英語老師基廷先生。他的到來打破了威爾頓學院死氣沉沉、波瀾不興的格局,讓學生們在他的引導下逐漸找回自己的浪漫與激情、青春與活力、志向與夢想。他的形象就是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為黑人平等權利而奮斗的林肯再現(xiàn)。
黑人是最早到達美洲的居民之一,緊隨英國人之后,只不過是被擄來的。他們在美洲大陸上從事種植園耕作或其他體力勞動,隨意被白人買賣、充當奴隸,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和話語權(蔡永良,何少斌 2010:178-206)。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南北經(jīng)濟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愈演愈烈,最終戰(zhàn)爭爆發(fā)。林肯由于個人經(jīng)歷,對南方黑人奴隸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tǒng)。當選不久,南方發(fā)動叛亂,引起內戰(zhàn)。林肯領導北方同南方作戰(zhàn),要求立即解放黑奴并懲治叛亂分子,并于1862年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廢除了奴隸制(英如 1979:1)。
基廷先生引導學生們追求思想自由,釋放心靈,這與林肯領導黑人追求人身自由,獲得平等權利可謂是有同工異曲之處?;⒃诘谝惶谜n里,讓學生們稱呼他為“哦,船長!我的船長!”(Oh,captain!my captain!),這正是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在他的詩中對林肯的稱呼。威爾頓學院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尊崇課本。然而,基廷先生在第一堂課就讓學生把課本前言對詩歌的定義撕掉,對詩歌重新定義。詩歌是自然地流露內心的想法,詩歌是人類生命中無止的追求。生命就像詩歌,貴在只爭朝夕(carpe diem),讓生命不容反響?!懊倒宸曳柬毑蓴X,稍縱即逝難覓蹤,君不見今日笑容,明日將香消玉殞”,基廷用這首詩鼓勵學生追求夢想,擺脫一切束縛,作生命中的自由人。
南北抗戰(zhàn)中北方的勝利使反動分子對林肯心懷仇恨,最終林肯于1865年被刺殺。林肯解放了黑奴,恢復了黑人在美國大陸的基本人權,最終卻悲劇地犧牲在反對派手中。而基廷先生,尼爾的死讓他成為替罪羔羊,電影最終以基廷被驅逐出學院為結局,他的光輝形象在威爾頓已被反對派(指家長和學校)毀滅。
影片中學生們的原型可以看作是自林肯時期內戰(zhàn)以來追求人身權利的非議黑人。黑人在南北內戰(zhàn)之前始終是奴隸身份,任由奴隸主剝削買賣。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種植園中拼命勞作,從土地中為奴隸主挖掘出最大價值,賺得最大經(jīng)濟利益。而威爾頓的學生們無異于黑奴,他們天天啃讀課本,死記硬背,多數(shù)只是為了實現(xiàn)學校和家長的夢想。他們完全被剝奪了自由追求夢想的權利?;⑾壬鷨拘蚜怂麄兊臐撘庾R,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屬于自己的步伐、步調,無論愚蠢還是驕傲,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實身份。學生們?yōu)榱苏一卣鎸嵉淖约?,他們晚上聚于山洞,一個真正屬于他們的自由天堂。黑人和學生們雖然一個追求的是民族認同,一個追求的是人生選擇權,但他們都是在追求自由。
電影中的高潮部分是尼爾的死。弗萊(Northrop Frye)總結劃分了神話的不同階段,分別是黎明、春天和生的階段;頂點、夏天、婚姻或凱旋階段;日落、秋天和死亡階段;黑暗、冬天和毀滅階段(朱剛 2007:188-219)。尼爾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即參與話劇演出,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但父母對他大失所望,威脅把他送入軍校。他的夢想如此被父母無視貶損,他選擇了死亡。寒冬臘月,他脫光了衣服,帶上演出時的綠色草帽,在夜深人靜時,他用一粒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把尼爾的死亡描述在冬日的黑夜里,這與弗萊所劃分的最后一個階段相呼應。
死亡詩社在電影中是自由的旗幟,死亡詩社的成員可以在山洞里自由奔放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重組詩社時,讀的第一首詩可以看做是他們的獨立宣言:“來吧,我的朋友們,尋求嶄新的世界還不算太晚,航行夕陽外的雄心已經(jīng)收斂。雖然我們感天動地的力量今非昔比,如今我們性情相近的雄心被時光的軌道磨損,但豪氣未減。去奮斗,去尋找,去探索但絕不退縮!”
死亡詩社與威爾頓學院的四大校訓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開學儀式上,校長反復讓學生重復校訓,即“傳統(tǒng)”、“榮譽”、“紀律”、“卓越”(tradition,honor,discipline,excellence )。 如果把這四個詞的首字母拼起來(“DETH”),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與“死亡”(death)發(fā)音相同。正是這四大校訓,一直壓抑學生,束縛他們的思想,剝奪了他們追求自由的權利。然而死亡詩社歸根結底只是他們的夜間活動組織,為他們提供了精神支柱,但現(xiàn)實要求他們走出山洞。
而《解放黑奴宣言》的頒布為黑人爭取平等人權提供了保障。這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自己既有生存的權利更有選擇如何生存的權利。南北戰(zhàn)爭后,黑人的地位逐漸提高。有些黑人受到學校教育,奔向了理想的工作崗位。紐約黑人的哈萊姆音樂也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黑人還是受到間接的歧視。三K黨夜間活動絞殺黑人、不少公共場所禁止黑人入內的潛規(guī)則、黑人因受教育水平低而被剝奪選舉的權利等現(xiàn)象說明,《解放黑奴宣言》并不是他們最終的追求,他們想要的是和白人一樣平等的權利。因此,美國黑人一直為他們的平等權利奮斗著。
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威爾頓學院的學生在基廷老師的激發(fā)鼓舞下,釋放心靈,追求學術自由。這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找到了原型:林肯頒發(fā)《解放黑奴宣言》,喚醒了黑人的民權意識,領導他們?yōu)槠降热藱喽鴬^斗。本文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對《死亡詩社》進行了新的解讀,為影片提供了一個新的欣賞視角,有利于讀者深刻感受到影片特有的文學造詣和社會價值。
Frazer,J,G.(1954).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M].London:Macmillan and Co.Lrd.
蔡永良(2010).美國國家社會與文化(美國篇)[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
蔡永良,何少斌(2010).美利堅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劉?。?010).理想與現(xiàn)實的交鋒——原型批評下的《死亡詩社》新解[J].文學評論(1)。
英如(1979).林肯——美國黑奴的解放者[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
朱剛(2007).二十世紀西方文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