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從古代科舉到當今高考
劉海峰
專家檔案:
劉海峰,現(xiàn)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理論、考試制度與科舉學。
1977年,中國內(nèi)地正式恢復了高考制度,迄今為止,已經(jīng)有將近30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考制度的各種利弊得失都在逐漸地顯露出來,所以現(xiàn)在甚至有人主張,要像一百年前廢除科舉制度那樣來廢除高考制度。那么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它面臨的問題到底有哪些?和科舉制度進行比較,它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都有什么?如果把兩者進行對照,我們是不是能夠從當中找到一些改革的良方?
科舉是一個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古代的考試制度,但是在科舉逝去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我們許多人仍然對科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連鄉(xiāng)間不識字的老太太,對科舉都有某種程度的了解。比如說古時候哪個本村或者臨近的村莊,誰考上了進士,或者說考上了秀才,以及民間口耳相傳的戲曲、故事、謠諺等等都涉及科舉。因為科舉是中國古代人文活動的首要內(nèi)容,在當時的社會中,影響無所不在??婆e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教育、文學,包括文化、社會心理和民間習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高考是我們今天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到6、7月份的時候更是一個焦點問題,它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社會上的許多人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所以從古代的“高考”——科舉到今天的高考都是影響重大的考試制度。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有某些相通的地方。
科舉類同于高考,有幾個方面能看出來,兩者是非常相似的。一,兩者都是競爭性的選拔考試,它不是一種水平考試,因為考生總是超過要錄取的人數(shù),那么一旦是選拔性的競爭,用考試是相對最為公平的一種手段或者途徑。兩者的本質(zhì)都是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取,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的依據(jù),不管平時的表現(xiàn)怎么樣,不管平時的學習成績怎么樣,只看你考場上發(fā)揮出來的水平,把分數(shù)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jù),甚至是唯一的依據(jù),這一點兩者是相同的。
還有,科舉和高考都是由國家、由政府來舉辦,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也有相當?shù)臋嗤?。另外,高考和科舉有很多方法、方面的相似之處。比如說現(xiàn)代高考所采用的報名、編號、閉卷、密封、監(jiān)考、回避、入圍,以及評分、復查等辦法,在科舉時代都出現(xiàn)過,這些方法可以說是科舉制對現(xiàn)代考試的影響,當然這些方法不僅僅被高考所延用,其他考試也都在采用這些方式、方法。另外,現(xiàn)代中國高考的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在一定意義上和科舉有文化淵源關系,雖然高考制度的建立者,比如說1952年設定準備推行統(tǒng)一高考制度的人,他不一定是有意識地一定要借鑒科舉來建立中國的統(tǒng)一高考制度,但是他畢竟是中國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生長起來的人,因此他的文化基因里面含有傳統(tǒng)文化的因子,有考試文化的因子,這樣他不管是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必定會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因此科舉對現(xiàn)代高考的建立,應該說是有一定的文化淵源關系。
