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山
說宰相
□周樹山
隨便問小孩子,從前的中國誰的權(quán)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幫助皇帝處理國事,執(zhí)掌國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說他位高權(quán)重,卻也是實情。
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隨歷代官制之變,名稱也有變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漢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體領(lǐng)導(dǎo),但仍以一人為主,而曹魏一朝,大將軍就是宰相。名稱雖變,實質(zhì)一也,都是皇帝下邊總攬全局的主事者。
我觀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是騎在皇帝脖子上的。不用想也會知道,曹操是也。他名為丞相,其實漢獻(xiàn)帝在他腳下,不過是一只隨時可踩死的蛤蟆。他可以仗劍入宮,把皇后從藏身的夾墻中搜出,扯住頭發(fā)殺掉,皇帝只有打抖的份,一句話也不敢說。曹操剛當(dāng)丞相時,皇帝及其臣子還想維護(hù)典章制度,耍一點皇帝的威風(fēng)。按漢家制度,臣子帶兵出征,去陛見皇帝,必須丹墀跪倒,武士將雙戟交叉其頭上,臣子膝行而前,向皇帝言事。漢獻(xiàn)帝不知深淺,對曹操真搞過這么一次。曹操當(dāng)時一怔,但礙于臣子名分,不好發(fā)作,待他抬頭直視皇帝,皇帝看到他冷酷凌厲的目光,如同被毒蝎蜇了一般,全身麻痹,冷汗涔涔,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從此曹操再不上朝。曹操后被封為魏王,已建了國中之國,到他晚年,尺土一民,皆非漢有,全是曹魏的天下了。夏侯惇被封了個漢朝的爵位,氣得他大發(fā)脾氣,他“恥為漢臣”,認(rèn)為是對他的耍笑和侮辱。皇帝做到這個份上,還有什么意思?所以等曹操一死,他的兒子曹丕立刻將劉協(xié)一腳蹬開,自己做了皇帝。
第二是在皇帝背后搗鬼,擅權(quán)禍國的。這要有個前提,就是皇帝昏庸,或者是一個孱頭傻蛋。如秦二世時的趙高,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嚴(yán)嵩,皆此類也。他們久居權(quán)力中樞,培植親信,賄買權(quán)貴,結(jié)網(wǎng)盤根,打擊異己,為的是攫取個人利益。他們治國無策,搗鬼有術(shù),外示淳厚,內(nèi)藏奸詐,為了封妻蔭子,世代富貴,社稷江山管他娘!他們指鹿為馬,天良喪盡,其劣行敗跡,朝野盡知,甚至成為民間的歌謠笑料,只瞞著皇帝一人。但言路阻塞,皇帝昏聵,所以他們的宰相會一直做下去,直到致仕、老死,或被政敵搞掉。奸相當(dāng)朝的結(jié)果,是葬送江山,或埋下大廈傾覆的禍根。
第三是死于皇帝刀下的。如秦代的李斯,被趙高所陷,父子盡被腰斬西市;又如明太祖時的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謀反罪滅族,皆此類也。這里有政敵之間的殊死斗爭,也有君臣間的猜忌互噬,其是非難以明辨,或許也無是非可辨。在專制的鐵幕后面,權(quán)力斗爭本就是血腥的游戲,朝坐廟堂,暮為伏尸;昨日寶馬香車,一言九鼎,今天身陷囹圄,淪為罪囚,此本屬尋常。朱元璋殺胡惟庸后,遺令朱家王朝世代不許設(shè)宰相一職。明朝不設(shè)宰相,但首輔實為宰相。張居正當(dāng)過皇帝的老師,后來當(dāng)了首輔。他是個治世的能臣,給朝廷干了很多好事。那時皇帝小,事事聽他的。他死了,皇帝執(zhí)政了,把他的家抄了,把他的墳?zāi)挂簿蛄?。他雖然沒死在皇帝刀下,但他的兒子被殺掉了。所以說皇恩不可恃,權(quán)重不可久,即使貴為宰相也不行。
第四是跪在皇帝腳下的。這樣的宰相,歷史上所在多有,舉一個大家熟悉的,就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跪在皇帝腳下,會使很多人不高興。因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他是歷史上所有賢相的代表,為了劉備父子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忍辱負(fù)重,勤于國事,他不但是一個忠臣的楷模,也是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后世的人對他幾乎沒有一點微詞,歌頌他的詩文汗牛充棟,他的名字婦孺皆知,知名度超過任何一個古人,甚至被供奉在廟堂里,享受祭祀的香火。這樣一個光輝燦爛的人物,說他跪在皇帝腳下,是不能讓人接受的。但是,諸葛亮地位再高,名氣再大,也是一個臣子,皇帝哪怕如阿斗那樣的弱智小兒,也是君父。諸葛亮之所以被歌頌,不就是他恪守儒家的道德倫理嗎?他在皇帝面前不下跪,那豈不成了“奸雄曹操”,他還是諸葛亮嗎?我們看他的《出師表》,何等謙卑恭順,“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不跪下,是說不出這種話的。他一跪,君臣的名分就昭然了,他再表示“報先帝以忠陛下”的決心,劉備父子兩代忠仆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他的“偉大”也顯示出來了。他因此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皇帝治下臣民百姓,覺得做一個諸葛亮那樣的忠臣是多么好!皇帝是什么樣子呢?昏庸還是作惡?宰相管不了,他只有“鞠躬盡瘁”的職分。諸葛亮是老皇帝的臣子,還可以委婉地規(guī)勸一下小皇帝。更多跪下的宰相,他連規(guī)勸也不敢,更遑論“抗旨不遵”?歷代跪下的宰相,無不是恭順的臣子,反倒是宰相身邊和下邊的臣子不知深淺,總搞“文死諫”,結(jié)果丟掉了性命,皇帝照樣作惡。宰相呢,因為他事事都按皇帝的旨意辦,皇帝臉上不高興,他就惴惴然,皇帝打個噴嚏,他也會嚇一哆嗦。他遇上了強悍且作惡的皇帝,他不肯做曹操(或許也不能),又不想被殺掉,他就只好跟皇帝去作惡。歷史上跪在作惡皇帝腳下的宰相沒有不聲名狼藉的,因為皇帝造的孽有他的一份,他脫不了干系。
歷史上的宰相,其人格無論高尚還是卑下,其才能無論杰出還是平庸,和皇帝的關(guān)系總不外以上四種情況。這是封建專制時代君臣名分所決定的。
(摘自《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