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華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边@被看作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典范。而在傳統士人筆下,歷代君主好色嗜酒之類的個人行為作為百姓民生的對立面,多被載入典籍,以為后世鑒戒。不過,從春秋時期幾位君主的事跡來看,君主的特殊喜好未必會造成惡劣后果,要害在于君主怎么看待自己的喜好,如果處理不當,輕則家庭失和,重則傾城傾國。反之,處理得當的話,則可收懸崖勒馬之效,甚至能夠轉禍為福。
好鶴的衛(wèi)懿公
衛(wèi)懿公名赤,父親名朔,祖父即衛(wèi)宣公。宣公先娶夷姜,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伋、黔牟、昭伯,伋被立為太子。后來,宣公派人到齊國為太子說親,誰料到宣公卻喜歡上了未過門的兒媳婦,竟然收到自己身邊,生下壽、朔二子。夷姜不幸早死,來自齊國的新夫人想立親兒子朔為太子,整日里伙同朔對宣公說太子伋的壞話。宣公也一直覺得自己奪了原本屬于太子的女人,擔心遭報復。聽了新夫人的讒言后,就決定殺掉太子。他派太子出使齊國,暗地里卻讓殺手在邊境埋伏。古代使者通常都會舉著一根代表國家權力的手杖,因為上端用羽毛裝飾,故而稱之為“旄”。宣公特地給了太子一支白旄,吩咐殺手:“見持白旄者,殺之!”心地慈善的壽對母親和弟弟的所作所為很不齒,勸太子不要去齊國,太子認為父命難違,堅持要去。壽救人心切,便偷偷拿走節(jié)杖,趕在太子之前到達邊境,殺手見白旄出現,遂將壽殺死。太子趕到后,得知壽已被害,不愿獨活,對殺手說:“你殺錯了,那是我的異母弟弟,真正該殺的是我。”殺手沒想到還有自動送上門來的,好大個便宜,于是也殺了太子。
太子、同母哥哥死了一對兒,朔如愿以償地做了太子。宣公死后,朔繼立,即歷史上的衛(wèi)惠公。衛(wèi)國人認為惠公得位不正,三年后將他趕下臺,改立伋的同母弟弟黔牟。齊國是惠公的舅家,下臺后的惠公逃到齊國,憑借舅家的兵力,最終在失位八年后回到衛(wèi)國,重登寶座。前669年,惠公死,衛(wèi)懿公即位。雖然惠公在位長達二十三年,但衛(wèi)國人因為他內心惡毒,一直都不服他。形勢如此嚴峻,接了惠公爛攤子的懿公本應勵精圖治,收攬人心??蓪嶋H上,他非但沒有敬天畏民的虔誠,反而縱情享樂,導致本就不穩(wěn)的局勢雪上加霜。據《左傳》記載,懿公非常喜歡養(yǎng)鶴,“鶴有乘軒者”,軒即車子,車作為匯集中國古代技術精華的手工產品,一般是公卿大夫顯示等級貴賤的重要道具,普通人除了做一個造車匠,其他時候根本沒資格染指。懿公讓鶴乘車,簡直是把鶴當作高貴的人來養(yǎng)了。群下看著禽鳥坐著和自己一樣的車子,哪能沒有怨言?
前660年,翟(狄)人攻打衛(wèi)國,懿公下令給戰(zhàn)士們分發(fā)鎧甲,準備應戰(zhàn),但士氣怎么都起不來。懿公還很納悶,他問大臣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狀況?得到的回答是士兵們不愿戰(zhàn),私底下都在抱怨:“國君不是喜歡鶴嘛!鶴既有俸祿又有行政級別的,就是他治國理政的好幫手,我們這些人能力不如鶴,哪能擔得起殺敵重任!國君可以令鶴將軍擊翟?!眹司芙^參戰(zhàn),結果,翟人攻入衛(wèi)境,殺死了衛(wèi)懿公。
宋景公的白馬之好
宋國是商王后代的封國,作為亡國之后,時不時遭人恥笑,耳熟能詳的守株待兔典故就是嘲諷宋人的。公元前517年,宋景公頭曼即位,他在位六十四年,好像只干了一件流芳后世的事?!妒酚洝酚涊d,在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天象出現異常,景公擔心上天要懲罰他,寢食難安。星官說:“主君可以讓國相頂罪嘛!”景公說:“國相是寡人的左右手,沒有他,我怎么辦?”星官又說:“也可以讓老百姓代君受過啊!”景公說:“我還指望百姓支持我呢!”星官不罷休,說:“還可以請求上天減少今年的收成,以此來贖罪。”景公生氣了:“混賬話,收成不好,百姓都餓死了,我當誰的主子?”星官非但不害怕,反而分外高興地向景公道喜:“有主君這三句仁義之言,上天也會感動的,天象很快會有變化的。”他日夜察看,果不其然,運行軌道反常的那顆星竟然挪到其他地方去了。
按理說,能把老百姓與君主的關系看得如此深刻的人當然是一個英明人物。不過古人平均壽命短,宋景公說這番話的時候已做國君三十七年,算起來,已是五六十歲的人,他的開明或許是因為老年人性格改變所致。至于年輕時候的景公,簡直就是個糊涂蟲。他以特殊的方式喜歡著白馬,并因此造成了兄弟反目。
