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與詩人和回憶一起還鄉(xiāng)

      2011-08-20 04:00:22安石榴
      作品 2011年9期
      關(guān)鍵詞:藤縣映山紅石榴

      □安石榴

      若干年前讀荷爾德林,深為他描述故鄉(xiāng)的詩句所動,這位曾以徒步的方式返回故鄉(xiāng)的詩人,最終以對故土的吟唱完成了他詩歌以及生命的神祇的回歸,漂泊多年之后,“寧靜的家園”收容了所有的“無望的日子”。

      從1991開始,在離鄉(xiāng)石榴村的二十年之間,我曾有過無數(shù)次的返回,但以前的每一次,我?guī)缀醵际擎萑灰簧?,輾轉(zhuǎn)不同的道路、交通方式和莫名的情緒。故鄉(xiāng)太過偏僻與遙遠,而臨近村莊的大山,卻有著多條同樣艱難的路徑可以抵達,似乎在那一處的群山深處唯獨只有我降生的一個村落,而走出去就是四面八方。我嘗試過多次轉(zhuǎn)過暮色漸重的山坡,望見山谷中的石榴村微弱卻溫暖的燈火,似乎每一次,我都是跟隨著夜色踏進家門,然后在漆黑的迷惘中度過第一個歸家之夜。最令我難以釋懷的是,二十年間,一年復(fù)一年守望著我歸來的父母已相繼辭世,而我亦從雙眼蒙昧的少年步入滄桑滿懷的中年,淪為故鄉(xiāng)這片土地來去匆匆的異鄉(xiāng)人。還鄉(xiāng)的道路依然遙遠,但相對越來越容易抵達,我回去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只是狹小的村莊和屋子也越來越見空曠了。

      出發(fā),或者歸來

      由于和廣東已經(jīng)無法割舍的淵源,我得以成為這次“詩人出生地之旅”的主角,帶領(lǐng)朋友們返回位于兩廣之交的石榴村。這次同行的有十位朋友,我必須首先列出他們的名字:黃禮孩、黃金明、世賓、余叢、萊耳、呂布布、王連權(quán)、陳純娜、梁師珣、陳海明,時間是2011年4月1日,天氣晴朗,乍暖還涼。我第一次和這么多朋友一起返回似乎只是我一個人的家鄉(xiāng),在這之前,僅有兩次我?guī)е鴱V東的朋友一起歸來,一次是六年前的秋天母親的生日,東蕩子、汪成武和何炯平陪同我從廣州回到石榴村,那時公路僅通到村子十里以外,我們輾轉(zhuǎn)坐了幾次客車,然后在南梧公路中段搭乘摩托車翻越一座大山才進入石榴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另一次是去年的清明,我回鄉(xiāng)祭祖,深圳電視臺的一個攝制組跟隨我一路拍攝“深圳特區(qū)建立三十周年”紀(jì)錄片之一《追夢——一個城市的心靈史》中關(guān)于我的部分,那次陪同我回來的還有夢亦非,其時進入石榴村的土質(zhì)公路剛剛開通。廣東這么多優(yōu)秀的詩人到過我名字和故土中鑲嵌著的石榴村,對于這個村莊迄今走出的惟一一位詩人來說,應(yīng)該是一種榮幸和欣慰。家鄉(xiāng)并不能慰藉一個詩人的出生、成長和出走,如同我在《獻給石榴村的歌謠》中所寫:“你們有誰能夠讀懂我的詩/聽我把多年的去向說個明白”,但卻能夠給予他多年漂泊之后懷念和歸來的安慰,故鄉(xiāng)的恬靜和安詳會使他忘掉所有的失落,重新靠近那母土中蘊藏著的神性之光。

