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順
所謂京西山梆子,就是流行于北京西山腹地靈山、百花山、棋盤山下的一種民戲。
新中國成立前梆子戲有許多叫法,如河北梆子、京梆子、笛棒子、衛(wèi)梆子等。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河北梆子。
京西山梆子雖與河北梆子同屬一個劇種,但它別具一格,是河北梆子劇種中特殊的地方流派,并于2007年10月被列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舊時京西山梆子大體分為三支,是由不同渠道傳入的。一支由山西傳入。清嘉慶年間,一家名叫雙合班的梆子戲班,輾轉(zhuǎn)由山西來到河北省諸州縣及京西地區(qū)。他們原來主唱山西梆子,自來到河北一帶,唱腔漸漸與河北梆子融合,既有山西梆子高亢激越、清新委婉的風(fēng)格,又吸納了河北梆子凄涼悲壯、哀怨酸楚的特點,并保留了河北梆子的特技和武功等。一支由來齋堂做生意的河北商人傳入。這些商人口傳身教給當(dāng)?shù)厝?,使?dāng)?shù)厝藢W(xué)會了梆子戲。其最為著名的是西齋堂村的一個戲班,創(chuàng)建于道光年間,曾由史班主帶領(lǐng)到八寶山演出,一連唱了40天,大受歡迎,受到皇封,稱為“京都六合班”。此后,他們經(jīng)常到附近州縣去演出,前后興盛了幾十年,光戲箱就有三四十個。另一支由房山傳入。清道光年間,齋堂川張家村的張德蘭、張德慶兄弟倆,從房山的大安山學(xué)成,然后在村里成立了戲班,后傳至柏峪、靈水等村。同是清道光年間,一個叫麻來喜的房山人來到楊家村教梆子戲,民國初年村里成立了近乎專業(yè)的戲班,名“喜順合班”。一次到八寶山演出時,京劇名人梅蘭芳、楊小樓都去了,楊小樓看中了扮演周瑜的演員楊文福,欲收其為弟子,但因楊文福家人執(zhí)意不允而作罷。
京西山梆子鼎盛時期,村村有戲班,家家懂戲文,每個人都能唱幾段。上至婦嫗老叟,下至童孺孩娃,幾乎人人會唱。丈夫回家叫門也用戲中的道白:“娘子,開門來!”回答是:“來了!官人,請!”
京西山梆子沒有劇本,演員的角色確定后,由熟背戲詞兒的戲師,手持一對棗木梆子邊打邊教。先清唱后配樂唱,然后按出場順序分別加入道白動作;練熟后就拉戲,完全按演出的要求素排,先不著戲裝也不化妝,進一步由戲師糾正唱腔、道白、動作不準(zhǔn)確之處。素排后進入彩排,與正式演出一模一樣,化妝,穿行頭,戴髯口,配音樂,道具文武場全上。
早年戲班無論在村中唱戲還是出村演出,費用全由村民按貧富分?jǐn)?。一些富戶為支持村戲,賣了土地來置行頭、道具。特別是楊家村,村東的土地幾乎都賣給了呂家村,以至于有了“楊家村唱戲,呂家村買地”的說法。
凡較大的村幾乎都有戲臺,沒有戲臺的村在唱戲時借地就勢搭戲臺,用木板、荊笆、苫布等物為材料,村民義務(wù)搭建。有的村借村中大廟為戲臺,拆去四扇門,用大幕遮蔽佛身,留出上場門、下場門,就是一個極好的戲臺?,F(xiàn)如今保存下來的戲臺不多了,大致只有沿河城戲臺、東齋堂戲臺、馬蘭戲臺等。
京西山棒子的劇目有百余種,反映各個時代的歷史故事。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渭水河》、《將相和》、《蕭何月下追韓信》、《打金磚》、《祁連山》等等,光《祁連山》一戲就需三四天才能唱完。
戲詞中使用京腔京韻是京西山梆子的一大特點,就像影視作品用方言表現(xiàn)人物一樣。如:“人老貓腰把頭低,樹老焦梢葉兒稀?!边@里“貓腰”、“焦梢”都是齋堂話。
京西山梆子后來逐漸式微,目前,只有齋堂等為數(shù)不多的村子還有人唱。他們唱的主要劇目有:《打金枝》、《罵殿》、《牧羊圈》、《大保國》、《打魚殺家》、《坐宮》等。西齋堂村演員林秀山,前些年曾在門頭溝文化局禮堂上演過《坐宮》一戲,他說:“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世代傳唱的‘土戲?!?/p>
(作者:門頭溝民俗學(xué)會副會長)責(zé)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