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居正密謀 “王大臣案”的確證

      2011-08-15 00:53:48岳天雷
      關(guān)鍵詞:張居正萬歷大臣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學(xué)院人文社會科學(xué)系,河南 鄭州 451191)

      張居正密謀 “王大臣案”的確證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學(xué)院人文社會科學(xué)系,河南 鄭州 451191)

      近年來,有些學(xué)者為了維護張居正的完美形象,竭力否認其參與密謀“王大臣案”問題。然而這并非歷史事實。萬歷元年正月案發(fā),張居正不僅上疏追查幕后“主使勾引之人”,意圖謀殺政敵高拱,而且還公然違背祖制,竄改揭帖,留下“歷歷有據(jù)”四字把柄。由于被權(quán)臣楊博、葛守禮抓住,朝野輿論的強大壓力,迫使張居正再次上疏要求“稍緩其獄”,并匆匆處死王大臣以滅口。結(jié)案后,他又竭力辯白收功,試圖掩蓋當初謀殺高拱的陰謀。這是他參與密謀此案的確證,諸多明清歷史文獻也有明確記載。只有對張居正必須進行歷史與道德雙重評判,才能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張居正。

      張居正;高拱;“王大臣案”;道德評判

      明萬歷元年 (1573)正月發(fā)生的“王大臣案”,是張居正為專權(quán)、宦官馮保挾舊怨,合謀鍛造的以誅殺前內(nèi)閣首輔高拱 (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為主要目的的冤案。此案早已成為定案,在眾多明清歷史文獻中也有明確如實的記載。然而,如今有些學(xué)者卻提出此案已成為“歷史之謎”,《明史》、《國榷》等史書的記載卻成了“主觀臆斷”。如說:“誣陷高拱的王大臣案件,更是真真假假,云籠霧罩?!保?](P152)“張居正是否參與密謀,沒有確證,要說全不知情,那也未必。”[1](P153)“張居正有沒有參與其事,參與程度有多深,已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1](156)又說: “關(guān)于王大臣事件,《明史》、《國榷》等史書以及明人的一些筆記作品,基本上都列舉各種各樣的說法,認為張居正先開始與馮保勾結(jié)要一起陷害高拱……我覺得沒有必要在這兒再次辨析這些典籍的主觀臆斷之處”,“要是張居正在這件事里既做了主謀又做了兩面派,為什么‘舉朝皆惡’的時候單漏掉他呢?”[2](P162)如此等等。那么,張居正鍛造謀殺高拱的“王大臣案”到底有沒有確證,是不是“歷史之謎”,明清歷史文獻的記載是不是“主觀臆斷”?對這些問題,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確證之一:上疏追查“主使勾引之人”

      從“王大臣案”發(fā)過程來看,張居正與馮保相勾結(jié),假借此案鍛造冤獄,上疏追查幕后“主使勾引之人”。其目的正如吳承權(quán)的《綱鑒易知錄》所說:“張居正及馮保謀殺前大學(xué)士高拱?!保?](P2826)這是張居正參與密謀此案的鐵證。

      此案發(fā)生在萬歷元年 (1573)正月十九日,其案發(fā)緣由是:

      是日早朝,乘輿出乾清宮門,有男子偽著內(nèi)使巾服,由西階下,直趨而前,為守者所執(zhí),索其衣中,得刀劍各一具,縛兩腋下。詰之,但道其姓名為王大臣,系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余無所言。[4]

      本來,這是一樁常見性案件,因為當時確有一些閑雜人員借守衛(wèi)官兵搜檢不嚴,冒穿內(nèi)使巾服混入宮內(nèi),朝入暮出的。明中葉以后的宮禁,混亂無序的事情多不勝數(shù),這類案件也時常發(fā)生。對其處置,無非是由廠衛(wèi)及五城兵馬司審明,杖責充軍了事。但這樁案件卻不同:張居正與馮保的地位未穩(wěn),懼怕高拱東山再起,因為他于隆慶三年 (1569)十二月即有東山再起的先例。在這種情況下,張、馮要利用此案,大興冤獄,企圖一舉將政敵高拱置于死地,以絕后患?!敖昕中锣崗?fù)起,將借以殺新鄭”[5]。當日,神宗有旨:“王大臣拿送東廠究問,還差的當辦事校尉著實緝訪來說。”[4]

      兼領(lǐng)東廠的馮保對高拱的怨恨由來已久。嘉靖時,馮保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隆慶元年(1567),馮保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jiān)。這時司禮掌印監(jiān)缺,按資次,馮保應(yīng)遞升,但因穆宗不悅,高拱便推薦御用太監(jiān)陳洪,“保由是疾拱”。及陳洪被罷,高拱又推薦孟沖為司禮掌印監(jiān)?!氨<补皬浬酰伺c張居正深相結(jié),謀去之。會居正亦欲去拱專柄,兩人交益固”[6](P7800-7801)。穆宗駕崩,馮保斥孟沖而奪其位,既掌司禮又督東廠,權(quán)勢熏天。這時,高拱發(fā)動言官程文、劉良弼、雒遵、陸樹德等彈劾馮保,欲削奪其司禮大權(quán),并將這一謀劃告知張居正。而張居正卻背信棄義,私通馮保,并取得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于隆慶六年 (1572)六月斥逐高拱,“回籍閑住”?!板使叭?,保憾猶未釋?!保?](P7801)