      從廣州出發(fā)到石榴村,大約400多公里的路程。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組詩《還鄉(xiāng)》,以從廣州返回的沿途書寫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地點對一個還鄉(xiāng)者的觸動,并曾寫過一篇未完成的小說《逆水》,大意是寫一個離鄉(xiāng)經(jīng)年者從珠江逆水而上沿西江水道返回河流上游的家鄉(xiāng),這與我在《獻給石榴村的歌謠》中所寫的“通往異鄉(xiāng)的道路是一條河流”以及我初次奔赴廣東時是從梧州坐船沿江直下是對應(yīng)的。我把西江水道看作是一段“枯水的路程”,這不僅僅是二十年間往來兩廣的客輪早已停開,而西江的流水也比以前顯得干涸清冷,很多時候一如我不免孤單失落的心情。

      廣州至梧州的高速公路在2011年春天全線通車,正常車程不過是三個小時。然而道路改變的卻不僅僅是流逝和抵達的時間,還有一路的風(fēng)景和遐想,包括地理中的往事和回憶。之前的321國道,到了肇慶,幾乎都是沿江而上直到梧州,車窗外的西江,如同與公路一路弧行的時而空闊浩蕩時而狹窄湍急的河流,西江上的輪船,像路途不明的汽車一樣一艘接一艘,使人時刻感覺到在路上的繁忙與繽紛,感覺到時空的寬闊以及同樣在奔走著的他者的想像,更不用說那些江邊的景致和村落在迎面而來時給人的清新、驚喜、親近與指認(rèn)。

      由于等待從深圳過來的萊耳和呂布布,我們從廣州出發(fā)時已是中午時分。其時我就在想,以前我每次回去,不管如何計算時間,總要耗到暮色來臨時才能進入石榴村,這一次注定也不能例外。似乎只有在臨近入夜時分抵達,回家才會顯得更為親切,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伴隨著夜色歸家的人,總會增添更強的歸宿感。家就是黑夜來臨時回去接受安頓的,尤其是在四野寂靜的鄉(xiāng)村,夜色就如同走進家門時脫下的簑衣。

      數(shù)年前曾在廣州讀書的詩人羽微微在畢業(yè)之后來到梧州工作,由于高速公路繞開了從前去往藤縣的必經(jīng)之地梧州城,她特意在傍晚時分趕到藤縣縣城和我們會面,僅僅是短暫的寒喧又各自分開,她返回60公里外的山城水都梧州,而我們開始去往桂東鄉(xiāng)村深處,進山直入遙遠山間的石榴村。

      石榴村一夜

      藤縣是梧州市轄下的三縣一市之一,這個盛產(chǎn)桂皮、八角以及松脂的桂東山區(qū)縣之幅員遼闊,應(yīng)該與其擁有重重山脈有關(guān),也由此深入山區(qū)的道路偏遠漫長。由縣城到石榴村,尚需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山間公路曲折盤繞,而其中還有接近十公里需要翻山越嶺的土質(zhì)公路。隨著太陽的落去,天色變得陰晦,我們到達時,石榴村的夜晚雖未降臨,但山村已是炊煙裊裊,本就人煙稀少的村莊提前進入了寂靜。村中僅有一片可以停車的空闊地,那是我上小學(xué)時的操場,僅有一間校舍的學(xué)校早就廢置多年,大半個操場凌亂地堆著木柴和磚塊等雜物。這個操場也是以前村中唯一一個晾曬稻谷的曬場,在收成時節(jié),我們這些小學(xué)生,在上學(xué)的同時也充當(dāng)著家里看管曬場的勞力,每天早上到達學(xué)校,第一件事不是晨讀或做早操,而是為家里的谷堆開場,而課間的活動則是翻動稻谷。

