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完善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機制的改革構想

      2011-08-15 00:53:42顧美英
      湖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財產性附帶損害賠償

      顧美英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南京 210012)

      完善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機制的改革構想

      顧美英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南京 210012)

      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機制的完善主要應從現(xiàn)有的保護模式的優(yōu)化組合和新的保障制度創(chuàng)設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現(xiàn)有保護模式的優(yōu)化組合應堅持“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模式為主、以刑事和解模式為輔、保留贓款贓物的退賠返還模式、以獨立民事訴訟模式為補充”的原則。新的保障制度創(chuàng)設重在創(chuàng)建國家補償制度、創(chuàng)建被害人保險制度以及嘗試刑事?lián)p害賠償刑罰化等。

      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機制;改革構想

      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的終極價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重社會秩序、訴訟效率和打擊犯罪的價值目標,輕視自由、公正和保障人權的價值目標。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國家對人權保護也越來越重視。我國刑事司法理念也由此不斷更新轉變,如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人權保障得到越來越多的強調,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保障。但是,對犯罪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卻還略顯不足,尤其是被害人財產性權利的保護。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的基本模式有贓款贓物的返還、退賠模式、刑事和解模式、附帶民事訴訟模式和獨立民事訴訟。但這四種模式都存在著不足,贓款贓物退賠返還模式缺乏明確的操作規(guī)范且暗含有罪推定傾向;刑事和解模式則與刑法基本原則及刑法犯罪預防目的存在沖突;附帶民事訴訟模式損害法官中立且執(zhí)行效率較低;獨立民事訴訟模式則訴訟成本較高且容易對被害人造成“第二次被害”?,F(xiàn)有的四種基本保護模式,不僅本身不夠完善,存在諸多不足,并未形成綜合效能,而且僅憑四種基本保護模式,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也難以充分保護被害人財產性權利。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賠償模式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并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新的保障制度,不斷提高我國被害人的財產性權利保障水平。

      一、完善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刑事案件總量上升,危害增大。爆炸、殺人、搶劫、綁架、投毒、拐賣婦女兒童等嚴重犯罪活動猖獗,特別是一些地方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橫行霸道……各種治安災害事故不斷發(fā)生,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嚴重?!比欢缓θ素敭a性權利的有效恢復卻并不令人滿意?!笆仪f3.16特大爆炸案”、“山西橫山7.16特大爆炸案”、“邱興華系列殺人案”等,引發(fā)了社會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與救濟的必要性的廣泛關注,有關被害恢復的立法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現(xiàn)有保護模式,形成并優(yōu)化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為主、刑事和解為輔,保留贓款贓物的退賠返還模式,并以獨立民事訴訟模式為補充的基本構架,積極發(fā)揮四種基本模式的綜合效能。

      (一)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模式為主

      盡管我國附帶民事訴訟模式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該模式有著顯著的優(yōu)點,因為“民事當事人”在通過刑事途徑進行訴訟時,可以從法官為查找證據、查明事實真相而采取的強有力的手段中獲得利益;刑事途徑可以進行現(xiàn)場查證、勘驗、搜查與扣押,甚至可以對受到追訴的被告人實行關押,且不談在事實上可以更容易取得證人證言。這樣比較容易查明案情。[1]不僅如此,而且長期以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一直是被害人獲得損害賠償?shù)闹饕緩剑哂袕V泛的可適用性,在被害人財產性權利保護模式體系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目前來看,無論成熟度,還是影響力,其他三種模式還不具備撼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模式主導地位的條件。