      馮保懷著對高拱的怨恨,奉旨負責審訊此案。王大臣 (原名章龍)初供來自總兵戚繼光處,馮保密報張居正,居正聞之大驚,速遣人告知馮保:“戚氏方握南北軍,地在危疑,且禁毋妄指。此可借以除高拱也?!保?](4216)“戚公方握南北軍,禁無妄指,可借以除高氏。”[8](P940)張居正的密謀十分明確,要使戚繼光擺脫干系,借助此案除掉高拱。根據(jù)這一密謀,馮保采取刑逼和誘供的方式,唆使王大臣誣咬高拱的同鄉(xiāng)、前司禮監(jiān)陳洪為主使者,繼而逼誘其供認是由高拱派人入宮行刺。馮保派家奴辛儒給王大臣蟒袴冠服,并附送兩劍一刀,在刀劍柄首上鑲嵌貓睛異寶飾物作為憑證,以確證此案非同一般,送到東廠。馮保又命辛儒教唆王大臣編造偽供:“屏語大臣曰: ‘第言高閣老怨望,使汝來刺。愿先首免罪,即官汝錦衣,賞千金。不然,重榜掠死矣。因使儒畀大臣金,美飲食之,即令誣拱家奴同謀?!保?](P4216)經(jīng)過這樣一番密謀和布置,一場以誣陷高拱為主旨的冤案悄然興起。

      張居正不僅為馮保密謀籌劃,而且還親自于案發(fā)三天后即正月二十二日,上疏追究“王大臣案”的幕后主使者,將矛頭直接對準高拱。張居正這一疏文,在《神宗實錄》和《萬歷起居注》中均有明確記載:

      臣等竊詳,宮廷之內(nèi),侍衛(wèi)嚴謹,若非平昔曾行之人,則道路生疏,豈能一徑便到?觀其挾刃直上,則造蓄逆謀,殆非一日。中間必有指使勾引之人。乞敕緝事問刑衙門,訪究下落,永絕禍本。[9]

      臣等竊詳,宮廷之內(nèi),侍衛(wèi)嚴謹,若非平昔曾行之人,則道路生疏,豈能一徑便到。觀其挾刃直上,則其造蓄逆謀,殆非一日。中間又必有主使勾引之人;據(jù)其所供,姓名、籍貫恐亦非真。伏乞敕下緝事問刑衙門仔細究問,多方緝訪,務(wù)得下落,永絕禍本。[10]

      顯然,張居正此疏不僅要將這一常見性案件擴大化,借此廣事株連,而且也是為了支持馮保在東廠鍛造冤案并與之相配合、相呼應(yīng)。更為嚴重的是,張居正特別提出要務(wù)必多方偵緝,追究幕后“主使勾引之人”,以“永絕禍本”。不難看出,“張居正欲以王大臣事構(gòu)殺拱”[11](P5668),這也是他主謀“王大臣案”的確證,“拱既去,保憾未釋,復(fù)構(gòu)王大臣獄,居正亦從中主之”。[12](P1464)對張居正的奏章,萬歷小皇帝當即批示:“卿等說的是。這逆犯挾刃入內(nèi),蓄謀非小。著問刑緝事衙門,仔細研訪主逆勾引之人,務(wù)究的實?!保?]一時間,朝政籠罩在恐怖氛圍之中,大有腥風(fēng)血雨來臨之勢。

      馮保根據(jù)威逼利誘王大臣得到的偽供,逮捕陳洪,并“先使四緹騎馳詣新鄭,頤指縣官,備拱之逸??h官即發(fā)卒圍拱第。家人悉竊其金寶鳥獸竄。拱欲自經(jīng)不得,乃出見緹騎,問:‘將何為?’緹騎曰: ‘非有逮也,恐驚公,而使慰之耳?!澳松陨宰园病?。[13](P1450)后將高拱家人李寶、高本、高來逮至京師,以所謂的“同案犯”來推定高拱的行刺謀逆大罪。與馮保相配合,“居正密為書,令拱切勿驚死,已,又為私書安之”。[14]這兩封書信,張居正表面上是予以安慰,其真正用意是害怕高拱自裁,失去活口,無法定案。①(清)文秉認為,張居正致函高拱是脅令其自殺,言:“江陵誘其招構(gòu)新鄭,因使馳告新鄭,欲脅令自殺,新鄭怡然不為動?!?《定陵注略》卷1《逼逐新鄭》,引《高拱全集》下,附錄二《高拱生平文獻》,第1590頁。)

