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彥鋒,阮瑞寶,孫延曉,劉珊珊,盛清凱
(1.萊蕪市畜牧獸醫(yī)局,山東 萊蕪 271100;2.高密市畜牧獸醫(yī)局,山東 濰坊 261500;3.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濟南 250100)
目前生物發(fā)酵飼料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青睞,研究證明,飼料經過發(fā)酵后不但具有質地柔軟、帶有醇香、酸香、果香味、適口性好、增加采食量、利于長期保存等特點,而且還能給動物補充有機酸(如乳酸)、菌體蛋白等,并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養(yǎng)成本。魯萊黑豬是以我國優(yōu)良地方豬種萊蕪豬為基礎培育而成的新品種,具有繁殖力高、肉質好、抗逆性強、消化粗纖維能力強等優(yōu)良特性,是我國生產優(yōu)質肉豬的首選豬種。降低飼養(yǎng)成本、提高其生長速度、改善肉品品質一直是養(yǎng)殖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本試驗旨在研究生物發(fā)酵飼料飼喂魯萊黑豬育肥豬效果,為飼養(yǎng)、提高商品率提供依據。
選擇體重約50 kg、健康的育肥豬20頭(選自山東省萊蕪豬原種場),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頭,每個圈舍飼養(yǎng)5頭。試驗組飼喂發(fā)酵飼料,對照組飼喂不發(fā)酵飼料。
生物發(fā)酵劑與水混合后,加入全價飼料,混合好后裝入密閉容器中,注水,使水面漫過飼料后封閉,發(fā)酵1周后開始飼喂。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日糧組成與營養(yǎng)水平
試驗于2010年6~9月在萊蕪市夾嶺豬場進行。豬圈的設備和條件一致,指定專人進行飼喂和記錄。試驗期間,試驗豬定時投放飼料,每日兩次(早晚各1次),自動飲水。防疫和消毒按場內日常程序進行,試驗結束后全部屠宰。
1.4.1 試驗豬生長性能的測定
試驗分組時記錄好每頭豬的初始體重,試驗結束時再進行1次稱重(空腹12 h)。對照組以圈舍為單位做好每日飼料消耗記錄,試驗組記錄發(fā)酵前飼料重量。根據試驗天數、增重及耗料計算出試驗豬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
1.4.2 胴體品質性狀的測定
試驗豬組平均體重達100 kg時按標準方法進行屠宰測定,分別測定胴體重、背膘厚(第6、7胸椎結合處)及眼肌面積等。試驗結束全部屠宰。
1.4.3 肉質性狀的測定
試驗豬屠宰后2 h內,取胸腰椎結合處至第2腰椎處背最長肌進行pH、肉色、大理石紋和失水率的測定;取第2~5腰椎處背最長肌冰箱中保存用于滴水損失、嫩度測定。進行肉色、大理石紋、失水率和滴水損失的測定。肌肉pH(宰后45 min內)采用PHB-4型便攜式酸度計直接測定。嫩度的測定采用剪切測定法,測定前將肉樣進行標準化前處理,即試驗豬宰后肉樣在0~4℃熟化96 h,置80℃恒溫水浴加熱至肌肉中心溫度達70℃,冷卻至室溫后按與肌纖維平行方向切取長2.5 cm、截面積(1×1)cm2的肉樣,用CLM-4型肌肉嫩度計測定其剪切值,用N表示,數值愈大則肉愈粗老,數值愈小則肉愈細嫩。
試驗數據應用SAS 8.1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表示。
發(fā)酵飼料對魯菜黑豬生長性狀的影響見表2。
表2 試驗豬生長性狀
由表2可見,各組間初始體重、結束體重及料肉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試驗組增重速度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因此用發(fā)酵飼料喂豬,在降低料肉比同時,可顯著提高魯萊黑豬的生長速度。
魯萊黑豬肉質性狀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豬間在胴體重、屠宰率、皮厚、背膘厚及眼肌面積方面均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組瘦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試驗豬在屠宰時,其胴體重、屠宰率、瘦肉率和眼肌面積等性狀都是以試驗組較高,同時,瘦肉率差異顯著(P>0.05)。因此試驗組(發(fā)酵飼料)對魯萊黑豬胴體品質的影響稍好于對照組。
發(fā)酵飼料對魯菜黑豬肉質性狀的影響見表4。
表3 試驗豬胴體品質性狀
表4 試驗豬肉品理化特性
由表4可以看出,試驗組與對照組的試驗豬在肉色、大理石紋、pH、失水率、嫩度及肌內脂肪等方面差異均不顯著(P>0.05);而試驗組的失水率和滴水損失均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滴水損失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試驗組試驗豬的肉保水能力明顯好于對照組;在肌內脂肪方面試驗組小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試驗組試驗豬生長速度顯著快于對照組,致使試驗組豬的肌內脂肪的沉積減少所致。
在發(fā)酵菌劑作用下,飼料中畜禽難以消化的粗蛋白質、非淀粉多糖等大分子物質被分解,部分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和維生素等小分子營養(yǎng)物質,從而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和營養(yǎng)價值。另外飼料作為營養(yǎng)源,促進了飼料顆粒上有益菌的增殖,改善了飼料適口性,提高了豬的生長性能。發(fā)酵技術擴大了農副飼料原料在豬飼料配方中的應用比例。利用發(fā)酵飼料飼喂魯萊黑豬,便于進一步利用農副飼料資源。
本試驗研究表明,魯萊黑豬飼喂發(fā)酵飼料后,豬日增重顯著提高,與王長彥等、何謙等的報道結果相一致;但魯萊黑豬料肉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王長彥等、何謙等的報道結果不同,原因可能與豬日糧配方、豬種有關[1-2]。
本試驗采用發(fā)酵飼料飼喂魯萊黑豬后,提高了豬肉保水性能,這與何正興等報道結果相似;失水率和滴水損失降低,但失水率幅度低于何政興等失水率減少41.67%的報道,這表明豬肉保水性能的改善與發(fā)酵飼料的配方及發(fā)酵原料的添加比例等密切相關[3]。肌纖維是肌肉的基本組成單位,肌纖維特征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肉質特性。肉質失水率與肌纖維特征存在一定聯系,發(fā)酵飼料對肌纖維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4]。試驗中飼喂發(fā)酵飼料后豬的肉色、大理石花紋、pH、嫩度、肌內脂肪無顯著變化。
魯萊黑豬具有抗逆性強、性成熟早、耐粗飼、肉質鮮美的特性,是山東省有名的地方雜交豬種。發(fā)酵飼料的研究為魯萊黑豬的進一步選育和飼養(yǎng)管理提供了指導。發(fā)酵飼料對魯萊黑豬肉質影響機理、消化代謝、肉中風味物質及有關血液生化指標等的影響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1]王長彥,楊鳴崎,王春林,等.微生物發(fā)酵飼料對生長肥育豬生產性能的影響[J].山東畜牧獸醫(yī),2008(8):7-8.
[2]何謙,吳同山,李巖,等.發(fā)酵飼料對規(guī)?;i場斷奶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yī),2008,40(6):62-64.
[3]何正興,單昊書,凌方正,等.微生物發(fā)酵蛋白飼料對肥育豬生產性能、豬肉品質及經濟效益的試驗分析[J].農業(yè)裝備技術,2010(3):63-64.
[4]楊海玲,崔景香,邵二波,等.萊蕪豬和魯萊黑豬肌纖維發(fā)育規(guī)律及其對肉質特性的影響[J].養(yǎng)豬,201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