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晨寅
首屆海峽兩岸黃道周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
鄭晨寅
2011年6月13日,由國家圖書館、福建省文化廳、漳州市人民政府、廈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東山縣人民政府與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承辦的首屆海峽兩岸黃道周學術(shù)研討會在福建東山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師范大學、香港大學等單位及研究機構(gòu)的黃道周研究專家學者70余人相聚石齋故里,共同探討明末大儒、文化巨子黃道周博大精深的學術(shù)文化內(nèi)涵。研討會開幕式由東山縣委副書記劉建順主持,國家圖書館館長助理、研究院院長汪東波、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浦江、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院長黃振杰分別致辭,對召開本次海峽兩岸黃道周研討會的意義與價值給予高度評價。隨后研討會分主題報告與自由討論兩個階段進行。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77篇,涵蓋了黃道周研究的廣闊領(lǐng)域,以下主要按六個方面的內(nèi)容予以分述:
一、黃道周易學研究。黃道周生平學術(shù)以《易》為重,但因其艱深奧衍,研究者寥寥??上驳氖?,在本次會議上,有不少論文皆論及石齋易學,如福建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張善文教授的《石齋〈春秋說象凡例〉發(fā)微》一文,就黃道周《易象正》卷首《春秋說象凡例十八條》所列《左傳》、《國語》中的十八條筮案,結(jié)合《易象正》對相應卦爻的闡說,逐一梳理,探其微旨,并進一步總結(jié)出了“易學之本,須明陰陽變動;筮占之理,務(wù)求條貫義法;爻變之道,當知觸類引申;卦象之旨,宜尋經(jīng)傳喻意”等四點意見,對研究黃道周《易象正》頗有啟發(fā)之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翟奎鳳博士后《黃道周“七十二卦”易歷星象、中醫(yī)藏象說述論》一文則論及黃道周的另一部易學代表作《三易洞璣》中的文王易七十二卦說,認為黃道周以易象數(shù)把天文、樂律和中醫(yī)統(tǒng)一起來的思維模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吳新明博士則就《三易洞璣》的藏象理論、經(jīng)絡(luò)理論、五運六氣理論展開論述,認為《三易洞璣》中的中醫(yī)學理論為當今的中醫(yī)理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黃道周研究室鄭晨寅副教授《黃道周與〈明夷〉卦》一文結(jié)合明末士人的生存境況探析了《周易·明夷》卦中蘊含的“大易之道”,認為黃道周生平與“箕子之明夷”有相似之處,其詩文多引用《明夷》卦,其《易象正》對《明夷》一卦亦多有闡發(fā),體現(xiàn)出鮮明的解《易》特點。這方面的論文還有福建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肖滿省、連文杰合撰的《黃道周〈易象正〉研究》,浙江農(nóng)林大學楊天才、國家圖書館孫婠合撰的《論黃道周易學思想的“天道”特征》等。
二、黃道周思想研究。除了《易》學思想之外,黃道周的學術(shù)思想、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忠、孝、仁、義等思想在本次會議論文中都得到了深入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啟發(fā)研究員的《黃道周禮記學及其思想史問題》一文結(jié)合黃道周《榕壇問業(yè)》等著述分析了黃道周對“三禮”的基本認識,認為黃道周《月令明義》、《儒行集傳》等《禮記》五篇經(jīng)解借經(jīng)納誨、重在勸懲,呈現(xiàn)出獨特的思想特點,其經(jīng)說在明代經(jīng)學史上應該占有一席之地。中國政法大學黃震云教授《黃道周的學術(shù)思想——以〈詩表序〉為例》一文認為黃道周論《詩》以“道”為關(guān)鍵詞,以傳統(tǒng)的古學為基礎(chǔ),基本體例是吸取了史家的“表”和經(jīng)學家的“序”的方式,以經(jīng)世致用為目的,重視系統(tǒng)性與實用性,繼周召之志,也繼承了孔子“備王道成六藝”的傳統(tǒng)。臺灣師范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潘朝陽教授《黃道周的忠之思想及其實踐》一文在細致分析黃道周成學成道歷程的基礎(chǔ)上指出,黃道周通過家教而上溯孔孟四書五經(jīng)之原典精神,從孝出發(fā)而終身以仁義忠信為心,并歸返經(jīng)世濟用之實學的儒家義理,最終以身命為國殉道,替明朝留下一介固守清貧卻德如天高之儒家崇高貴潔之形象。這方面的論文還有漳州師范學院閩臺文化研究所所長鄧文金教授的《黃道周社會政治思想述論》、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周燕博士的《黃道周音樂思想研究》、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楊毓團博士的《孝為教本,禮所由生——黃道周對〈孝經(jīng)〉的闡釋》、集美大學學報編輯部楊中啟博士的《黃道周的義利觀》、《黃道周的鬼神觀》等20余篇,充分展現(xiàn)了作為“思想家”的黃道周的獨特價值。