      令張居正始料不及的是,以謀殺高拱為目的的冤獄興起后,由于案情過分離奇,手段過分毒辣,使朝野輿論大嘩,異議很大。尤其是那些具有正義感的科道官員紛紛上疏,要求徹查此案,務(wù)必查明案情。如,刑科給事中提出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不能由東廠擅權(quán)專辦,并議論說:“此事關(guān)我刑科,若無一言,遂使國家有此一事,吾輩何以見人!”[15](P656)他們不愿承擔枉法殺戮顧命大臣的責任,上疏要求將此案移交法司審理。而張居正不僅竭力阻止他們上疏,告知已經(jīng)定案,無法更改,而且還嚴禁其他科道官員不得再上疏言事。御史鐘繼英因上本暗指其事而被罰俸半年,景嵩、韓某、雒遵因彈劾尚書譚綸皆降調(diào)外任,借以威眾。大理寺少卿李幼滋是張居正的同鄉(xiāng)至厚者,亦好言相勸:“朝廷拿得外人,而公即令追究主使之人,今廠中稱主使者即是高老。萬代惡名必歸于公,將何自解?”[15](P656)原太常寺少卿陸光祖也致書告誡張居正:“此事關(guān)于治道甚重,望翁竭力挽救。萬一不能保存舊相(指高拱),翁雖苦心,無以白于天下后世。不肖憂之至切,夜不能寢,念與翁道義深交,敢僭昧馳告,非為舊相也?!保?6]由上可見,案發(fā)后朝野輿論對張居正是極為不利的,甚至形成與之相對峙的局面。當時,張居正手握重權(quán),雖然不會懼怕這種朝野輿論,但也不敢輕易冒犯。

      二、確證之二:篡改揭帖,留下“歷歷有據(jù)”字證

      張居正不僅上疏追查幕后“主使勾引之人”,而且還公然違背祖制,與內(nèi)府串通,在東廠揭帖上竄改“歷歷有據(jù)”四字,留下這一鐵鑄難移的把柄。這是張居正密謀此案,誣殺高拱的又一鐵證。

      對此案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及其案情的前后變化,談遷在《國榷》中作了如實記載,言:

      ……獄具,保遣五校械拱奴,而居正前疏傳中外,中外藉藉,謂且逮拱。居正乃密謀吏部尚書楊博。博曰:“事大,迫之恐起大獄。高公雖粗暴,天日在上,萬不為也。”居正色不懌。會大理少卿李幼滋,以居正鄉(xiāng)人,私語居正:“果行之,污及萬世矣。”強答曰:“吾憂之甚,何謂我為。”居正禁科道不得有言,而御史鐘繼英疏暗指之。居正怒,擬旨詰問。左都御史葛守禮拉楊博過居正。居正曰:“東廠獄具矣,同謀人至,即疏處之。”守禮曰:“守禮敢附亂臣黨耶,愿以百口保高公?!本诱粦?yīng),楊博力為解,居正仍如故。守禮因歷數(shù)先時如貴溪、分宜、華亭、新鄭遞相傾軋,相名坐損,可鑒也。居正憤曰:“二公意我甘心高公耶!”奮入內(nèi),取一東廠揭帖示博曰:“是何與我?”而揭中居正手定四字: “歷歷有據(jù)”,而居正忘之。守禮識居正筆,笑而袖之。居正覺曰: “彼法理不諳,我為易數(shù)字耳?!笔囟Y曰:“此事密,不即上聞,先政府耶?吾兩人非謂公甘心新鄭,以回天非公不能。”居正悟,揖謝曰:“茍可效,敢不任?!保?](P4216-4217)

      張居正所以急剎車,乃是由于其違背祖制,在東廠揭帖上竄改“歷歷有據(jù)”四字證據(jù),并被重臣楊博、葛守禮抓住所致。張居正這一違制之舉,在當時是犯了故違成憲,欺君犯上的大罪。明朝的東廠、錦衣衛(wèi)等是皇帝在“三法司”之外特設(shè)的緝捕機構(gòu),由皇帝直接控馭。主管廠衛(wèi)的特務(wù)頭子只對皇帝負責,將所辦案件直接奏報,不準把案情透露給任何人。任何勛貴重臣,包括首輔大臣在內(nèi),非經(jīng)特許,不準過問任何案件內(nèi)情,不得調(diào)閱任何文件。當時馮保兼攝東廠,將揭貼私下交給首輔張居正過目,而張居正又加以竄改,這既是違制之舉,也是謀殺高拱的確證。

      在這種情況下,萬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張居正被迫再次上疏,其強調(diào)的重點已轉(zhuǎn)向嚴禁王大臣“妄攀主者”,要求“稍緩其獄”,“恐誣及善類”,開始為高拱開脫。據(jù)《神宗實錄》載:

      奸人王大臣妄攀主者,廠衛(wèi)連日追求,未得情罪,宜稍緩其獄。蓋人情急則閉匿愈深,久而怠弛,真情自露。若推求太急,恐誣及善類,有傷天地之和。[17]

      《萬歷起居注》也載:

      聞廠衛(wèi)連日推求此事,本犯展轉(zhuǎn)支吾,未得情罪。臣以為宜稍緩其獄。蓋人情急則閉匿愈深,久而怠弛,真情自露,彼時明正法典,乃足以快神人之憤。若推求過急,恐誣及善類,有傷天地和氣。[18]

      如果把張居正于正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八日所上兩道疏文加以對比,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王大臣案”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轉(zhuǎn)變:前疏立論的重點是要多方偵緝“主使勾引之人”,要興起大獄,把矛頭直接指向高拱;而后疏強調(diào)的重點則是要求“宜稍緩其獄”,“若推求過急,恐誣及善類”,顯然這又是為高拱開脫?!吧w居正初疏,意有所欲中,會廷議洶洶,故有是奏?!保?7]那么,為何在短短六天之內(nèi),張居正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如此大的轉(zhuǎn)變呢?究其原因,就是他違背祖制,竄改揭帖,留下“歷歷有據(jù)”的字跡,并被楊博、葛守禮識破。經(jīng)楊、葛二人勸導(dǎo),使他意識到大興冤獄,誅殺高拱,將背上萬世惡名。

