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
地方政府講好“本土故事”不能急功近利,要“一個接著一個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上屆黨委政府決定的事,只要符合地方實際,只要是對地方發(fā)展有好處,本屆黨委政府原則上不要調(diào)轉(zhuǎn)“船頭”,要一抓到底。有的地方領導為了個人仕途,在城市綠化中喜歡作那些“種草”的表面文章,而不愿作那些“種樹”的實事。為何選擇種草,因為種草容易、成本低、見效快;而種樹的周期長、成本高、見效慢。有的領導干部頭腦發(fā)熱,熱衷于搞“馬路政治”,上屆肖書記在馬路邊做了桔子樹,本屆李書記認為不行,挖了桔子樹種樟樹,到了下一屆,劉書記又挖了樟樹改種李子樹,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結(jié)果什么樹也種不成,勞民傷財,老百姓意見很大。
“本土故事”講得好,還不如干得好。老百姓不喜歡“口水膏藥”式“重吹不重干”、“嘴上講一套心里想一套”和“雷聲大雨點小”的干部,老百姓對人最真誠,為人最實在;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把他捧在手上,他把你舉到天上。老區(qū)人民當年“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棉襖用來蓋擔架,最后的骨肉用來上戰(zhàn)場”就是明證??v觀近年我國“惠及民生”的大事,哪一件不是領導干部帶著群眾干出來的?從紅旗渠到三峽大壩工程建設,從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到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空中對接,從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到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重大勝利……這都是科學決策、眾志成城的力量,這是震驚世界的中國力量!
“本土故事”講得好,還要得到媒體與公眾的認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土故事”講得如何,精不精彩、有沒有懸念、有沒有社會價值?不能自己說了算,還得把“話語權”交給群眾,交給媒體,讓大家來評議,公眾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