古代的科舉和現(xiàn)代的高考有很多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下面我舉三個方面的例子。
一個是關于考試利弊、存廢之爭。就是要不要考試,考試有什么利、什么弊?,F(xiàn)在高考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負面的因素,應試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確實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很多人都抨擊高考制度,認為必須徹底改革高考制度,因為現(xiàn)今的高考對我們的教育,尤其是高中,包括中小學的教育造成相當大的負面的影響,因此有不少人提出應該徹底改革,甚至說要廢止高考制度。這種情況實際上在科舉時代也出現(xiàn)過。
科舉是從隋煬帝大業(yè)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建立的,廢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905年9月2日,整整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這1300年之間也有起伏,概括起來,至少有六次科舉存廢之爭。
1.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禮部侍郎楊綰提出改科舉為察舉孝廉,以避免應試弊端。爭論結果:未廢;
2.唐文宗至唐武宗時期(827—846年),宰相李德裕、鄭覃先后反對科舉制度,未廢;
3.北宋中葉(1069年前后),朝中眾臣卷入科舉改革存廢之爭,其中包括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未廢;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蔡京當權,興學校罷科舉,眾多官宦子弟因此進入仕途。停五科之后不得不恢復;
4.元惠宗元統(tǒng)三年(1335年),由于政治斗爭和民族矛盾,蒙古族官員徹爾特穆爾提出廢除科舉,廢止了兩科;
5.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認為科舉選拔人才沒有行政能力,改科舉為薦舉,但弊端更甚。十年后重新恢復;
6.清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針對八股考試弊端提出廢除科舉,未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湖總督張之洞等上奏《請廢科舉折》,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終結。
從這六次的科舉存廢之爭來看,就是由于科舉與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以及地區(qū)利益集團的關系太為密切,所以要具體實施時,都是牽動了高層領導,最后都是最高領導拍板,高考實際上也是這樣。1966年廢除高考是毛澤東決策的,到1977年恢復高考是鄧小平主政以后做出的英明決斷。所以對這種影響重大的考試制度,如果要廢或者是恢復,都是一個非常重大而深遠的舉動,要牽涉到最高層。所以利弊存廢之爭,對我們現(xiàn)在高考的改革,跟認識高考制度,有特別的借鑒意義。
上:古代會試的考場,最早始于唐朝。下:宋代科舉考試。
左:天一閣館藏的較早的科舉文獻。右:明代狀元趙秉忠。
第二個方面是關于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之爭。科舉制度剛實行的幾百年內(nèi),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當時人們不大關注區(qū)域公平問題。從唐五代時期到北宋中葉,特別是在唐代,考上的絕大部分是中原人,因為當時南方還沒有充分開發(fā)起來,文化教育也相對比較落后。到北宋中葉,由于經(jīng)濟重心已經(jīng)移到南方,文化發(fā)達程度,南邊比北邊強得多,因為北方經(jīng)過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以后,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整個教育程度不如南方,考上的大部分是南方人。司馬光在宋英宗時期(1066年)首先發(fā)難,他認為不能完全看考試成績。他提出一個定額取仕的辦法,就是說不管你哪一個州,哪一個地方的人,比如說每十五個人錄取一名,按考生比例來,而不是按成績來。司馬光是山西人。而南方出生的,就是江西考上的進士后當了大官的歐陽修,他認為,既然是考試,就是應該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哪里來的,既然是要考試,當然依水平來錄取,而不能說你那個地方水平差,只是你那邊報考的人多就應該多錄取,這是第一次關于區(qū)域公平和考試公平的爭論。不過在北宋的時候,并沒有一個結論,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下來,到明代還是這樣的,考上的人多數(shù)還是南方人。
