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要]先秦至唐宋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內(nèi),狐是原始圖騰的形象,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征兆,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至尊至善的靈獸瑞獸,在正統(tǒng)典籍文獻中多得贊頌。作為淄博地域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瑞狐文化成為地方政府宣傳和關注的重心,形成一套新的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模式。
[關鍵詞]文化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資源;狐文化;吉祥物
[中圖分類號]K87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1)02-0183-6
狐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伴隨著悠久的民間信仰,不同時期的狐文化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社會意蘊。
一、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中狐的靈獸形象
狐意象起源于人們對環(huán)境的認知。狐是人們最早接觸到的自然動物之一。據(jù)《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贏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边@是周人蠟祭中樂之“六變”,每“變”必致于一組自然對象。依鄭注,毛物指的是貂、狐、貉。
(一)先秦時期狐圖騰崇拜
以動物為祥瑞,可以追溯到古代“萬物有靈”的觀念,“在認識上,遠古人把動、植物都看作有靈的東西”,而“在我國漢族地區(qū)廣泛迷信狐與黃鼬的做法以及許多靈禽異獸的神奇故事,都是這種原始信仰的遺留和轉(zhuǎn)化”。狐是初民自然崇拜的對象之一?!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黃帝“教熊、羆、貔、貅、猖、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這六種動物就是六個氏族的圖騰,其中的貔,據(jù)《爾雅》解釋,為“白狐”。上古神話中禹在涂山遇狐娶涂山女的傳說,說明狐在當時是一種預示婚姻的神獸,也是作為部落的圖騰,受到先民的崇拜。
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許多帶有“狐”字的姓名和地名,前者如狐射姑、狐偃、狐突、狐毛、狐丘林、狐不諧等,后者如狐人、狐父、狐奴、狐歧、狐廚、狐蘇、狐駘等。這些早期的姓名和地名大抵與狐圖騰有關,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圖騰崇拜的遺存。
關于“狐”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成書于西周時期的《易經(jīng)》,大凡狐的出現(xiàn)總是和祥瑞的征兆相關聯(lián)?!兑捉?jīng)》六十四卦中有兩卦出現(xiàn)“狐”意象,《未濟·卦辭》記載:“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其“彖”大意日:雖在險中,但剛柔相濟而適中,故終能亨通。故為吉卦?!督狻ぞ哦吩唬骸疤铽@三狐,得黃矢,貞吉?!边@應該是較早的獵狐記事,作為卜封吉兆被記載下來。說明當時人們觀念中狐是一種吉獸。
先秦時期,狐被儒家視為仁德的象征,“狐死首丘”的說法廣為流傳?!抖Y記·檀弓》載:“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碧拼追f達作疏日:“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焙畬⑺溃^必朝向出生的山丘,表達了不忘本、不忘故土的情懷。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將狐歸納為三種品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則丘首?!敝该骱绕涫蔷盼舶缀?,毛的顏色中和、頭小尾蓬預示多子、死則面朝故鄉(xiāng)等特征,所有這些都比較符合儒家崇尚中和美、孝、仁義不忘本等道德標準。狐所代表的利于家庭、利于族類、利于國家的一面被認可和贊許。
