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省內轉移支付的財力均等化效應
      ——基于1999~2004年縣級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

      2011-11-07 07:00:54周美多電子科技大學成都610054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1年1期
      關鍵詞:財力均等化自治區(qū)

      □周美多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0054]

      □顏學勇 [五邑大學 江門 529020]

      省內轉移支付的財力均等化效應
      ——基于1999~2004年縣級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

      □周美多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0054]

      □顏學勇 [五邑大學 江門 529020]

      通過1999~2004年的縣級數(shù)據(jù),測算了歷年轉移支付在27個省份的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分析表明東部省份以及一些中西部省份的轉移支付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效果較差。因此,這些省份的中間層級政府應該著力加強轉移支付的橫向再分配效應。

      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縣際間財力差異

      引言

      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在向上集中財政收入的同時進一步下放了財政支出責任。于是,下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的財政資源嚴重依賴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在2002年的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后,中國進一步地集中了財政收入。這些財政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加強更高層級政府的收入集中能力來實現(xiàn)地區(qū)間的再分配,從而縮小下級政府間的財力差異。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央對省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然而在中國,縣級政府才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最基本單位,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轉移支付體系在縮小縣際間財力差異上是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更進一步,省以下的轉移支付體系在各省不盡相同。中間層級政府尤其是省級政府在中央均等化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黃佩華等就曾指出,省級以下政府的省內不平衡至少與省級不平衡一樣嚴重[1]。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研究也表明,“將衡量人均財政支出不均等性的泰爾系數(shù)分解可知,2002年觀察到的縣級差異有63%來自于省內差異,其余37%來自于省際差異”[2]。但是到目前為止,僅有少量文獻研究省內財力差異以及轉移支付對這些差異的縮小作用,如余珊、丁忠民對1999~2002年間重慶市內各區(qū)縣[3];江杰、李志慧對1999~2003年間湖南省內各市[4];中共河北省委黨校課題組對河北省各市[5];中共河北省委黨校課題組對廣東等9個省內各市[6];以及Martinez-Vazquez等對2001~2002年間省內各縣的研究①。但是所有這些研究,要么只涉及幾個省份,要么只涵蓋較短一段時間。究竟中間層級政府是加強還是減弱了轉移支付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的作用,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擬要解決的研究問題如下:在特定省,某年該省縣級政府獲得的所有轉移支付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是否發(fā)揮了均等化效應,效應有多大?為了回答這一問題,介紹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TE的計算方法;并列出對27個省(自治區(qū))從1999~2004年②省內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的測量結果,并從橫截面和時間序列的角度描述省際間存在的差異;而且揭示TE系數(shù)的區(qū)域分布特征;最后則對本文的分析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一、省內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應的計算

      為了對省內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應有一個量化的評估,我們使用轉移支付前后的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的變化率來表示。變化率的測量采用的是省內各縣人均財力的加權變異系數(shù)指標。我們用“本年支出”這一代表當年支出項目總和的數(shù)據(jù)項作為轉移支付后的可支配財力,并且用Yk表示這一指標的人均形式。K表示該省中的第K個縣。而轉移支付前的可支配財力就等于“本年支出”減去該縣獲得的“凈轉移支付”③,并以Xk作為該指標的人均形式。如果我們使用CV0和CV1來分別表示轉移支付前后的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則它們的公式表達依次如下:

      以TE作為一省的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則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如果轉移支付后的財力差異比轉移支付前小,說明轉移支付在該省起到了均等化縣際財力的積極作用。換句話說,如果TE〉0,表示轉移支付在該省起到了縣際間財力均等化的作用;如果TE=0,表示轉移支付無助于該省縣際間的財力均等;如果TE〈0,則表示轉移支付不僅沒能縮小縣際間的財力差異,還使得該省縣際間的財力差異擴大了,是非均等化取向的。

      二、數(shù)據(jù)和分析

      根據(jù)公式(3)我們運用1999~2004年27個?。ㄗ灾螀^(qū))④的2000多個縣的數(shù)據(jù)⑤進行計算,得到了分年分省的TE系數(shù)。具體的結果和分析如下。

      (一)1999~2004年27省(自治區(qū))的TE系數(shù)

      表1給出了1999~2004年被觀察?。ㄗ灾螀^(qū))的歷年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即TE的列表。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TE系數(shù)都為正。這說明在觀察期內,轉移支付在所有被觀察?。ㄗ灾螀^(qū))中都起到了促進縣際間財力均等化的積極作用。

      表1 27?。ㄗ灾螀^(qū))的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TE)(1999~2004年)

      (續(xù)表)

