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郝 瑩 孫繼文
大漠軍魂
——記空軍某試訓基地副部隊長瞿勤
本刊記者 郝 瑩 孫繼文
專家簡介:
瞿勤,空軍某試訓基地副部隊長。1960年生于云南曲靖,1983年畢業(yè)于南京航空學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陀螺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yè),2005年獲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理論與技術專業(yè)在職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大型無人機及航空防空武器裝備的研制、試驗和管理工作,為我國無人機及新型導彈武器系統(tǒng)和飛機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空軍評為“空軍刻苦鉆研科技知識優(yōu)秀青年”,曾被聘為空軍級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作為空軍某試訓基地的副部隊長,瞿勤和駐守在祖國西部沙漠深處的每一位官兵一樣,對他們?yōu)⑾虑啻?、汗水和熱淚,甚至鮮血的這片不毛之地懷著一腔深沉的愛。
實際上,自上世紀50年代末成立至今,正是一代代官兵的艱苦奮斗和大膽創(chuàng)新,催生了一大批基地信息化建設急需的成果,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空防空武器裝備試驗和軍隊基地化訓練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實現(xiàn)了驚人的跨越式發(fā)展,更孕育出了“忠誠報國、自主創(chuàng)新、科學務實、艱苦奮斗”的基地精神,打開了基地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嶄新局面,為空軍乃至全軍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作為基地建設者的卓越代表,瞿勤吸引了我們關注的目光。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到基地的一群大學生意氣風發(fā),一心想著干事業(yè)。(后排左一:瞿勤)
瞿勤1960年生于云南曲靖,1983年畢業(yè)于南京航空學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陀螺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yè)。作為一個地道的南方人,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坐標與北方聯(lián)系起來,哪怕是首都北京他也只是心懷向往,更不用說大西北了。
有時候,人生就是那樣不可思議,大學畢業(yè)的瞿勤堅定地選擇了大西北,選擇了那個飛沙走石的戈壁基地。
“來招考的同志告訴我,到了那里可以搞無人機。而且,基地還經(jīng)常與南航開展合作?!北藭r彼刻,瞿勤的心里突然出現(xiàn)了這樣的聲音:“我可能真的要去那個地方了?!?/p>
事實證明,無人機研制工作的確對瞿勤產(chǎn)生了“致命”吸引力。他告訴我們,自己從小就對飛機感興趣,對無人駕駛飛機就更覺得好奇了。就業(yè)時他雖然深知大西北的艱苦,但是內心終究抵不過無人機的誘惑。
作為一個年輕人,他有干事情的熱情,然而他畢竟對那里的生活一無所知。當時的情感是高興?是困惑?還是其他什么?直到現(xiàn)在瞿勤也說不清楚。做決定的那個晚上,他自己在宿舍大哭了一場,釋放了心中積蓄已久的那種莫名的情感。
其實,當時的瞿勤絕不是毫無選擇,南昌、成都、云南均有多家單位有意向留他,可為了無人機之夢,他選擇了婉拒。
“大西北不是也生活著很多人嗎?為什么人家能行,我就不行?”瞿勤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帶著家人的叮囑走進了大西北。
此后的日子里,無論風沙如何肆虐,道路多么難走,無論飲食多不習慣,無論工作遇到多大挑戰(zhàn),他都沒有流過淚,更沒有過怨言。
“一旦做了決定,就要堅持下去,并且絕不后悔。”瞿勤這樣說。他心里最清楚,這是一支高科技的部隊,他離自己的藍天夢想更近了。
在飛行指揮現(xiàn)場,瞿勤(左一)正在認真工作,中間人物為我國無人機之父趙煦院士。
1983年,懷揣著無人機之夢,瞿勤走進了戈壁深處的基地。他的“師傅”們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畢業(yè)于知名大學的前輩們。
初到基地,他就在趙煦的帶領下參與了我國第一架實體型無人機的研改工作,并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放飛成功。
創(chuàng)新才有出路,瞿勤逐漸領悟到了武器裝備研制的訣竅。
1995年4月13日,又是一個讓瞿勤刻骨銘心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我國自行研制的首架超音速無人駕駛飛機在基地首飛成功。面對著藍天上自如飛翔的戰(zhàn)機,我國航空界的專家都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中國終于研制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音速無人飛機!那一刻,瞿勤和所有研究人員都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實際上,就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超音速飛機堪稱航空史上的珠穆朗瑪,西方許多發(fā)達國家都先后發(fā)起過沖鋒,但都失敗了。我國有實力的科研機構80年代后期也嘗試過,都沒有成功。所以,當我國決定研究超音速無人機的消息傳出時,西方航空界斷言:中國20年也搞不出超音速無人機!
