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金寨
辛卯年仲夏,第三屆白馬禪寺文化節(jié)盛裝開幕,一件件文化盛事吸引了晉城市,乃至山西省內外文化界、佛學界、醫(yī)學界的著名人士紛至沓來,觀摩助興。農歷五月初九這一天,傳承佛學和武學的禪武堂、弘揚中醫(yī)文化的一得中醫(yī)館、白馬禪寺圖書館以及古代藝術品學習展覽館等相繼揭牌。藍天白云下披紅掛彩的《白馬禪寺賦》大型石刻格外引人注目,白馬禪寺主持、作者、書者、題跋者在禮炮聲中聯袂揭開大紅蓋頭,來賓紛紛駐足揣摩、留影,將活動推向高潮。
佇立于五觀堂邊的大型石刻上的《白馬禪寺賦》原名《白馬禪寺感賦》,是焦麗萍老師數易其稿,力臻完美的傾心之作。焦麗萍,筆名夏竹青,晉煤集團新聞中心文藝部編導,她自幼好詩喜文,在她心中,詩歌是位美麗的仙女,散文是一片慈愛的土地,她把文學當宗教來敬仰,她像虔誠的修道士一樣勤于修煉。她喜歡夏天,崇尚虛心守節(jié)的修竹,故取“夏竹青”為筆名,立志以史為師,以文為友,永葆此青。她熱愛生活,敬畏自然,珍視生靈,在她的筆下,山水花草魚蟲都被賦予了生命,格律詩、辭章、散文、劇本、現代詩,如朵朵鮮花不斷綻放,收獲頗豐,焦麗萍老師還曾兩次獲全煤“烏金獎”。詩集《始近黃山》、散文集《山韻》、影視劇本《悟心樓》、《湖嬰》;芭蕾舞腳本《白蛇》;舞臺劇《明月鑒》、成語新編《守株待兔》、動畫片劇本《莊哥與白鳳》,以及被央視改變?yōu)?分鐘專題片的《挑戰(zhàn)瓦斯的人》等從她筆下流瀉而出,涌動著鮮活的生命魅力。
《白馬禪寺賦》一成稿就在文友眼前閃過亮麗的光彩,獲得諸多贊譽,榮獲晉城市2006~2007年度優(yōu)秀文學作品,以及晉城市第六屆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這篇不足千字的賦里,山川風物、歷史傳說、釋教梵宇、四季情懷如流云飛瀑,遣詞造句勁道老辣,語言流暢自然富有韻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焦麗萍老師創(chuàng)作《白馬禪寺賦》純屬偶然。2006年,晉城城區(qū)文聯組織“九州詩文書畫踏青筆會”,會中布置下作業(yè),要求與會人員以九州公司或白馬禪寺為題,寫一篇賦和若干副對聯,從沒寫過賦的她完成了對聯卻不知如何下筆寫賦;但是,筆會要求嚴格,無奈之下,只好沉下心來進行構思。在白馬寺山下古書院礦長大的焦麗萍,到白馬寺山游玩已成為一種休閑和觸發(fā)靈感的方式,對白馬禪寺有著特殊的感情。一沉下心,以往白馬禪寺的印象和傳說一一涌現腦海,靈感一觸即發(fā),她即刻在鍵盤上敲下“白馬禪寺,距鳳城八里。左依太行,右攬黃河……”如有神助,靈感如泉,噴薄而出,不可收束,一氣呵成。
《白馬禪寺賦》先后刊登于2006年《鳳臺文學》和2007年的《山西日報》,后為多家媒體轉載,優(yōu)美流暢的文字在網站、在刊物、在文學愛好者中間、在佛家修行圣地廣為流傳。2009年,白馬禪寺現任主持能繼大和尚向作者征求意見,將此賦登載在《佛教藝術》上,繼而又認為誕生于白馬禪寺的作品不能讓它四處漂泊,決定將其勒石為紀,永立在寺院內,主持便親自三下河南輝縣挑選文石,解運回山,并聘請著名書法家蘇瑞明先生書寫,蘇炳須、薛明珂鐫刻,為石刻需要,焦麗萍老師將其更名為《白馬禪寺賦》,于2011年6月10日揭幕告成。
令人稱奇的是,《白馬禪寺賦》石刻揭牌的第二天,正是焦麗萍老師的生日。這樁盛事,無疑是送給她有生以來最珍貴、最厚重的生日禮物,是她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里程碑式的紀念,也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正應了“隨機隨遇,隨緣隨喜”的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