      停好車子,我讓同行者猜測旁邊那間破舊的房子,無人想像得到這間僅有三四十平米、明顯帶著時光洗禮和生活遺棄的小屋,居然就是我小學(xué)的教室,而我就從這里度過我小學(xué)的全部歲月。(在我們下車時,有一位老人過來跟我打招呼,他就是我小學(xué)唯一的老師,我的堂叔。)這是中國偏遠山村典型的復(fù)式學(xué)校,我上學(xué)時,有三個年級,而我所在的年級連我在內(nèi)僅有兩人,所學(xué)的課程也僅限于語文和數(shù)學(xué),小學(xué)期間,我從未接觸過諸如美術(shù)、音樂之類的學(xué)科,這一局限導(dǎo)致了我在藝術(shù)上嚴(yán)重的先天不足,而今天我之所以熱衷于文學(xué)藝術(shù),也許正是這一缺憾的促使。小學(xué)畢業(yè),我以全鄉(xiāng)第二名的成績考上初中,開始到約三十公里外的鄉(xiāng)里上學(xué)(藤縣新慶鄉(xiāng),2000年后改為新慶鎮(zhèn)),才第一次得以接觸外面的依然是狹小壓抑的世界。像同齡的許多農(nóng)村家庭一樣,我家兄弟姐妹眾多,而我在三男三女的六兄弟姐妹中倒數(shù)第二,在男孩中最小,排行老七。在家鄉(xiāng)習(xí)俗中,男孩女孩是分開排行的,通常堂叔伯們的兄弟姐妹會一起排行,我伯父也有三個男孩,而我排行老七,卻饒有意味,因為我堂哥們稱呼我伯父為“哥”(這在南方農(nóng)村是普遍的,直接稱之為“爸”的反而占少數(shù),稱“叔”的占多數(shù),我就稱呼我父親為“四叔”,因他排行第四),因此就從老二排起,作為同一祖父之下的六兄弟中的小弟弟,我自然就排到了老七。還在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大哥考上了廣西大學(xué),成為村里第一個通過讀書的方式走出去的大學(xué)生。想起來,大哥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間接改變了我的命運,其時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帶回來一些圖書,比如《說唐》、《三俠五義》、《薛剛反唐》之類的歷史演義小說,由此,我得以從書本中接觸到另一個對我后來影響深遠的世界。我至今依然能夠脫口背誦《說唐》開篇的那首七律古詩,在那時的假期或星期日,我就會在空寂的山中向一同放牛的小伙伴們講述包公的故事、講述陷空島五鼠以及瓦崗寨的好漢。記憶猶深的是,在小學(xué)期間,我就會在用過的作業(yè)本上用毛筆蘸著鋼筆墨水寫日記,用家里用過的藥丸的蠟殼制成的油燈照明,這當(dāng)然是拜我所讀過的那些書籍所賜,而深不可測的鄉(xiāng)間和自然更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興趣延續(xù)到今天,促成了我迄今最為迷戀的兩樣愛好,一是寫作,二是書法。

      扯遠了。在事隔三十多年之后,隨同我一起從廣州前來的這些朋友們,也許并不樂見我對童年往事的沉湎,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了驚奇。當(dāng)晚我們喝了不下于六斤的鄉(xiāng)村米酒,席間,興致大發(fā)的世賓拉著呂布布,要去上演現(xiàn)實版偷菜,其時他已明顯帶著醉意,全然不顧外面無邊的漆黑和陌生崎嶇的路徑,我趕忙叫小侄子拿上手電帶他們?nèi)ゲ说亍2灰粫?,世賓就抱了一大扎翠嫩的青菜回來,大嚷著叫人拍照。一路上充當(dāng)司機的陳海明,放開了方向盤,竟又充當(dāng)了最有煽動力的勸酒者,讓眾人喝得欲罷不能。王連權(quán)喝高了,仍不忘充當(dāng)攝影師的職責(zé),最后一屁股坐到地上,由我二哥和余叢一起把他扛到了床上。酒后的萊耳不知觸動了什么心事,出門就往夜色里跑,我和金明趕緊打上手電跟上,隨后世賓、禮孩也追了上來。后來呂布布也跑了出來,兩個女人就在村后的山邊呼喊,但卻蓋不過山邊的淙淙流水聲和無限的蟲鳴,也蓋不過那無邊的夜色和無法劃破的寂靜。后來,一切安靜下來,我和金明站在二樓的天臺上,我向他講述石榴村的地理以及我成長中一些塵封的記憶,向他指認(rèn)屋子對面的山脈,那山狀如駿馬,馬臀處是村口,馬頭伸入大山深處,對著這一帶最高的山峰石狗嶺,而我家樓房正對的部位,正好就是馬鞍處,在風(fēng)水上有跨馬揚鞭之喻。這當(dāng)然只是一種風(fēng)水上的牽強附會,但家鄉(xiāng)的山嶺,給了我許多生命和成長的玄秘與啟示,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當(dāng)晚的石榴村,還有一位徹夜不眠者。余叢在眾人睡去之際,還獨自一人坐在天臺上,看著山村天空閃亮的繁星直至天亮,在曙光來臨時,又拉著起來上廁所的禮孩悄然上山,要趁眾人還在熟睡中先行去看山間的映山紅。第二天,他一直在津津樂道他如何夜觀天象。說起來,從出生至今,我似乎從未認(rèn)真觀看過石榴村的星空,那些一如既往明亮的星辰和明凈無暇的天空,仿佛已從我的記憶中遺忘,或者被我的生命所忽略了。想至此,我的內(nèi)心不由泛出一絲愧疚。