亞音、跨音、超音及低平尾舵效影響、滑跑起飛及精準的邏輯等控制……一系列難題擺在眼前。而且,這一切技術指標都要在當時比較落后的模擬控制技術上實現(xiàn),業(yè)內人士都慨嘆他們這是自己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瞿勤跟隨著我國無人機之父趙煦院士一起反復討論,反復試驗,大膽實踐,謹慎求索,披星戴月地向技術難關發(fā)起了沖擊。
在戈壁灘生活過的人都清楚,瞿勤和無人機團隊面臨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zhàn),還有惡劣氣候的考驗。夏天,戈壁灘的機場高溫達到40多度,火辣辣的太陽常常把人曬的掉了皮;冬天,零下30多度的低溫下滴水成冰,想動手操作又談何容易?但是,每次有了新進展,他們都必須反復地滑行、校飛、檢測、排故,一干就是好幾個小時 … …更何況,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還要攻克諸多技術難點。
“最忙碌的時候,就是基地實驗室、南航仿真室兩頭跑那段時間?!宾那谌缡钦f。當時,由于基地不能做模擬仿真試驗,他們將戰(zhàn)場轉移到了南航。沒有星期天,沒有節(jié)假日,工作到夜里一兩點鐘是家常便飯,甚至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他們還堅守在崗位上。
梅花香自苦寒來。時間證明,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艱苦努力沒有白費。四年后,他們成功研制出超音速無人機,實現(xiàn)了其可靠性和先進性居于世界前列。這架飛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研制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新型航空武器的試驗檢測和部隊的實彈打靶訓練提供了嶄新手段。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步加快了武器裝備的現(xiàn)代化進程,重點之一是提升我軍的信息化作戰(zhàn)能力,以適應現(xiàn)在和未來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未來作戰(zhàn)環(huán)境將是基于信息高度綜合利用和有效傳遞、以網(wǎng)絡為中心的攻防兼?zhèn)涞淖鲬?zhàn)體系。由于無人機突出的使用特點,在未來信息化作戰(zhàn)中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我空軍啟動了某新型無人機的研制工作。
面對重大的研發(fā)任務,上級領導決定,重新調整無人機團隊的組織結構。這一次,敢于作為的瞿勤選擇了主動請纓?!耙皇菫榱烁玫赝瓿裳兄迫蝿眨以诩夹g、管理等方面都具備任職條件;二是我熱愛無人機研發(fā)事業(yè),必須適時地抓住機會大展拳腳?!宾那诤唵味拐\。
實際上,他的工作早已得到基地領導的認可與好評。這一次,他不但被任命為二站站長和某新型無人機項目的副總設計師,還兼任常務副總指揮。瞿勤再一次跟隨著趙煦院士開始了新一輪的科研攻堅之路。
在艱苦的磨礪中,日子悄然而過;在歲月流轉中,一種新型的飛機全新登場。
“我們這型飛機的研制成功引起了部隊作戰(zhàn)方式、模式和理念的變革。”瞿勤如是說。他們在國內首創(chuàng)了具有自主式飛行控制的武器模式,實現(xiàn)了飛行器控制和制導技術的飛躍,影響了后續(xù)的其他同類產(chǎn)品的研制;首創(chuàng)了航路規(guī)劃和任務管理模塊,首次實現(xiàn)了飛行器自動著落和返場。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這種新機型的研制成功還直接催生了一支專門使用該型無人機的部隊,切實地提升了空軍的戰(zhàn)斗力。
在武器裝備的研制中引入競爭機制,也是瞿勤和無人機團隊的首創(chuàng)?!耙环矫妫ㄟ^多家合作單位的競爭,提升了產(chǎn)品的質量、性能,在研制時間和價格控制上產(chǎn)生了很明顯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競爭機制的引入也從客觀上推動了行業(yè)內技術的普遍提高,帶動了技術的發(fā)展、科研人員水平的提升?!宾那谶@樣告訴記者。這種機制的引入是在上世紀90年代,并且是在武器裝備研制領域,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其效益和效果更是顯著的。
還有一件事稱得上功勛卓著,得到了相關工業(yè)部門的認可與好評,那就是在項目研制的過程中,他們統(tǒng)一了諸多領域的數(shù)據(jù)接口格式,實現(xiàn)了標準化設計、研制、生產(chǎn),為行業(yè)標準化和跨越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瞿勤說:“我是最趕潮的那一撥人!”這一次,他又趕了潮。
