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王梁全, 徐雪亮, 楊 芝, 姚英娟, 楊長舉, 華紅霞*
(1.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武漢 430070; 2.武漢科技學院,武漢 430073;3.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南昌 330200)
抗蟲材料為主體的集成技術對稻飛虱的防控效果
李 潔1, 王梁全1, 徐雪亮1, 楊 芝2, 姚英娟3, 楊長舉1, 華紅霞1*
(1.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武漢 430070; 2.武漢科技學院,武漢 430073;3.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南昌 330200)
本文研究了由新的抗蟲材料‘中9A-07/WH1462’與控氮、曬田和天敵保護等措施有機結合的環(huán)境友好集成技術體系對稻飛虱的控制效果。結果表明,該技術體系在未施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使稻飛虱等害蟲種群數量得到有效控制,較好地保護了天敵,使稻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得到一定優(yōu)化。集成技術稻田的害蟲所占比例比對照田降低了57.6%,其天敵所占比例比對照田增加了19.6%,同時集成技術稻田的水稻產量比對照田增加了10.9%。
集成技術; 稻飛虱; 防控效果
稻飛虱(特別是褐飛虱和白背飛虱)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水稻的首要害蟲,其發(fā)生為害嚴重威脅著水稻的安全生產。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稻飛虱防治技術開展了廣泛研究,已形成了一些成熟的防治技術[1-5]。
由于氣候變暖、耕作制度變化和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稻飛虱發(fā)生規(guī)律和致害性也不斷變化[6]。過去推廣的水稻抗蟲品種大都喪失了抗蟲性,而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種大都不抗稻飛虱,稻飛虱對過去常用的吡蟲啉等農藥也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并且關于稻飛虱技術集成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報道也較少。因此,2008年華中農業(yè)大學等14個單位聯(lián)合,對水稻抗褐飛虱品種篩選、水稻健身栽培技術、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控和高效低毒農藥等單項技術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篩選出一批新的抗褐飛虱水稻品種(系)和一批高效低毒化學農藥,提出了以水肥管理為主的健身栽培技術和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控技術等。在此基礎上,2009年開展了以新的抗蟲材料和健身栽培為主體的集成技術對稻飛虱控制效果的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初報如下。
田間試驗于2009年在江西南昌進行。稻田土壤的氮、磷、鉀含量分別為 258、25.1、97 mg/kg。設置技術集成田與對照田,每種類型田均設3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為300 m2,試驗小區(qū)隨機排列,水稻株行距19.8 cm×19.8 cm。
1.1.1 技術集成田
水稻品系:華中農業(yè)大學培育的抗褐飛虱中稻品系‘中9A/07WH1462’。
施肥:底肥施有機肥(氮磷鉀的比例3.16∶1.64∶2.29,江西綠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5.7 kg/667 m2、鈣鎂磷(含鈣鎂磷12%,湖北金山集團鐘祥市鐘祥碳化有限公司)80.25 kg/667 m2和氯化鉀(含鉀60%,中化化肥有限公司)22.48 kg/667 m2;分蘗肥和穗肥各施尿素(含氮46.4%,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 kg/667 m2。
管水:淺水插秧(平掌水),深水活苗(3~4 cm),淺水分蘗(平掌水),分蘗末期(9~10片葉)曬田至白皮,深水孕穗(3~4 cm),淺水抽穗(平掌水),收獲前10~15 d排水曬田至干。
天敵的保護利用:早稻收割時人工助遷蜘蛛。在收割后的早稻田里,用40~50把無病稻草,“人”字形擺放在稻田中,3~5 d后將草把移到稻田一角集中。晚稻移栽后將草把均勻地放回水稻行間。
藥劑防治:在水稻整個生長期噴施化學農藥2次,水稻分蘗盛期用20%辛硫?三唑磷乳油(江西眾和化工有限公司)100 mL/667 m2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各1次。未用化學農藥防治稻飛虱。
1.1.2 對照田
根據在江西南昌等地的調查,目前農民在水稻栽培中存在氮肥使用過多、管水粗放和濫用農藥等問題,以此為依據設置對照田。
水稻品種:為主栽中稻品種‘兩優(yōu)培九’,不抗褐飛虱。
施肥:純氮 18 kg/667 m2,氮、磷、鉀比例為1∶0.4∶0.6。共需 45%的復合肥48 kg/667 m2,60%氯化鉀 18 kg/667 m2,46.4%尿素23.28 kg/667 m2。45%復合肥48 kg和46.4%尿素15.52 kg作底肥。移栽后1周,施用46.4%尿素7.76 kg/667 m2、60%的氯化鉀18 kg/667 m2作分蘗肥,不施穗肥。
管水:整個生育期保持深水層4 cm。
藥劑防治:水稻整個生長期噴施化學農藥3次。水稻分蘗盛期用20%辛硫?三唑磷100 mL/667 m2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各一次。8月 16日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上海悅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生產)30 g/667 m2兌水60 kg噴霧防治稻飛虱一次。
用機動吸蟲機(背負式噴粉噴霧機改造)取樣,8月1日開始田間蟲情調查,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4叢,共調查20叢;每隔10 d調查一次,共調查 6次。統(tǒng)計百叢稻飛虱平均蟲量,并分析處理區(qū)和對照區(qū)生物群落結構特點。分小區(qū)收割測產。
利用SPSS16.0中ANOVA進行方差分析,然后采用LSD最小顯著差數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技術集成稻田與對照田稻飛虱田間發(fā)生動態(tài)如圖1。圖1表明,從8月1日至9月21日,技術集成田稻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種群數量,在未用藥防治的情況下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即使在8月21日調查的蟲量最高時,每百叢水稻也只有稻飛虱444頭,遠遠低于防治指標(水稻分蘗拔節(jié)期至乳熟期防治指標為1 500頭/百叢)。而對照田,自8月1日后稻飛虱數量迅速上升,8月11日百叢蟲量已高達近3 500頭,于是8月16日用化學農藥噻嗪酮防治,使蟲量得以控制,8月21日調查百叢蟲量降至97頭,然而到9月 1日,稻飛虱數量又迅速上升,超過技術集成稻田。可見,該技術集成措施使稻飛虱的發(fā)生數量得到有效控制。
圖1 技術集成處理區(qū)與對照區(qū)稻飛虱田間發(fā)生動態(tài)(江西南昌,2009)
2009年技術集成稻田與對照田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見表1。表1表明,技術集成稻田的植食類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遠遠低于對照田的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分別為2 056頭/百叢和 5 908頭/百叢,即集成技術稻田害蟲數量比對照田害蟲數量少57.6%;而技術集成稻田的寄生類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略高于對照田的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分別為97頭/百叢和83頭/百叢,技術集成稻田的捕食類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也略高于對照田的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分別為92頭/百叢和75頭/百叢,即技術集成田的天敵數量比對照田天敵數量多19.6%;技術集成區(qū)稻田的中性昆蟲的豐富度相對于對照區(qū)稻田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集成稻田內,天敵得以較好的保護,害蟲得以有效控制,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更加優(yōu)化,有利于稻田害蟲的持續(xù)控制。