      張居正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后,便請教楊博“‘第后局何以結(jié)?’博曰: ‘公患不任耳,任何難?任須世臣乃可共。’居正因奏上,命馮保與葛守禮、左都督朱希孝會訊”[7](P4217)。楊博建議委派刑部長官和世爵參與審判,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葛守禮是現(xiàn)任刑部尚書,代表法司,其本人又是堅決反對誣陷高拱指使弒君、鍛造冤獄的。由他參與審判,可以遏制馮保通過東廠獨斷案情,釀造冤案;二是世爵地位崇高,能受到朝廷尊重,且對廠衛(wèi)保持一定距離。朱希孝是輔佐朱棣取得政權(quán)的功臣朱能的第五代孫,其兄朱希忠襲封成國公,本人任錦衣衛(wèi)左都督,是著名勛臣,又居特種緝捕武臣之首,當然是參加審判的理想人選。據(jù)此,張居正上疏請命葛守禮、朱希孝與馮保三人共同審訊王大臣一案??梢哉f,審判法庭的改組,是挫敗馮保通過東廠全權(quán)壟斷、鍛造冤獄的重要因素。

      這時,朱希孝已知張、馮密謀借此案誣殺高拱,而反對派也發(fā)出強大的輿論聲勢,懼怕自己處于夾縫之中會招致殺身之禍,以致哭泣。于是,他便急忙拜見張居正,居正又讓他去找吏部尚書楊博。楊博對他妥為安慰,并指授方略:“‘欲借公全朝廷宰相體耳,何忍陷公?’因示以指。”[7](P4217)朱希孝得到楊博的指點,便遵命而行。

      三、確證之三:速殺王大臣,滅口滅跡

      在“王大臣案”的審訊過程中,張居正懼怕謀殺高拱的陰謀敗露,便先用生漆酒灌啞王大臣,后又匆匆處死,滅口滅跡。這種企圖掩蓋事實真相的手法,不僅證實了張居正誣殺高拱的陰謀,而且也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

      奉神宗諭旨,葛守禮、朱希孝和馮保負責審訊王大臣一案。朱希孝派遣校尉密詢王大臣來自何處、何所,為何攀誣高拱為主使者?若說出實情或可免罪。大臣答曰: “始紿我主使者論死,自首亡恙,官且賞。豈知此當實言。”[7](P4217)原來,編造偽供均出自馮保家奴辛儒的教唆。希孝又命將從河南新鄭逮捕而來并被指為“同案犯”的李寶、高本、高來等高府家人,雜于眾犯之中,讓王大臣辨認,大臣均無法認出。這時,有些朝臣和內(nèi)監(jiān)亦為自身利害計,竭力勸阻馮保鍛造冤獄。如,“東廠理刑白一清謂保初問官二千戶曰:‘……高公顧命大臣,強我輩誣之,異日能免誅夷耶?’皆曰:‘馮公已具案,而張閣老手竄四字。’一清曰:‘東廠機密重情,安得送閣改乎?’”[7](P4217)有一近侍太監(jiān)姓殷的,年七十余,亦跪奏曰:“萬歲爺爺不要聽他。那高閣老是個忠臣,他如何干這等事!他是臣下來行刺,將何為?必無此事,不要聽他?!保?5](P657)又有管事太監(jiān)張宏冒死對萬歷說:“高公不可枉?!保?](P4217)凡此均說明誣殺高拱不得人心,阻力很大?!氨Vy行,即差人報居正曰:‘內(nèi)邊有人說話,事不諧矣?!保?5](P657-658)

      在實施行為干預(yù)前,需對家長的養(yǎng)育行為進行系統(tǒng)評估,明確干預(yù)的重點,干預(yù)計劃應(yīng)個體化,結(jié)合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并且排除兒童可能潛在的疾病和生物學(xué)因素。目前大部分兒童行為性失眠的干預(yù)經(jīng)驗均來自與西方國家,在大部分亞洲地區(qū)兒童行為性失眠障礙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盡管部分研究提示亞洲地區(qū)兒童行為性失眠問題的報道率可能還要高于歐美國家,因此這些干預(yù)方式是否符合亞洲地區(qū)的文化背景,以及干預(yù)策略的本土化則非常值得進一步的探討和論證。

      盡管反對誣殺高拱的聲勢很大,但馮保卻一意孤行,“必求其遂”。其審訊過程是:

      故事,先雜治。大臣呼曰: “故許我富貴,何雜治也?”馮保即問:“誰主使者?”大臣仰視曰:“爾使我,乃問也?”保氣奪,再強問:“爾言高閣老何也?”曰:“汝教我,我則豈識高閣老?”希孝復(fù)詰其蟒袴刀劍,曰:“馮家奴辛儒所予?!北R鎽?。希孝曰:“爾欲污獄吏耶!”遂罷。[7](P4217)

