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張大均,郭 成
(1.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191;2.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特點的研究*
趙麗霞1,張大均2,郭 成2
(1.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191;2.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此研究選取1074名中學生為被試,采用自編“青少年社會自我問卷”,考察了中學生社會自我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研究結(jié)果表明:整體上,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女生高于男生;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水平在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呈現(xiàn)出高三>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的發(fā)展趨勢,呈現(xiàn)出“V”型發(fā)展趨勢。
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特點
自從James首次提出系統(tǒng)的自我概念理論以來,許多心理學家都曾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直到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之后,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以此模型為基礎由對自我概念整體研究向自我概念子成分研究過渡。Shavelson等人認為,如果不對自我概念結(jié)構(gòu)中重要成分進行研究的話,一般化的自我概念研究成果將是模糊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Domon和Hart(1992)注意到,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從兒童早期的身體自我逐漸向青少年期的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轉(zhuǎn)移。社會自我在前青少年期(主要是小學階段)不是自我概念中的一個突出部分,但在青少年初期(主要是初中階段)和青少年晚期(主要是高中至大學階段),社會自我變得非常突出,并占據(jù)著重要位置。[1]相關研究表明,人際自我(社會自我的重要內(nèi)容)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相關,[2]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可見,中學生社會自我的研究既是自我心理學的重要課題,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
相對于在自我概念其他子成分(學業(yè)自我和身體自我)的研究,社會自我的研究相對薄弱。直到1996年Barara M.Byrne和Richard J.Shavelson對前青少年期、青少年早期與青少年晚期3個年齡段進行研究,驗證了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社會自我結(jié)構(gòu)(見圖1)。[1]
圖1 Shavelson等人(1976)的自我概念多維度多層次模型
而且Byrne等人基于以下觀點,對社會自我結(jié)構(gòu)作了修訂:一是同伴是重要他人的一部分,所以這兩個具體的社會自我可以合為一個部分;二是由于自我概念形成于與他人的社會比較和社會互動,且實證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這些過程(Hattie 1992;Song&Httie 1984;Youniss1980)。顯然一般社會自我可以分為反映具體生活背景的兩方面:與學校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社會自我和與家庭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社會自我(見圖2)。
圖2 Barara M.Byrne.Richard J.Shavelson 1996年修訂的Shavelson等人(1976)模型
Fitts(1965)認為社會自我反映受試者與他人交往中的價值感和勝任感。[4]Shavelson(1976)等人在多維度多層次自我概念模型中指出,社會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社會勝任的感知。[5]國內(nèi)學者郭為藩(民國68)認為社會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的認同。因此,社會自我就是指個體對自己在團體社會中地位的看法,對自己扮演角色的認識。黃希庭(1998)認為,個體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參加各種社會團體,并在其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逐漸產(chǎn)生了社會自我。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社會屬性的意識,包括個人對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角色、地位、權(quán)利、義務等的意識。[6]一個人的社會屬性主要在他的社會角色上得到集中的體現(xiàn),社會角色是聯(lián)系自己與他人(或社會)的紐帶,通過這種紐帶形成相應的人際關系;社會角色也是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核心,個體通過對自身角色的認同,發(fā)展自我同一性。因此,人際關系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個體角色和他人角色的關系,而對自身角色的認同不僅包括對角色關系的認知和評價,還包括對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規(guī)范、角色技能和角色體驗的認知和評價。
綜上所述,中學生社會自我至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1)對自身人際交往狀況的認知,即人際自我(角色關系);(2)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知,即角色自我,包括對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規(guī)范、角色技能和角色體驗的認知和評價。前者是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人際關系狀況的認知和評價,它是個體社會勝任感的間接來源,也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自我;后者則是對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規(guī)范、角色技能和角色體驗的認知和評價,是個體社會勝任感的直接來源,也是更深層次的社會自我。
本研究選取重慶市部分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120份,剔除46份數(shù)據(jù)缺失或信息不全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1074份,有效回收率為95.9%。
