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低碳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2011-08-15 00:44:08詹花秀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經濟發(fā)展

      詹花秀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低碳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詹花秀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成為時代潮流,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各國政府積極行動,各界學者對低碳經濟展開了大量研究。分析和總結低碳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一是對低碳經濟及相關概念有了明確界定;二是聯合國建立了《氣候變化框架協議》并在此機制下進行談判,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三是各國采取了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具體措施,但對承擔減排義務各自有不同主張;四是中國雖然面臨巨大壓力,但在發(fā)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勇于承擔責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作為一個人口多、經濟發(fā)展水平不高的發(fā)展中大國來說,發(fā)展低碳經濟仍然任重道遠。

      低碳經濟;碳交易;氣候變化框架協議;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當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擴大;當喜馬拉亞主峰上的景觀因為冰川的消融而發(fā)生改變;當全球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威脅到太平洋小島上的原住民的生活時,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敲響警鐘。全球氣候變暖,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發(fā)展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的新理念,也成為全球的共同理想。

      一、關于低碳經濟及相關概念

      1.低碳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產業(yè)轉型、新能源開發(fā)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為基本要求。

      碳排放量的增長往往是與經濟發(fā)展速度相聯系的,如果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碳排放就等于降低生產。低碳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垃圾焚燒,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填埋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導致環(huán)境惡化。第一,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不能完全用治理污染的方法來治理碳排放,需要節(jié)能減排技術和發(fā)展新能源。第二,治理污染問題,只要本國政府有決心,加大管理和處罰力度,就能有效遏制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退化(梁猛,2010)。另外,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等同于減排,其實,減排只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維度,低碳經濟的范疇更加深刻和廣泛,涉及能源系統的改造,考慮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多重目標,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下的范疇。

      2.低碳技術

      指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fā)、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新技術。

      3.碳稅與碳關稅

      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的一種稅。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與總量控制和排放貿易等市場競爭為基礎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不同,征收碳稅只需要額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實現。目前,丹麥、意大利、加拿大、瑞典等國開征了碳稅。

      碳關稅就是對高耗能產品的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當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提出“碳關稅”這個概念,本意是希望歐盟國家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將遭受不公平之競爭。但現實情況是,發(fā)達國家多數沒有切實遵守《京都議定書》,而美國這個溫室氣體的頭號排放大國甚至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發(fā)展中國家又暫時不承擔減排份額,這使得“碳關稅”征收缺少了現實的支撐。目前,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如法國、美國等出于貿易保護主義目的,提出要征收碳關稅,但尚未進入實施階段。發(fā)展中國家堅決反對征收碳關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征收碳關稅,不符合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因為,各國環(huán)境政策和環(huán)保措施都不同,對各國產品征收碳關稅的額度也必然差異甚大,這就會直接違反最惠國待遇原則,破壞國際貿易秩序。

      4.碳金融

      金融參與低碳經濟建設,被簡稱為“碳金融”。碳金融除了與碳排放權、碳排放衍生品(如碳排放權期貨)和清潔發(fā)展機制(CDM)中的核定排放權(CER)交易直接相關外,還包括對低碳企業(yè)、技術和項目的直接與間接融資支持。

      5.碳交易

      是為促進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取的市場機制。碳交易市場分兩種:一是自愿減排市場:包括不設總量的自愿減排形式和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自愿總量管制交易模式。二是配額交易市場,即《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的強制性交易市場。在1992年的聯合國“地球峰會”上,美國專家桑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的議題。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的交易市場。據統計,2007年全球碳交易規(guī)模達到640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驟降至300億美元。其實,碳減排的本質,是全球范圍的能源、資源再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利益起主導作用,市場只是一個手段。從世界范圍來看,強制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是大勢所趨。

      二、世界低碳發(fā)展之路

      碳排放問題引起世界很多國家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也采取了行動。最顯著的成果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英文縮寫UNFCCC)的簽署,這是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huán)發(fā)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的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目前加入該公約的締約國增加至192個。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一是工業(yè)化國家。這些國家承諾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二是發(fā)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fā)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三是發(fā)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fā)展,可以接受發(fā)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在UNFCCC框架下,取得了如下幾個成果:

