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金,胡守鈞
(1.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00433;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閑系,上海 200438)
我國教練員與運動員社會共生關系的基本要素研究
郭修金1,2,胡守鈞1
(1.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00433;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閑系,上海 200438)
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會共生現(xiàn)象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存在。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共生關系由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三個部分構成。教練員和運動員是共生關系的平等主體。教練員“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專業(yè)能力和管理能力兩個方面,而運動員“資源”主要表現(xiàn)在運動員成才所需的體質基礎、智力基礎、心理基礎、啟蒙基礎以及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等方面。維系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的約束條件主要有法律、道德和守則等。
社會共生論;教練員;運動員;共生關系
教練員與運動員的關系,是從事競技體育的社會群體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這種關系對于運動員的訓練效果、競技表現(xiàn)乃至運動生涯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事關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也在發(fā)生變化,而處于核心層面的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也會相應變化。生物共生論認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社會共生論認為,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處在同一社會中的人們?yōu)榱松?,必然建立起共生關系[1]3。毫無疑問,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共生關系,即處在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制度、文化系統(tǒng)中的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互利共生、和諧發(fā)展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模式。由于我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是更加復雜的、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從社會共生論的視角,分析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的新變化,探索兩者社會共生的原因、共生關系演化的動力機制以及如何優(yōu)化共生關系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業(yè)余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yōu)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wǎng)絡,完善了運動員注冊制度和國家隊集訓制度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中國特色的運動訓練管理體系,即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的“舉國體制”。它是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政治保證。但不容否認,在這一時期,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建立在教練員對運動員的單向淘汰與選擇的基礎上,教練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主宰運動員的命運,尤其是在運動訓練的初級階段,這種情形更加明顯。教練員集領導、嚴師、慈父(母)的角色于一身,在運動員的訓練、學習和生活中占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2]。我國運動員運動訓練生涯大多從幼年開始,過早的集體生活使運動員與教練員形成了密切的關系,甚至有些運動項目運動員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被取代。教練員與運動員的關系是師傅與徒弟的關系,甚至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教練員從某種角度上部分代替了父母和教師的角色。教練員和運動員相互依存,兩者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和一致的目標定向,即國家和集體的榮譽。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jīng)濟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競技體育也日益朝著商業(yè)化、市場化的方向邁進。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教練員與運動員的關系也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師傅與徒弟之間的關系。在堅持和完善“舉國體制”的背景下,競技體育體制不斷改革,運動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客觀上都要求建立新型的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美國內(nèi)華達大學的Dr.R.R.Apache把教練員的角色總結為教師、管理者、顧問、教練員、同事、導師、守候者、溝通者、激發(fā)者、朋友、長者、紀律維護者、媒體連接者等,可見教練員執(zhí)教過程中要承擔多種角色、多種身份,為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教練員應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運動員思想變得更為復雜,更加注重自我,經(jīng)濟意識也更為強烈,往往會給教練員的訓練、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也使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梢?,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也正在發(fā)生著演變,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也會發(fā)生新變化、面臨新問題、新挑戰(zhàn)。
“共生論”首先出現(xiàn)在生物領域中,至今已經(jīng)有一個多世紀了。復旦大學著名社會學家胡守鈞教授從社會哲學的高度提出了“社會共生”這個概念,認為“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說,人們?yōu)榱松?,必然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這種“關系”就叫“共生”,它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胡守鈞教授在《社會共生論》中指出:“社會共生現(xiàn)象是存在”,是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而“有”的存在。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社會共生”現(xiàn)象作了全面的論述,其內(nèi)容有:社會共生關系的基本要素、分類、基本結構和社會共生關系的形成、維持和演化等等,構成了關于“社會共生”的基本理論框架,具有理論的穿透力和說服力[3]。共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共生不僅是一種生物識別機制,也是一種社會識別機制。社會共生理論是形式上借用生物共生理論的某些概念和規(guī)律,并結合人類和人類社會自身的一些特性來歸納、分析人類社會的現(xiàn)象,尋找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社會共生理論實質上是從共生角度來分析研究人類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社會理論[4]。