社會自我概念問卷,由本研究自行編制。正式量表共66題,由班級地位、親子關系、陌生人關系、角色體驗、師生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家庭地位、鄰里關系、異性同學關系、角色技能、同伴地位和團體意識12個因子構(gòu)成。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社會適應性問卷(SAQ)作為效標,效度為0.616,說明社會自我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總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0.8455,重測信度(間隔2周)0.829。[7]
由研究者和經(jīng)過訓練的專業(yè)人員進行測量,統(tǒng)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整個施測過程大約耗時30分鐘。為保證客觀性,問卷不記名。所得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0.0 forwindows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對社會自我進行性別(2)×年級(6)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社會自我總分在性別(F=28.247 p<0.001)和年級變量(F=5.381 p<0.001)的主效應均達到顯著水平,性別和年級兩變量間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T檢驗表明,社會自我發(fā)展水平男女生之間有顯著差異(T=-5.801 p<0.001)。其中,女生在班級地位、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家庭地位、鄰里關系、角色技能和團體意識方面的均分顯著高于男生。
女生的社會自我發(fā)展水平高于男生。這與國內(nèi)外一些研究結(jié)果一致。相關研究表明,男孩在男子氣概、成就、領導者方面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在社會性等方面的水平較低(Dusek&Flaberty,1981)。[8]在整個中學階段,女生的整體心理素質(zhì)水平要高于男生。[9]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男女兒童在社會性發(fā)展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規(guī)則意識等方面。[10]這種性別差異的可能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1)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看,女生的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都較男生早,其生理和心理較男生相對成熟,這樣女生較男生有更高的心理整合能力和較成熟的自我意識,這使得女生對自身班級地位、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家庭地位、鄰里關系、角色技能和團體意識的評價比男生更為積極。(2)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在中學生階段,家庭、社會都給女生定型為聽話、懂事,為了獲得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認同,往往使女生比男生在家庭、學校行為上更符合社會規(guī)范,團體意識更強,具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鄰里關系;贏得較高的班級地位和家庭地位;再加上女生細膩的心理過程,使得女生在角色技能方面也高于男生。
方差分析表明,中學生社會自我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6.260 p<0.001),表現(xiàn)為高三年級高于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年級,呈現(xiàn)出“V”型發(fā)展的趨勢(如圖3)。
圖3 中學生社會自我年級發(fā)展趨勢
馬什發(fā)現(xiàn),中學生自我概念發(fā)展呈U字形曲線,在7~9年級開始下降,11~14年級達最低點,隨后開始回升(Marsh,1989)。[8]可見,本研究與國外對自我概念的研究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初中高年級和高中低年級是學生身心發(fā)展與心理沖突尤其加劇的時期,也是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期,[11]因此,在初三、高二會出現(xiàn)一些波動。
總體上,中學生社會自我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女生的社會自我水平高于男生;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水平在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高三>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的發(fā)展趨勢。
[1]Barbara M.Byrbe Richard.J.Shvelson(1996)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elf-concept for pre-,early and late Adolescents:a testof the Shavelson,Hubner and Stanton(1976)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99-613.
[2]王振宏,梁三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研究[J].四川心理科學,2000(2).
[3]井衛(wèi)英.高師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關之系[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1).
[4]Fitts,W.H.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Nashville.Tennessee:Counselor Recording and Tests,1965.
[5]Shavelson,R.J.,&Bolus R.(1982)The interplay of theory and methods,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3-17.
[6]黃希庭.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
[7]趙麗霞.中學生社會自我發(fā)展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8]宋劍輝,郭德俊,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點及培養(yǎng)[J].心理科學,1998(3).
[9]馮正直,張大均.中學生心理素質(zhì)量表的研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3).
[10]張博,王乃正.成人眼中的兒童——5~8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性別差異的調(diào)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1997(2).
[11]馮正直.中學生心理素質(zhì)成分及其發(fā)展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1999.
責任編輯:喬 健
B844.2
A
1671-2277-(2011)01-0071-03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變革時期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0BSH025,主持人:張大均)的子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