      當然,附帶民事訴訟確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其關鍵就在于確立附帶民事訴訟的完全獨立地位。由于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訴訟,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部分除了在程序上是在刑事訴訟啟動之后才能開始外,對于審理程序和結果應不受刑事審判的的過大影響,因為民事訴訟在訴訟主體范圍、客體范圍、舉證責任、證明標準和審理程序規(guī)則上有自己的獨特性。當前的任務就是確立民事訴訟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完全獨立地位,減少刑事部分的影響,使二者“形合神不合”。[2]因此,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改革應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所以否定精神損害賠償,其權威解釋是:“從理論上,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通過確定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判處其一定的刑罰,本身就是對被害人的一種撫慰,如果允許被害人對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則所有犯罪對被害人都會造成一定的精神損害,所有的犯罪都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顯然不符合立法原意”[2](P342)這種解釋顯然過于牽強,如危害國家安全、貪污、瀆職等犯罪就不太容易引發(fā)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也就不必為此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并不意味著刑事訴訟可以取代民事訴訟,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本身就應該遵循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既然在我國當前民事侵權領域已經確立精神性損害賠償?shù)那闆r,那么對于嚴重的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理所當然也應該確立這種原則,至少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貫穿相應的原則和精神,而不是簡單地不予受理。

      與精神損害賠償不同,間接損害賠償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實質性體現(xiàn)。目前,阻礙間接損失賠償被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難以具體計算和衡量。這種技術上的難題,隨著司法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是完全可以得到解決的。2002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在人身損害賠償領域極大地擴展了被害人受害后的“直接損失”范圍。其中,一些內容已經帶有間接損失性質,或其賠償方式已帶有間接損失賠償?shù)男再|。如對于人身傷害案件采取“勞動能力喪失說”,即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確定,這實際已帶有間接損失賠償?shù)男再|,只不過是通過擴大“直接損失”范圍來實現(xiàn)的。

      2.明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7條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是對應的刑事犯罪的罪名是比較多的。大部分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都有可能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大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和一部分破壞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也是可能造成物質損失的。由于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在案件受理范圍問題上規(guī)定的方法是類舉而不是列舉,因此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對其內容和含義的理解都存在分歧。受傳統(tǒng)認識的影響,實踐中其受理范圍非常狹窄,多是殺人、傷害、交通肇事等案件,其它則比較鮮見。這與法理和立法初衷是相沖突的,對被害人保護不利。

      3.提高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執(zhí)行效率

      由于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明確執(zhí)行特殊性的必要。因刑事犯罪引起的侵權,其特殊性在于被告的實際賠償能力方面。而為了避免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和機會喪失,避免疑罪從無案件的被告人逃避民事責任,避免刑事案件中止審理時民事賠償?shù)貌坏郊皶r的處理,在執(zhí)行方面可以考慮采取一些相應的特殊措施,如尸體器官移植費用用于支付賠償金、及時采取訴前或訴訟保全、實行起訴風險制度等等。[3]

      4.增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追訴對象

      由于附帶民事訴訟的主體與民事訴訟的主體不一致,如民事訴訟中可列第三人,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卻不能。因為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的界定中無第三人,列第三人于法無據,故使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障,不利于及時徹底解決訟爭,減輕被害人訴訟負擔。如允許第三人參加附帶民事訴訟,將第三人納入訴訟當事人,又會使附帶民事訴訟復雜化、擴大化,拖延刑事審判,浪費人力、物力、時間,故一般認為第三人可另行提起民事訴訟。[4]此外,對于已歸案的被告人也是不公正。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被告人缺席判決制度,被告人歸案后不僅要被追究刑事責任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未被追究刑事責任但應負賠償責任的共同致害人,包括情節(jié)輕微、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者、負罪潛逃者、已殘廢者,刑事審判就很難開展。理論上講應與刑事附帶民事被告人一起列入附帶民事訴訟的共同民事被告。但最高人民法院已有明確規(guī)定,不應將在逃的被告人列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而將其他責任人列入被告進行審理不僅會造成訴訟拖延,而且審理起來也確實有許多不便。這種審理上的兩難源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上的設計缺陷。如果刑、民分開審理,按民訴法規(guī)定則可缺席判決,上述疑難問題則迎刃而解。