生物共生論認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共生概念用于人類社會,則可界定為不同的個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處在同一社會中的人們?yōu)榱松?,必然建立起共生關系,社會共生現(xiàn)象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存在。既然社會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社會中的任何人都生活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系統(tǒng)之中。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個人,毫無疑問,教練員與運動員也處在這個共生系統(tǒng)之中,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更為獨特的、親密的、豐富的共生關系。
教練員是指運動訓練中直接負責培養(yǎng)和訓練運動員的人員。教練員須具有專項運動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掌握先進的教學和訓練方法,有為發(fā)展該項運動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志向,并對運動員的思想、身體、技術、戰(zhàn)術、心理和道德、意志、品質等方面負責。運動員是指參加體育運動比賽的人員。運動員須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和比賽。高水平運動員還須進行長期、系統(tǒng)、嚴格、科學的運動訓練,使其具有高度的身體訓練水平,掌握先進的技術、戰(zhàn)術,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達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從而在重大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5]。無論是古代奧運會時期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是現(xiàn)代奧運會以來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其共生關系既是一種基本生存狀態(tài),同時也是兩者關系形成、維持和演化的生存模式,這也就意味著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是一種共存、共在、共榮和共利的關系。
社會復雜紛呈,共生關系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但是,若作抽象分析則發(fā)現(xiàn),任何社會共生關系,至少必須由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三大部分構成。社會共生關系的主體是人以及由人構成的組織,社會主體之間的共生關系以資源為紐帶,人類社會的共生關系都是相對的,都存在約束條件,一旦失去這些約束條件,這組共生關系就無法存在[1]6。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共生關系也由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三個部分構成。
在教練員與運動員的社會共生關系中,教練員和運動員是共生關系的兩個平等主體。在教練員主體和運動員主體的交往中形成了主體間或主體際關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主體間性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思想。主體間性又叫交互主體性,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對話、交往,意味著主體間權利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的價值依存,實現(xiàn)的是對等的生存法則,主要包含雙方的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識性[6]。在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中,由于教練員、運動員是共生關系的兩個平等主體,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通融、達成共識。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理解,通常意味著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了解或認識,以及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存在方式,即主體雙方的本領或能力;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通融,是指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表現(xiàn)出的不苛求對方,最大限度地接受對方的意見與行為的屬性。它意味著求大同、存小異,是在不違背原則前提下的最大寬容等;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共識,是指在運動員和教練員的交往過程中,不同主體盡管想表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與行為,但他們通常能接受與自己意見相左,但比自己意見更合情理或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意見,形成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趨同性和一致性[7]。
3.1.1 教練員主體
教練員是以科學的訓練原則與方法培訓運動員的專業(yè)人員,是具備一定知識、專長和具有一定權威,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運動訓練的設計者、組織者,在運動訓練與競賽中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地處于主體地位?!懊绹\動教育計劃”認為教練員的工作不僅意味著技戰(zhàn)術教學,還應幫助運動員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做好準備,一個成功的教練應該具有5個工具,即理解、預期、關愛、品格、幽默。教練員是教學訓練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運動隊中起著主導作用,承擔著培養(yǎng)和造就優(yōu)秀運動員的任務。對于運動員來說,教練員不僅僅是教師、指導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教練員更像家長。因為,運動員接觸最多的人莫過于教練了,對其影響最大的往往就是教練員。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卻出現(xiàn)了很大的偏差,即過度強調教練員的主體地位,甚至把運動員機械地看作被控制對象。
3.1.2 運動員主體
運動員是運動訓練活動的主體,但在具體的訓練過程和競技比賽中,由于過多強調教練員指導,凸顯教練員的主體地位,導致運動員往往成為“被訓”或“服從”的角色,忽視了運動員的主體性,甚至成為教練員主體作用的“客體”?,F(xiàn)代競技體育及運動訓練的發(fā)展,對運動員個人能動性發(fā)揮作用的要求越來越高,外部的“外化”力量——以教練員為主的“智囊團”發(fā)揮作用,是以運動員的“內(nèi)化”為前提和基礎的,只有這樣,才能轉化為運動員自身的種種能力[8]。因此,運動訓練、競技比賽活動中的各種安排必須考慮運動員作為“主體”地位的實際“需求”,發(fā)揮運動員的“參與決策”作用,以此凸顯運動員的主體性。教練員的主導作用無論多么重要,畢竟是外因,只有通過運動員自身的觀察、思考、評價、選擇、領悟與應用,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訓練、影響和啟示才能內(nèi)化為運動員自覺的行動,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所謂資源乃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產(chǎn)生某些效能以滿足人之需要者。資源是個包羅內(nèi)容極廣泛的概念,這個能產(chǎn)生“某些效能”的“者”,包括物質系列、精神系列、勞務系列、關系系列等。
