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梁宏軍
法老的船隊(下篇)
編譯 梁宏軍
盡管已掌握了大量證據(jù),但考古學家迄今仍未弄清龐特古國究竟在什么地方,甚至連龐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也不了解。
“揚帆海上,向著神的土地進發(fā)。在龐特安全登陸……”這是哈特謝普蘇特神廟(葬廟)石墻上的一段銘文。
龐特,也被稱為“神的土地”,在超過1000年的時間里,這個有著豐富燃香、黑檀和黃金資源的神秘國度一直在與埃及進行貿(mào)易。古埃及人留下了關(guān)于龐特的如山的證據(jù),其中又數(shù)哈特謝普蘇特留下的證據(jù)最多。在底比斯(上埃及古城,位于尼羅河畔)附近的已有3500年歷史的哈特謝普蘇特神廟的石墻上,銘刻著大量對龐特的描繪——哈特謝普蘇特和其他古埃及法老向龐特派出過大型遠洋船隊,每次遠航的人數(shù)有數(shù)千人之眾。可是,龐特古國到底在哪里呢?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和所有的古埃及人一起,給現(xiàn)代人留下了這個謎題。
龐特在哪里?
關(guān)于龐特,最早的證據(jù)來自于古埃及舊王國時期。在一塊被叫做“巴勒莫”的石頭上刻著:在大約公元前2500年,即薩胡爾法老統(tǒng)治時期,一個遠征隊從龐特帶回了80000梅爾(古埃及計量單位)的沒藥。沒藥是提取自沒藥樹的樹脂,可作香料、藥材、燃香等,出產(chǎn)于龐特,是古埃及人眼中最有價值的商品。薩胡爾的遠征隊還帶回了大量原木(這在像埃及這樣的沙漠國家也彌足珍貴)和大量銀金(又稱琥珀金,為金銀合金)。
在哈特謝普蘇特神廟(也稱停靈廟,位于埃及戴爾·埃爾·巴赫里)的石壁上,描繪了她治下第九年前往龐特的遠征。圖為參加遠征的士兵。
以法老王的名義,宏偉的船隊踏上遠征海洋之旅,去往充滿寶藏的神秘之地龐特——在埃及最古老廟宇的石墻上精細雕刻的這一場景,究竟是神話還是事實?龐特真的存在嗎?古埃及人真的能夠建造遠洋船嗎?
到古埃及中王國時期,遠征龐特的規(guī)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塊年代約為公元前1985年的石刻上提到:在一次龐特遠征中有3000人參加,而在50年后的另一次龐特遠征中有3700人參加。
到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哈特謝普蘇特的船隊遠征龐特,這次遠征發(fā)生在公元前第15世紀,哈特謝普蘇特執(zhí)政第9年,遠征場面被精細地刻畫在了她的神廟的浮雕上。其中一個場景顯示的正是龐特,包括建在支柱上的蜂窩狀房屋,棕櫚樹和沒藥樹為房屋遮陰。另一個場面描繪了哈特謝普蘇特船隊離開埃及和到達遙遠之邦龐特的情景,并稱船隊在回程時“搭載了龐特的大量珍品”。最后一個場面顯示的是龐特政要向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奉獻“奇珍”的情景。
目前已知的最后一次龐特遠征,發(fā)生在公元前12世紀的拉美西斯三世治下。一份古埃及紙草書記載說,拉美西斯三世“創(chuàng)建了大型運輸船,上面裝著來自埃及的數(shù)不清的貨物。他們到達了龐特,沒遭任何厄運,安全抵達并備受尊敬”。
遺憾的是,這些證據(jù)都沒有告訴我們龐特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里。自19世紀以來,學者們紛紛推測龐特的具體位置——敘利亞、西奈、阿拉伯南部、蘇丹東部、埃塞俄比亞北部、索馬里、肯尼亞,但至今仍無人能指出龐特國的確切位置。
怎樣去龐特?