      (二)以刑事和解模式為輔

      在保護被害人財產性權利方面,刑事和解模式所具有的及時性、節(jié)約性、自愿性和徹底性方面都優(yōu)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尤其在處理刑事案件中數(shù)量最多的輕微刑事案件方面,這種優(yōu)勢更為突出。因此,通過刑事和解模式可以大大減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面臨的壓力。當然,刑事和解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第一,從國內司法實踐看基本局限于輕微刑事案件。第二,當前我國刑事和解模式并沒有一套健全的運行機制,還缺乏社會的公信力,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還須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

      1.穩(wěn)步擴大刑事和解的范圍

      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和解,有利于被害人從加害人那里得到一定的賠償;有利于加害人的重新社會化;有利于節(jié)省正式的刑事訴訟程序和對罪犯執(zhí)行刑罰給國家?guī)淼慕洕_支。[5]因此,從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而言,擴大刑事和解適用范圍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司法實踐中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和解范圍,已有從輕微的、社會危害較小的犯罪向較重大犯罪擴大的趨勢。

      2.加強刑事和解的主持機構建設

      從刑事和解角度看,自愿性是和解協(xié)議一個基礎要件。因此,加強和解主持機構建設,增強其社會公信力是非常關鍵的。具體而言,一是保持其中立性。中立性是主持機構提高調解效率、促成刑事和解的首要條件,“作為一般的假說,第三者固有的利益越小,換言之,第三者對于糾紛的結果越具有中立性,獲得其支持所需要的當事者主張的正當性就越重要”。[6]長期以來,我國刑事和解主持機構絕大多數(shù)的官方色彩較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刑事和解模式的績效和適用范圍。著眼于長遠發(fā)展,要積極吸收一些中立性更強的民間機構參與刑事和解。二是提升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調解協(xié)議效力不高,缺乏足夠的法律約束力,那么經調解所達成的和解往往非常脆弱,反悔率較高,從而會影響到調解人員的積極性和調解組織建設,制約刑事和解模式的健康發(fā)展。三是增強和解主持人員素質。許多人民調解員來自基層,其法律素養(yǎng)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制約著調解工作的有效開展?!胺ü俨⒉恍枰蔀橐晃粨碛惺谷诵欧吞峁┙ㄔO性解決方案之才能的全能談判專家,而作為人民調解員理應偏好如此?!保?]從世界范圍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都把調解員的培訓或繼續(xù)教育,作為解決糾紛制度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來抓。因此,我國當前刑事和解中加強和解員的調解能力及素質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保留贓款贓物的退賠返還模式

      贓款贓物退賠是使被侵害的公私財物恢復原狀的一種強制性措施,是公安、檢察機關在偵查、審查起訴工作中的一項職責。司法機關可以根據被告人自有財產狀況,直接命令被告人恢復被害人相應的財產權。由于這一模式對保護被害人財產性權利方面具有直接、便捷的特點,尤其在確保那些易損財務及時恢復原狀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優(yōu)勢。因此,保留贓款贓物的退賠返還模式就顯得十分的必要。不過,針對贓款贓物退賠返存在的不規(guī)范問題,還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1.明確贓款贓物退賠返還程序

      對于贓款贓物的返還首先要有明確的被害人,其次要有贓款贓物的認定機關及法律標準,最后要有返還的時間以及返還的基本登記制度等法律規(guī)定。例如日本《刑事訴訟法》在第123條“扣押物的返還和暫時返還”中規(guī)定,沒有扣留必要的扣押物,應當不待被告人案件終結,以裁定返還;扣押物,依據所有人、持有人、保管人或者提出人的請求,可以裁定暫時返還,而在作出此裁定時,應當聽取檢察官和被告人或辯護人的意見。[8]

      2.明確贓款贓物退賠返還的證據保全程序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57條第2款規(guī)定:“收集、調取的物證應當是原物。原物不便搬運、保存或者依法應當返還被害人的,可以拍攝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钡珜嵺`中,仍然有些偵查人員將全部物證原物移送,而不采取科技手段予以固定,從而導致被害人的財產損失遲遲得不到恢復。依據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24條在“返還被害人扣押贓物”中規(guī)定,扣押的贓物沒有必要扣留時,以應返還被害人的理由明顯時為限,應當不待案件終結,在聽取檢察官和被告人或者辯護人的意見后,以裁定將該扣押物返還被害人;但上述做法,并不妨礙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程序主張權利。[8]