3.2.1 教練員資源
現(xiàn)代高水平運動訓練和競賽要求教練員具有專項運動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掌握先進的教學和訓練方法,有為促進運動項目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遠大志向,并對運動員的思想、身體、技術、戰(zhàn)術和道德品質等全面負責。教練員全面承擔對運動員的科學訓練(技術、戰(zhàn)術、體能、恢復、心理、賽前狀態(tài)調控等)、運動員的科學管理(思想品質、心理狀態(tài)、紀律),使運動員在運動競賽中發(fā)揮出最大的運動潛能,創(chuàng)造出最佳的運動成績,這是競技體育追求的目標,也是每個教練員的基本職責。由此看出,對于運動員來說,教練員能夠滿足其“需要”的“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專業(yè)能力(掌握某種運動技能)和管理能力(以訓練、比賽為中心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兩個方面。
3.2.2 運動員資源
現(xiàn)代運動訓練中普遍存在的高淘汰率現(xiàn)象,迫使教練員去探索優(yōu)秀運動員成才的秘訣。由于運動訓練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運動員成才的不同途徑。對于教練員所需要的“資源”而言,運動員的“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能夠滿足教練員培養(yǎng)出優(yōu)秀運動員的基礎條件以及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運動競技成績的成就感。在優(yōu)秀運動員的培養(yǎng)和成才過程中,基礎條件至關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某項目要求運動員具備基本素質及其先天性的個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體質基礎、智力基礎、心理基礎和啟蒙基礎四個方面[9]。另外,運動員潛在的商業(yè)開發(fā)價值也是運動員的寶貴“資源”。隨著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發(fā)展,我國運動員在國際上取得的冠軍越來越多,他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同時也在國內(nèi)外的體育愛好者中樹立了較高的知名度,此時,運動員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商業(yè)價值。優(yōu)秀的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運動員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在精神層面可以作為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典范,成為青少年的榜樣,而且在商業(yè)開發(fā)層面具有極大的商業(yè)價值,如姚明、劉翔、郭晶晶、王楠等都是商業(yè)開發(fā)成功的案例。毫無疑問,運動員商業(yè)開發(fā)價值越大,教練員也會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受益良多。
所謂約束條件,乃是指共生關系的各主體都必須遵守的條件。任何共生關系,都存在約束條件,一旦失去這些約束條件,這組共生關系就無法存在[1]7。人類社會的共生關系都是相對的,也必有一定的約束條件,一旦失去這些約束條件,這組共生關系就無法存在。同樣的道理,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共生關系也概莫能外,必然也存在著一定的約束條件,只有教練員和運動員共同遵守這些約束條件,他們之間的共生關系才能存在、維系和優(yōu)化。否則,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共生關系就會弱化,甚至“師徒反目”情況也會發(fā)生。維系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的約束條件主要有法律、道德和守則等。
3.3.1 法律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nèi)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guī)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以下簡稱《體育法》)作為一部國家法律,不是僅對體育工作的某一方面進行規(guī)定的法律,而是從總體上對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進行全面規(guī)范與保障的法律,是我國體育的基本法。《體育法》是對體育關系進行整體規(guī)范和調整的基本法律依據(jù),是我國發(fā)展體育事業(yè)、開展體育工作的基本綱領和總章程。在《體育法》第四章《競技體育》部分就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責、權、利等方面做了明確的法律界定。如“培養(yǎng)運動員必須實行嚴格、科學、文明的訓練和管理;對運動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道德和紀律教育”、“國家對優(yōu)秀運動員在就業(yè)或者升學方面給予優(yōu)待”、“體育競賽實行公平競爭的原則。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應當遵守體育道德,不得弄虛作假、營私舞弊”等等。除此以外,還有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部門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如《教練員管理工作暫行辦法》、《運動員聘用暫行辦法》等,對教練員、運動員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
3.3.2 道德
“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這就是說,求學問以達到禮為止境,達到了禮也就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特殊本質在于它是一種特殊的調節(jié)規(guī)范體系,是非制度化的規(guī)范,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共同積累成的。道德規(guī)范是非強制性的規(guī)范,只能借助傳統(tǒng)習慣、社會輿論和內(nèi)心信念來起作用。
運動員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包括:第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第二,謙虛謹慎、勤學苦練、頑強拼搏、精益求精;第三,團結互助、關心集體、維護大局、共同前進;第四,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相互尊重、虛心學習、總結經(jīng)驗,不斷提高運動水平;第五,尊敬教練、尊重裁判、尊敬觀眾;第六,思想純正、作風端正,語言文明。此外,運動員的道德規(guī)范還包括遵紀守則、文明禮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刻苦鉆研技術、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等。運動員道德規(guī)范反映了體育活動和人們對運動員的道德要求,是社會公德和體育道德在體育運動職業(yè)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運動員行為的標準[10]。教練員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有:第一,具有發(fā)展祖國的體育事業(yè),造福于人類的遠大理想;第二,對運動員要滿腔熱情地愛護,無微不至地關懷;第三,作風正派、大方、嚴肅,語言文明而不粗俗;第四,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要建立真正平等的同志式的關系;第五,謙虛誠實,刻苦好學。
3.3.3 守則