      山中三月及映山紅

      石榴村因何而得名?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答案,也許隨著村莊的存留久遠也已無人知曉。一個村莊必定有著它始于蠻荒的開村史,但總是容易被它充滿渴望的后人所忽略,漸漸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被遺忘或篡改,尤其是那些靠近城市的村莊,越來越多面臨著消亡,即使村莊有著津津樂道的歷史。在我的記憶中,兒時的石榴村到處都是石榴樹,自然這些石榴樹是南方所常見的番石榴而非最早從西域傳入的石榴,它們曾引起我最初的遐想和后來的徒勞的彌補,我在我寫于1996年的小說《幻想石榴》中就把自己想像成在最大的石榴樹下降生的“孽種”,此生注定要成為一個外鄉(xiāng)人。我寧愿相信我無從追溯的祖先在初來乍到時,肯定是目睹了荒蕪中蓬勃的遍地的石榴樹,自然而然把即將安身立命的村莊命名為石榴村?,F(xiàn)今整個村落已看不到幾棵昭示著村莊淵源的石榴樹了,而我也或許是石榴村至今惟一一個將村莊鍥入名字和生命的人,石榴村使我注定擁有一個在外傳播的符號。追憶起來,我第一次為自己取名安石榴,還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時我剛剛開始寫詩,蓄意要為自己取一個筆名,自然就聯(lián)想到我出生的村莊,起初我只是取了“石榴”兩個字,后來無意翻閱漢語詞典,看到石榴又叫安石榴,屬于異域的物種,傳為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在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安息國(今伊朗境內(nèi),其時屬新疆)帶回榴的種子,后來不知為何“安息”竟被誤讀成了“安石”,而“榴”竟也變成了“石榴”。我被“安”這個字輕易地吸引了,遂正式把筆名定為“安石榴”。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在我離開家鄉(xiāng)之后逐漸取代了我的原名,而很多人也將“安”視之為我的姓氏。令我啼笑皆非的是,某次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安石榴”,竟然在河南安氏宗族的網(wǎng)站上,在“安氏名人錄”中發(fā)現(xiàn)了我的名字和介紹。

      時令還有兩三天就進入農(nóng)歷三月,在我尚未褪失的印象中,這個季節(jié),應(yīng)該是映山紅(我們鄉(xiāng)下俗稱大紅花)盛開的時候。而我此次帶朋友們回去,有一件事就是要看連我自己也已模糊不辨的映山紅,記憶中家鄉(xiāng)的映山紅漫山遍野,只是我也早已多年未睹。數(shù)年前,我曾寫過一首詩《山間三月及映山紅》,抒發(fā)了多年前在山間與映山紅孤獨相對的感受。在臨回去之前,我就在電話中叮囑侄子密切注意映山紅的花期,以便能夠恰好趕上花開的時分。自然,我們?nèi)缭敢詢數(shù)乜吹搅擞成郊t,只是,與我記憶中的漫山遍野打了很大的折扣,不過在家鄉(xiāng)最高的山峰石狗嶺,我們所見的,也稱得上蔚為壯觀了。山間的野花,自然不能與公園中種植的連片的花圃相比,但可以真實體會到什么叫做蓬勃與怒放。