(二)兩漢時期狐的符命化
無論是一般的自然狐還是九尾白狐,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大都是帶來好運的吉獸。從漢代開始,這種一致的狐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九尾白狐作為原始狐圖騰的一種遺存,被漢代經(jīng)學家視為讖緯之言的載體,由吉獸升格為象征君德國運的瑞應之獸,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統(tǒng)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卻由吉獸下墜為“鬼所乘之”的妖獸,這是狐在民俗宗教系統(tǒng)中的定位。二者所傳達、承載的文化意義完全不同,涇渭分明。
先秦時期狐是瑞獸的觀念與漢代“天人感應”之說相結合,加之讖緯學說的流行,九尾白狐的地位大大提升,成為祥瑞征兆的主角,一般狐則不具備這種能力。如果天下太平,社會興盛,政治清明,就會出現(xiàn)九尾白狐。大量緯書中都有記載:《瑞應圖》曰:“九尾狐者,六合一同則見。文王時,東夷歸之?!币槐驹唬骸巴跽卟粌A于色,則至。”《河圖》曰:“白帝生,先致白狐。”《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訟平,南海輸以文狐?!薄洞呵镞\斗樞》曰:“機星得則狐九尾?!薄稘撎栋汀吩唬骸鞍缀?,國民利;不至,下驕恣。”《孝經(jīng)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狐九尾?!卑缀某霈F(xiàn),預示著賢君出世,盛世到來,是利國利民的好事。這并非個人吉兆,其呈祥作瑞是對帝王或國家命運而言。從這一意義上講,祥瑞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上天對君王賢德、政治清明的肯定和褒獎。一些典籍中對此也有附和:《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見?!薄豆沤褡ⅰ吩唬骸罢碌墼投辏缀盼惨娦哦??!薄段郝浴吩唬骸拔牡塾芏U,郡國奏九尾狐見于譙陳。”這些資料都是利用狐意象的祥瑞說進行比附,來為帝王統(tǒng)治的合理性或篡位登基尋找依據(jù)。
東漢史學家班固則把九尾狐和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相提并論,它們的出現(xiàn)常常是由于朝廷的德政感動天地神靈,是君王有道、太平祥瑞的征兆。《白虎通德論·封禪》曰:“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當盛也。”同時,也強調(diào)了九尾狐不忘本、不忘危,子孫繁衍、生生不息的象征意蘊。
在民眾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狐的形象也是祥瑞的表現(xiàn)方式。漢畫像是指兩漢時期刻畫在墓葬中的石壁、棺槨,以及地表碑、坊、石室上的畫像。狐的形象常出現(xiàn)在漢畫像中,有單尾和九尾之分,??梢姾c玉兔、蟾蜍、三足烏一起作為西王母身邊的侍者。更有甚者狐為神的使者腳踏祥云,如桑村鄉(xiāng)大郭村出土的兩幅有狐的畫像。嘉祥洪山畫像石上,九尾狐配上寶劍已正式成為神的使者。九尾狐存在的作用是供西王母傳喚,可以通陰陽,充當天地的中介和使者,九尾狐在此也具有神格的意義。
(三)魏晉唐宋時期狐昭示吉兇的神獸形象
記載北朝時拓跋氏魏國史實的《魏書》中有大量各地發(fā)現(xiàn)并向朝廷進獻九尾狐的記載,累計共有8個州27次獻狐,其中獻九尾狐7次?,F(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這么多的九尾狐,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這些史料主要記載于《靈征志》中,無論是否屬實,都足以證明當時朝廷和民間“狐為瑞”的觀念十分普遍?!端螘し鹬尽芬灿涊d曰:“白狐,王者仁智則至。”
三國時人管輅,“初應州召,與弟季儒共載,至武城西,自卦吉兇,語儒云:‘當在故城中見三貍,爾者乃顯。前到河西故城角,正見三貍共踞城側,兄弟并喜。正始九年舉秀才”。管輅見到的貍,即是狐的形象,是獲得征辟的好兆頭?!皷|晉時人夏侯藻,”母病困,將詣智卜。忽有一狐,當門向之嗥叫。藻大愕懼,遂馳詣智。智日:‘其禍甚急,君速歸!在狐嗥處拊心啼哭,令家人驚怪,大
