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甫
如何回答記者的敏感問題
■張濤甫
敏感問題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損害一個官員的形象,也能成就一個官員的形象。善于與記者過招的官員,會獲得媒體的饋贈。
每年“兩會”期間,在媒體“聚光燈”下的各級黨政官員,越來越多地被問及諸多敏感問題,回答的好與壞,其效應都會被無限放大。因此,官員學會應對記者敏感提問,顯得越來越重要。
所謂“敏感問題”,就是公眾關切度高、同時對相關人物或群體具有殺傷力、應對難度大的問題。筆者認為,敏感問題是“墻”,也是“橋”。處理得好,就是一座與公眾之間“零距離”溝通的橋梁;如果處理不好,敏感問題就可能成為橫亙在提問者與應對者之間的一堵“墻”,阻斷雙方的交流通道,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那么,面對記者們拋出的敏感問題,官員如何應對?
表面地看,敏感問題是記者拋出的殺手锏,具有殺傷力,一旦被其擊中,官員就會受到傷害。放眼看過去,負面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諸如“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如果要公布,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財產?那些企業(yè)老板的利潤為什么不向工人公布?”等等。這些言論都是官員雷人語錄。
在媒體高度發(fā)達、互聯(lián)網十分敏銳的今天,官員們出格的言論一經媒體報道,就被無數倍地放大,甚至會演化成舉國關注的輿論事件。身處媒體的天羅地網之中,面對4.57億網民圍聚的網絡“共和國”,官員有理由心存忌憚,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被媒體捕獲,進而成為輿論的“獵物”。
不過,從另外一面看,如果官員處理得當的話,敏感問題也能正面呈現一個官員的形象。越是挑戰(zhàn)性的問題,越能顯現一個人的氣度和水平。敏感問題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損害一個官員的形象,也能成就一個官員的形象。善于與記者過招的官員,會獲得媒體的饋贈,給他的形象加分。
媒體是放在官員面前的一面放大鏡,官員的缺點或優(yōu)點,一旦被媒體放大,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或正面效應。當記者拋出敏感問題時,千萬不能失態(tài)“動粗”。對媒體當眾動怒,甚至動粗,只會給自己的形象減分。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羅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時,記者卡洛馬尼奧打斷他的講話,拋出事先沒有安排的涉及政府官員腐敗案的問題。貝盧斯科尼大為惱火,大罵卡洛馬尼奧不知羞恥,是個流氓,還下令將他趕出會場。
在唐寧街與布朗舉行的聯(lián)合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及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與妻子布魯尼婚姻的問題時,薩科奇被這個問題激怒了。他呵斥一名法國記者:“如果你認為一位法國總統(tǒng)有時間對這種荒謬可笑的謠言作出反應,我不知道你認為他每天都會干什么。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p>
貝盧斯科尼和薩科齊的失態(tài)動怒,恰好中了記者的圈套,成為媒體的“獵物”。所以,在回答敏感問題時,首先要牢記記者是沖著新聞來的,如果他從官員那里一無所獲,記者就白跑了一趟。針對記者提出的敏感問題,不能失態(tài),也不以“無可奉告”打發(fā)記者,盡量給他們一點“料”,不讓他們空手而歸。
官員回應敏感問題的效果,一是取決于官員的態(tài)度,二是取決于官員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敏感問題,坦誠面對要比“躲貓貓”效果好。即便不能圓滿回答記者的尖銳問題,但如果記者覺得你對待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是誠懇的,記者在內心也會給你加分的。
在一次“兩會”期間,有記者問某人大代表、地方農業(yè)部門負責人:“您怎么看‘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問題接連出現?”該代表是這樣回答的:“你在“兩會”上問這個干什么?這個問題這么敏感,你問我干什么?”