2006年,該項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瞿勤(右二)在仿真測試現(xiàn)場。
瞿勤對科學研究有著幾近偏執(zhí)的熱愛。然而,他卻在不斷的技術研發(fā)中那樣水到渠成地走上了領導崗位,這一點甚至連他自己都始料不及。
其實,研究工作最開始往往是一個人負責一部分工作,而當項目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僅僅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還需要把團隊內部以及項目相關的各個要素很好地協(xié)調起來,才能順利完成工作。正是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管理才能在瞿勤身上的量變發(fā)生了質的飛躍。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做科研管理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我熟悉其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容易提出一些適合實際的意見和建議?!宾那谌缡钦f。
實際上,多年工作的磨礪,使瞿勤在管理方面獲得了頗多的心得與感悟。還記得在某種特殊功能無人機首次試飛的前夕,瞿勤作為常務副總指揮為團隊設立了一百天倒計時。乍一看,這貌似是給團隊施壓,告訴大家試驗任務就在眼前,必須迎頭趕上。可是,深入交談中,筆者卻從瞿勤口中得知了另一新論:“這個倒計時,一方面是施壓,讓大家開始承受壓力,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卻是釋放壓力。我們不能讓大家在試飛的前一天晚上才一下子感覺到壓力的降臨。所以,這個倒計時的過程實際上是壓力一天天減少的過程?!笔聦嵶C明,瞿勤的這個設計非常漂亮,每一個參與試驗的人員都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建立起了信心,保持著高度的認真與謹慎,同時以輕松的心態(tài)迎接試飛的考驗,并且取得了首飛成功。
在科研過程中,不僅懂得武器裝備研發(fā)與試驗的規(guī)律,更懂得用人的規(guī)律。這一切都源于瞿勤對人才問題的獨到見解和認識。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基地組建開始,無人機團隊經(jīng)歷了引進、引進保障,到模仿研制,再到自主研制的過程,逐漸跟上了技術發(fā)展的脈搏,走向引領武器裝備技術發(fā)展的道路。我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人才的培養(yǎng)做到了持續(xù)跟進?!宾那谶@樣表示,“基地領導班子多次表態(tài),如果現(xiàn)在我們隊伍人才匱乏,那是上一屆領導班子的事兒,但是如果以后我們的隊伍人才匱乏,那就是我們的事兒了。我們決不讓那樣的事情發(fā)生?!?/p>
“對人才培養(yǎng),要有超前的意識,把對新技術的跟蹤與自己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在不斷尋求項目和做項目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人才,以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不斷完善和催生新的項目。”他認為,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使用和保留都需要不斷地思考、探討和實踐。
最優(yōu)秀的同志要舍得放出去學習。這是瞿勤做的比較大膽的決定之一。那時候,部隊推出綠色通道、強軍計劃等項目,致力于為部隊高技術人才提供成長空間,為軍事裝備科研助力。當時,很少有單位會派業(yè)務骨干出去,擔心他們走了就不回來,更擔心現(xiàn)時的任務無法按時完成。然而,當時的瞿勤卻頂著巨大的壓力,把最優(yōu)秀的骨干送到了外面去培養(yǎng)。他向組織保證,他們學的東西回來肯定用得上,而且一定會回來。他是有信心的,他看準的是這些人對無人機事業(yè)的熱愛。
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如今,這些同志,如韓鑫、劉宗龍、張建林、向昌雄、張燕霞、胡桂陽等都是無人機團隊的骨干分子。
基地人才培養(yǎng)的方式是多樣化的,開展培訓班、夜大等幫助在職的同志提升自己,適應工作的需要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瞿勤說,他本人就是在研制某型特殊功能無人機最繁忙的時候,參加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的工程碩士班?!霸谧鲰椖康倪^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必須要不斷更新知識。因此,我特別鼓勵同志們學習,深造,甚至親自去向組織要名額?!?/p>
