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炎華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5)
論旅游景點門票的語言風格與翻譯技巧*
郭炎華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5)
隨著國際旅游的發(fā)展,現(xiàn)在我國的旅游景點門票票面的文字表述大多是中英文雙語對照。而由于旅游景點門票的有限空間以及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票面的中英文對照表述時必須堅持語言的簡練風格以及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得體性。同時,使用規(guī)范化的帶有英文注釋或者英文翻譯的景點門票,更有利于國內(nèi)外游客愉快地完成景點游覽,對我國旅游發(fā)展的國際化進程也會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旅游;門票;語言;翻譯
旅游景點門票就其字面意思是景點的“入門憑證”,具體是指供公眾游覽、參觀旅游場所印制的帶有宣傳、留念等性質(zhì)的入門憑證。景點門票票面一般由正票和副票組成,正票印有信息主體,而副票作為“入門憑證”。不過設計精美的門票的作用和價值不僅是入門的憑據(jù),還是該景點的自然、歷史、地理、民俗文化等諸多元素的文化縮影以及信息傳遞的載體,更是能幫助旅游者愉快、順利地完成游覽的景點名片與指南。
隨著國際旅游的發(fā)展,為了方便外國游客,現(xiàn)在我國的旅游景點門票票面的文字表述越來越多地使用中英文雙語對照,但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英文格式。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景點票證的規(guī)范表述或英譯做了研究,如:王穎、呂和發(fā)在其著作《公示語漢英翻譯》中提到了旅游景點票證的規(guī)范表述;還有學者提到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景點門票英譯的啟示[1]。但就中西旅游文化以及語言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能在景點票面的有限的空間上,使用中英文對照,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格式,做到“中西有別”,“內(nèi)(賓)外(賓)”兼顧,尚需繼續(xù)探討。本文就現(xiàn)有的旅游景點門票票面的習慣性表述及格式,來探討一下我國旅游景點門票中英文對照的語言風格與翻譯技巧。
旅游景點門票是進入景點參觀的有效憑證,不管是對國內(nèi)游客還是國外游客,為了能幫助旅游者避免麻煩、順利地完成游覽,景點門票的背面一般會附有參觀的注意事項和說明,如:景點名稱、門票類型、門票有限時間、景點關(guān)閉時間等等,也有些為了商業(yè)目的,會為當?shù)氐穆糜紊唐反驈V告。
為了方便外國游客,現(xiàn)在我國的旅游景點門票票面的文字表述大多是中英文雙語對照。而不管是英譯中還是中譯英,翻譯不應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符號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譯者要為讀者著想,即譯文能否為讀者所接受,特別是旅游門票的表述與翻譯,是否為旅游者所喜聞樂見。筆者認為,景點門票的翻譯可以參考以“目的論”為核心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重視文本的功能性,強調(diào)翻譯目的,從譯文讀者和譯文使用者的角度探討翻譯策略的選擇以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功能,整個功能派理論是以目的法則為主導的翻譯標準多元化的理論體系。該學派的主要論點為:(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2]。
因此,旅游門票票面表述的譯者同時也應該是一名設計師,在有限的票面空間上,翻譯景點票面的中文表述時,要充分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本的功能性、翻譯目的、使用者的角度與特點,在不損原意的原則下,對原文進行增、刪、改等必要的“手術(shù)”,使譯文具有實用性、指導性,能夠讓外國游客看懂,為他們所接受,從而真正達到對外宣傳、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目的。
(一)語言的簡練風格
由于票面篇幅空間的限制,景點門票票面上的英文表述在文體、語氣、措辭和句型結(jié)構(gòu)等方面與一般的文章表述存在較大的差異,必須盡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間承載盡可能多的信息。這就要求翻譯、制作人員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用阿拉伯數(shù)字(1、2、3…)替代文字(one,two,three…);星期(Monday,Tuesday…)可用縮寫(Mon.,Tues.…);用短句替代長句,用短語替代句子等等??臻g的限制也要求制作人員精選內(nèi)容,并保留最重要的內(nèi)容。如下圖英國倫敦的著名景點溫莎城堡的門票正面的英文表述[3]。
(二)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得體性
用中英雙語書寫的景點門票服務不同的受眾。中文內(nèi)容是針對國內(nèi)的游客,英譯針對外國游客。在翻譯時,除了準確傳達內(nèi)容外,還應注意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得體性以及目標受眾的感受。如:中文里的“老年人”如翻譯成“old peo-ple”就屬用詞不當,應考慮用“senior citizens”。
另外,我國旅游景點門票背面一般是注意事項(或游客須知),但大多數(shù)景點門票的注意事項(或游客須知)都是按票面的中文表述直接翻譯過來,有欠妥當。如:
票面中文表述:游客須知/敬告
英文表述:WARNING
在英語國家,帶有“Caution,Warning,Emergency,Danger,Beware”詞匯的警示性公示語經(jīng)常與橙黃色的幾何圖案標記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以提醒公眾對潛在危險的注意,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財產(chǎn)或生命損失。因此,如果不考慮目標受眾的感受,在票面上將敬告游客的須知翻譯成觸目驚心的“Warning”,那是否會給尚未進入景區(qū)的游客制造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安全感呢?
