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韻
西夏瓷器的民族藝術特色
文/金韻
所謂“西夏瓷器”,是指西夏王朝時期,在西夏王國地域內燒制的、供西夏王國人使用的瓷質器物。西夏境內因缺少金屬礦藏,盡管冶金制造業(yè)高度發(fā)達,少量金屬只能提供皇室之需,打造戰(zhàn)爭用具、農具以及錢幣之用,社會所需的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則只能以瓷器替代。西夏初期所用的瓷器主要靠宋夏貿易換取,不能滿足社會各方面的大量需求。隨著西夏經濟的發(fā)展和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西夏中后期開始建起了瓷器生產基地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據調查,西夏王國燒制瓷器的窯址,主要集中在今寧夏銀川賀蘭山東麓及靈武縣一帶,甘肅武威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也有發(fā)現。1983年至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寧夏靈武磁窯堡窯址進行了調查與發(fā)掘,出土了大量西夏王國時期的瓷器。靈武磁窯堡窯址出土的西夏瓷器,不僅代表了西夏瓷器的最高燒制水平,而且證明了西夏瓷器的設計制作,并不是對同時期中原瓷器的簡單模仿,而是以社會的需求和民族的文化為主體的本土的產品。
白釉剔刻花斂口瓶(寧夏靈武窯出土,寧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白釉高足碗(寧夏靈武窯出土,寧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西夏瓷器,種類繁多,造型多樣,凡是日常生活用具中能用瓷生產的均有制品,包括生活器皿、文房器具、娛樂用品、宗教用具、建筑用材、雕塑藝術品等。常見器物有碗、盤、盆、壺、瓶、罐、缽和釜等。其中碗的造型可分為斜壁碗、曲腹碗、六棱碗、折沿碗和高足碗等;瓶可分為梅瓶、經瓶、玉壺春瓶、小口瓶、小口雙系瓶和花口長頸鼓腹瓶等。由此可見西夏瓷器的普及性和實用性,其中以扁壺等,獨具特色。
扁壺是西夏瓷器中最典型的器物,為西夏境外其他燒瓷窯口所不見。扁壺的形體很大,氣勢磅礴。多為小口、短頸、扁圓腹,腹部中央的一面或兩面有圈足,而不是在與壺口相對應的下部,背面的或起放置平穩(wěn)的作用,正面的或有對稱和固定作用。壺體兩側置有可穿繩的雙系或四系,適合背負于身或附于馬背,出游狩獵放牧時攜帶簡便安全實用,反映了西夏人的生存特點。扁壺的生產數量很大,適合于游牧民族使用,是黨項民族的特有產品。壺體如由兩個淺腹圓盤對扣而成,接縫處則多以附加堆紋進行彌合。不便以陶輪制作,不能以模范制作,只能手工制作,或三者的結合。造型設計合理,制作技藝高超。其三維難度的掌握,器型對稱的精確度,都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成熟的經驗,由此也體現了黨項人的聰明才智。
西夏瓷器的釉色,以褐黑釉、白釉為主,也有少量青釉、紫釉、茶葉末釉及姜黃釉,其中白釉瓷器的質量普遍較高,或與西夏人崇尚白色有關。
西夏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刻釉、剔刻釉、刻化妝土、剔刻化妝土,還有刻花、印花、點彩和鏤空等??逃?、刻化妝土是在施好單色釉或化妝土的胎體上,待其稍干后,刻劃出花紋來,露出的胎色、化妝土色與釉色形成色差,起到裝飾作用,類似于陰刻。剔刻釉、剔刻化妝土技法,與北宋初期的磁州窯相同,但表現手法頗有獨特創(chuàng)意。剔刻釉是在施好釉的胎體上,根據設計好的花紋,剔、刻掉花紋以外的釉面,露出胎質,形成紋飾。釉色與胎色的對比鮮明,紋飾的藝術效果很強。剔刻化妝土是在掛好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按照設計要求劃出花紋,再剔、刻掉花紋以外的化妝土,施加透明釉,入窯燒成后器物的深色地上呈現出白色花紋,裝飾效果極佳,樸素美麗。