      按照當時審判程序,審訊之前,先將犯人杖刑十五大板,王大臣不堪忍受,遂憤而供出實情,使馮保引火燒身,被指斥為誣殺高拱的主唆者。至此,案件無法再審理下去。第二天,即二月二十日夜,始將王大臣送三法司會審,然王大臣已被張、馮派人用生漆酒灌啞。二十一日,再次會審時,王大臣已啞不能言,張居正不問因由,便奏請以濫入宮禁罪論斬。張居正匆匆處死王大臣,了結(jié)此案,其真實意圖就是要殺人滅口滅跡,懼怕謀殺高拱的陰謀敗露,以免遭到時人和后世的指責。

      對張居正及馮保殺人滅口,毀滅罪證,許多明清史家甚至外國使臣均有確論。如,《萬歷邸抄》言:“此即馮珰所為不道而欲誅之以滅其跡者?!保?4]萬歷二年 (1574)八月,朝鮮國派遣到明朝的使臣許葑明確指出:“夫王大臣之事頗詭秘,似由內(nèi)官引進,道路之言,皆指太監(jiān)輩。而方其斷罪也,朦朧處決,不為別白核尋之計。只殺其人以滅跡,其事匿也。今當國輔臣不得辭其責?!保?9]黃景昉亦言:“王大臣獄,江陵為楊博、葛守禮所持,以達馮珰,業(yè)悔之。訊日,比部郎鄭汝璧密令攜大臣暗處,剪其舌,或云瘖之。臨期無一言,趣棄市。江陵由此才汝璧,改儀部,復(fù)改考功?!保?0](P242)鄭汝璧為使張居正謀殺高拱的陰謀不被暴露,故被提拔重用。可見,張居正匆匆處死王大臣,殺人滅口滅跡,其掩蓋誅殺高拱的陰謀已昭然若揭。

      需要指出,事過十年之后,在張敗死、馮敗落時,神宗提出要追查王大臣一案。萬歷十一年(1583)二月,南京兵部郎中陳希美上疏,首論馮?!澳藵撘荒凶油醮蟪?,白晝挾刃,直至乾清宮門”行刺,“王大臣既已伏誅,而保系首禍之人,乃夤緣漏網(wǎng)”,因此“懇乞圣明,亟加誅戮”。[21](P6)本來萬歷十年 (1582)十二月,御史李植論劾馮保十二大罪,神宗已有旨寬處。但兩個月后,他又看到陳希美論劾馮保竟敢潛引犯人王大臣謀害自己,于是下令刑部查閱案宗。據(jù)《神宗實錄》記載:“上覽刑部錄進王大臣招由。傳旨:此事為何這每就了?查原問官與馮保對質(zhì)。”大學(xué)士張四維等言:“事經(jīng)十年,原問官廠即馮保,衛(wèi)乃朱希孝。今罪犯已決,希孝又死。陳希美奏王大臣系馮保潛引,亦無的據(jù)。若復(fù)加根究,恐駭觀聽。上乃置不問?!保?2]神宗這才放棄了追查此案的念頭。

      王大臣被匆匆處死,張居正和馮保謀殺高拱的陰謀為何沒有得逞?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張、馮密謀此案過于草率,留下重要破綻。由于二人懼怕高拱東山再起,急于達到誅滅政敵、消除后患的目的,以致在要害處留下鐵鑄難移的破綻,并被楊博、葛守禮識破,抓住把柄,不得不罷手。其二,張、馮迫于朝野輿論的強大壓力。案發(fā)后,朝野輿論普遍同情高拱,幾乎無人相信顧命大臣行刺之說。盡管張居正手握重權(quán),不怕朝野輿論,但也不敢輕易冒犯,興起冤獄,誣殺高拱?!皶r大獄且起,張居正迫于公議,乃從中調(diào)停,獄得無冤?!保?3]其三,張、馮鍛造此案過于駭人聽聞,令人難以置信。案發(fā)后,大部分朝臣和言官未敢輕率附和,更未有人公開支持,大多采取觀望自保的態(tài)度;楊博、葛守禮、鐘繼英、白一清、李幼滋、陸光祖等人也都竭力勸解停釋,甚至“愿以百口保高公”。另外,高拱雖罷官歸里,但從政30多年,去職僅有半年,不乏官場中的關(guān)系,如朱希孝在審訊中也有所回護。

      四、確證之四:辯白收功,抽逃罪證

      張居正其人 “深沉有城府”[24](P5644),當他謀殺高拱的陰謀遇到強大阻力,無法實現(xiàn)時,便立即改換面目,搖身一變,大肆炫耀救解高拱的所謂“功勞”,試圖掩蓋當初追究高拱行刺之罪的陰謀。天啟初年,大學(xué)士朱國禎說:“王大臣一事,高中玄謂張?zhí)烙璐讼莺缱澹烙肿曾Q其救解之功?!保?5](P191)又說: “張對人曰: ‘高老一事,我憂愁,今才救得下?!謱憰隙技八姆街?,皆以救高為功?!保?6](P1552)

      朱國禎所言不虛。萬歷元年春,張居正在許多信函中故意避開不久前奏請追查“主使勾引之人”的事實,反而極力表白自己一貫反對誣陷株連的主張,把救解高拱收為己功。如,他在《答張操江》中表白說:

      頃奸人挾刃入內(nèi),誣指新鄭所使。上自兩宮主上,下至閭閻細民,一聞此語,咸以為信;而抵隙者,遂欲甘心焉。中外洶洶,幾成大獄。仆竊心知其不然,未有以明也。乃面奏主上,斯事關(guān)系重大,竊恐濫及無辜。又委曲開導(dǎo),以國法甚嚴,人臣不敢萌此念,請得姑緩其獄,務(wù)求真的,乃可正法。荷主上面允。而左右中貴人,亦皆雅相尊信,深諒鄙心,不敢肆其鉤距之巧。伏念六七日,至于旬時,果得真情。新鄭之誣,始從辨釋……不然,此公之禍,固不待言,而株連蔓引,流毒縉紳,今不知作何狀矣。嗟乎!如仆苦心,誰則知之?日來為此,形神俱瘁,須發(fā)頓白,嚙荼茹蘗,又誰與憐之?耿耿丹心,只自憐耳。[27](P1186)

      在《答汪司馬南溟》中又辯解說:

      比來一夫作祟,幾至燎原,幸主上明圣,而左右近習(xí),亦皆素諒仆之悃誠,得以潛折禍萌,導(dǎo)迎善氣。二三子以言亂政,實朝廷紀綱所系,所謂芝蘭當路,不得不鋤者,知我罪我,其在是乎?[28](P355)

      另外,張居正在《與廣東按院唐公》、《答司馬萬兩溪》、《答吳堯山言弘愿濟世》、《答總憲張崌崍言公用舍》、《答河漕王敬所言漕運》[29](P360、373、379、381、388)等信函中,也大肆渲染救解高拱之功,對朝臣及士大夫的諸多猜測和非議極力辯解表白。從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出,張居正真可謂費盡心機,“形神俱瘁”了。

      就張居正被迫急剎車,終未釀成冤獄而言,似乎于高拱“有功”:“王大臣事起,時故相高新鄭幾不免,賴掌衛(wèi)朱希忠與江陵相力懇保得解?!保?0](P164)但這絕不能掩蓋他當初追究 “主使勾引之人”的事實,也不能否認為謀殺高拱而留下“歷歷有據(jù)”的罪證,更不能掩飾速殺王大臣滅口而不使陰謀敗露的圖謀。對此,許多明清政治家、史學(xué)家都作了深刻揭露。萬歷首輔申時行說:“是時道府以兵衛(wèi)環(huán)新鄭家而守之,禍且不測。然眾論皆知其冤,頗尤江陵。江陵迫公議,亟從中調(diào)劑,保意解,乃獨歸罪大臣,論斬?!保?1]王世貞說:“高拱之逐,其自出居正,而有王大臣獄,居正復(fù)與發(fā)而旋救之。”[32](P457)清谷應(yīng)泰說:

      賣交附珰,漏言市重……而馮保以快己之怨者,即以酬次輔之恩。居正以去保之疾者,還以固綸扉之寵……始乃宮府交通,更唱迭和。馮倚執(zhí)政則言路無憂,張恃中涓即主恩罔替……至于犯蹕具獄,詞連拱奴,謀發(fā)宰臣……居正之包藏禍心,傾危同列,真狗彘不食其余矣。[8](P960)

      談遷也說:

      江陵修怨,令新鄭放逐足矣。必借王大臣之獄,果正其罪,九族為輕。噫!宰相坐廢,或不無怨望,間見一二。若懷奸蹈險,犯天下之大不韙,如專聶之事,于古未聞也,而謂新鄭甘之乎?江陵深機,只自見其愚耳。權(quán)保本閹人,求快一時,曾何足論。江陵號察相,不與汶汶等。械阱猝發(fā),中不自制;歿罹讒構(gòu),闔室累系。天且以枉高氏者枉張氏也。[7](P4217)

      上述明清政治家和史學(xué)家對張居正謀殺高拱的陰謀,既有客觀事實的揭露,又有道德人性的評判。本來,張居正于隆慶六年 (1572)六月“附保逐拱”之后,如愿以償?shù)貥s登首輔之位,馮保亦晉升為司禮掌印太監(jiān),并與神宗生母李太后結(jié)成牢固的政治鐵三角,高拱難以對其構(gòu)成威脅。但不可原諒的是,張居正完全從個人利益出發(fā),假借王大臣一案,謀殺昔日好友高拱,株連高氏九族,清洗朝中所謂的“高黨”,其險惡用心可見一斑!當馮保派四緹騎馳詣新鄭,高拱幾欲飲鴆自裁,只是在仆人房堯第的勸阻下,才沒有實現(xiàn)。高拱經(jīng)此沉重打擊,便“驚怖成疾”,不久于人世。可以說,在“王大臣案”問題上,張居正不僅越出了封建政治家的道德底線,有其最嚴重的失德之處,而且也是其人性之惡的充分暴露,有其不可掩飾的人性陰暗面。

      必須指出的是,最早刊刻于萬歷末年的《張?zhí)兰?,在其大量“奏疏”中,唯獨不見張居正于正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八日所上兩道疏文,其原因可能是張居正在世時已經(jīng)銷毀,或其子、后人編纂時已經(jīng)抽出。在其大量“書牘”中,張居正給高拱本人4封及族人13封信函,共17 封[33](P436-439),其中不乏對高拱辯釋表白、死后請恤的信件,但亦唯獨不見其前引“居正密為書,令拱切勿驚死”和“又為私書安之”的兩封信函?!稄?zhí)兰分杏嘘P(guān)此案“二疏二函”的史料缺失,只能說明張居正或編纂者故意掩飾謀殺高拱的陰謀,抽逃罪證,以免引起后人訾議,為后世留下把柄。不然,這些史料是不可能缺載的。