也并非完全沒有線索,例如,上述紙草書中明示了一點,這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的遠征隊在前往龐特途中借道于紅海。考古學家已經(jīng)證實,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醉心于龐特的法老們在尼羅河造船,然后將船拆分,再穿越大約160千米的沙漠,運到古紅海港口薩烏(今天稱梅薩·加瓦西斯),重新裝配后駛往龐特。返回后,船在薩烏港卸貨,由驢車拉到尼羅河,再由河船向南送到都城底比斯。
哈特謝普蘇特神廟浮雕刻畫了龐特國王及王后向埃及人“進貢”場景。
然而,這些船從薩烏港起航后究竟駛往何方?無人知道。更讓人云里霧里的是,古埃及人可能并不總是借道紅海。一些古埃及銘文暗示,另一條前往龐特的路徑是沿著尼羅河向南航行,穿過位于埃及南面的努比亞,然后再往前走。一些考古學家相信,在努比亞與埃及交好時期(例如舊王國時期),古埃及人選擇這條線路前往龐特;在努比亞人封鎖了向南的陸路時(例如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初期),古埃及人則選擇通過紅海前往龐特,當然走這條路線必須穿越更多沙漠。
早期理論
關(guān)于龐特位置的爭論始于19世紀50年代,當時新成立的埃及文物服務局開始清理位于底比斯及其周圍的大寺廟。當時新發(fā)現(xiàn)的象形文字文本記敘說,龐特是位于埃及東面的一個香料來源地。有考古學家據(jù)此提出:龐特位于阿拉伯半島。這看似有道理,因為古希臘人曾盛贊“阿拉伯香料”,而阿拉伯半島位于埃及的正東面。
然而,在阿拉伯半島至今也沒有找到一丁點龐特的遺跡。事實上,后來的兩個發(fā)現(xiàn)推翻了“阿拉伯龐特”的說法。第一個發(fā)現(xiàn)是圖特摩斯三世法老留在底比斯卡納克廟中的一個象形文字清單,其中指明龐特位于埃及南面;第二個發(fā)現(xiàn)是哈特謝普蘇特神廟浮雕,它和其他一些證據(jù)都把龐特的地理位置指向非洲。例如浮雕上刻畫的長頸鹿和犀牛等動物,具有明顯的非洲特征,在阿拉伯半島并無出產(chǎn)。有考古學家據(jù)此認為,龐特位于當今索馬里海岸??汕傻氖?,在現(xiàn)代索馬里境內(nèi),在“非洲之角”角尖上,有一個地區(qū)叫“龐特蘭”,其意為“龐特的土地”。
非洲論點
有關(guān)龐特位于索馬里的假說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有考古學家對這一假說提出了質(zhì)疑。考古學家在對哈特謝普蘇特神廟浮雕中的龐特動植物及其他元素進行詳盡研究后指出,龐特的位置可能在埃及南部的上尼羅河地區(qū),在阿特巴拉河與白尼羅河和藍尼羅河兩河交匯點之間的區(qū)域。
但又有人質(zhì)疑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遠征隊通過陸路和河道就可以到達龐特,無需經(jīng)過海路。此外,哈特謝普蘇特神廟浮雕提供的線索也與上述觀點互相矛盾,例如浮雕中,在龐特船下方的魚以及其他海洋動物如大螯蝦和烏賊等,明顯都是紅海物種,幾千年來它們的樣子一直沒有變過。
目前,有關(guān)龐特位置的一個認同度較高的觀點是,龐特位于今天蘇丹東部和埃塞俄比亞北部從紅海一直到尼羅河的一片地區(qū)。證據(jù)主要來自于語言學:迄今唯一已知的龐特國國王佩拉胡(parehu)的名字的首字母是輔音p,龐特(punt)本身的首字母也是p,而古代阿拉伯南部語言中沒有輔音p。
大圖:這幅浮雕描繪了哈特謝普蘇特的龐特遠征隊所獲得的燃香和沒藥樹。沒藥是一種熱帶樹脂,可作香料、藥材。浮雕中也刻畫了龐特人建在支柱上的蜂窩狀棚屋(白線框)。
小圖:龐特棚屋的復原圖
再回阿拉伯
對于“輔音p”證據(jù),有考古學家指出,這也不能完全排除龐特位于阿拉伯地區(qū)的可能性,因為龐特可能包括從亞喀巴到也門的整個阿拉伯半島西海岸地區(qū),而古埃及人直接或間接地提示,龐特既位于尼羅河以北,與地中海地區(qū)的近東諸國接壤,也位于尼羅河東面或東南面,最遠邊界則遠在尼羅河以南,那么符合這么多條件的就只有阿拉伯半島了。
之后又有考古學家提出一個折中理論:上述各種理論都誤讀了哈特謝普蘇特文本中的說法,把“位于大海兩邊”理解成了“沿?!被颉把匕丁?。如果按照對相關(guān)象形文字的解讀:哈特謝普蘇特的遠征隊“在大海兩邊的沒藥樹土地上為國王的使者安營扎寨,一邊接待這方土地的首領(lǐng)”,那么紅海上有一個地區(qū)可能是龐特的最佳位置,這就是位于紅海南端的曼德海峽,今天的吉布提和也門在這里隔海相望。因此,龐特很可能是跨越曼德海峽的一塊大小不確定的土地,而曼德海峽正是龐特當初的商業(yè)活動中心。