      3.完善贓款贓物退賠返還的法律監(jiān)督程序

      在偵查階段能夠行使偵查權的機關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以及法律賦予可以行使偵查權的其他機關,這些機關都具備行使贓款贓物退賠返還的職權。但目前對于這些機關履行這一職權還缺乏必要的有效監(jiān)督。當公安機關行使職權對受理的案件進行退賠返還發(fā)生錯誤時,人民檢察院能否進行法律監(jiān)督,如何監(jiān)督的問題,目前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如果檢察院可履行這一監(jiān)督職能,那么檢察院在案件執(zhí)行過程中的退賠返還,又由誰來履行監(jiān)督職能?

      (四)以獨立民事訴訟模式為補充

      以獨立民事訴訟維護被害人財產性權利的司法實踐盡管不多,但這種模式同樣不可缺少。以附帶民事訴訟為主、刑事和解為輔,保留贓款贓物退賠返還,這一保護體系盡管能夠基本實現(xiàn)犯罪被害人財產性權利的保護,但在一些特定的民事權利救濟領域,還存在著盲區(qū),而這恰恰是獨立民事訴訟可以發(fā)揮其獨特作用的領域。例如,涉案人在逃案件,在民事訴訟中卻可以通過轉承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來解決民事權利的救濟;意外事件,因意外事件在刑法中不承擔刑事責任,但在民法中卻有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的責任承擔原則。因此,以獨立民事訴訟模式作為補充,也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創(chuàng)建新的保障制度

      (一)創(chuàng)建國家補償制度

      所謂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為了補償犯罪被害人而以公共基金的方式,向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支付金錢的制度??傮w上看,國家補償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在犯罪被害人的損失無法得到彌補的情況下,由國家給予一定的經濟上的補償,使犯罪被害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體現(xiàn)各國對犯罪被害人權利的重視。自從1963年新西蘭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補償被害人損失的法律以來,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犯罪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這種制度使刑事、民事法律在整體理念上趨向吻合,不僅在訴訟權利上,而且在積極利益上,更徹底地對犯罪被害人被侵害了的權利給予國家救濟,已成為當今世界刑事法制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9]

      1.國家補償制度的理論依據

      有關國家對那些不能或不完全能從刑事被告人處得到賠償?shù)男淌卤缓θ私o予適當?shù)难a償?shù)睦碚撘罁饕袊邑熑握f、社會福利說和命運說等理論依據。

      筆者認為,在這些理論中,以國家責任說最具有說服力。對被害人給予補償是國家的一種社會福利,邊沁指出:國家負有增進社會公共福利和確保公民基本需要平等的職責;某些社會成員的人身無辜遭到犯罪侵害時,國家理應運用社會福利機制予以救濟,應當在個人權利與社會福利之間保持一種適當?shù)膹埩ΑS捎诜缸锏陌l(fā)生,無辜的被害人受到了侵害,這時政府就有責任將一些社會福利措施適用于犯罪被害人身上,國家補償就是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手段實施的,這種福利手段與其他的社會福利措施是一致的,對于那些處于殘疾、弱者或者犯罪侵害狀態(tài)下的市民,政府負有提供最低社會標準待遇的責任。[2](P362)

      國家對犯罪被害人的補償是一種對處于不利社會地位者的公共援助,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遭受了犯罪巨大侵害,而自身的損失又無法通過損害賠償途徑從犯罪人那里得到賠償,這時國家如果再袖手旁觀、任其發(fā)展,無疑違背了基本的公平和正義理念。