      盡管《張?zhí)兰啡陛d“二疏二函”,但在《明神宗實錄》、《萬歷起居注》和《萬歷邸抄》中卻保留了下來,這為澄清“王大臣案”的歷史真相提供了最有力的史料佐證。因此,張居正謀殺高拱的陰謀不可能被掩蓋,更不可能被抹殺,反而欲蓋而彌彰。正如黃云眉先生在評前引《答張操江》一函時所說:“皆所以明其苦心調(diào)劑,滅此禍炬,實則著意遠嫌,所謂欲蓋而彌彰者也。”[34](P1716)諸多明清歷史文獻如王世貞《嘉靖以來內(nèi)閣首輔傳》、何喬遠《名山藏》、朱國禎《涌幢小品》、于慎行《谷山筆麈》、沈德符《萬歷野獲編》、黃景昉《國史唯疑》、張廷玉《明史》、談遷《國榷》、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吳承權(quán)《綱鑒易知錄》等正史和野史均有大同小異、或簡或詳?shù)挠浭?,均可作為佐證。如果說高拱《病榻遺言》有關(guān)此案的記述是“不實之詞”①如,[美]黃仁宇先生說:“高拱在生前就以權(quán)術(shù)聞名于朝官之間。這一《病榻遺言》是否出自他的手筆還大可研究。即使確系他的手筆或系他的口述,其中情節(jié)的真實性也難于判斷?!?載《萬歷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5頁。)趙毅先生說,“我們以為《病榻遺言》所述所憶的明代穆宗晚期及神宗初政的一些是非恩怨,有的可信,有的可能是不實之詞,真假混雜,虛虛實實……”(載牛建強等主編《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鄭州: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97-198頁;又載《〈病榻遺言〉與高新鄭政治權(quán)謀》,《古代文明》2009年第1期)許敏先生也說:“高拱臨終前完筆的《病榻遺言》……所寫細節(jié)與史實有相當出入,甚至多有不實之詞?!?《關(guān)于高拱研究的幾個問題》,載《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4期)等等。,那么難道諸多明清歷史文獻的相關(guān)記述都是不實之詞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張居正假借“王大臣案”構(gòu)殺高拱的歷史事實,是張居正的辯護者不能掩飾和抹殺的,也是掩飾和抹殺不了的。

      五、余論

      如今,在明史熱潮中,有些學(xué)者不顧客觀歷史事實和諸多明清歷史文獻的記載,竭力為張居正謀殺高拱的陰謀進行辯護,提出誣陷高拱的王大臣案件“真真假假,云籠霧罩”,“張居正是否參與密謀,沒有確證”,“已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這一觀點不能成立。從張居正上疏追究“主使勾引之人”,到竄改揭帖,留下“歷歷有據(jù)”四字把柄并被楊博、葛守禮抓住,被迫再次上疏要求“稍緩其獄”,“恐誣及善類”,再到匆匆處死王大臣以滅口滅跡等,這一系列歷史事實完全可以確證張居正參與密謀了“王大臣案”。因此,誣陷高拱的王大臣案件不是“真真假假”,而是千真萬確;張居正參與密謀不是“沒有確證”,而是鐵證如山;不是“難解的歷史之謎”,而是歷史定案!還有學(xué)者持歷史實用主義態(tài)度,判定《明史》、《國榷》等史書以及明人的一些筆記作品關(guān)于張、馮勾結(jié)陷害高拱的記載均屬“主觀臆斷”。這一觀點更為荒謬。因為它幾乎全部否定了明清歷史文獻關(guān)于此案記載的真實性、可靠性。在為張居正辯護者看來,凡是有利于表彰張居正功績的史料,都可以信從;否則,不管是正史或野史,統(tǒng)統(tǒng)判定為“主觀臆斷”。實際上,這種任意剪裁歷史,為我所用的實用主義觀點,才恰恰是主觀臆斷!其真實目的,無非“是為了要維護張居正作為一代偉人而兼‘完人’的形象,以為如果承認他在一些方面有過失誤失律甚至失德之處,便會從根本上動搖了他輝煌的歷史地位。其實這樣的擔心和辯解都是多余的?!保?5](P25)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改革家的張居正也不例外。在“王大臣案”問題上,既表現(xiàn)出張居正作為封建政治家的人性陰暗面,也是他繼隆慶六年 (1572)六月“附保逐拱”后又一最嚴重的失德失律之處。本文揭明張居正謀殺高拱的陰謀或失德失律乃至人性之惡問題,并不是要否認其改革功績和歷史地位,即道德評判并不代替歷史評判。但也只有對張居正進行歷史和道德雙重評判,才能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張居正。因為歷史人物總是復(fù)雜的,多面的。如果像有的學(xué)者以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往往不一致為由,主張“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重要的是看重他對歷史作用的結(jié)果,對動機往往可以略而不計……道德評價的忽略縱然使人們遺憾,但除此沒有更好的視角”[1](P156-157),即只要歷史評價而忽略道德評價,那么,這種評價肯定是片面的,不是全面客觀的評價。其結(jié)果要么是完全肯定,要么是完全否定,從而走向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兩個極端。目前,有些研究張居正的論著中存在的過分褒揚和美化傾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只要歷史評價而忽略乃至取消道德評價所致。

      [1]劉志琴.張居正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2]酈波.風(fēng)雨張居正[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3](清)吳承權(quán).明鑒易知錄(卷9:明紀)[M]//綱鑒易知錄: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

      [4]萬歷起居注(萬歷元年正月十九日)[M].北京:北京圖書館影印善本.