表1 技術集成稻田與對照田的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量比較(江西南昌,2009)
技術集成稻田與對照田的水稻產量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看出,對照田水稻產量為457.77 kg/667 m2,技術集成稻田的水稻產量為513.92 kg/667 m2,比對照田水稻產量增加了10.93%,并且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表2 技術集成稻田與對照田的產量比較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將新的抗蟲材料‘中9A-07/WH1462’、控氮、控水曬田和天敵保護等措施有機結合的集成技術體系,能夠有效控制或顯著減輕水稻稻飛虱的發(fā)生為害,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從而減少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人工費的投入,同時有機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使田間持水量上升,提高了土壤的生產力[7-8],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另外集成技術的使用能更好地保護天敵,使稻田中性昆蟲數量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稻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能顯著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的總產值,具有極顯著的社會效益,因而本研究成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因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本研究僅對中稻稻田、中抗水稻材料‘中9A-07/WH1462’進行了集成技術試驗,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對集成技術使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做詳細的研究,并建立以不同抗蟲品種為主體,不同水稻類型的集成技術體系;有必要進一步增設試驗地點并擴大試驗面積,深入了解稻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及其動態(tài)變化等;也可以與稻鴨共育、性引誘劑誘殺、生物農藥等技術措施相結合[9-12],構建以當前主栽感蟲品種為主體的集成技術,以便有效、安全地控制稻飛虱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和農藥污染,有效提高水稻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力求獲得更好的綜合防治效益,為該技術體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1]程遐年,吳進才,馬飛.褐飛虱研究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332-335.
[2]黃炳超,張揚,肖漢祥,等.水稻重大病蟲害可持續(xù)控制技術的優(yōu)化集成及應用[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6(5):31-37.
[3]易曉俊,劉圣全,楊愛青.綠色稻米生產技術集成與運用成效[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5):163-165.
[4]李紅桃,李國強.水稻綜合節(jié)水灌溉技術集成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4(6):509-510.
[5]何忠全,毛建輝,張志濤,等.我國近年來水稻重大病蟲害可持續(xù)控制技術重要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4,30(2):23-27.
[6]陳桂華,劉小英,顧士光,等.褐飛虱特大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減輕危害的措施[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7(3):108-109.
[7]丁子福.湖北省水稻豐產栽培集成模式技術經濟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1-2.
[8]周曉宏,郭文靜.技術集成:一種有效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模式[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1):12-15.
[9]趙學杏,康啟忠,葉北朝.雙季稻豐產優(yōu)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的實踐和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4):106-109.
[10]張遷西,畢甫成,鄒乾仕,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示范效果初報[J].江西植保,2009,32(4):186-188.
Effects of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mainly composed of insectresistant material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lanthoppers
Li Jie1, Wang Liangquan1, Xu Xueliang1, Yang Zhi2, Yao Yingjuan3, Yang Changju1, Hua Hongxia1
(1.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2.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430073,China;3.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330200,China)
Th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integrated technology,containing the new insect-resistant materials‘zhong 9A-07/WH1462’,nitrogen control measures,sunning the fields,protection of natural enemies,on rice planthopper control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measures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quantity of rice planthoppers and other pests,protect natural enemies,and optimiz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thropods without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pesticides.The proportion of pests in fields managed by integrated technology was 57.6%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field;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enemies in fields managed by integrated technology was 19.6%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field.The yield of rice in fields managed by integrated technology was 10.9%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field.
integrated technology; rice planthopper;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 435.112.3
B
10.3969/j.issn.0529-1542.2011.04.037
2010-07-15
2010-10-18
農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0803003)
*通信作者E-mail:huahongxia@mail.hz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