考古學家相信,龐特絕非傳說,一定真真實實地存在過。現(xiàn)在紅海海岸和索馬里北岸的考古還處在起步階段,或許有一天,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古代遺址或一塊墓志銘,只需幾個字,就會向我們揭示龐特的終極秘密。
最直接證據(jù)
從2001年開始,考古學家在紅海古港薩烏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船木、石錨、船繩等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中王國時期的物品(下面組圖),還有一些很可能來自龐特的物品,其中包括黑檀(由木炭成分鑒定而知)和黑曜石(一種火山玻璃),這兩樣東西在埃及都無出產(chǎn)。此外還有上面寫著象形文字的貨箱,這些象形文字標注箱子里裝著“龐特珍品”。這些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直接的證據(jù),但仍算不上龐特本身的證據(jù)。
石錨及相關(guān)器件
船繩
遠征龐特
埃及對龐特的遠征始于第五王朝(公元前25世紀),但在第四王朝的胡夫法老時代就有埃及人從龐特進口黃金的記載。在第六、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八王朝時期,都有關(guān)于埃及人遠征龐特的記載。第十二王朝時期的一部紙草書——《船難水手的故事》中記載說:門圖霍泰普三世法老(公元1950年前后)在位期間,一位名叫漢努的官員組織了一次或多次龐特之旅,但不清楚他自己是否親自參加了遠征龐特。第十二王朝法老賽路斯瑞特一世和亞門漢特二世曾親自參加往返龐特的遠征之旅。
到第十八王朝時期,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組建了一支紅海船隊,主要目的是將喪葬品帶到卡納克去交換努比亞的黃金。哈特謝普蘇特本人也親自參加了龐特遠征,而且是古埃及所有龐特遠征中最著名的。當然,這應該歸功于她本人通過象形文字和壁畫等形式對龐特之旅所做的大量記載。哈特謝普蘇特在位期間,埃及商船定期穿越紅海,以獲取通過陸路和死海運到埃拉特的瀝青、銅、護身符、燃油及其他貨物。埃拉特位于亞喀巴灣上端,在這里,埃及商船同時裝上從北方通過陸路運來的乳香和沒藥。這條陸上貿(mào)易路線是沿著紅海東海岸向北穿越群山的一條漫長的艱險山路。
哈特謝普蘇特的龐特遠征隊全景圖(取自她的神廟浮雕)
從哈特謝普蘇特神廟浮雕來看,當時曾有一支由5艘商船組成的船隊往返龐特。據(jù)廟中的象形文字記載,哈特謝普蘇特說,這趟遠征的首領(lǐng)是她的特使內(nèi)赫西,而這趟遠征的目的是收取當?shù)厝藢Ψɡ系倪M貢(龐特國王承認效忠埃及法老)。但據(jù)考古學家考證,內(nèi)赫西的這趟遠征實際上是去龐特做生意。龐特人拿來“進貢”和交易的物品不僅有自產(chǎn)的燃香、黑檀和短角牛,還有來自其他非洲國家的貨物,如黃金、象牙和動物皮等。當時龐特的統(tǒng)治者是佩拉胡國王和亞蒂王后。
埃及與龐特的貿(mào)易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十王朝初期,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結(jié)束之前中止。在記錄第二十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一本紙草書中,對埃及遠征龐特船隊的回歸有如下清晰的記載:“他們安全抵達沙漠小鎮(zhèn)科浦多斯(位于盧克索以北大約43千米的尼羅河東岸),在和平中拋錨,卸下他們帶來的貨物。在科浦多斯港,這些貨物由驢子和人運走。他們(貨物和龐特人)順流而下,在一片歡天喜地中到達,這是對王室的獻禮?!?/p>
2003年,考古學家在底比斯附近一個小鎮(zhèn)的一座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埃及象形文字銘文。這座墓的墓主是索比卡納赫特二世,當?shù)氐氖¢L,生活在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550年)。銘文中提到,“古實王國(一個古非洲國家)及其盟國龐特從南面對埃及發(fā)動猛攻”。還有象形文字記載:到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結(jié)束后,龐特已經(jīng)變成“一片虛無的傳奇土地”。考古學家據(jù)此推測,龐特與埃及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遠不像哈特謝普蘇特吹噓的那么友好,而是充滿敵意與傾軋,最終導致了古龐特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