      1.1997年,《京都議定書》

      在1997年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公約》實施取得重大突破,締約方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對減排溫室氣體的種類、主要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時間表和額度等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該議定書中規(guī)定工業(yè)化國家將在2008到2012年間,使他們的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為達到限排目標,各參與公約的工業(yè)化國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數量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配額。如歐盟分配到的減排配額大約是8%。2001年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從而逃避作為發(fā)達國家應承擔的強制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中引入了“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的概念?!毒┒甲h定書》為此設計了三種交易機制:排放權交易機制,清潔發(fā)展機制和聯合履約。其中,排放權交易限于有強制性減排目標的發(fā)達國家;清潔發(fā)展機制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聯合履約適用于前蘇聯、東歐轉型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交易。這三種機制中,與中國相關的清潔發(fā)展機制即CDM,是指發(fā)達國家以項目合作的形式,向發(fā)展中國家購買減排量,來抵免其必須承擔的一部分減排目標。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發(fā)展中國家可以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而發(fā)展中國家的減排成本低,發(fā)達國家也可以因此節(jié)約成本。

      現代農業(yè)伴隨著農藥和化肥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當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時,果蔬上的農藥殘留也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憂慮。其實,“農藥”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有的人把肥料之外的所有農用物質都當做“農藥”,而有的人只把“化學合成”的用于抗蟲殺菌的藥物叫做“農藥”。

      2.2007年,“巴厘路線圖”

      2007年12月3-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3次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3次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旨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促進對氣候公約及《議定書》的履行。會議達成的重要決議“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確定了世界各國今后加強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具體領域。“巴厘路線圖”中的重中之重是《巴厘行動計劃》。這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即減緩、適應、技術和資金。其中,減緩主要包括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內減排行動?!鞍屠迓肪€圖”明確規(guī)定,《公約》的所有發(fā)達國家締約方都要履行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溫室氣體減排責任,美國也不例外。

      3.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本來的預期是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兩條軌道展開談判。但由于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存在嚴重分歧,大會沒有取得預期成果,只有由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美國共同達成的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其主要共識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但并未具體規(guī)定各國的減排量。

      三、各國理論與實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人類反思現代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羅馬俱樂部最早為化石能源的耗竭大聲疾呼,預言化石能源的時代將在世紀末結束。里夫金等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提出要邁向“低熵社會”。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則大力倡導“中間技術”和“持久性經濟學”。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更是明確提出,第三次浪潮到來,必將改變過去近300年的能源基礎,低碳革命應該正是順勢而來的一場大轉型。這些都成為低碳經濟的思想先驅者。

      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972年7月,英國政府公布的一份名為《低碳轉型發(fā)展規(guī)劃》的白皮書。2003年,英國在《政府未來的能源——創(chuàng)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的白皮書中率先明確提出發(fā)展低碳經濟。1988年,丹麥政府制定能源行動計劃,突出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頒布《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6月2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征收碳關稅。2009年7月29日,韓國火力發(fā)電“零排放”試驗成功。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于發(fā)展低碳經濟。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碳強度目標,到2020年,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單位GDP碳排放40-45%。目前,國家發(fā)改委正在制定《中國自愿減排市場管理辦法》。2009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氣候變化談判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基礎和模式。盡管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但建立全球性切實可行的氣候變化應對體系和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已是大勢所趨勢,許多發(fā)達國家制定相應法律,并開始籌備本國的碳交易系統。京都議定書后,CDM市場的發(fā)展極大地激活了發(fā)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增長。一些發(fā)達國家開始利用碳市場的金融引導作用,促進地區(qū)經濟的升級與優(yōu)化。《2009美國清潔能源法案》中,明確提出打算建立全北美排放量交易制度。在目前的CDM機制下,主要的第三方認證機構(DOE)都是歐洲的。CDM之外的規(guī)則VCS、黃金標準等都是發(fā)達國家在制定。英國最近推出了供應鏈管理,意在將低碳經濟向更廣泛的行業(yè)滲透。巴克萊銀行推出了碳指數,以芝加哥和倫敦氣候交易所的報價各占50%比重,來描繪全球碳金融市場的波動。目前,不僅談判過程被發(fā)達國家主導,游戲規(guī)則也由發(fā)達國家制定。發(fā)展中國家有失去話語權的趨勢。

      四、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分歧

      在氣候變化談判及減排實踐中,如何合理界定各國排放責任、制定公平的減排義務分擔體系,既保障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權,又能夠達成使得多數國家都能積極參與減排的國際合作協議,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在減排義務的承擔方面,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存在嚴重分歧,甚至是對立的觀點。發(fā)展中國家認為,究其根本,氣候談判解決的并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發(fā)展空間問題,因此必須以一種歷史的負責任的眼光來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發(fā)達國家正進入信息化階段,而發(fā)展中國家仍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階段,所以,發(fā)達國家要做到排放總量絕對下降,發(fā)展中國家則是努力降低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同時,發(fā)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三分之二發(fā)生在消費領域,而發(fā)展中國家主要發(fā)生在生產領域,如中國70%發(fā)生在生產領域。所以,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低碳經濟,重點要減少過高的消費排放,同時,全球合作難以逃避“囚徒困境”。先行減排國家很可能面臨一種“先行者的困境”,低碳轉型帶來生產成本提高,導致失業(yè)和競爭力下降。這不僅會激起國內利益集團反對,也可能會導致轉移海外的排放,使得全球合作舉步維艱。