      吃過早飯上山,山路的崎嶇難行和山間穿行的咫尺遙遠是朋友們所意料不到的,酒后乏力的朋友們有幾個打了退堂鼓,狹小向上的山路野草遮擋,地面鋪滿落下的松針,隨時導(dǎo)致腳下打滑,剩下的人和我歷經(jīng)艱辛才爬上了石狗嶺。這個家鄉(xiāng)群山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也不過是400多米,但因為山嶺延伸遙遠,要上到峰頂并非易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村里的祖輩們曾到山上躲避匪亂(或者為匪也未可知,建國前后,廣西的十萬大山、大瑤山可是全國匪患最猖厥的地方,而大瑤山余脈就一直延伸到我出生地地方)。至今山頂上還殘留著數(shù)段低矮的舊時那種堅土圶打的泥墻,看得出房屋的痕跡。山上沒有水源,據(jù)說祖輩們就到山峰另一側(cè)的山谷中挑水,因此那山谷的名字就叫做擔(dān)水沖。石狗嶺主峰三面都是懸崖,而最高處就是足有三四層樓高的巍峨巨石,其中有一塊似乎是有意搭起般的巨石狀如狗頭(想來石狗嶺就因此而得名),下面還有一個穿空的山洞,一個人可側(cè)身爬行過去,是天然的了望哨和防守要塞。小時候,我們伙伴們攀上這些巍峨巨石,如履平地,此時我依然能夠輕松地登上去,而初次遇上的朋友們卻望而卻步了,后來,世賓和金明終于抵擋不住我站在高處當(dāng)風(fēng)遠眺的誘惑,也小心翼翼攀扶著登了上來。在空蕩蕩在懸崖頂上,四顧蒼茫,風(fēng)與陽光一下變得猛烈,而天空仿佛也一下拉近了距離。

      在懸崖側(cè)邊,一片一片的映山紅對著陽光怒放,雖不像我想像中的連綿遍野,但一簇一簇的花叢卻點綴得山間蔚為輝煌、生機勃勃。這個偏遠無人識的山間,在這一天卻并非只有我們這一群來者,從另一側(cè)的山坡,我們看到上來的另一群觀光者,最終與我們在山頂會合,相互問詢。他們來自山那邊的另一個縣城——平南,平南縣屬貴港市管轄,在此處卻是僅僅相隔一座山嶺。這些人還帶著鋤頭,挖了幾棵連根的映山紅,說要帶回城里去種植,只是不知這些山間的尤物,能否適應(yīng)城市貧瘠的陽光和水土。

      縣城,藤州

      從山上下來,午飯后,我們準(zhǔn)備前往縣城。我有意安排朋友們在縣城逗留一夜,體會一下由古老的藤州而演變下來的藤縣縣城,這個南方典型的河流交匯處,注定從古代開始就是商旅繁華之地,藤州城所在的位置,一邊是潯江,一邊是繡江,兩條河流把古老的藤州城圍成了一個半島狀的城池。在我最初離開時,縣城還大致只是兩江夾成的半島,而現(xiàn)在舊城所對的另一面早已高樓林立,成為了取代舊城的新城,舊城的那一面也沿江筑起了兩三層樓高的防洪堤,昔日一到汛期即遭水浸的場景已經(jīng)不再,相反防洪堤倒成了一個可供觀光觀潮的空中長廊。潯江與平南縣流下來的白馬江相接,逆水而上則是廣西著名的紅水河,在崇山峻嶺中直抵黔南。白馬江進入潯江處,在明末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即文人出身卻以領(lǐng)兵打仗著稱的兵部尚書袁崇煥。繡江又稱北流河,由往南與粵西交界的北流縣流下來,北流河又通南流河,可抵達廣東的湛江,然而南、北流河之間卻隔著鬼門關(guān),也即民間傳說中通往地府的鬼門關(guān),種種證據(jù)表明紛紜傳說中的鬼門關(guān)就在那里,也并未發(fā)生過像今天爭奪名人故里那樣的爭議。由此藤州在以船只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往來者眾,歷代許多貶謫嶺南的文人官宦例如宋之問、蘇軾、蘇轍、黃庭堅、解縉之類,均曾在藤州安頓過他們漫長的流放之途,并留下供藤州長久傳誦的詩句。相傳蘇軾曾在藤州與其弟蘇轍偶遇,其時東坡學(xué)士途中停船與江邊的漁夫搭話,漁夫見之驚奇,曰君不是才從此處離開,緣何再返?蘇軾猛然省悟,漁夫所指應(yīng)是其弟蘇轍,遂放船追趕,終于在藤州城追上了同樣流貶嶺南的難弟,留下“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須黃頰如君長”的佳句。