英美國家的門票票面的參觀注意事項/須知一般用Visiting Instruction 或 Terms and Conditions。
如英國倫敦的著名景點溫莎城堡的門票背面的注意事項和說明如下[3]:
(三)游客須知/游覽注意事項中的“請”、“不”的英文規(guī)范表述
一般來講,游客須知或注意事項中的“請”、“不”等詞語不僅僅體現(xiàn)了語氣和態(tài)度區(qū)別,還體現(xiàn)了該旅游景點對旅游者或服務對象的權(quán)限。以下談談游客須知或游覽注意事項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請”、“不”的英文規(guī)范表述。
1.“請”的英文規(guī)范表述
門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旅游景點展示給即將入內(nèi)的游客的“第一印象’,因此,使用“請”(please)向旅游者發(fā)出一些溫馨、親切的提示和請求無疑是很明智的做法。
①please+動詞(或其否定式)與動詞(或其否定式)+please是最常見的,而此類用法也與中文的“請勿”對應。如:
請勿亂扔廢棄物“Please do not litter.”
請看管好孩子“Don’t leave your children unattended please.”
請勿撫摸展品“Please don’t touch the exhibits.”
②名詞+please(或noun+please的否定形式),如:
請勿拍照“No photography please”
2.“不”的英文規(guī)范表述
為了避免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陷入麻煩,游客須知或注意事項中往往也會用上語氣較為嚴厲的“No”來強調(diào)某些事情是絕對禁止的。而很多人認為含有“不”字的翻譯十分簡單,只需使用英語中以“No”加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或名詞形式即可,如:“No Smoking”。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No”的使用卻非常靈活,不能簡單照搬語法規(guī)則。而門票中游客須知上的“不”字的翻譯也不可想當然地生搬硬造,譯者應盡量使用英語中已有的約定俗成的用法,使之表達更加清晰、語言更加簡練。
①No+名詞,如:禁止拍照“No Photography”
②No+(名詞)+doing,如:禁止釣魚“No Fishing”,禁止喂鳥“No bird feeding”
③No+名詞/doing+allowed,如:禁止野餐“No picnics allowed.”
④No+名詞/doing+to be done,如:嚴禁火種進入(公園)林地“No kindling to be taken into the wood.”
綜上所述,由于旅游景點門票的有限空間以及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要求票面的中英文對照表述時必須堅持語言的簡練風格以及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得體性。而設計合理,表述規(guī)范的景點門票會給旅游者帶來極大的方便,也能提升旅游地的國際化、現(xiàn)代化形象,對于我國旅游發(fā)展的國際化進程會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1]周靜.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景點門票英譯的啟示[J].大眾科學,2008,(3).
[2]石英.析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2).
[3]王穎,呂和發(fā).公示語漢英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H315
A
1008-4681(2011)03-0100-02
2011-03-29
郭炎華(1977-),女,廣西梧州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旅游方向)。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