反復試驗,反復驗證,不斷試飛,無人機團隊最重要的功課叫做千錘百煉。
瞿勤在用人方面還有個訣竅,那就是挖人。每次基地招新,他都會到人事部門看看新來的同志的簡歷,有些被分到別的部門卻又非常適合他們部門的同志,他總是主動要求調到自己部門。有時候,他在大馬路上碰到新來的學員,也會熱情地聊上幾句,如果覺得條件合適也要挖來?,F(xiàn)任飛控實驗室主任曹劍就是瞿勤的“戰(zhàn)利品”之一。
“人才培養(yǎng)和引進,必須考慮到整體的專業(yè)需要。人才結構合理,才能做大事。”當年,瞿勤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人才結構調整。那時候,為了團隊的發(fā)展,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必須要吸納更多的人才,而一些不適合高技術行業(yè)的同志必須調離或轉業(yè)。
瞿勤第一次犯了愁。要完成擺在眼前的項目,人才隊伍優(yōu)化勢在必行,可是大家一起工作生活很久,感情已經(jīng)很深,想把誰勸走都是一件難事。然而,為了工作,為了團隊的發(fā)展,他迎難而上,當起了“黑面包公”。他一面抓緊引進人才,一面與政委一道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員作用,積極做好調動人員的安置工作。最終,經(jīng)過多方努力,終于順利實現(xiàn)隊伍的轉型和項目的成功。
其實,在瞿勤手里,無論是中專生、大專生,還是本科生,乃至碩士生、博士生,他都能夠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打造出一支充滿活力的隊伍。“有些人學歷不是很高,但是你用好了,用對了,一樣是頂梁柱。比如,朱海波、穆建都是大專學歷,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成長為專業(yè)技術中校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是那些早期的積淀,才讓無人機團隊迸發(fā)出了超乎想象的活力。
瞿勤愛才惜才,關鍵時刻還能留才。我國無人機領域的著名專家張葦思想上也曾出現(xiàn)過動搖,想要離開部隊轉業(yè)到地方任教。瞿勤看好了張葦?shù)陌l(fā)展?jié)摿?,怎么能輕易放他走?他千方百計地做家屬的工作,多次語重心長地說:“張葦是個喜歡挑戰(zhàn)的人,不能當個教授就封頂,基地才是實現(xiàn)他夢想的廣闊舞臺。”最后,張葦留下了,并且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基地是名副其實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這一點得到很多同行的共識。近年來,基地不僅與清華大學、西安電子技術大學等相關院校開展了人才培養(yǎng)合作,還擔負著空軍的相關人才培養(yǎng)和試點工作。針對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基地還會制定針對個人的發(fā)展計劃,幫助人才成長。
“作為領導,不但要考慮團隊的現(xiàn)在,更要考慮團隊的未來。不管你今后在不在這里,無論是大單位還是小單位,都必須要把人才當做基礎性的長遠的工作來做?!宾那陉P注現(xiàn)在,更關注未來。
朝氣蓬勃的中國無人靶機團隊正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輝煌。
“所有的成就與貢獻,我想都應該屬于我們整個團隊。我個人只是這些優(yōu)秀成果產(chǎn)生的土壤的組成部分?!辈稍L中,瞿勤反復這樣說。他看重團隊的力量,更慶幸自己生活在一支優(yōu)秀的團隊中間。
人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帶領無人機團隊走過荊棘,跨過坎坷,瞿勤卻決口不提自己在工作中有哪些事跡,反而向記者興致勃勃地談起了無人機團隊。
“趙煦院士是我們團隊的領頭羊。多年來,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以某新型無人機為代表的多型無人機,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開辟了我國無人機事業(yè)發(fā)展的道路。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影響和帶動了一批年輕人,帶出了一支無人機團隊。他對我們的影響滲透到技術思路、意志品質、為人處事等等多個方面。”談起趙煦院士,瞿勤滿懷敬意。隨后,他又興致勃勃地談起基地的行政指揮官唐其正、王義生等。他說,他們在團隊的科學發(fā)展、科學管理、科學育人等方面思路清晰,領導有方,起到了關鍵作用。