很多官員對敏感問題有過敏反應,他們在心理上拒人千里,一味回避,這不是處理敏感問題的好辦法。請看朱镕基總理是如何應對敏感問題的。
1999年4月13日,朱镕基接受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記者伍德拉夫采訪時,伍德拉夫的第一個問題就來者不善:“在你訪問美國之前,你說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但脾氣不好。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次就世貿組織問題沒有達成協(xié)議,你現在是不是想發(fā)脾氣?”朱镕基說:“我在美國不但沒有發(fā)脾氣,而且還始終保持著笑臉?!敝扉F基坦言,“正如我以前所說,我的確不愿意現在來美國訪問。但是現在不來,并非永遠不來。我只是感到這次訪問如果晚些時候可以進行,可能會更好些,原因是我擔心目前的氣氛不太好,很多問題上存在反華情緒,而且這種情緒相當普遍?!?/p>
朱镕基面對敏感問題,開誠布公,不兜圈子,又有理有節(jié),不卑不亢,堪稱舉重若輕的典范。
記者提問就像乒乓球運動員發(fā)球,有直板快攻,也有弧旋球,意圖是增加對方接球難度。記者靠提問顯現其專業(yè)水準,受訪者越“難受”,記者暗地里會越開心。
很多記者在問題上費盡心思,巧妙布陣,還會設下陷阱,誘“敵”深入。既能識別,又能成功化解,對多數官員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識別陷阱,進而瓦解記者的“陰謀”?這一環(huán)節(jié)成為測試官員應對敏感問題的重要選項。
趙啟正即是這方面的高手。2002年10月,時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的趙啟正在接受日本著名記者田原總一郎的采訪。當時,田原總一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今年是日中邦交正?;?0周年,中國和日本都需要搞好日中關系,但是,發(fā)生了北朝鮮事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里去了。我想問您,北朝鮮承認了綁架事件,金正日總書記對此表示了道歉。北朝鮮是否要改變現狀呢?還是只是做做樣子?趙主任怎么看的呢?”
這個問題是設有巨大埋伏的。如果直接評論,顯然不妥,但完全回避,又不尊重對方。趙啟正是這么回應的:“實際上我沒有比你更多的資料,我只知道金正日主席到中國訪問過,他去了我原來曾經工作過的上海浦東地區(qū)。聽我的上海朋友說:他很仔細地參觀了這個地區(qū),提了很多問題,最后對浦東開發(fā)區(qū)給予了肯定。中國的經驗能不能在朝鮮使用,要根據他們的本國國情。無論哪個國家,人民都希望和平地生活,希望富裕地生活,我想朝鮮也不例外,將會走上經濟發(fā)展的道路?!?/p>
趙啟正如此回答,巧妙地規(guī)避了正面風險,同時也側面對記者的問題做了回應。
越是敏感問題,越能顯現官員處理棘手問題的能力。官員在回應這些問題時,不僅停留在表態(tài)上,還要言之成理,呈現說服的邏輯。官員回應問題的過程是一個說服過程。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這是政治傳播獲得較佳效果的理智選擇。
朱镕基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的采訪時,記者問:中國對民主有什么害怕的嗎?朱镕基這樣回應:“我為民主奮斗了一輩子,因此,我覺得民主沒有什么可怕的。我們要民主,我們也要法制,所以,在要求民主時不能違法。民主與法制應該同時發(fā)展?!被卮痣m短,但鏗鏘有力,邏輯嚴密,很有說服力。
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12月26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節(jié)目中,主持人將一個網友尖銳問題拋給了溫家寶總理:“房價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算”。這個尖銳問題在房價高居不下、宏觀調控屢遭“鬼打墻”的背景下,房價是老板說了算,而不是市長說了算。這是世人的普遍看法。如何消釋公眾的這種顧慮?需要總理把道理說清楚。
溫家寶總理這么分析的:“這個講法不準確,也不全面。房價有政府應該管理的部分,有市場應該管理的部分,總理應該管的主要是保障性住房,解決的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問題?!睖乜偫硗瑫r表態(tài),在他的任期內,一定要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還要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決不會退縮”。
眼下,不少地方官員只會表態(tài),不會講道理,一味表演政治正確,卻沒有耐心和能力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把道理講清楚。
記者與官員交鋒,經常是斗智斗勇。特別是面對敏感問題,過招可能會更加激烈。尤其是面對那些久經沙場的老記們,是一場遭遇戰(zhàn)。
在采訪或招待會現場,面對記者出其不意的突襲,臨場應急能力十分重要。遇到意外的問題,首先不必緊張,既可采用幽默的方式繞過去,也可以用反問的方式打回去,還可用暗渡陳倉的辦法轉移話題。
據說,尼克松訪華期間,一個美國記者曾問周恩來這樣一個問題:“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呢?”周恩來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路,簡稱馬路。”
由此可見周恩來高超的應急能力。當然,急智不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