      2.建立國家補償制度的現(xiàn)實意義

      當前,由于我國相當多的犯罪人沒有經濟承擔能力而無力賠償,或者被判處執(zhí)行了死刑而無財產可供執(zhí)行,絕大部分被害人根本不可能從罪犯那里獲得賠償并恢復原狀。這樣,得不到賠償?shù)谋缓θ巳后w是非常龐大的,他們必然會形成一股不穩(wěn)定的社會力量,其中部分被害人還可能轉化為犯罪人。因此,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是有助于防止被害人向犯罪人轉化,二是對“執(zhí)行難”問題的彌補,三是體現(xiàn)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正義。

      3.建立我國國家補償制度的設想

      歐洲及亞洲等國相繼制定了犯罪被害人的補償制度,明確了補償?shù)木唧w內容及相關的賠償程序。比較而言,我國在這方面明顯滯后。因此,加快建立健全我國犯罪被害人的補償制度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國家補償制度,才能更加充分地完善和保障人權。根據我國國情和借鑒國外有益的做法,筆者認為,對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可以從明確補償對象、明確補償?shù)膬热?、明確補償?shù)臈l件等幾個方面進行設置。

      建立國家對被害人的補償制度,也是國家承擔其保障人權義務的要求。按照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觀念,在自然狀態(tài)下,每個人都是自然法的法官,只不過出于對社會公共秩序的考慮,人們通過與國家訂立契約的形式把懲罰犯罪的權力交給國家,由國家代行。而國家享有此權力的同時,作為與權力相等的職責就是要保護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10]因此,被害人因被告人而遭到侵害和受到損失,是國家沒有盡到其職責所在,因此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路易斯·亨金也認為,“人權應包括積極的‘資源要求’,宣布社會需要為個人所做的一切。國家必須建立各種制度和程序、制定計劃、利用一切資源來滿足這些要求。[11]人權概念意味著社會必須建立起個人可訴諸的救濟體系,在他們權利受到損害時獲得應有的賠償?!?/p>

      (二)創(chuàng)建被害人保險制度

      可以考慮建立刑事被害人保險制度,開辟彌補被害人損害新渠道。盡管通過保險賠償方式幫助被害人不是無償?shù)模枰缓θ嗽谠馐芊缸锴趾χ巴侗?,但此項賠償金實質上是運用社會的群體力量來幫助被害人分擔風險。保險制度將在一定時期發(fā)生的被害人風險損失,由面臨同質風險的群體與國家共同分擔,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解決被害人面臨的經濟困境。

      建立刑事被害人保險制度,既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社會保險制度,也要探索建立商業(yè)保險制度。實施社會保險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勞動者在遭受風險后能維持基本生活。刑事案件發(fā)生后,被害人往往需要得到及時的救治,但是現(xiàn)行保險制度一般都將由于非法行為或他人的故意行為所致?lián)p害排除在外。所以可以通過對現(xiàn)有社會保險制度、商業(yè)保險制度加以必要改造,使保險范圍覆蓋刑事被害人。比如,在工傷保險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與履行工作職責有關的活動中受到刑事?lián)p害,享受工傷保險;在醫(yī)療保險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刑事被害人也屬于醫(y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在我國,由于經濟水平較低,保險業(yè)起步較晚,保險行業(yè)還有待規(guī)范,保險在人們心目中還遠遠缺乏誠信,人們購買保險的能力和欲望都還不高,對于刑事被害人的具體保障范圍,對什么樣的犯罪被害人給予保障,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是針對被害人人身的還是財物的等等,都有待社會保險、商業(yè)保險機構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可以將保險范圍、保險金額度等控制在一個較為合適的范圍內,待以后時機成熟后逐步地擴大。立法在建立了刑事被害人保險制度后,還應當賦予社會保險機構在向被害人賠償之后向犯罪人追償?shù)臋嗬?/p>