“其實,我們團隊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代表?!宾那阪告傅纴怼?/p>
——滕忠民,1967年畢業(yè)于南京航空學院,長期從事無人機技術研究工作。在特殊功能無人機研制中,他不顧近六旬的年齡,奔波于科研院所、工廠和基地之間,奔波于研制生產(chǎn)第一線,督促檢查研制、生產(chǎn)、試驗工作。由于年齡比較大,還經(jīng)常奔波在外,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幾次病倒。但是,只要一有好轉,他就立刻開始工作。他的嚴謹?shù)墓ぷ髯黠L和科學工作態(tài)度,成為了團隊的榜樣和精神動力。2007年,由于長期勞累因病在上海逝世。
——周紅軍,無人機試飛大隊長。每次新機型試飛過程中,都是他擔任試滑任務。每一個機型都需要上百次滑行,需要承擔上百次的風險。但是,他從來什么都不說,只是默默地承擔著,奉獻著。
——劉太雄,四川人,原為無人機機務骨干、三級士官。2004年12月27日,在一次執(zhí)行飛機吊裝任務時,因吊裝飛機的前后捆綁鋼索長短不一,受力不均衡,加之機身前后兩根鋼索套進掛鉤時未用卡箍緊固,尾部鋼索從吊車掛鉤中突然滑出,飛機失去平衡,尾部迅速向左擺動下墜,不幸導致三級傷殘。而當時,他的妻子正身懷六甲,直至孩子出世后才得知這樣的噩耗。
大漠深處練精兵,瞿勤永遠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
……
基地這樣的事跡多得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每一個閃閃發(fā)光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在基地的日子,我們忘記了自然環(huán)境的荒涼,忘記了氣候的惡劣,在內心深處汩汩流淌的是瞿勤和無人機團隊在一舉一動、一笑一顰中不經(jīng)意流露出來的質樸情感,奉獻精神和默默無聞的付出。
很多人問過瞿勤:“現(xiàn)在從技術轉做管理了,心里有沒有遺憾?”瞿勤總是微笑著回答:“組織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人?!?003年底,瞿勤被任命擔任基地副部隊長,一干就是8年。盡管沒了技術職稱,但無論在什么崗位,瞿勤奉獻給國家的都是一腔的赤誠。
當時,整合后的基地百端待發(fā),任務繁重,而人員和組織結構又都是新組建的,甚至辦公場地也是借用下級單位的,瞿勤的工作面臨著很多難題。但是,越是難就越要上,他身先士卒,帶領著大家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一件件事情落到了實處。等一切轉入正軌,瞿勤才發(fā)現(xiàn),由于長期勞累,他整個人都消瘦了,血壓也偏低,身體已經(jīng)向他敲起了警鐘。
現(xiàn)在瞿勤依然忙碌,主要工作除了常規(guī)的武器裝備的試驗和部隊的訓練,他還要抓試驗專用裝備的管理,武器裝備試驗的評定。而且,他還肩負保密安全的重任。他告訴我們,自己做好這些工作的秘訣是看準形勢,根據(jù)國家和部隊發(fā)展的需要,在工作中打好提前量。
“信息化條件下全要素的體系的作戰(zhàn)效能評估是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因此,我們必須及時地加強同工業(yè)部門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學習與交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承擔起空軍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任務和使命?!宾那谌缡钦f。
催人奮進,是瞿勤對自己現(xiàn)在的工作狀態(tài)的描述。事實上,他已經(jīng)著手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安全、試驗保密安全等工作。
“信息化發(fā)展是一個必然。今后的作戰(zhàn),誰掌握了信息化,誰就容易克敵制勝。如果信息化建設不往前推,我們的先進的基地是不可能建成的。”瞿勤堅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堅信趙煦院士教給我的那些信條,一是要敢想,二是要敢于實踐。我還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也荒芨?,我愿意燃燒起來!”瞿勤如是說。
藍天礪劍嘯長空,大漠豪情酬壯志。采訪結束,筆者驀然想起掛在瞿勤辦公室的那幅字:忠誠、勇敢、善戰(zhàn)、使命、責任、奉獻。面向未來,這十二字箴言將鼓舞瞿勤繼續(xù)書寫大漠練兵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