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展 夏建偉
漫畫/朱天明
不放過一滴水
文/彭 展 夏建偉
漫畫/朱天明
人們常說,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在劉友林看來,滴到他頭頂?shù)囊坏嗡?,則是影響安全生產的一個警示,不能“司空見慣”。
2011年1月26日下午4點半左右,正在常壓裝置彎腰檢查機泵的石化烯烴事業(yè)部一聯(lián)合車間設備技術員劉友林,突然感到后頸一熱,反手摸去,原來,一滴熱水不偏不倚“青睞”于他。
頭頂上,物料管線縱橫交織,劉友林按照站位判斷,如果有漏點,極有可能是這根直徑200毫米的蒸汽管。他仰視搜索,由于蒸汽管包有保溫鐵皮,一時看不見滲漏痕跡。
不一會,劉友林終于發(fā)現(xiàn)有水滴從保溫層滲出,他感覺蒸汽管線有漏點,趕緊聯(lián)系有關人員拆去保溫鐵皮。劉友林爬上腳手架,湊近管壁,發(fā)現(xiàn)與之相連的分支管線有細微的氣流聲,但因漏量太小,加上200攝氏度的蒸汽高溫,仍無法找到具體泄漏點。
是不是一個“不礙事”的小砂眼?看到反復檢查未果,現(xiàn)場有人分析。劉友林仍不放心,來到中控室,囑咐當班人員在巡檢時要多留心,隨時關注變化,及時匯報。
第二天一大早,劉友林又趕到現(xiàn)場察看,發(fā)覺泄漏量比前一天大了一些,由于分支線與蒸汽管距離很近,空間狹小,泄漏點仍在“潛伏”。
他和車間主管設備的副主任葛金衛(wèi)合計了一會兒,想了個辦法查漏。他們分析,管道本身泄漏的可能性很小,重點就在與管線相連的焊縫了,只有剝去焊縫上的鐵銹,才可能找到漏點的準確方位。
這時,鋼絲刷派上了用場,劉友林和葛金衛(wèi)小心翼翼、不厭其煩地刷去鐵銹,環(huán)形焊縫上一條長約6毫米的裂紋赫然入眼!超過其周長三分之一的裂紋正“呲呲”冒著蒸汽!一旦該處焊縫漏點斷裂,只有停下常壓裝置才能搶修處理,這將會影響裝置的原油加工計劃。
針對這個情況,他們立即向車間和事業(yè)部匯報,啟動應急搶修程序,現(xiàn)場確定方案,組織實施帶壓堵漏。各部門迅疾反應,當天下午6點左右,終于處理好裂紋擴展,一起可能導致裝置非計劃停工事故發(fā)生的險情解除。
劉友林“不放過一滴水”,查找漏點,和細節(jié)較真的故事,也在車間和工廠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