      在漫長的氣候變化談判中,印度提出人均熱排放的概念,巴西提出準確測量溫室氣體的歷史排放,強調了發(fā)展中國家以脫離貧困、保證發(fā)展為優(yōu)先權的立場。中國有學者(樊綱等,2010)認為,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因為溫室氣體與其它傳統的污染物不同,其影響由其存量多少決定。一個公平的國際減排責任與義務分擔框架應當以1850年以來的人均累積消費排放為主要指標。在該原則下,落后國家當前應獲得足夠的碳消費權利,以滿足其消除貧困和發(fā)展的要求,而不必付出額外的成本。二要堅持碳減排責任與最終消費相對應,既按“消費排放”(國內實際排放量減去凈出口碳排放)承擔責任。

      五、中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困惑與出路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大國,一直在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促進“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并于2002年8月批準了“京都議定書”。中國目前的政策目標,一方面是在國內竭力倡導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發(fā)展模式,另一方面,則是在國際上竭力為自己爭取發(fā)展的空間。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是碳市場的終極目標,但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基礎、質量、規(guī)模、速度、效益以及結構來看,漸進式的道路可能更符合中國國情。目前,中國發(fā)展低碳經濟,不僅有來自自身的困惑,也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1.困惑

      (1)思想認識上?,F在中國低碳經濟有很多誤解。第一大誤解是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其實,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市場機制要比技術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黃杰夫,2010)。第二大誤解是氣候變化是一個大泡沫,根本不相信氣候變化,有的媒體認為氣候變化只是一個事件。第三大誤解是應對氣候變化會影響企業(yè)發(fā)展,會降低生活水平,沒有看到應對氣候變化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推動力(楊富強,2010)。

      (2)制度建設方面。一是低碳經濟發(fā)展在中國沒有專門的管理部門,環(huán)保部和發(fā)改委氣候司在低碳領域的權限不清楚。二是沒有專門的法律進行管理。三是低碳標準不明確。四是由于沒有定價機制,在碳交易領域沒有話語權。雖然,中國在自愿減排的情況下,嘗試成立了三家交易所,事實上,上海、北京、天津三家交易所至今均未形成真正的碳交易。

      (3)資金投入方面。目前,搞節(jié)能減排,是“有錢的看不上(指國有企業(yè)),沒錢的干不了(指民營企業(yè))”(徐明錠,2010)。

      2.壓力

      中國面臨的壓力,除了聯合國體系下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一些國家還以不同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施加壓力,如歐盟正在制定航空業(yè)減排標準,要求進入歐盟的國際航班均需遵守;部分發(fā)達國家試圖推出碳關稅。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排放量增長速度也最快。在國際談判中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fā)展階段,面臨著發(fā)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多重壓力。GDP和碳排放的增長,不但意味著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同時還意味著對其他資源的巨大消耗。巨大產能要求有充足的基礎資源作為支撐,資源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已經成為中國今后發(fā)展的巨大障礙(梁猛,2009)。

      3.發(fā)展對策

      (1)正確認識減排與發(fā)展的關系

      首先,在發(fā)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后發(fā)國家是否有優(yōu)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發(fā)展中國家通過承接海外技術,延續(xù)“碳鎖定”,發(fā)展中國家也普遍缺乏進行低碳技術研發(fā)的能力。另外,發(fā)達國家自身的低碳轉型,還會通過投資和貿易轉移,推動碳鎖定全球化,使發(fā)展中國家成為“污染避難所”。其次,減排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因為,第一,氣候變化只是發(fā)展問題的一部分;第二,歷史排放也是發(fā)展中國家無法讓步的重要原因;第三,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經濟由高碳轉入低碳的最大制約因素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fā)能力有限。

      (2)發(fā)展低碳技術

      一要下大力氣推動碳捕捉和碳沉降技術的研究,大幅度降低技術成本,使之早日進入商業(yè)化運作階段。節(jié)約能源和資源最終都將減少碳排放。所以,具體減排對象,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能耗行業(yè);二是建筑物的節(jié)能改造;三是高技術、低排放、小排量汽車的生產和購買。

      二是大力發(fā)展清潔能源。目前中國能源以煤為主。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氣多30%和70%。所以,要改變能源結構,我們要找到足夠儲量和經濟上能夠替代煤的燃料,例如,水解氫氣、可燃冰等;提倡發(fā)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水電、核電等。