      蘇門才俊與藤州結(jié)下不解之緣,最深刻的卻是應(yīng)在秦觀身上。相傳秦觀在行將結(jié)束嶺南流放生涯由雷州放還時,過玉林鬼門關(guān)“仿似做了一個死里逃生的夢”而到藤州,應(yīng)藤州太守徐元用挽留而暫留講學(xué),幾天后與徐太守在兩江交匯處的光華亭開懷痛飲,酒酣之際,即興吟誦他前夜夢境所得的詞《好事近·夢中作》,吟畢大呼口渴,徐太守忙令人取水,水至,秦學(xué)士對著瓢中之水輕輕一笑,用手指點點天空,倏忽不動,竟然如此一笑而逝,一代詞星由此殞落。

      《好事近·夢中作》成為秦觀的絕筆,實際上這首詞對他的死亡已作了預(yù)示。藤縣由于傳說中有巨藤臥江引渡百姓而得名,同時藤縣又是民間傳說中龍母的故鄉(xiāng),在這首記述夢境的詞中,最后兩句“飛云當(dāng)面化龍蛇,夭矯轉(zhuǎn)空碧。醉臥古藤蔭下,杳不知南北”,無疑與當(dāng)?shù)仫L(fēng)土吻合,有說法是秦觀被龍母接走了,他夢境中由“飛云”而化成的“龍蛇”,正是龍母派來的小龍。不管是否牽強附會,秦觀猝亡于斯,是一個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而“醉臥古藤蔭下”一句,無論如何都與藤縣的“藤”相關(guān)罷。

      我寧愿相信秦觀之死不過是酒后被一口水噎著了緩不過來,米酒多飲后口渴,喝起水來必急不可待,這是大多數(shù)酒客都明白的道理。自然更多的還是宿命,秦觀由江蘇流徙嶺南時,就作了此生或不能再返的打算,由此將家人全部留在他的家鄉(xiāng)高郵,只帶了一名書僮走上未卜的路途,而當(dāng)他去世的消息傳回后,其子秦湛倉惶趕到藤州,扶柩往歸江南。秦少游逝后,同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兄長黃庭堅,曾在詩中寫下“西風(fēng)吹淚古藤州”之句,痛悼喜歡“對客揮毫”的秦少游,在蠻荒偏遠的異鄉(xiāng)擲下絕筆,臨終居然也不改當(dāng)眾吟誦的本性。