      [5](清)劉青霞.房堯第傳[O]//(清)朱廷獻.新鄭縣志(卷二十七:藝文志).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6](清)張廷玉.明史(卷 305:馮保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清)談遷.國榷(卷68:萬歷元年正月庚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明神宗實錄(卷9:萬歷元年正月癸卯)[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10]萬歷起居注(萬歷元年正月二十二日)[M].北京:北京圖書館影印善本.

      [11](清)張廷玉.明史(卷214:葛守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清)王鴻緒.明史稿(列傳第 92:高拱傳)[M]//岳金西、岳天雷.高拱全集(下):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3](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6:高拱傳)[M]//高拱全集(下):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4]萬歷邸抄(萬歷元年春正月庚子)[M].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15](明)高拱.病榻遺言(卷4:毒害深謀)[M]//高拱全集(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6](明)陸光祖.陸莊簡公遺稿(卷5:與張?zhí)老喙珪?[O].天啟刊本。

      [17]明神宗實錄(卷9:萬歷元年正月已酉)[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18]萬歷起居注(萬歷元年正月二十八日)[M].北京:北京圖書館影印善本.

      [19][朝鮮]許葑.菏谷先生朝天記[M].韓國重刊本.

      [20](明)黃景昉.國史唯疑(卷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明)陳希美.罪人既得天討難容懇乞圣明亟加誅戮以絕亂萌以安宗社疏[M]//萬歷疏鈔(卷20: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69冊.

      [22]明神宗實錄(卷134:萬歷十一年閏二月乙卯)[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3]明神宗實錄(卷10:萬歷元年二月癸酉)[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4](清)張廷玉.明史(卷213:張居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5](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卷9:閣臣相構(gòu))[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

      [26](明)朱國禎.皇明大事記(卷 38:閣臣)[M]//高拱全集(下):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7](明)張居正.答張操江[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卷27:書牘十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8](明)張居正.答汪司馬南溟[M]//張居正集(第二冊,卷18:書牘五)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9]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卷 18:書牘五)[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0](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6:內(nèi)監(jiān))[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

      [31](明)申時行.賜閑堂集(卷 40:雜記)[O].萬歷刻本.

      [3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8:張居正傳下)[M]//張居正集(第四冊):附錄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3]張?zhí)兰?卷34:書牘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4.

      [34]黃云眉.明史考證(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Zhang Juzheng Conspires“Wang Dachen Case”Proof

      YUE Tian-lei
      (Social Sciences Dept.,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Zhengzhou 451191,China)

      In recent years,some scholars to maintain Zhang Juzheng“big entire”the image,denied by might and main it participation conspires“Wang dachen Case”the question.However this by no means historical fact.Wanli first year first lunar month,after the happening,Zhang Juzheng not only submits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 the investigation to be secret“instigates entices the human”,the intention murders the political opponent Gao Gong,moreover also blatantly violates the regulations or system handed down by the royal ancestors,revises correct the placard,stays behind“has distinctly according to”four character handles.Because by powerful minister Yang Bo,Ge Shouli is held,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public opinion’s formidable pressure,forces Zhang Juzheng to submit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 the request once more“the slightly slow its prison”,and executes Wang Dachen to eliminate a potential informant in a hurry.After settling a lawsuit,he also by might and main pleads innocence receives the merit,attempted to cover initially murdered Gao Gong the plot.This is he participation conspires this Case the proof,man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istorical document also has is clear about the record.Must carry on the history and the moral dual judgments to Zhang Juzheng,so can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 in the history real Zhang Juzheng.

      Zhang Juzheng;Gao Gong;“Wang Dachen Case”;moral judgment

      K248

      A

      2095-0292(2011)05-0110-08

      2011-07-16

      岳天雷,河南工程學(xué)院人文社會科學(xué)系教授,主要從事明清思想史研究。

      [責任編輯 薄 剛]

      猜你喜歡
      張居正萬歷大臣
      圓桌會議
      大臣有高招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qū)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張居正《論語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礪是一筆財富
      張居正寬待對手
      決策探索(2018年13期)2018-11-19 11:37:37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日本藏萬歷世德堂刊傳奇《水滸記》考述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4
      轉(zhuǎn)危為安的大臣
      創(chuàng)造(2016年6期)2016-01-31 21:16:04
      賣羊
      江源县| 韶关市| 金华市| 陇川县| 潼关县| 康乐县| 新竹市| 永年县| 余庆县| 新野县| 昆明市| 交城县| 沈阳市| 铁岭县| 砚山县| 沂南县| 休宁县| 永平县| 丰镇市| 墨江| 大洼县| 犍为县| 九江县| 寿阳县| 牟定县| 吉木乃县| 哈尔滨市| 平安县| 达孜县| 额尔古纳市| 渑池县| 永胜县| 平凉市| 和顺县| 凤城市| 宁城县| 陇南市| 博兴县| 北京市| 盐亭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