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397年會試的時候,當時主考官是一個南方人,叫劉三吾,還有其他的副考官,當時叫同考官的這些人一起參加主考。但是當時是密封糊名的,完全是一種不知道考生身份籍貫的評卷,評出來以后,錄取的全是南方人,沒有一個北方人。事后北方的考生鬧事,認為考官偏袒南方的考生,因為考官是南方人。后來朱元璋覺得問題很嚴重,就叫其他考官來重新評判試卷。重新評判以后還是這些人,沒作弊,南方考生就是水平高。后來北方考生又鬧事。最后朱元璋殺了兩位考官,也處死了這個狀元,叫陳,福建人。接著重新再考,考后錄取的全是北方人,當時稱為“南北榜事件”。
這個事件出現(xiàn)以后,引起人們的反思,長期這樣下去行不行?但是這個南北榜事件發(fā)生以后,實際上不了了之。一直到明宣宗的時候,就是1427年的時候,才真正形成一種“南北卷制度”,就是把考卷全部標明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名字和籍貫看不到,但至少區(qū)分一個南北,而且在南北之間還劃出一個中卷,就是北方個南方省份以外,還有中間省份,比如長江流域,主要是四川,還包括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安徽的一部分,這個叫中卷。比例是南方的省份占55%,北方的占35%,中部、中卷占10%,合起來100%。這樣的定額,分區(qū)定額錄取,后來就基本上形成制度,雖然有一些反復,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可是這樣施行還是存在問題,同樣北方還有區(qū)別,同樣南方還有區(qū)別。中卷也分來分去,有的時候中卷還分成上中、下中。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出現(xiàn)南卷里面有一兩個省連續(xù)幾科沒有考上的人,所以到那時候正式建立叫分省定額錄取制度,就是分區(qū)錄取,越分越細,分到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12年,代之以分省定額錄取制度,這個就跟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分省定額錄取是非常像的。我們現(xiàn)在高考的分省定額錄取是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說非要這樣做不可,中國科舉史上逐漸演變的歷程說明:整個科舉發(fā)展是越到后來越從考試公平向區(qū)域公平發(fā)展。
左:科舉制度中的進士卷。右:清代狀元曹鴻勛殿試策。
第三,是關于考試科目與內(nèi)容的演變等等,在科舉時代跟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高考有很多問題,現(xiàn)在的試題讓一些文學家、一些大學中文系教授做都做不及格,說明語文高考非常偏狹,都是拼音、詞句、語法,非?,嵥?。所以有的人就提出,應該只考一篇作文,看他的寫作能力,看他的求異思維,看他的想象能力。但是這有很大問題,它也是一個兩難問題,在科舉時代就出現(xiàn)了。比如考作文也好,主觀試題的評分誤差非常大,不同的人看同樣一篇作文,見仁見智,可能這個人給他60分,那個人給他30分,甚至認為他偏離主題,只給他20分,這個在高考評卷實際中已經(jīng)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以前,后來定出了一些辦法,稍微好一點。在科舉時代也是這樣,剛開始用策論,就是考開放性的試題,很容易,很容易猜題,后來就發(fā)展成一種八股文。八股文在明代正式出現(xiàn)以后,它實際上是一種古代的標準化的作文考試文體,這個文體有利于考官公平地、客觀地評卷。它有一個比較剛性的指標,而且高水平的考官能夠一眼就看出輕重高下,這是很有利于控制主觀題的評分誤差的。但是因為八股文當時的命題范圍都局限在四書五經(jīng),即當時的教材里面,尤其在四書里面,題目還是有限的。特別是四書,比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些內(nèi)容。題目出了幾百年以后,這些考生都摸的滾瓜爛熟了。那么科舉畢竟是一種選拔制度,就像現(xiàn)在的高考,語文如果就是那些教材,大家都考90分,誰上北大?誰上一般的學校?那么就只好加大難度才能夠拉開區(qū)分度。因此,八股文的命題就從光明正大、純正典雅慢慢地走向偏難、瑣碎,包括怪題、偏題都出現(xiàn)了。就像現(xiàn)在的高考的語文試卷一樣,有一些很偏的題都出現(xiàn)了。這個是競爭性考試或者說選拔性考試必然會出現(xiàn)的情況,如果教材不變,命題范圍不能超綱,不能超本,那么就會出現(xiàn)這種命題趨難,考題逐漸走向偏、怪、碎這樣的情況,古今如出一轍。