守則是根據(jù)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精神,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向所屬成員發(fā)布的一種要求自覺遵守的約束性公文,是結合本單位、本部門、本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用以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的條文,因此具有約束性和規(guī)范性的特點,但不具備直接的法律制約作用。顯然,守則具有法律、道德兩個層面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是對人的硬約束,即他律;與法律不同,道德是對人的軟約束,即自律。法律的約束來自外力的強制,道德的約束來自內(nèi)心的自覺和社會的譴責。守則的約束顯然表現(xiàn)在他律和自律兩個方面。只有法治與德治并舉,才能使得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行為規(guī)范趨于完善。僅僅依靠國家頒布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行為是不夠的,在現(xiàn)代社會,教練員是一個職業(yè),而運動員在特定的階段也具有職業(yè)特征,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職業(yè)守則”。中國為加強體育運動隊伍建設而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國家體委于1981年頒布并實施的《教練員守則》和《運動員守則》,對教練員和運動員提出了行動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各有十條。如《教練員守則》中“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熱愛體育事業(yè),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運動員”、“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出發(fā),進行科學的大運動量訓練,認真制定方案,努力完成訓練計劃”、“做好賽前準備和臨場指揮,賽后認真總結”等;《運動員守則》中“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熱愛體育事業(yè),勇攀高峰,為國爭光”、“刻苦訓練,鉆研業(yè)務,尊重教練,認真完成訓練任務”、“賽出風格,賽出水平,勝不驕,敗不餒,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尊重觀眾”等。
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會共生現(xiàn)象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存在。處在同一社會中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必然建立起一種共存、共在、共榮和共利的共生關系。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共生關系也由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三個部分構成:教練員和運動員是共生關系的平等主體;教練員“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專業(yè)能力和管理能力兩個方面,而運動員“資源”主要表現(xiàn)在運動員成才所需的體質基礎、智力基礎、心理基礎、啟蒙基礎以及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等方面;維系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的約束條件主要有法律、道德和職業(yè)守則等。由于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是從事競技體育的社會群體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事關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剖析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的基本要素,準確把握各基本要素的內(nèi)在本質要求,促進教練員與運動員共生關系的穩(wěn)定和諧,是提高我國競技體育水平,推動競技體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證。
[1]胡守鈞.社會共生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張茂林.建立新型的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J].校園心理,2009(4):256.
[3]朱貽庭.“社會共生”與“社會和諧”—評胡守鈞教授新著《社會共生論》[J].探索與爭鳴,2006(11):79-80.
[4]袁純清.和諧與共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2.
[5]陳安槐,陳蔭生主編.體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9.
[6]郭湛.論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32-38.
[7]李靖,王麗君.主體間性視野下殘疾人運動員與教練員的交往關系[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1):126-127.
[8]肖林鵬,唐立慧.論運動訓練的“以人為本”[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3):38-39.
[9]王志海,單波.中國體育教練員[J].2000(2):32.
[10]劉湘溶,劉雪豐.體育倫理:理論視域與價值范導[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62.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Public Social Relations of Chinese Coaches and Athletes
GUO Xiu-jin,HU Shou-jun
(Post-Doctoral Station,F(xiàn)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Symbiosis is humans'basic way of being and social symbiosis is the fundamental existenc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 consists of the main factors,resource factors and the constrain conditions.Coaches and athletes are equal main bodies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The resources of coach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while the resources of athlet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for them to become talents,such as their physical basis,intelligence basis,ment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basis as well as their value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to maintai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 include laws,morality and rules.
social symbiosis,coaches,athletes,symbiotic relationship
G808.19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7-0037-05
G808.191
A
1001-9154(2011)07-0037-0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090460591);上海市重點學科(第3期)建設資助項目(S30801)。
郭修金(1972—)男,山東費縣人,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與社會發(fā)展。
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