小畢出。一人不出,啼哭勿休。然其禍僅可免也。藻還,如其言,母亦扶病而出。家人既集,堂屋五間,拉然而崩?!焙谙暮钤彘T前聒噪,預示房屋即將倒塌,而夏侯藻的做法,救活—了全家老少的性命。這一時期,狐在人們的印象中,是擁有靈異的神通,“能知千里外事”,能預知吉兇。說明魏晉時仍有狐出現(xiàn)主吉祥、通靈異的說法。
唐宋時期的正史典籍對狐形象也有所記載:《舊唐書·五行志》:“大歷二年三月,河中獻玄狐?!焙鳛橄槿鸬恼髡滓琅f被進獻給朝廷?!端问贰の逍兄尽罚骸靶推吣昵铮泻婶拊乐比虢?,據(jù)御榻而坐。詔毀狐王廟。”兩年后,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至金國?!督鹗贰の逍兄尽罚骸?元光)二年之中……吏部及宮中有狐、狼、鬼夜啼于輦路……十二月,宣帝崩。”狐的啼叫預告著帝王生命的終止。
唐代傳奇小說集《宣室志》記載:“唐李林甫方居相位,嘗退朝,坐于堂之前軒。見一玄狐,其質(zhì)甚大,若牛馬,而毛色黯黑有光,自堂中出,馳至庭,顧望左右。林甫命弧矢,將射之,未及,已亡見矣。自是凡數(shù)日,每晝坐,輒有一玄狐出焉。其歲林甫籍沒。”玄狐在奸相李林甫家頻繁出現(xiàn),預示著李林甫厄運的到來。《宣室志》還記載日:“唐丞相李揆,乾元初,為中書舍人。嘗一日退朝歸,見一白狐在庭中搗練石上,命侍童逐之,已亡見矣。時有客于揆門者,因話其事,客日:‘此祥符也,某敢賀。至明日,果選禮部侍郎。”從以上典籍記載可以看出,狐是靈獸瑞獸,其出現(xiàn)可以昭示吉兇的觀念在唐宋繼續(xù)存在。
(四)明清時期的狐仙崇拜
或許是北宋宣和七年時狐據(jù)御榻而坐,引起了統(tǒng)治者的忌諱或惱怒,擔心有人會附會狐兆謀位篡權,取而代之。明清史書中依然載有蛇妖龍瑞等各種災祥異兆,卻再也少有狐的蹤影,看來帝王本人是不大相信狐的吉兆了。但全體民眾又敬又怕的狐仙信仰卻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一方面從宮廷到州府縣衙,再到民間百姓,普遍供奉狐仙,士農(nóng)工商乃至妓院戲班,各行各業(yè)都祭祀狐仙;另一方面,民間口頭流傳、文人收集整理,數(shù)以千計的狐仙故事井噴涌現(xiàn),敬狐講狐驅(qū)狐之聲隨處可聞。
這一時期,狐在人們心目中的“仙”的色彩加重了。狐本身發(fā)生了本質(zhì)性的變化,通過采精練氣,拜日月星斗,可以修煉成仙,不僅擁有人形,還有人的思想、理想、情感和性格,更重要的是擁有法術,成了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保護神,或是無惡不作、肆無忌憚的淫棍惡魔。狐仙可以知生死卜吉兇,可以驅(qū)災療病呼風喚雨,可以在各方面給人以幫助和庇佑。狐給人的禍福比任何神靈都直接,都現(xiàn)實。
涉及到狐的文學作品,不再單純是街談巷議、耳聞目睹的狐仙傳聞記錄,大部分作者為了表達某種觀念而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附有倫理道德的說教,借狐故事有意做小說。通俗文學大多借狐來宣傳“女人為淫禍之源”的觀念。如《封神演義》中,“金毛粉面九尾狐”化作美貌的蘇妲己。迷亂商紂王,使之國破家亡。該小說對后世影響極大,以致人們對九尾狐不再懷有好感,更不會把九尾狐的出現(xiàn)和盛世聯(lián)系在一起。
可見,從先秦直至唐宋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之內(nèi),狐原型是中華民族原始圖騰崇拜的代表形象,是至尊至善的瑞獸,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征兆,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典籍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多得贊頌。雖則兩漢之后因種種原因狐逐漸被妖化,但朝野民間對狐崇拜,仍然被看作靈異、瑞祥之物。這些都可以說是狐圖騰原始信仰的遺留和轉(zhuǎn)化,狐的祥瑞意象在歷史中長期存在。
二、山東地區(qū)尤其是古齊地的狐文化資源
從地域分布上來說,狐文化在山東的資源也很豐富。最早關于九尾狐傳說的記載見于《山海經(jīng)》一書。所謂的九尾狐,實際是指由九個氏族組成的狐圖騰集團。《山海經(jīng)》三次提到九尾狐,《南山經(jīng)》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薄逗M鈻|經(jīng)》記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薄洞蠡臇|經(jīng)》記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庇嘘P九尾狐的記載都提到青丘,或稱青丘之山,或稱青丘之國,指的是同一地域,所涉空間多是東夷故地,在東海文化區(qū)范圍內(nèi),即原始時期東夷人居住的地方。對于《大荒東經(jīng)》九尾狐的記載,晉代郭璞注云:“太平則出而為瑞也。”并有《贊》曰:“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作瑞于周,以標靈符?!笨梢娋盼埠鍪翘较槿鸬木跋?。