當然高考也不完全等同于科舉,我們講高考有如科舉,只是類似,它還有很多根本的區(qū)別。首先,它選拔目的不同,科舉時代,參加科舉的目的是選拔官員,而高考是選拔大學新生。就是高考是純教育考試,而科舉主要還是一種文官考試,或者我們現(xiàn)在說的公務員考試,當然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考試性質(zhì)。除此以外,兩者的考試內(nèi)容當然有根本的差異。還有一個是報考條件不同。我們現(xiàn)在高考年齡放開以后,應該說是開放性很強,以前是規(guī)定25歲,科舉時代以前沒有年齡規(guī)定,可以考到七八十歲,甚至于102歲的人參加科舉考試,比如說我們這里也有七十歲的人參加高考,國外有七八十歲的人去讀大學,他不是一種功利的、現(xiàn)實的目的,科舉時代也類似。但是畢竟報考條件不同,在科舉時代還有規(guī)定,有一些限制,比如殘疾人不能報考,還有犯人不能報考,還有娼妓的子女,她從良以后也不能報考,因為她的兒子一旦考上,要光耀門楣,要把他的祖宗三代都給公布出來,那如果他的祖先是在當時認為是一種不好的職業(yè)的話,就很難堪了。還有其他比如說看犯人的獄卒,這些人的后代都不能參加考試。當然還有其他高考題型,考試的模式,評分辦法,閱卷手段,都是隨著時代在發(fā)展,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們講,高考并不等同于科舉,特別是考試目的、考試內(nèi)容不同,所以不能夠以廢科舉的事例引申到現(xiàn)在來講要廢高考。有的人認為說清末廢科舉是教育發(fā)展的一個突破口,我們現(xiàn)在就應該廢高考,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覺得這個不能簡單地比照。
上:清代科舉殿試場所。下: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圖為廣大群眾積極報名參加高考。
高考改革現(xiàn)在應該何去何從呢?應該怎么改,各種意見很多。應該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看,可能都有道理,可能每個人都是高考改革專家,但是他也可能看得并不一定很全面?,F(xiàn)在對高考的改革的議論,總的來講是新聞報道多,理論研究少,一般的議論多,深入的探討少。你若深入分析下去,高考里面是有很多的學問的,很多的兩難問題,因為高考是一個高利害、高風險的一個大規(guī)模的考試,其改革應該非常慎重,不然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我分析過,高考改革中至少有四對,后來又發(fā)展成八對的矛盾。這個八對的矛盾,除了剛才提到,比如說統(tǒng)一考試與選拔德才兼?zhèn)淙瞬诺拿?。實際上高考、科舉存廢之爭它就是這樣的。之所以很多人講廢科舉,就是說你只看考試成績,不看平時表現(xiàn),我們就講看德,我們現(xiàn)在還有講體,這樣的問題要怎么解決呢?在科舉時代就有這個爭論,現(xiàn)在也是一樣,它是一個兩難問題。你如果只看成績有弊端,但是如果要綜合考試,考察他在中學的表現(xiàn),他的平時成績,一個可能造假,第二個就是會走關系,這個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其他,我剛才提到的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是一個典型的兩難的問題。還有比如說剛才講的保持難度,就是保持一定的區(qū)分度和減輕學生負擔之間也是一對矛盾。你要減輕負擔嗎,但是你是選拔性考試,是一種競爭性的,大家都把自己的能量,自己的努力發(fā)揮到極致,發(fā)揮到極限,那么就加重負擔了。八股文和我剛才講的語文高考例子都是,這個試題難度是層層加碼。但是一方面你要減輕負擔,現(xiàn)在中小學生確實太累了,這個也是兩難的情況。
還有一些兩難問題,比如說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的矛盾。我再舉高考語文的命題作為例子。語文的命題,特別是作文命題是比較開放的,現(xiàn)在都是材料作文,讓你自己起題目。但是,應該說這種命題方式很有利于考生發(fā)揮求異思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猜題和套題,考生平時背好了一二十篇的范文,那么你出的這個題,考生很容易把它拐一個彎,自己提一個題目就把這些套上去。這幾年的一些省的命題出來以后評卷,說有些滿分作文,實際上很多是套題出來的。所以你要考測能力,但是和公平客觀會造成一定的矛盾。