      表2給出了一些描述統(tǒng)計值。通過這些統(tǒng)計值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TE的全國平均值從1999年的0.29上升到2004年的0.43,以超過8個百分點的年均增長率增長。也就是說,從全國平均水平的角度看,省內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應處于一種上升態(tài)勢。不過,TE均值的增長率在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之后反而不如改革之前高。因此,這離政府的理想目標,即通過改革進一步集中的收入來顯著縮小地區(qū)間財力差異,還有一定的距離。同時,轉移支付的財力均等化效應在不同的省與省之間,在不同的年份與年份之間,也不盡相同。TE系數(shù)最低的是2001年的山東省,僅為0.01。它當年的轉移支付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幾乎沒有發(fā)揮什么正效用。另一方面,2002年西藏的TE系數(shù)又高達0.80。它意味著2002年各級的轉移支付使得西藏縣級單位間的初始財力差異減少了80%,其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相當顯著。極差的取值范圍在0.58到0.77之間,也同樣表明TE系數(shù)在不同的省份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了更加清楚地展示TE系數(shù)在不同省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觀察期內的變化趨勢,我們將在下面給出六個橫截面上的省際比較和時間序列上的分類描述。

      表2 TE系數(shù)的描述統(tǒng)計值

      (二)六個橫截面上的省際比較

      我們將省份按照每年它們的TE系數(shù)的取值從低到高進行排序。排序的結果如表3所示。在該表中,27個省份被分成三組:第一矩陣中各省份的TE系數(shù)是最低的;第二矩陣中省份的TE系數(shù)稍高;第三矩陣中省份的TE系數(shù)則是相對最高的。通過排序表,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在同一個年份轉移支付在不同省份內縮小縣際間財力差異上的相對有效性??傮w來看,各省的排位在觀察期內相對穩(wěn)定,大多數(shù)省份基本都只從屬于一個矩陣。少數(shù)一些省份在鄰近的兩個矩陣之間流動。而只有吉林省在三個矩陣中都流動過。進一步,排序表體現(xiàn)出顯著的區(qū)域特征:東部地區(qū)省份的TE系數(shù)最低,中部省份較高,而西部省份則相對最高。然而,也有一些例外。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寧夏地處西部,盡管其縣級政府獲得的人均轉移支付非常高⑦,但是這些轉移支付在縮小區(qū)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作用極其有限。青海同樣也位于中國的西部,它的縣級政府也獲得較高的轉移支付,但是其TE系數(shù)在觀察期的后半段出現(xiàn)了顯著下降。最后,廣西也是位于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但是其縣級政府獲得的轉移支付數(shù)量非常有限。顯然,這至少是導致廣西的TE系數(shù)和其他西部地區(qū)省份相比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3 歷年TE系數(shù)排序表(1999~2004年)⑥

      (續(xù)表)

      (三)時間序列上TE系數(shù)的變化趨勢

      對于一個特定的省份,其TE系數(shù)在不同的年份間也有或高或低的起伏。根據(jù)時間序列上TE系數(shù)的變化趨勢,可以將27個省分成五種類型,見表4所示。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大多數(shù)省份而言,TE系數(shù)在總體上是呈上升態(tài)勢的,除了福建、甘肅、青海三省在觀察期的后半段呈下降趨勢,以及遼寧、廣東、江蘇、廣西四省區(qū)有不規(guī)則的波動。然而,從增長率的角度考察,大多數(shù)省份在2002年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之后的TE增長率反而低于改革以前。它提醒我們必須對這次改革帶來的財政均等化成效持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

      表4 TE系數(shù)時間變化趨勢的分類表(1999~2004年)

      三、TE系數(shù)的區(qū)域特征

      本部分我們對TE系數(shù)表現(xiàn)出來的區(qū)域特征進行分析。在表5中給出了東中西區(qū)域各自的三項描述統(tǒng)計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從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的極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東部地區(qū)的極差值是最小的,約為0.2;中部區(qū)域稍大,約為0.3;而西部地區(qū)則最大,約為0.5。這說明轉移支付的省內財力均等化效應,東部地區(qū)省份的同質性最強,相反西部地區(qū)省份則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其次,從TE系數(shù)的平均值來看,東部地區(qū)省份的均值圍繞0.14小幅波動;中部地區(qū)則是逐年上升,從1999年的0.23上升到2004年的0.47;而西部地區(qū)則保持在0.5左右。

      表5 三大地區(qū)TE系數(shù)的描述統(tǒng)計值

      進一步,我們給出了三大區(qū)域及全國的TE系數(shù)均值走勢圖,見圖1所示。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部地區(qū)省份的TE均值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它只是在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前有顯著的增長,而后期則維持在0.55左右,增幅不顯著。中部地區(qū)的TE均值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并且一直呈上升趨勢。然而東部地區(qū)的TE均值卻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1 東中西三大區(qū)域及全國的TE平均值走勢圖

      四、結論、政策建議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首先,在1999~2004年的觀察期中,所有27個被觀察的?。ㄗ灾螀^(qū))的省內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系數(shù)TE均為正。這說明在每個?。ㄗ灾螀^(qū))內,轉移支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縮小縣際間財力差異的作用。其次,TE系數(shù)的全國平均水平整體上逐年走高,從1999年的0.29上升到2004年的0.43。然而,在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集中了更多財力后,TE系數(shù)全國均值的增長率反而比改革前低。這種情況在大多數(shù)省份都存在,說明改革進一步集中起來的收入并沒有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實現(xiàn)理想的政策效果。最后,從區(qū)域的角度看,西部地區(qū)省份的TE系數(shù)是最高的,中部其次,東部最低。但是,西部地區(qū)內部的異質性也最高。比如,同為西部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的廣西和寧夏,它們的TE系數(shù)就總是處于較低的水平。

