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
淺析“車輪跑”教學法提高初中生快速跑成績
□陳衛(wèi)
文章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針對途中跑的后蹬不充分與小腿折疊前擺不顯著的錯誤動作,采用觀察法、咨詢法、文獻法,邏輯推理法和實踐驗證法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車輪跑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快速跑成績。這一方法既澄清了車輪跑模糊概念,豐富了體育科學理論,又在初中快速跑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供廣大體育教師參考。
快速跑;車輪跑;教學法;初中生
完整的快速跑技術是由蹲踞式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終點跑組成,其中途中跑在完整技術中占主要地位,途中跑技術的優(yōu)劣和能力的強弱對快速跑成績的影響最大,因而快速跑教學首先應從途中跑技術著手,糾正途中跑的錯誤動作來提高快速跑水平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生正處于速度素質快速增長時期,抓好這一階段的速度練習與正確輔導,有助于促進動作頻率、單個動作速度及反應速度的快速發(fā)展,因而快速跑教學勢在必行。在快速跑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途中跑的后蹬不充分與小腿折疊不顯著。針對這個問題,本文采用觀察法、咨詢法、文獻法,邏輯推理法和實踐驗證法,從學生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術與技能、心理與生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了車輪跑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快速跑成績,并在技術原理上加以論證,在教學實踐中得以證明,這一方法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可供廣大體育教師者借鑒與使用,具有廣泛的實用性與高效性。
2.1 從體育基礎知識方面分析
初中生閱讀體育書籍少,接受體育知識少,個人自身經歷少,加上體育的社會地位低,學校體育制度不健全,體育只有術試,沒有筆試。因而體育知識極受輕視,導致學生體育知識淺薄,處于“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的現狀。在認識上,學生只憑個人主觀經驗下結論或道聽途說,不懂得運用體育知識及技術原理去分析問題。在實踐上,學生只憑個人的身體感受去運動,重視結果,輕視過程。據調查:一般學生認為:途中跑的小腿折疊前擺是多余動作,既浪費體能,又浪費時間;蹬地伸直踝、膝、髖三關節(jié),雖是增大步長,但步頻變慢,前擺費力。因而小腿折疊前擺不顯著,忽視圓周運動的物理學知識與肌肉放松知識;蹬地不充分,提前前擺,操之過急,忽視后蹬充分有力的力量因素及前擺與后蹬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聯(lián)系。
2.2 從基本技術與技能方面分析
初中生由于運動知識淺薄,基本技術動作概念模糊,運動技能形成大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或鞏固階段,技術動作未能達到自動化。這樣表現出技術動作生疏,彼此缺乏應有聯(lián)系,動作不協(xié)調、不連貫,摻有多余動作或有干擾性錯誤動作。在此階段,肌肉動作的生理反應是興奮過程,存在泛化現象,不必要的生理反應較多,整個生理能量的消耗大于完成動作的實際需要,致使動作用力不當,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出現后蹬不充分,小腿折疊不顯著的錯誤動作。
2.3 從心理與生理方面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人的形態(tài),心理和生理都發(fā)生最為迅速和顯著的變化,這使他們遇到了許多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由于初中生認識水平低,社會知識淺薄,生活經驗不足和思想不成熟,對許多事情未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個人的愿望與客觀實際不一致時,就會產生種種矛盾與沖突,表現出緊張、害怕、羞澀、困惑、煩躁和不安。這樣就不可能在充滿激烈競爭的體育運動中充分表現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更不可能富有咄咄逼人的“霸氣”。同時表現出動作不協(xié)調,動作不舒展流暢,節(jié)奏感差,用力不當,甚至處于緊張與慌亂狀態(tài)。因而出現后蹬不充分與小腿折疊前擺不顯著的錯誤動作。據調查:女生比男生表現較顯著;性格內向的學生比性格外向的表現較顯著;身體形態(tài)變化大的學生比身體形態(tài)變化小的表現較顯著。
上體正直,兩眼平視,擺動腿前擺動作同高抬腿跑(大腿擺至水平),但大小腿折疊較緊,然后小腿隨大腿下壓動作向前、向下、向后劃擺,著地時有明顯的“后扒”動作,著地后充分蹬伸踝、膝、髖三關節(jié),兩臂與腿部動作配合,屈肘前后擺動,擺幅較大。
跑是以人體的肌肉為原動力,以骨為杠桿,作用于地面而產生的人體水平位移運動。步頻和步長是決定跑速的兩個主要因素。決定步頻的因素有:人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運動器官的協(xié)調性、肌肉的速度和力量等。決定步長的因素有:腿長、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肌肉柔韌性、擺腿及扒地技術、蹬地力量及技術等?,F代快速跑技術的發(fā)展趨向:跑的技術結構形式表現為動作步頻高,步幅大,有明顯的節(jié)奏感;縮短單步的支撐時間和騰空時間提高步頻;更加突出擺動技術,強調以擺促蹬,以蹬助擺,通過積極的擺動與后蹬加大步幅和提高步頻。車輪跑的小腿折疊前擺,科學的縮短了圓周運動的半徑,加快轉速,提高步頻,促進后蹬,用力經濟,動作輕松流暢,從而提高人體興奮性,激發(fā)學習興趣;車輪跑的小腿隨大腿下壓動作向前、向下、向后劃擺,著地時有明顯的“后扒”動作,著地后充分蹬伸踝、膝、髖三關節(jié),既可縮短單步的支撐時間和騰空時間提高步頻,又可延長后蹬作用力的作用時間,增大后蹬力量,促進前擺,加大步幅。因此,在初中快速跑教學中,車輪跑教學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快速跑成績。
1)競技心理素質教育。
2)青春期生理與心理教育。
3)闡明車輪跑教學目的與技術原理。
4)車輪跑完整技術動作的示范與講解。
5)原地擺臂練習。
6)原地小腿折疊前擺練習。
7)原地擺腿下壓“扒地”練習。
8)行進間放松跑20~40m。(小腿折疊顯著,“扒地”積極。)
9)原地車輪跑模仿練習。
10)仰臥車輪跑練習。
11)行進間車輪跑練習。
12)50 ~100 m快速跑練習。
13)適時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技術觀摩,且細心觀察,認真、準確地分析。
14)身體素質與車輪跑技術相結合,反復地練習,不斷地糾正錯誤動作,提高快速跑技術水平。
6.1 結論
在初中快速跑教學中,車輪跑教學法能有效地糾正初中生途中跑時后蹬不充分與小腿折疊前擺不顯著的錯誤動作,使快速跑的“扒地”積極,蹬地充分有力,前擺輕快,用力經濟,動作節(jié)奏感強,激情高漲,能更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快速跑成績。
6.2 建議
在實施車輪跑教學法過程中,要深入調查產生錯誤動作的原因,對癥下藥;要遵循動作技術與技能形成規(guī)律及人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從心理與生理、技術結構與原理等方面,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適當與身體素質訓練相結合,根據技術的掌握程度及個人的身體素質,調節(jié)適當的運動負荷與強度,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發(fā)揮車輪跑的輕快擺動、節(jié)奏明快的愉悅性和快速沖刺的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氣氛,提高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使之敢于表現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達到教學預期的目的。
[1]田徑教材編寫組.田徑[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
[2]廣東省教育廳教材研究室編.青春期指導(初級中學生用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體育心理學教材編寫組.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廣東省東莞市濟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