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利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研究所 河南 開封 475001)
十四至十八世紀土魯番王統(tǒng)研究之考述
郭勝利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研究所 河南 開封 475001)
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是為明代土魯番研究之重要部分,但囿于史料、語言諸因素形成了諸家爭鳴之局,目今尚未形成定論。本文在此對中外諸家之研究進行梳理比對,從中探索造成之緣由及研究之思路,以為后來者研究之便。
葉爾羌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土魯番;王統(tǒng)
土魯番王統(tǒng),是為明代土魯番研究之一歷史存疑,有關其考述研究,不絕于書。但是至今未有一歷史定論,自是各書一家,各成一言,這為后來者涉足造成了些許困惑,究其諸家之言,何者方為蓋棺之論。筆者學淺識薄,不敢在此妄加評論,但為方便后人研究之故,在此就明代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做一概述,并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就縱橫兩向試行比對,從中探索前人研究之思路,以便后來者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
關于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究其何者為限,諸家亦是各成一言。
林幹、高自厚先生在《回紇史》之附錄《明代前期畏兀兒各部首領世系表(三)土魯番政權》中記載其世系大略如下:
賽因帖木兒 -尹吉察兒 -病哥帖木兒 -鎖恪 -鎖恪之弟 -猛哥帖木兒 -也先帖木兒-巴剌麻兒 -也密力火者 -阿力 -阿黑麻 -滿速兒 -沙 -馬速。[1]
對于林先生的觀點,劉國防在《關于明代前期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的幾個問題》[2]中做了進一步的糾正與補充,劉先生在文中指出:自黒的兒火者汗至歪思汗時期,土魯番地區(qū),一般來說,是東察合臺汗國領土的一部分。因而其統(tǒng)治者就只能是東察合臺汗國之汗或汗室的某個成員。而在15世紀上半葉,能稱得上是土魯番地區(qū)統(tǒng)治者的,可能僅為哈散王子 (魏良弢先生疑為黒的兒火者汗之后裔速檀哈散)一人。
究其如何對土魯番王統(tǒng)進行劃分,孫振玉在《明代別失八里(含亦力把里)-土魯番王統(tǒng)考述(從黒的兒火者至速檀·阿黑麻)》[3]一文起首就言:本題目所揭示的這一段歷史是東察合臺汗國的一部分,作者在此亦置土魯番王統(tǒng)與東察合臺汗國研究之中。在文章中孫先生對別失八里、土魯番王統(tǒng)做了系統(tǒng)性總結:
賽因帖木兒 (萬戶)-尹吉察兒 (頭目) -巴剌麻兒答失里 -也先不花 -革力虎力(頭目)-也密力虎者 -阿力 -羽奴思 -速檀阿黑麻。
有關土魯番王統(tǒng)之記載,今人研究多取之于明人史料。目今國內(nèi)有關土魯番、哈密史料之集大成者莫過于陳高華先生,陳先生在《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4]中運用所搜集到的漢文史料對土魯番王統(tǒng)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陳先生在吐魯番速檀世系中指出,自永樂五年(1407年),土魯番地面三城首次入貢,土魯番和柳城的首領尚保留元朝的官銜,因之未入土魯番速檀世系之列。因之陳先生認為土魯番速檀世系首從也密力火者始,其世系依次如下:
也密力火者 -阿力 -阿黑麻 -滿速兒 -滿速兒子沙、弟馬黑麻 -沙之弟馬速 -馬黑麻 -土魯番酋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 -土魯番速壇阿卜納西兒阿黑麻 -土魯番速壇馬黑麻虎答遍迭 -土魯番王哈喇哈夫 -土魯番速壇阿黑麻王 -土魯番王阿都剌因。