三、黃道周生平史實與交游研究。作為明末大儒、南明重臣,黃道周與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有著重要關(guān)聯(lián),對他的生平、特別是其與當時知名士人的交游的研究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主要論題之一。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江柳青《〈明史·黃道周傳〉的修撰及其史源》一文對《明史·黃道周傳》的寫作進行追根溯源,比對了種種史源,認為最早負責修撰《黃道周傳》的是尤侗,張廷玉《明史·黃道周傳》完全抄自王鴻緒《明史稿·黃道周傳》,而王鴻緒《明史稿·黃道周傳》又是抄自萬斯同《明史·黃道周傳》,而萬傳對尤傳是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的。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盧正恒、助理教授李毓中合撰的《從黃道周交友圈看明末東南沿海局勢》一文討論了東山(銅山)在明朝末年及西人東漸時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過研究與黃道周私交甚篤的文臣武將的經(jīng)歷及文集后認為,海盜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此時期官員最關(guān)注的兩大憂患,銅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其屢遭海盜及荷蘭侵擾,或許這也培養(yǎng)了黃道周對海洋知識與海防的認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馮錦榮副教授《黃道周與陳藎謨》一文以陳藎謨問學于黃道周之行誼經(jīng)緯為主軸,論述了黃、陳二人著作中所體現(xiàn)出的“西學觀”,認為陳藎謨除深研《易》理外,亦對中國傳統(tǒng)勾股測量學和耶穌會士譯介之西洋測量學有深入闡發(fā)。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晏雪平博士、院長方志遠教授合撰的《黃道周與明末清初江西士人的反清斗爭》一文分析了明末江西反清斗爭的形勢及劉同升、楊廷麟等江西士人與黃道周的交誼,并對黃道周出征江西時附義諸人的事跡進行考論,指出反清斗爭雖然失敗,但黃道周與當時江西士人忠貞不二、誓死抗清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世銘記。另外本次研討會還有不少論述黃道周與倪元璐、錢謙益、董說等明末著名士人關(guān)系的文章,這也可看出黃道周在明末士人群體中所居處的重要地位正日益得到學者的重視。
四、黃道周詩文研究。學界對黃道周詩文的研究力度一直不是很大,可喜的是,本次研討會上收到了一批這方面的論文,如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李劍英博士《黃道周詩歌的精神境界》一文從深重的憂國情懷、剛直不阿的人格兩個方面論析了黃道周詩歌的精神境界。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陳良武副教授的《“起興于朋友,托喻于君臣”——黃道周〈劉招〉考論》一文通過對黃道周知交、友人的詩文集的分析發(fā)現(xiàn),黃道周的擬騷作品《劉招》之名實為“招劉”,即招其弟子劉履丁放逸之心,規(guī)勸流連江南的劉履丁收束心性、以國事為重,從中體現(xiàn)了黃道周崇高的友道師德。閩江學院圖書館盧翠琬館員《〈駢枝別集〉之文體釋例》一文選取黃道周《駢枝別集》中符、約、彈、露布等較不常見的文體,結(jié)合黃道周的作品加以釋讀,闡發(fā)黃道周精微獨特的思想內(nèi)涵。
