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吳小麗
周末,跟父母通電話。說父母,其實絕對主力是我媽。近40分鐘的通話,從天氣問到工作,再到個人感情、健康狀況,又將她去公園晨練、買新衣服、學做菜等一一匯報給我聽。掛電話前,照例問一句:“我爸呢?”“看電視。”只聽老同志不情不愿地過來了—一定又正看抗戰(zhàn)片看到緊張?zhí)?。接下來的對話,只能用“簡潔明了”來形容?!白罱己冒??”我爸問。“都好。”我答?!肮ぷ髟趺礃??”“挺順利的?!薄班牛蔷瓦@樣。”說話間,已掛了電話……
這樣的情景,從我離家上大學起延續(xù)至今,10年來似乎從沒變過。像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一樣,我媽事無巨細都要操心,我爸則永遠三兩句話把事情說清楚就結(jié)束對話。是的,大多數(shù)中國父親都是如此,他們總是嚴肅的、沉默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會有一些親昵的舉動;等到孩子漸漸長大,彼此之間就有了難以言表的疏離感。很多話,開始通過母親告訴孩子,而不再當面表達,于是常常能聽到從母親處傳來這樣的話:“你爸說,這件事他覺得……”“我和你爸商量過了,他的意見是……”而父親呢?他雖然時刻關(guān)注、審視著事情的發(fā)展,卻只肯站在背后,母親成了代言人。
他也不再善于隨意表達自己的感情。面對日漸成長、成熟,已經(jīng)可以獨當一面的子女,他的關(guān)懷也好,擔憂也罷,都漸漸以委婉的方式表現(xiàn)。有時我想,或許他覺得,這是對已長大的孩子的一種尊重。那些關(guān)懷和擔憂隱藏在細節(jié)里,需要細細體味才可感受到,很可能是外出旅游“不經(jīng)意”帶給你的一只你覺得壓根兒沒法戴的銀鐲子,也可能是偶爾喝多了酒打來的一個“肉麻”的電話……只可惜,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太忙了,忙得沒空去體味,沒耐心體味,只留下他暗自失落。
某天,偶然聽到一首歌,是臺灣歌手江美琪演唱的《父親,你是安靜的》,歌詞打動人心:“云是無聲的/風是沉默的/路是不語的/你是安靜的/手是粗糙的/腳是疲憊的/頭發(fā)是零亂的/你還是安靜的/外面紛擾的/夢是延續(xù)的/我是眷戀的/你是守候的/歌還在唱著/世界已變了/我走向遠方了/你還是安靜的?!?/p>
忽然間覺得,這正是大多數(shù)中國父親的寫照。尋常日子里,他們沉默不語、不善表達,卻在你人生面臨轉(zhuǎn)折的時刻,在任何你需要支撐的時刻,毅然挺立在你身后。正如歌中所唱,對于孩子來說,哪怕自己已經(jīng)強大到足以引來整個世界的目光,父親依然是心中那個可以依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