但同時自嘉靖二年(1523年)起,土魯番稱王號者始多至十一二人,嘉靖十二年 (1533年),竟多至七十五王,1593年時,土魯番稱王者竟達一百一十人。雖然諸王遍地,但是真正能納入土魯番王統(tǒng)的也只有東察合臺汗國諸王之后裔。
對土魯番王統(tǒng)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莫過于魏良弢和田衛(wèi)疆兩位學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后,魏先生先后發(fā)表了《明代及清初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 -兼述東察合臺汗國之變遷》[5]、《東察合臺汗國與葉爾羌汗國統(tǒng)治者世系年表》,[6]魏先生在前文中通過對中外史料的綜合應用,結合漢文史料比對考釋,對十四世紀末至十七世紀晚期土魯番統(tǒng)治者的世系列表如下:
王子哈散 -也密力虎者王 -速檀阿力 -兀隆各 -速檀兀也思 -速檀阿黑麻 (汗)-速檀滿速兒(汗)-速檀沙 (汗)-速檀馬速-速檀馬黑麻 -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 -速檀阿卜納西兒呵黑麻 -速檀馬黑麻虎答遍迭 -速檀阿卜剌因 (汗)-蘇魯譚阿布倫木漢默德阿濟汗 -巴拜汗。
土魯番速檀 (王)世系,史籍記載較為模糊,特別是明朝末年,西域諸地稱王稱侯者不知幾人,因之,田衛(wèi)疆先生在《明哈密、土魯番速檀 (王)世系補正》[7]中只對土魯番速檀世系進行考證,列出了較為詳細的速檀世系表:
也密力火者 -阿力 -阿黑麻 -滿速兒 -沙 -馬速 -馬黑麻 -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對于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之后諸速檀,田先生認為由于明朝后期土魯番地區(qū)分裂為許多不相統(tǒng)屬的地面,主要世系史載不明確,且與上述速檀(王)沒有明確的世襲關系,故萬歷十一年后之世系從略。之后,田先生在《關于明代吐魯番史若干問題的探討》[8]中對這一遺留問題做了補充: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在位四年,后為其后代速檀阿卜納西兒阿黑麻襲立。但是僅僅四年之后,西部在位的阿不都·哈林 (拉失德汗之子)冊其侄馬黑麻虎答遍迭為東部地區(qū)的汗。至是,東西兩部皆歸塞德汗后裔管轄。馬黑麻之后由其子阿都剌因繼位,阿不都拉繼阿都剌因之后攻占了阿克蘇、鴨兒看,把東部土魯番地區(qū)由其子阿布勒·默罕默德 (其給清朝奏折中稱為阿布勒·阿哈默特,或蘇魯檀·阿木倫·木漢默德·阿濟汗)管轄。
有關土魯番王統(tǒng)之問題,國外也有學者作了專題研究,其中為代表的有M·羅薩比[9]、小田壽典[10]、阿基穆什金[11],前兩位學者使用的資料主要是漢文史料《明實錄》和穆斯林史料《拉失德史》,不再進行贅述。在此需要提出的是阿基穆什金,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新的穆斯林史料,修訂和補充了前人在東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者年表研究中的錯誤和空缺,并且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葉爾羌汗國統(tǒng)治者的世系和年表。
統(tǒng)治者名冊:
禿黒魯帖木兒 -也里牙思火者 -黒的兒火者 -沙迷查干 -馬哈麻 -納黑失只罕 -失兒阿里·烏黑闌之子歪思 -失兒馬黑麻 -歪思之子也先卜花 -篤思特馬黑麻 -篤思特馬黑麻之子怯伯、速檀烏黑闌 -歪思之子羽奴思 -羽奴思之子速檀馬哈木 -羽奴思之子速檀阿黑麻 -阿黑麻之子滿速兒 -阿黑麻之子速檀賽德 -賽德之子阿不都拉失德 -滿速兒之子沙汗 -阿不都拉失德之子阿不都哈林 -滿速兒汗之子馬黑麻 -阿不都拉失德之子麻法默德 -麻法默德之子疏扎丁阿黑麻 -疏扎丁阿黑麻之子阿不都剌帖夫—即阿丁阿黑麻速檀(帖木兒速檀)之子速檀阿黑麻(福剌德汗)-帖木兒速檀之子速檀馬黑麻 (乞力赤汗)-速檀阿黑麻(福剌德汗)-阿都拉汗之子阿不都拉 -阿不都拉之子伊思瑪業(yè)勒汗 -速檀賽伊特巴巴汗之子阿不都拉失德 -速檀賽伊特巴巴汗之子瑪舍瑪特額敏 -速檀賽伊特巴巴汗之子馬黑麻木明(阿克巴什汗 1694 -1695)。