除記載九尾狐外,《山海經(jīng)》一書對于其他有關狐類的傳說也收錄在內(nèi),比較集中地記載在《東山經(jīng)》篇章中?!肮⑸健蝎F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殊孺。”“姑逢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撇。”“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币陨纤腥幍攸c,均在空桑和嶧皋之山以南??丈V卦诮裆綎|曲阜,峰山在今山東鄒縣東南,照此推算,《山海經(jīng)》記載的狐類傳說盛行的區(qū)域,大約在山東微山湖至江蘇徐州一帶。先秦有關狐類的傳說主要產(chǎn)生于山東、江蘇的沿海地區(qū),這里是太嗥伏羲氏的發(fā)祥地,是狐圖騰集團活動的地方。
淄博古屬齊地,春秋時期齊地歌謠《詩經(jīng)·齊風·南山》對“狐”也有記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shù)烙咽?,齊子由歸。既日歸止,曷又懷止?……”對這首歌謠的解說,學術界大致有兩種觀點:諷刺齊襄公淫亂說和意中人他嫁說,這主要是受到鄭箋和毛序的影響。后代經(jīng)學家往往按照自己所處時代的狐形象內(nèi)涵去推逆先秦作者的看法,從而出現(xiàn)牽強附會的解釋。實際上,這是一首反映當時婚姻制度的歌謠,狐在《齊風》里是男性配偶的象征,也是國君或貴族的象征,“雄狐綏綏”是以雄狐在路上走來走去追求配偶來興起婚姻,“南山”上的“雄狐”兼有“男性配偶”和“國君”雙重內(nèi)涵。狐在那時人們的觀念中地位比較高貴。
戰(zhàn)國時有以“狐”為姓的齊國人狐咺,《呂氏春秋·貴直》作狐援,《古今人表》作狐爰。《戰(zhàn)國策·齊六》載:“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議閔王,新之檀衢,百姓不附?!焙鼏I作為諍臣,直言勸諫齊閔王被拒,引來殺身之禍?!秴问洗呵铩穭t詳細記載了狐援勸諫齊愍王的言辭:“殷之鼎陳于周之廷,其社蓋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國之音不得至于廟,亡國之社不得見于天,亡國之器陳于廷,所以為戒。王必勉之,其無使齊之大呂陳之廷,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屏,無使齊音充人之游?!饼R愍王沒有接受諫言,狐援出而哭國三日,并因哭國罪被處以新刑。行刑官本來要放一條生路,但他拒絕了。狐援身上體現(xiàn)了為國為民不惜獻身的精誠氣概,他的事跡和精神為后人傳誦。
山東是我國漢畫像石三大分布地區(qū)之一,是具有代表性、影響力、保存出土漢畫像石最多的地區(qū)之一。據(jù)《山東漢畫像石選集》的收錄情況,500多幅畫像石拓片、照片中,出現(xiàn)狐的畫面17幅,其中滕縣9幅。狐駘,地名,春秋時屬邾地,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二十里。而九尾狐形象的漢畫像石,分布于今嘉祥、鄒城、滕州、微山等地,其中以
嘉祥最多。
到了清代,淄博籍志怪小說家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把狐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和國際國內(nèi)影響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聊齋志異》俗稱《鬼狐傳》,在近500篇作品中,專門寫狐或涉及到狐的就有86篇。《聊齋志異》刻畫了眾多狐形象,構成了,一個有聲有色、紛繁復雜的狐社會,這個社會中有姓氏籍貫、住宅成員、門第等級、婚姻家庭、教育禮制、經(jīng)濟財產(chǎn)、突出性格等等,他們在演繹著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在這些狐故事當中,寫得最多也最動人的當數(shù)那些“多具人情,和易可親”的狐女,她們大多個性鮮明,人情味十足,給人以特殊的美感。