      (3)加快制度建設

      應俊認為,在中國,行政手段是目前看來控制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從長遠來看,我們還是希望市場機制和市場手段被引進來,這就需要市場制度方面的建設(應俊,2010)。喻捷認為,現在這個階段,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市場探索結合起來的一個階段。市場制度建設,一是制定什么樣的制度、規(guī)矩和標準來分配配額的問題,二是我們的市場建設需要很多基礎設施,包括能源數據等等。促進碳減排政策方面:(1)在降低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同時,設立中國自主的碳排放絕對限額目標,從而為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市場打下基礎。讓市場來確定碳排放的價格。(2)如碳市場不能完全彌補企業(yè)減排的成本,可以對企業(yè)減排行為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降低企業(yè)減排的成本核算壓力。(3)當減排成本能夠完全補償的時候,金融系統可以為減排項目、減排技術和減排企業(yè)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謝來輝認為,減排主要是對“碳鎖定”進行解鎖。碳鎖定是指工業(yè)革命以來,全球對化石能源系統高度依賴的技術,政治、經濟、社會與其結成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并不斷為這種技術尋找正當性。結果形成了一種共生的系統內慣性,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阻礙替代技術(零碳和低碳技術)的發(fā)展。發(fā)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鎖定”。提高能源效率,改變能源結構?!敖怄i”在理論上存在三種遞進式的政策途徑,以逐漸對現有技術系統進行變革。一是不改變現在系統,只處理排放(末端治理);二是改造一定的部件和流程,而維持整體系統構架不變(所謂連續(xù)性方法);三是替換整個技術系統(所謂斷絕性方法)。從“技術——制度綜合體”的概念出發(fā),可以從技術和制度兩個層面來看“解鎖”的可能性。主流技術的既得利益者不大可能成為創(chuàng)新的來源,新技術最有可能在特定的“縫隙市場”中獲得發(fā)展。制度在技術拓展過程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而政府政策對于促進技術系統的改變是尤其關鍵的。解除碳鎖定需要重視培養(yǎng)代表低碳方向和利益的組織,需要大力培育新的行動集團。政府應當戰(zhàn)略性地支持新能源和新技術發(fā)展,進行戰(zhàn)略縫隙管理。打破碳鎖定是一個經濟、社會和技術的綜合系統,建設低碳經濟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多個維度進行,應包括技術政策、產業(yè)政策、財政和貨幣政策,甚至教育文化政策等等。

      另有學者提出了更全面的解決辦法,認為,發(fā)展低碳經濟,一要查清碳足跡,搞清楚數據。第二要編制碳預算,從行政手段進行宏觀控制。第三要推動碳交易,培育市場。第四,要提倡低碳生活,從每個人做起,改變觀念。

      [1]曹海麗.碳交易中國懸念[J].中國改革,2010,(5).

      [2]梁猛.金融企業(yè)如何支持低碳經濟[J].中國改革2010,(5).

      [3]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J].廣東社會科學,2009,(6).

      [4]伊彥·約翰遜.通向墨西哥——2010氣候談判展望[J].中國改革,2010,(5).

      [5]劉解龍等.后危機時代:低碳經濟與企業(yè)競爭力[J].湖湘論壇,2010,(1).

      [6]李虎軍.哥本哈根之變[J].中國改革,2010,(3).

      [7]樊綱等.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1).

      [8]詹花秀.新的貿易形勢與出口企業(yè)應對策略[J].湖湘論壇,2010,(2).

      [9]謝來輝.碳鎖定、“解鎖”與低碳經濟之路[J].開放導報,2009,(5).

      責任編輯:曹桂芝

      F0

      A

      1009-3605(2011)01-0028-05

      2010-11-15

      詹花秀,女,湖南桃江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期刊社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yè)經濟學。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經濟發(fā)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fā)布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氣候變化與環(huán)保法官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太陽能(2015年7期)2015-04-12 06:49:50
      丹阳市| 永嘉县| 周口市| 郁南县| 潞西市| 甘洛县| 彝良县| 西平县| 苏尼特右旗| 本溪| 渝中区| 当雄县| 平舆县| 天峻县| 十堰市| 忻州市| 涿鹿县| 当雄县| 宁晋县| 雷波县| 文成县| 长丰县| 宜阳县| 尚义县| 淮南市| 安图县| 平罗县| 新密市| 长葛市| 类乌齐县| 常德市| 咸阳市| 西安市| 日喀则市| 南川市| 渝北区| 诏安县| 鄂托克前旗| 云龙县| 贵港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