對于阿文之中年代不確之弊,魏良弢先生在《東察合臺汗國與葉爾羌汗國統(tǒng)治者世系和年表-對阿塞穆什金 <察合臺兀魯思東部統(tǒng)治者年表>的補正》一文中進行了詳細的考正補充。魏先生斷葉爾羌汗國于伊思梅爾 (1670-1680)之時,且自 1570年始,土魯番地區(qū)就為拉失德汗之后裔長期統(tǒng)治,一直到 1680年衛(wèi)拉特占領這一地區(qū)。
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除了斷代及王系方面的不一外,在諸王研究之上諸家也存在著一定的爭鳴。
阿力之懸疑。土魯番速檀阿力,究竟為何人,史籍所載與后人考證多有不一。劉國防認為,阿力可能就為《拉失德史》所載之異密·速檀·阿里·扎剌思,其由概有如下:其名字相似,漢文與穆斯林史料比對之歷史活動基本吻合;寫亦虎仙“速檀阿力病故,罕慎復將哈密城奪守”;[12]海答兒之《拉失德史》較可為信史,因之作者認為“兩者即為同一人”。對于此論,孫振玉在《明代別失八里(含亦力把里)-土魯番王統(tǒng)考述(從黒的兒·火者至速檀·阿黑麻)》一文中從兩方面加以考證:其一,《拉失德史》之關于扎剌思家族投靠瓦剌酋長也先大石的兒子阿馬桑赤·大石,該家族的速檀·阿里·扎剌思曾控制過土魯番政權。而速檀·阿里·扎剌思在與明朝交往或明朝的有關文件中只稱名不稱姓,“力”當是“里”之同音異譯;其二案漢文史籍所載,阿力當政以后與瓦剌關系是友好的。此一觀點日本學者堀直[13]與小田壽典[14]支持。
而羅薩比則通過某些事件的比較得出結論,認為阿力與羽奴思同為一人,[15]王治來也“疑羽奴思與阿力本系一人而二稱”。[16]關于羽奴思即阿力之觀點,田衛(wèi)疆先生對此做了充分的考證,其證據(jù)主要是:明代回紇文書《高昌館課》的內(nèi)容確鑿地說明羽奴思汗在哈密呆過;篤思特馬黑麻卒年、羽奴思入主阿克蘇稱汗、《明實錄》及《明史》首見阿力以土魯番王名義到中原朝貢此三個歷史事件時間上的一致。[17]其后又在《關于明代吐魯番史若干問題的探討》[18]中補充:漢文獻中的“阿力”符合羽奴思的文化背景,或是其當時的宗教名稱;明抄本《高昌館課》第 37篇中所謂羽奴思使臣都督賽亦虎仙朝貢的函文似乎也證實了其雙重身份。[19]
阿力是否即為“速檀·阿里·扎剌思”或“羽奴思”,對此,魏良弢先生也做了一番考證。魏先生認為:根據(jù)《明實錄》卷一九四,成化十五年(1479年)九月甲子之記載,[20]與《拉失德史》克伯速檀被部下所殺,并將其頭獻給羽奴思汗[21],由此證羽奴思在阿力死后尚在人世。雖則在明人筆記、奏書等記載“阿力死,其子阿黑麻嗣為速檀”之記載,[22]但其是依土魯番使臣譯言,是阿黑麻為嗣承阿力合法資格,以便繼續(xù)與明朝通貢之詐稱。其次寫亦虎仙來朝后,明人史料關于阿力與阿黑麻之記載又變成了“阿力病故,弟速檀阿黑麻立”,[23]阿力可能為黒的兒火者汗之后裔,而后來之穆斯林史學家對于阿力史料之失載,是為造成史料混亂之原因。對于“速檀·阿里·扎剌思”魏先生認為:阿力死年 (1478年)與阿黑麻處死“速檀·阿里·扎剌思”之年 (1487年)相去甚遠,而阿黑麻臣服之地是為蒙古斯坦,沒有包括畏兀兒之地 (土魯番地面),阿力故時,阿黑麻方十二三歲,其能否鎮(zhèn)壓“速檀·阿里·扎剌思”尚屬未知。因之阿力不為“速檀·阿里·扎剌思”。其應為“阿黑麻同輩次上的兄弟”。[24]
禿黒魯帖木兒之身世。關于禿黒魯帖木兒身世,海答兒在《拉失德史》中記載:“禿黒魯帖木兒是也先不花之子”,[25]阿布爾·哈齊在《突厥世系》中也對此有所記述:“察合臺汗的一位后裔叫也先不花,別名伊勒·火者,他的兒子脫古魯克·帖木兒 (禿黒魯帖木兒)”,[26]而在 15世紀成書的《貴顯世系》之中,禿黒魯帖木兒卻為記載成都哇之子葉密立·火者之子,[27]宏達密兒在書中對此也進行了印證:“也先不花一生始終統(tǒng)治者察合臺汗國西支,直到死時未變,而在‘蒙兀兒斯坦’自立汗的顯然是都哇的另一子亦迷里火者”,[28]對于葉密立·火者與也先不花之身份,14世紀 20年代成書的波斯文史籍《完者都史》在敘述元朝與察合臺汗國軍隊沿邊對峙的將領時提到:也先不花的一支軍隊由其兄弟葉密立·火者率領。[29]對于文獻記載之沖突,巴托爾德在《中亞史十二講》中指出:阿布哈齊為了消除史料中的矛盾,把葉密立·火者說成是也先不花,無論是古代的史料或者是現(xiàn)世史料都沒有提到禿黒魯帖木兒出身于汗的家庭,禿黒魯帖木兒在一異密家中長大,異密并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關于禿黒魯帖木兒出身大汗家的故事,是由都黑剌氏族的異密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沒有真正汗的家族后裔的情況下,其才為立為察合臺汗國東部地區(qū)的汗。[30]