景公有倆兄弟,分別叫地、辰。地和一個叫蘧(qu音渠)富獵的人關系好得讓人難以理解,他把自己的家產分成十一份,五份都饋贈給了蘧富獵。他還養(yǎng)了四匹白馬,每每看到就無比得意。公元前500年的某一天,景公對地說:“你的白馬我很喜歡,能不能讓我玩些日子?”地想了想,既然自家兄弟開口,拒絕了會傷和氣,就讓景公把馬帶走了。數天后,有人告訴地,四匹白馬在向魋手里呢!向魋是宋景公的寵臣,早就對地的白馬垂涎三尺,景公為滿足向魋,這才找兄弟討要白馬的。景公將白馬偷偷送給向魋的時候,擔心兄弟會看出來,還耍小聰明,把白馬尾巴和脖頸上的毛染成了紅色。怒火中燒的地迅速糾集一幫人,找到向魋大打出手,把白馬奪了回來。
向魋挨了打,狼狽不堪地跑到景公那里訴苦,還說自己已無顏再呆在宮里,要走呀!宋景公見寵臣受辱,心疼得要死,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將一對兒眼睛哭成了雙桃。這個時候,辰出來打圓場,他對地說:“你對蘧富獵那么慷慨,卻沒給向魋一個子兒,你做得也不公平嘛!向魋只不過是玩玩幾匹馬,算什么大事???聽我說,你現在要承認自己的不是。按照習慣做法,得罪國君的人得逃到他國去,以示自己犯了罪,被本國人拋棄了。你也要做出逃往他國的姿態(tài),我以人格擔保,國君一定會挽留你的,再怎么說我們也是手足兄弟?!钡芈爮慕ㄗh,往邊境逃去,一路上晃晃悠悠的,就等著景公派人來挽留他。哪里料到景公根本就沒這念頭,他想:常言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呢,你羞辱向魋,那就是沒把我放在眼里。你走就走吧,寡人正煩著呢!
開弓沒有回頭箭,地揚言要逃,如果半途上又回來,就會很沒面子,索性逃到了陳國。辰覺得好像是自己欺騙了地,內心有愧,在勸說景公無效的情況下,他對景公說:“我對不起地,我現在要站在地這一邊,到陳國去追隨他。主君身邊無人了,以后多保重?!本肮匀徊粸樗鶆?,辰拿鬼迷心竅的景公沒輒,在冬天里也逃到了陳國。原本囫圇的鏡子,碎了。
齊景公、楚莊王的狗馬之好
齊景公在位長達五十八年,但在歷史上卻沒有多大建樹。司馬遷說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這并非無稽之談,好在他比較善于納諫,知錯即改。
《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喜愛的一只狗死了,他命人為狗作棺材,還要進行祭奠。晏嬰質疑道:“這恐怕不合適吧?”景公說:“又不是什么大事,我只不過是想給大家制造點兒笑話,樂呵樂呵?!标虌胝f:“主君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國家征了那么多的稅,都不舍得給老百姓分一點兒,現在為了博左右一笑,卻揮金如土。把民生疾苦不當回事,身邊人的心情倒掛在心上,試問這個國家還有什么希望呢?老百姓要是聽說國君行事如此悖逆,肯定會心生怨恨的,諸侯也會因此小看我們齊國。這難道是小事嗎?”景公覺得晏嬰此言有理,命令廚房將死狗烹煮一番,招待臣下。
在《史記》里,也有一個與景公愛狗故事的相似版本,主角變?yōu)槌f王,狗也改成了馬。楚莊王愛馬過了頭,讓馬穿亮麗的衣服,住華美的房子,睡的吃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的。因飲食過度,缺少運動,馬最后肥胖而死。莊王召見群臣,要以大夫之禮給心愛的馬辦喪事。左右都認為使不得,莊王急了,威脅道:“誰再反對,那就是死罪!”有個叫優(yōu)孟的滑稽人士,自信能說服莊王,一進宮殿門便嚎啕大哭。莊王不解,優(yōu)孟說:“我們楚國地大物博,要啥有啥。大王既然如此愛馬,為何只以大夫之禮治喪?檔次太低了,哪能顯示大王與馬之間情深意重??!我懇請大王照著國君之禮葬馬,讓齊、趙、韓、魏等國都來吊唁送葬,也好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賤人而貴馬的心思。”楚莊王聽出了嘲弄之意,問:“那你說該怎么辦?”優(yōu)孟說:“家畜就應該葬以家畜之禮,一般都是這么操作的:鍋灶做棺槨,蔥姜當陪葬,熊熊火光是它的衣服,轆轆饑腸是它的墳墓。”優(yōu)孟說得風趣,莊王也樂于接受,他催人快快把死馬送到廚房去,還囑咐千萬別把這樁丑事傳揚出去。