這與此前和同時代有關作品中那些淫欲魅人的狐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三、淄博一地“狐”吉祥物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狐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東尤其淄博一地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先秦至唐宋時期,在正統(tǒng)史籍記載中,九尾狐、白狐的出現(xiàn)一直被視為國家祥瑞的征兆。魏晉之后,由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滲透,加及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古代文學中志怪小說、傳奇小說、筆記小說、通俗小說等塑造的狐形象多具有精性和妖性。尤其是清代小說的大量出現(xiàn),有很多涉及到狐的內(nèi)容,狐多被視為淫獸、媚獸,以“妖”的形象危害于人。狐精這一品格的定位,最終也累及長期保持神圣性、身份尊貴的九尾狐,它在小說家的筆下逐漸從符命瑞獸墮落為無與倫比的淫媚妖獸,與至淫至媚的妖妃妲己合而為一,留給后人“紅顏禍水”的罵名。這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狐早先所帶有的圖騰、瑞獸、吉獸形象,是對狐整體形象的一種誤解。
作為狐文化演繹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淄博為適應新的經(jīng)濟形勢發(fā)展需要,啊應山東省委提出的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省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實現(xiàn)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大力挖掘和利用本地豐厚的狐文化資源,形成全新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模式。這主要體現(xiàn)在吉祥物形象的宣傳和塑造上。
淄博陶瓷生產(chǎn)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大的陶瓷科研基地之一。2002年,第二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盛大舉辦,名叫“陶陶”的小狐貍形象成為吉祥物。而自2003年以后的淄博歷屆陶博會,大都以名為“迎迎”的小狐貍形象作為吉祥物。這些吉祥物都是以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狐為原型,用擬人手法,經(jīng)過抽象的夸張、變化、提煉,成為人們喜愛的形象。
淄博體育文化事業(yè)中也可覓得狐形象的蹤跡。2009年淄博市舉辦第十五屆運動會,吉祥物“贏贏”造型可愛,活潑動感,色彩具有沖擊力,展現(xiàn)出體育獨特的魅力和活力,也是借助蒲松齡筆下的美狐設計而成的,體現(xiàn)了淄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淄博的文化內(nèi)涵。而日前揭曉的山東省第二十二屆運動會吉祥物瑞狐“伶伶”、“俐俐”,又一次把人們關注的視線集中到狐文化的演變和影響上來。據(jù)設計者介紹,這屑全運會吉祥物名為“瑞狐”,是基于“盛世瑞狐”的核心理念。第二十二屆省運會的舉辦地在淄博,執(zhí)委會在征集吉祥物的時候明確指定要使用小狐貍的形象。瑞狐“伶伶”、“俐俐”的面世,可看作淄博在新形勢下對狐文化這種傳統(tǒng)資源的重新利用,也是對歷史上狐形象宣傳和塑造的一次“撥亂反正”。
吉祥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產(chǎn)品設計,它所依據(jù)的是市場定位和受眾人群的消費需求。吉祥物的設計應該時尚,反映時代,反映生活,引領生活潮流。會議主辦方淄博市政府,再次利用舉辦省運會的大好機遇,宣揚在本地有重要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基礎的狐文化。吉祥物瑞狐突出了“彰顯齊魯文化,突出淄博特色”的要求,充分體現(xiàn)了淄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為全運賽會精神的象征和延伸。這印證了淄博地方政府利用傳統(tǒng)狐文化資源發(fā)展本地經(jīng)濟的決心和信心,也給我國瑞狐文化的再次興起提供了良好機遇。
(責任編輯翟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