      根據(jù)這些結論,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些政策建議。首先,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和研究如何對財政收入進行省內二次分配以實現(xiàn)有效的縣際間財力橫向均等化,而不是僅僅向上集中越來越多的財政收入。其次,東部地區(qū)省份大都是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達省,但是其轄區(qū)內也同時存在著嚴重的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如果這些富裕省份內部的財政不平衡無法得以有效控制,將嚴重危險當?shù)厣鐣倪M一步和諧發(fā)展。因此東部省份的中間層級政府,包括省、市兩級政府必須加倍努力地支持落后縣區(qū)的發(fā)展,減少縣際間的財力差異。最后,由于中央政府對西部地區(qū)的支持策略,西部省份的TE均值非常高。但是其中一些省份的狀況并不令人滿意。這些西部省份尤其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測量近年來27個?。ㄗ灾螀^(qū))內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應,揭示哪些省份在縮小省內縣際間財力差異上做得好,而哪些省份做得差,從而通過政府間的客觀比較來幫助執(zhí)政者進行政策反省。至于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有的省轉移支付分配的均等化效果好,而有的省則差,這需要更多學者進一步做解釋性的研究。

      注釋

      ①MARTINEZ-VAZQUEZ J, QIAO B, ZHANG L. “The Role of Provincial Policies in Fiscal Equalization Outcomes in China”(Working Paper),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 2007.

      ②觀察期從1999~2004年,包括了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前三年和后三年。通過這種對比,我們可以觀察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是否顯著地加強了省內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應。

      ③凈轉移支付等于一個縣獲得的補助減去它對上級政府的上解。

      ④沒有包括四個直轄市。因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是已經(jīng)高度都市化了的,且四個直轄市就政府層級上而言都不包括地市級政府,因此會降低和其他27個省、自治區(qū)的可比性。此外,重慶市在1999~2004年間縣區(qū)的行政轄區(qū)面積和個數(shù)變動都比較頻繁。

      ⑤所有的原始數(shù)據(jù)都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地市縣財政統(tǒng)計資料》。

      ⑥注:深灰色格子表示東部省份;淺灰色格子表示中部省份;而白色格子則表示西部省份。

      ⑦由于篇幅限制,這里沒有列出各省縣級政府獲得轉移支付的具體數(shù)字。

      [1] 黃佩華,迪帕克, 等.中國:國家發(fā)展與地方財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9.

      [2] 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中國公共支出面臨的挑戰(zhàn):通往更有效和公平之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2.

      [3] 余珊,丁忠民.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公平性效果的實證分析[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 (2):24-27.

      [4] 江杰,李志慧.地方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應分析—— 基于湖南的實證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06, (3):21-25.

      [5]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課題組.河北省財政轉移支付均等化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06, (90):13-30.

      [6]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課題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的比較研究[J].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06, (90):34-50.

      編輯 何 婧

      Fiscal Equalization Effects of Transfers within Provinces——Based on the County Data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4

      ZHOU Mei-du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YAN Xue-yong
      (Wu 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Using the county data from 1999 to 2004, the equalization effects of transfers in 27 provinces are measured.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e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eastern provinces and some of the middle and western provinces are weak in reducing the inter-county fiscal disparities. So the intermediate-level govern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horizontal redistribution of transfers in these provinces.

      transfers; equalization effects; inter-county fiscal disparity

      F812

      A

      1008-8105(2011)01-0031-05

      2010 - 06 - 22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周美多(1982 -)女,博士,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顏學勇(1982 -)男,碩士,五邑大學管理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財力均等化自治區(qū)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走進神奇的漢特-曼西自治區(qū)
      伙伴(2019年7期)2019-08-13 06:40:49
      關于召開第18屆24省(市、自治區(qū))4市鑄造學術會議的(第一輪)通知
      結算財力
      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建設
      中國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2
      資訊速遞
      均等化服務試點一年間
      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11家自治區(qū)級重點實驗室獲批
      1994年-2010年全國各地區(qū)人均財力情況
      广饶县| 武冈市| 吉林省| 延安市| 封开县| 福清市| 锡林浩特市| 东乌珠穆沁旗| 巴东县| 永安市| 彰化市| 大名县| 潮州市| 比如县| 富蕴县| 遂平县| 洛南县| 华安县| 弥渡县| 梁河县| 库伦旗| 新泰市| 海晏县| 安吉县| 沅陵县| 宁河县| 德庆县| 呼伦贝尔市| 乐山市| 房山区| 青浦区| 彩票| 贞丰县| 哈密市| 长治市| 南皮县| 铁岭县| 东辽县| 洱源县| 精河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