齊景公除了愛狗,也像楚莊王一樣愛馬。不過,與楚莊王愛馬的故事略有不同的是,景公的寶馬是突然死亡的,景公聞訊,暴跳如雷,下令肢解養(yǎng)馬人。晏嬰當時在場,看到吏卒上前要拉養(yǎng)馬人行刑,趕忙制止。他問景公:“敢問上古堯舜之君肢解人的時候,遵照的是哪個明君圣王定下的刑罰制度呢?”景公驀然間意識到,堯舜這樣的圣主從未干過肢解活人的勾當,如果自己今天這么做了,豈不是要成為這項殘酷刑罰的創(chuàng)始人么?那可要遺臭萬年的。想到這里,景公不好意思地說:“是我開的先例吧?”就此斷了肢解養(yǎng)馬人的念頭,但他仍然認為養(yǎng)馬人罪不可赦,命令將之收監(jiān),等候發(fā)落。
晏嬰為救養(yǎng)馬人,給景公出了個主意:“這個下人,就是死了也未必知道犯了什么罪,我?guī)椭骶_導開導他,讓他清楚所犯的罪行,然后再送交監(jiān)獄,也省得他自怨。”景公表示同意,晏嬰轉臉對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養(yǎng)馬人高聲說:“你有三大罪狀,第一,主君讓你養(yǎng)馬,你卻把馬養(yǎng)死了,你當然該死。第二,養(yǎng)死哪一匹馬不好,你卻偏偏要把主君最喜歡的寶馬養(yǎng)死在手里,你是成心的吧?這更該死。第三,最最不能饒恕的是,你因養(yǎng)馬之故把主君氣得不得不殺你,一旦百姓知道了,肯定會對主君說三道四,諸侯也要譏諷我國。你看看你,殺了主君的馬,導致民怨沸騰,國家體面受損,不辦你死罪,天理難容!現在就把你打入死牢!”景公越聽越不是味道,心想你晏嬰究竟是說他還是罵我呢?連聲說:“罷了罷了,夫子還是趕緊放了他吧,莫要讓天下罵寡人不仁不義?!?/p>
趙簡子愛白騾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zhàn)國初年的一個大事件,而在趙氏崛起的過程中,趙簡子(前517~前458年在位)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與他重視人心向背的品格是分不開的。
《呂氏春秋·仲秋紀·愛士》記載,趙簡子有兩匹白色的騾子,像寶貝疙瘩似的養(yǎng)著。他手下還有個叫陽成胥渠的人,擔當簡子的警備任務。一天深夜,陽成胥渠感到身體不適,請醫(yī)生診治,醫(yī)生說:“你這病啊,吃了白騾肝,就能好。如果吃不著,必死無疑。”陽成胥渠犯難了,大夫開的這是什么藥方嘛!放眼望去,除了主君,哪個還有白騾?主君愛騾如命,我一個小衛(wèi)士,敢開這個口?但性命攸關,開口是死,不開口也是死,胥渠沒辦法,只好前去叩趙簡子宮門,對看門人說自己重病在身,大夫讓他如此這般??撮T的進去向主君通報,趙簡子還沒發(fā)話,侍奉在身邊的董安于倒按捺不住了,生氣地說:“好你個胥渠,吃了豹子膽不是,竟敢打主君白騾的主意!簡直是目無君上?!彼ㄗh趙簡子下令將陽成胥渠就地正法,以儆效尤。趙簡子雖然舍不得心愛的白騾,但還是不動聲色地說:“為了騾子而處死活人,這恐怕是不仁不義之君才做得出的吧?為救人一命而失去騾子,這是盛德之事,我何樂不為呢?”他命廚子殺掉白騾,將騾肝賜予陽成胥渠,終于把胥渠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趙簡子的再生之恩令陽成胥渠無比感激,逢人便說主君的好處。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趙簡子殺騾救人的事跡傳揚開來,他的士兵深心悅服。沒過多久,簡子發(fā)兵攻翟(狄),陽成胥渠和他的戰(zhàn)友們無不以一當十,沖鋒陷陣時奮勇爭先,為趙簡子開疆拓土的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相比之下,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殺馬得人的做法更為徹底。秦穆公曾經丟失良馬,有三百個鄉(xiāng)下人將其捕殺,飽餐了一頓。官吏抓住他們,奏請治罪。穆公說:“君子豈可因禽畜而傷人?我聽說干吃馬肉不喝酒的話,對身體有害,有關部門速速賜酒給三百壯士!”后來,秦穆公攻打晉國,三百人自告奮勇,要求從軍。在秦穆公被晉惠公圍困的關鍵時刻,正是這三百壯士不計生死,沖向晉軍陣營,使穆公脫離險境。古人對這樣的故事津津樂道,所要表達的一個理想就是君主要以人為本,只要做到這一點,保留一些個人愛好,是完全正常的,稱不上什么罪過。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責任編輯:姚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