      (三)嘗試刑事?lián)p害賠償刑罰化

      將刑事?lián)p害賠償作為與罰金、沒收財產并列的非監(jiān)禁刑之一,無疑也會大大促進被告人對被害人的賠償。作為刑罰的刑事?lián)p害賠償與被害人通過民事訴訟方式所要求的賠償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刑種之一,是一種刑事責任,而后者是一種民事責任。在文明社會早期,由犯罪人就犯罪所造成的人身和物質損害向被害人支付賠償,乃是刑罰的一種形式。在國家主導刑罰權之后,賠償刑由犯罪人向國家支付的罰金所取代,而真正的被害人則需通過附帶民事訴訟或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要求犯罪人作出物質損害賠償,彌補自己的損失。罰金和沒收財產刑罰將犯罪分子的非法所得收歸國家所有,是犯罪人向國家繳納的或是沒收歸國家的,是一種把國家作為犯罪被害人看待的理念,體現(xiàn)的是對國家利益的保護。但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身陷困境、甚至面臨生存危機的被害人往往更需要保護,不能只強調對國家利益的保護。在美國,損害賠償已經成為對被告人的一種刑罰,法官應在判決時作出向被害人支付的強制命令,無須被害人提出申請,法官若拒絕作出強制支付命令,則必須給出充分的理由。筆者認為,我國也可以考慮將刑事?lián)p害賠償作為與罰金、沒收財產并列的非監(jiān)禁刑之一,并將刑事?lián)p害賠償優(yōu)先于罰金適用或執(zhí)行。

      [1][法]卡斯東·斯特法尼,喬治·勒瓦索,貝爾納·布洛克.法國刑事訴訟法精議[M].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46.

      [2]房保國.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341.

      [3]楊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檢討——從被害人權利保護角度[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65.

      [4]融鵬.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庭審初探[J].河北法學,1996,(1):41.

      [5]趙可,周記蘭,董新臣.一個被輕視的群體——犯罪被害人[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248.

      [6][日]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2.

      [7]徐昕.糾紛解決與社會和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86.

      [8][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劉迪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權利與救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3.

      [10][英]約翰·洛克.政府論(下)[M].瞿菊農,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77.

      [11][美]路易斯·亨金.權利的時代[M].信春鷹譯.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2-4.

      Key works:victim;property right;protecting mechanism;reform plan

      On the Mechanism Improvement to Protect the Victim's Property Rights

      GU Mei-ying
      (The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olice Academy,Wuxi,Jiangsu,21001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tecting mechanism for the victim's property rights,efforts should be put into two aspects which are optimizing the current mechanisms and setting up new ones.To optimize the current mechanism,the principle that"civil suit collateral to criminal proceedings being the main mode of solution;criminal reconciliation being the supplement;returning and compensation of ill-gotten money and stolen goods being reserved;and an independent civil action being a supplementary"should be insisted on.The main focus of a new mechanism lies on setting up the state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the victim insurance system, and penalizing the criminal damage compensation.

      D917.9

      A

      2095-1140(2011)04-0087-05

      2011-05-20

      顧美英(1975-),女,江蘇無錫人,江蘇警官學院偵查系刑事法律教研室講師,碩士。

      王道春)

      猜你喜歡
      財產性附帶損害賠償
      論比例原則在知識產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農村財產性收益扶貧 為精準扶貧開辟新路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權利保護研究
      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明年起全國試行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與反思
      知識產權(2016年5期)2016-12-01 06:58:47
      關于知識產權損害賠償?shù)膸c思考
      知識產權(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權利保護研究
      新時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路徑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杭州市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現(xiàn)狀及對策
      第二語言詞匯附帶習得研究30年述評
      信丰县| 射阳县| 固阳县| 尼木县| 桂林市| 张家界市| 慈利县| 鹤岗市| 哈尔滨市| 宁波市| 肥乡县| 环江| 同仁县| 富锦市| 呼和浩特市| 康定县| 山西省| 蓬安县| 中超| 焦作市| 信阳市| 保靖县| 河东区| 梅州市| 苏尼特右旗| 绩溪县| 马公市| 佛山市| 宜兴市| 淮南市| 福鼎市| 漳平市| 讷河市| 新蔡县| 革吉县| 旺苍县| 绵阳市| 贡觉县| 德钦县| 武汉市|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