      又一次扯遠了。藤縣縣城之于我,實際上也不過是往返石榴村的驛站,較早之前,因為交通不便,無論是從南寧還是廣州,往往回到縣城便需要一天,必須在縣城留宿一夜,第二天方能再往鄉(xiāng)下。而在我未離開藤縣的更早之前,由于我就讀的高中是在下邊的另一個鎮(zhèn)上,亦從未在縣城久待過。我對縣城最親切的回憶,屬于最早結(jié)交的詩友戈魚,在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末被詩歌遺忘的南方偏遠之地,戈魚成為我詩歌的惟一同伙,其時他也初中畢業(yè)沒幾年,頂替父職在縣城的一個工廠做機修工人,自發(fā)寫詩,并與國內(nèi)詩歌圈子有著較多的書信往來,曾在當(dāng)年的《詩歌報》發(fā)表過詩作。與戈魚的結(jié)識,打開了詩歌最早的蒙昧,那時我每到縣城,僅有的去處就是他在東山腳下的工廠宿舍,現(xiàn)今那一片廠區(qū)早已蕩然無存。2001年春節(jié),我從廣州返回石榴村看望父母,在縣城轉(zhuǎn)車的關(guān)隙,一股強烈的思念促使我直奔戈魚以前的工廠宿舍,在那個熟悉的門口,我看到是一派蕭索的景象,那里似乎已是久無人住了。我默默地坐了一會,眼前又浮現(xiàn)出當(dāng)年與戈魚一起飲酒談詩的場景,倍感黯然神傷!

      戈魚是藤縣第一個產(chǎn)生全國性影響的當(dāng)代詩人,也是廣西具有影響力的民間詩報《揚子鱷》和《自行車》的早期參與者,我受他的推薦也進入了廣西乃至國內(nèi)的詩歌圈子中,接下來,除了典韋和甄言在南寧讀書時也加入了“自行車”詩群,藤縣再無一個能讓外界的詩歌圈子說起的詩人。只是,隨著后來的結(jié)婚、生子、下崗,當(dāng)年那個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人戈魚被世俗的生活和現(xiàn)實絆倒了,竟至在藤縣那個方寸之隅漸漸消失。

      2008年7月,由于母親被發(fā)現(xiàn)為癌癥晚期,在世時日無多,我從北京辭掉工作回到南寧,又將不愿意在醫(yī)院住院的母親送回石榴村,并暫留家中陪伴她度過一段最后的時光。在此期間,非亞和羅池到藤縣探訪戈魚,我也特地從山里趕到縣城。沉寂已久的戈魚在2007年《自行車》復(fù)刊后又零星寫起詩歌,也由此招致了非亞探訪“老自行車”的沖動,當(dāng)晚我們四人在水巷碼頭一艘廢棄的輪船改成的水上餐廳飲酒夜話,追憶幾近十年前的詩歌交往,不禁感嘆唏噓。此后至今,我也再未見過戈魚,更無他的任何音訊。

      藤縣從我開始寫作起就有著一份文藝刊物《紫藤》,我曾以一個高中生的身份在上面發(fā)表過幾次作品。這份刊物至今依然存在,并與我們此次的“詩人出生地之旅”扯上了關(guān)系?!蹲咸佟番F(xiàn)任主編歐偉文提前得知了我即將帶著朋友們歸來的消息,邀請我們先行在縣城停留,但我考慮到往返時間的短促而悄然回了石榴村,直到第二天出來時才與他聯(lián)系。在暮色即將降臨的縣城,歐偉文帶我們?nèi)チ她埬笍R和東山訪蘇亭,訪蘇亭顧名思義就是尋訪蘇東坡的詩蹤。蘇學(xué)士曾兩過藤州,其中一次與幼子蘇過、弟蘇轍共聚藤州,同游浮金堂,寫下《浮金堂戲作》一詩,有即景的“系舟藤城下,弄月鐔江濱。江月夜夜好,山云朝朝新”等句。清道光二十年,知縣溫羽中在東山浮金堂下興建訪蘇亭,將此詩刻于亭中。與訪蘇亭隔江正對的,正是秦觀酒后逝去的光華亭,可惜如今光華亭早已蹤跡難覓,而訪蘇亭也年久失修,無人維護,顯得無限荒涼蕭索。詩蹤不見,詩意難存!