西夏瓷器的裝飾形式,開光是最具特色的一種,也最能表現剔、刻技法的效果。開光全部采用剔刻技法,即開光內剔掉花紋以外的地,露出胎色;開光外劃滿斜道紋或水波紋,以突出開光內花紋的淺浮雕感。開光構圖裝飾,形成了釉色和胎地的鮮明對比,不僅紋飾純樸雅致,而且藝術效果強烈,也巧妙地處理了紋飾局部與器形整體的關系。裝飾上大量使用開光構圖,模仿自中原的磁州窯系。
西夏瓷器的紋飾題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植物紋、動物紋、圖案紋及反映民間生活習俗的紋飾。
植物紋有牡丹、蓮花、菊花、海棠花、寶相花、石榴花等。以牡丹花紋為最多,從花瓣看,有復瓣牡丹,也有單瓣牡丹;從枝葉看,有串枝牡丹,也有纏枝牡丹,更有折枝牡丹。牡丹花朵飽滿,線條流暢自然,左右兩側由對稱花葉襯托,表現手法寫實性強,更顯形態(tài)逼真。折枝牡丹花最多,多用于扁壺、經瓶和深腹罐上。少量蓮花紋、菊瓣紋、石榴紋多用于經瓶或滴水上。動物紋有魚、兔、鹿和海東青等,以魚紋為多。其中鹿銜牡丹或蓮花很有情趣。鹿為瑞獸,“鹿”“祿”同音,蓮花牡丹象征吉祥富貴,鹿銜花紋象征吉祥富貴,流行于唐宋金時期。西夏的鹿身多為左向,昂首向右回轉,口中吐出牡丹或蓮花枝,旁有卷葉。西夏人將鹿與蓮花、牡丹巧妙結為一體,在表達美好愿望的同時也展現了黨項人粗獷的胸懷和奔放的感情。雕塑品中以駱駝為最多,還有少量的馬、狗、羊、獅、虎、豹、豬以及佛教神獸等。以圖案紋作為主體紋飾的較少,如梅花點紋等;作為底紋的有水波渦紋和弧線紋等;作為帶狀裝飾的多為纏枝花葉紋、幾何紋、二方連續(xù)次之,少量為波浪紋與水波紋。反映民間生活習俗的題材,民族性特征十分鮮明。
西夏(1038-1227)是一個以黨項羌族人為主體的多民族王朝,境內居住著文化先進的漢族、篤信佛教的吐蕃、善牧善商的回鶻,還有契丹、女真等民族。各民族不僅有各自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也有各自的經濟形態(tài)和傳統(tǒng)習俗。黨項羌族人建立了大夏國后,對外則形成了與宋、遼、金的對峙局面;對內加強了與境內各民族的聯(lián)合與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夏社會。
民族構成的復雜性和經濟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西夏文化具有多源性的特點。黨項羌族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也開創(chuàng)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一方面秉承著中原漢民族的文化,一方面積極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豐富和發(fā)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黨項羌族文化為主體,融合了漢族、吐蕃、回鶻等民族文化為特色的西夏文化,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創(chuàng)新性強的特點。
西夏瓷器不僅表現出了濃烈的民族性,而且也反映了突出的創(chuàng)造性,是維系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西夏瓷器不僅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地區(qū)特色,而且吸收了周邊地區(qū)多種民族的文化因素,整體風格上的表現似乎較為復雜,或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西夏王國的社會生活習俗、文化宗教信仰,是研究西夏王國歷史和物質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p>
黑釉剔刻牡丹紋瓶(寧夏寧武窯出土,寧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褐釉駱駝(寧夏靈武窯堡窯出土,寧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