五、黃道周書畫研究。黃道周書名遠播,而對其畫作的研究則較少,本次研討會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如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苗貴松博士、常州工學院常州研究中心孫欽榮博士合撰的《明代黃道周繪畫題跋詩文過眼錄——兼及藝術(shù)社會學視閾中的夫妻畫家》一文通過題跋源流考述及中國繪畫史上的黃道周記錄,梳理了黃道周繪畫作品的鑒藏題跋和近年來的拍賣情況,以其五幅畫作題跋詩文為例,闡釋了黃道周劍膽琴心寓于繪畫題跋與民族復興、文學趣味等特別價值,并論及藝術(shù)史上夫妻畫家的社會學問題。漳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書畫家林仲文《高古蒼潤蕭疏清遠——黃道周山水畫評析》一文通過對黃道周的生平及其《松溪圖》、《疏林水屋圖》等畫作的分析,認為黃道周山水畫取法嚴謹而又高古簡逸,畫法精細蒼秀,注重意趣情調(diào),抒發(fā)個人情懷,以意境為上,畫風高古蒼潤,蕭疏清遠。書法研究方面,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初等教育系羅覺華副教授的《〈洗心詩軸·塵垢辭虞夏〉辨?zhèn)巍?、華僑大學美術(shù)學院張志偉教授的《從黃道周書法看黃道周藝術(shù)觀念與其內(nèi)在氣質(zhì)的矛盾》等論文皆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
六、關(guān)于黃道周的文化闡釋與傳播研究。黃道周的文章風節(jié)為當時及后世所景仰,其流風余韻至今不絕。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宋光宇教授《神祗、社群與文化——記臺北市的晉德宮及其主神黃道周》一文通過對臺北晉德宮等“助順將軍”廟宇的實地考察,認為黃道周與“助順將軍”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敘說對象,自從在民間有了實用的中間介面,方才順利地把一位歷史上的忠臣轉(zhuǎn)變成為宗教上的神明。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湯漳平教授與《閩臺文化交流》許晶副主編合撰的《簡論閩南文化與黃道周》,從對閩南文化的特點、閩南人的性格、明末漳州的獨特文化背景的分析中,論述了黃道周身上所具備的閩南人特質(zhì)。這方面的論文還有漳州市歷史學會曾五岳副會長的《天地會奉黃道周為教父考》、東山縣博物館孫英龍研究員的《黃道周在臺灣的研究與傳播》等。
除了以上所述外,還有一些論文分別從文獻學、旅游學等各種角度進行闡發(fā),對開拓黃道周研究思路皆能有所助益,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舉。
13日上午主要舉行研討會開幕式及第一場主題報告,下午則是第二場主題報告、自由討論及閉幕式。本次大會的主題報告分別由鄧文金教授、潘朝陽教授及王啟發(fā)研究員、黃震云教授主持,共有16位學者向大會作了報告,主持人分別進行了精彩點評。自由討論階段由湯漳平教授、方志遠教授主持,眾學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黃道周研究的諸多問題進行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對進一步研究弘揚黃道周的道德文章、建立健全學術(shù)交流機制、抓緊整理出版《黃道周全集》、探討建構(gòu)“石齋學”等問題達成共識。最后,廈門大學國學院常務(wù)副院長陳支平教授作總結(jié),他認為本次研討會是名副其實的海峽兩岸三地的學術(shù)交流盛會,與會代表人數(shù)眾多、研究的涉及面廣、學術(shù)水平高。陳支平教授還認為,黃道周不僅是閩南、福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目前有著豐富的研究資源,有眾多的青年學者加入進來,黃道周研究呈現(xiàn)出良好的態(tài)勢。他建議地方政府及有關(guān)部門能夠加大投入、健全組織、合理規(guī)劃,以更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進一步提升黃道周的研究水平。研討會在熱烈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閉幕。本次研討會對海峽兩岸黃道周研究必將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授作總結(jié),他認為本次研討會是名副其實的海峽兩岸三地的學術(shù)交流盛會,與會代表人數(shù)眾多、研究的涉及面廣、學術(shù)水平高。陳支平教授還認為,黃道周不僅是閩南、福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目前有著豐富的研究資源,有眾多的青年學者加入進來,黃道周研究呈現(xiàn)出良好的態(tài)勢。他建議地方政府及有關(guān)部門能夠加大投入、健全組織、合理規(guī)劃,以更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進一步提升黃道周的研究水平。研討會在熱烈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閉幕。本次研討會對海峽兩岸黃道周研究必將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
責編:何耐
責編:何耐
作者單位:(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黃道周研究室)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黃道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