      當(dāng)晚藤縣文聯(lián)與我們“詩人出生地之旅”一行人舉行了一個交流會,基本上是由禮孩、世賓和金明在談此行的感受,金明對我熱情洋溢的溢美使得當(dāng)時的我不由汗顏。金明此行最大的發(fā)現(xiàn),是察覺到藤縣當(dāng)?shù)氐耐猎捙c他家鄉(xiāng)化州的方言極其類似,他幾乎能夠全部聽懂,而我們長達十年的交往中,從未有過一次白話的交談,而實際上家鄉(xiāng)話之于我,也早已成為疏于表達的語言,我已不能夠利用家鄉(xiāng)話來深度表述自己。在此之前,我亦從未在家鄉(xiāng)的文學(xué)界有過如此高調(diào)的露面,而家鄉(xiāng)的文學(xué)界對我應(yīng)該也屬一知半解。藤縣近年盡管被中華詩詞學(xué)會授予了“詩詞之鄉(xiāng)”的美譽,但在傳統(tǒng)詩詞以外,涉及現(xiàn)代詩寫作并且在詩歌界享有知名度的卻少之又少。據(jù)說藤縣曾舉辦過兩次“兩廣詩人詩會”,只是參與者大都是傳統(tǒng)詩詞的寫作者。而“兩廣詩會”曾經(jīng)是我數(shù)度有過的想法,我曾設(shè)想過邀請廣東、廣西的詩友們,從藤縣開始乘坐輪船一路開往廣東,來一次由潯江、西江到珠江的詩歌行旅,這絕對是一次詩歌的夢幻之旅,可惜只能止于想像。在數(shù)年前的四川,也曾醞釀過一次擬由已故詩人孫靜軒任船長的“三峽詩歌之旅”,而最終的結(jié)果也是沒有成行。

      “詩人出生地之旅”由黃禮孩的《詩歌與人》詩刊發(fā)起,將會在今后走向更多的當(dāng)代詩人的故鄉(xiāng)。在越來越多人已經(jīng)或者正在喪失故鄉(xiāng)的時候,還有著故鄉(xiāng)可以回去的詩人或者孕育出詩人的鄉(xiāng)土是有福的,這些故鄉(xiāng)必將會在詩人們的筆下再次或永恒成為故鄉(xiāng)。此次的石榴村之行是匆忙和短暫的,于我而言卻是一次長久的等待及回味,也必將成為我生命中可供慰藉的一次事件。作為從石榴村走出的第一個詩人,詩歌并不是我最初想要追尋的道路,但卻給了我比道路更清晰的方向。上高中時,我曾在我充當(dāng)書包的軍用挎包上用鋼筆寫下過徐志摩的一句詩:“我不知道風(fēng)是從哪一個方向吹”,這個書包在我的一次返鄉(xiāng)中,在家里的舊物堆中翻找了出來,至今依然帶在身邊,充當(dāng)過我深圳、北京、桂林以及廣州幾處住所的書房中的裝飾,常常能夠勾起我遙遠少年的詩歌情懷。現(xiàn)在,我依然愿意以徐志摩的這一句詩作為我詩意行旅的激勵,年華流逝,歲月遺忘,而詩歌卻在我的生命中越來越清澈。

      猜你喜歡
      藤縣映山紅石榴
      再唱映山紅
      心聲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2
      映山紅又紅
      心聲歌刊(2023年3期)2023-07-16 02:11:50
      書畫作品展
      這里年年映山紅
      心聲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2
      石榴紅了
      石榴籽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6
      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03-29 05:27:06
      藤縣掛榜嶺和東山的史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8
      文登開遍“映山紅”
      金橋(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0
      石榴
      安西县| 东宁县| 郸城县| 吉首市| 乌审旗| 儋州市| 赫章县| 建平县| 建德市| 陈巴尔虎旗| 武陟县| 开江县| 安顺市| 武冈市| 榆中县| 台北县| 台中县| 洪泽县| 东港市| 尚志市| 阿拉善盟| 南木林县| 新化县| 蒙阴县| 徐汇区| 修水县| 绥江县| 即墨市| 台南市| 菏泽市| 湛江市| 浦城县| 盖州市| 营口市| 淮南市| 新乐市| 双桥区| 东台市| 彭州市| 东丽区|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