還有一個,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的矛盾,我們希望高考能夠多樣化、多元化,但是過于多樣,過于多元,會和考試的簡便易行的原則造成一定的沖突。因為太多樣就沒有可比性,而且它具體操作起來非常煩瑣,這個我不詳細講。
鄧小平和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
第三,是擴大自主與公平選才的矛盾,我們高考的指導方針,前幾年一再提叫“三個有助于”,就是有助于高校選拔高質(zhì)量的人才,有助于中學推行素質(zhì)教育,克服應試教育弊端,還有一個要有助于高校擴大自主權。擴大自主權這個問題,再擴大,那就各個高校,各個大學自己命題好了。但是這個會和公平選才造成矛盾。各個學校自己命題,自己考試,很容易造成人情關系的介入,因為中國向來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關系和面子在我們社會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單獨命題,很難保證能夠教考分離,做到公平客觀。這點我想很容易理解。
第四,是考出特色與經(jīng)濟高效的矛盾。真正要考出特色,體現(xiàn)招生考試的多樣化,就應該施行各校單考,但是這和高考的經(jīng)濟高效原則會造成一定的矛盾。因為中學學的課程就是九科,如果一兩千所高校都自己來命題,實際上會造成很多的重復浪費。統(tǒng)一考試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也明顯地具有公平、客觀,具有可比性和經(jīng)濟高效率的優(yōu)點,所以這個考出特色和經(jīng)濟高效之間也會有矛盾,這個也是兩難。
我舉的這四個兩難問題,怎么解決這些矛盾呢?高考改革它的難度就難在這里,它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很多問題之所以叫兩難問題,就是說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或者說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只能相對合理地慢慢地調(diào)整。其他的兩難問題,實際上也是很難有一個完美的解決之道。
高考目前是我們中國的一項基本的教育考試制度,要怎么來解決呢?我曾經(jīng)提出一個方案,這個實際上有不少人也提出類似的,就是兩次考試模式,類似于美國和日本的這種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它都施行第一次共同試,就是等于統(tǒng)一高考,第二次考試,就各個學校根據(jù)自身的情況,多數(shù)學校舉行第二次面試,或者單獨命題。這樣,一方面有一個全國可比的公平客觀的尺度,還有就是能夠篩掉一批水平實在是達不到你要錄取的高校的條件的考生,減少考生的壓力。你如果自由報,完全是單獨考的話,會有太多考生,比如北大你要招四千人,可能會有二十萬的人要報北大,你怎么招架得了來這里面試,來這里參加單獨考試?所以有第一次共同試,第二次再來。但是這個,這種模式要有一定的條件。比如現(xiàn)在的統(tǒng)一高考,它至少有一個好處,很偏遠的地方,如新疆的某個地方,很遠,坐火車要幾天才到這里的,它也可以報北大,報清華,在云南的很偏遠一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可能報這個,如果你是要到這里來考,你還不一定能考上,現(xiàn)在有的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這個路費來讀呢,貧寒家庭的學生,你要叫他沒把握地來這里考,這是非常艱難的事情,要在經(jīng)濟和交通發(fā)展到更高程度的時候才可推行。當然,在一些發(fā)達的省市,尤其是一些直轄市是比較可能先行一步進行試點。
我覺得由于高考影響重大,我們對它的改革應該非常慎重,就像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你不能隨便翻來翻去,煎這個小魚,經(jīng)常翻來覆去,都煎碎掉了。所以治理一個大國,任何重大的決策出臺都應該比較慎重。高考也是這樣,如果改革不當,會影響一屆、甚至幾屆人的利益或者部分人的前途命運。所以我們的改革,也應該像“烹小鮮”一樣比較慎重,任何重大的改革推行都應該在小范圍的實驗的基礎上,確實具有可行性了才來推行??傊?,高考改革應該在全面研究和長遠規(guī)劃的基礎上漸進地推行,這樣才能使高考改革的震蕩減到最小,使考生能夠非常安心地來準備,對我們民族和國家選拔人才繼續(xù)起到積極的作用。
有人把高考比做“獨木橋”,如今看來“鋼絲繩”的比喻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