對于禿黒魯帖木兒身世,田衛(wèi)疆在《絲綢之路與東察合臺汗國史研究》中也提到:禿黒魯帖木兒似應是篤哇汗兒子也密力火者之子,其源出于黃金家族應該是可以肯定的;[31]而劉迎勝在《察合臺汗國史研究》也提到:可能的情況是這樣,脫忽魯帖木兒是也密力火者 (燕火者)或失里·斡兀立的兒子,他被牽強說成是也先不花的遺腹子。[32]
也密力火者之與也密力虎者。也密力火者,[33]又作亦迷力火者[34]、也乜力火者[35]、也咩力火者,[36]但是在也密力火者之同時,史料又載在東察合臺汗國亦有一也密力虎者之汗王,[37]而在阿基穆什金《察合臺兀魯思東部統(tǒng)治者年表(禿黒魯帖木兒系)》中卻沒有也密力火者之記載。對此劉國防先生根據(jù)《明史》、《明實錄》及《拉失德史》關于也密力火者與也先不花汗之活動認為也密力火者王即為東察合臺汗也先不花汗,[38]而魏良弢先生對此也只是在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中提到:也密力虎者王疑與亦力把力也咩力火者王或也密力虎者為同一人。[39]對于此一問題,田衛(wèi)疆在《十五世紀東察合臺汗國歷史探幽》中認為:土魯番也密力虎者與亦力把力也密力虎者王系同一人,也密力火者王與土魯番之也密力虎者亦為一人,也密力虎者系也先不花之王子。[40]
兀隆各之與兀也思。關于兀隆各與兀也思之世系,史載失詳,田衛(wèi)疆在《十五世紀東察合臺汗國歷史探幽》中提到:兩者或系一人之異稱,很可能是以為東察合臺汗國的皇室國戚。
明代史料一直視土魯番為一獨立存在之政權,因之文獻之中始終以“土魯番王”而稱土魯番地面之統(tǒng)治者。到了清朝初年,在其對清朝的貢書表文之中,也一直以“土魯番國王”[41]、“土魯番汗”[42]自稱。乾隆十九年,準噶爾汗國內(nèi)訌,阿睦爾撒納、車凌等率眾投奔清朝,清朝平定準噶爾之機業(yè)已成熟。值此大軍臨行之前,清朝派遣官員奔赴瓜州,對東遷之土魯番居民“編旗隊,置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參領、佐領、驍騎校各員,如哈密例”,[43]從而在土魯番建立了八旗牛錄制度,至此,土魯番正式納入到清朝統(tǒng)治之下。之前雖則早于 1680年噶爾丹就出兵南疆,消滅了葉爾羌汗國,但是其并沒有在土魯番地區(qū)建立直接的政治軍事統(tǒng)治,而是通過東察合臺汗國之諸王裔進行間接治理,因之,對于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也應下延至乾隆十九年前后。
關于清朝之土魯番王統(tǒng)之概況,前人之研究多至于 1680年,概由準部南下,汗王為其所制,但準噶爾在東疆及南疆之統(tǒng)治還多賴土魯番原諸王裔而進行,因之,魏良弢在《對清代漢文史籍中有關葉爾羌汗國記載的一些考釋》[44]中對阿都剌因汗諸子進行了考證
阿都剌因汗諸子:
巴拜汗以后土魯番諸王之概況,王希隆先生在《吐魯番察合臺后裔與清朝》[46]、《阿克蘇爾坦考》[47]、《新疆統(tǒng)一之前維吾爾人與清朝之互動關系及清朝之政策》[48]諸文中有具體研究:1680年以后,活動在土魯番一帶的察合臺后裔主要有:
額爾克蘇爾唐 (阿不都里什特汗之子)[49]、素勒坦阿哈木特 (馬哈麻特木明阿克巴什汗之子) -莽蘇爾 (素勒坦阿哈木特之子)、哈什木 (素勒坦阿哈木特之子)[50]-阿布勒 (哈什木之子)。[51]
阿布勒之后,土魯番諸王后裔逐漸“式微無考”,[52]淡出了土魯番地區(qū),代之而起的是額敏和卓家族在土魯番地區(qū)的活動。
土魯番王統(tǒng)之世系,主要集中在東察合臺汗國、葉爾羌汗國、以及清初之準噶爾汗國研究之中,對此國內(nèi)外諸多學者多有涉獵,且成果頗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土魯番王統(tǒng)研究中存在著史料問題。首先從漢文文獻觀之,其有關史料主要散見于《明實錄》、《明史》、朝臣奏疏及相關筆記之中。雖則相對較為詳實,但是,由于政治之關系,漢文史料大多歸屬于間接史料。而穆斯林史料及波斯文獻雖則直接,但卻失之于嚴謹,雖兩者可以相得益彰,但是囿于語言之故,使得后人對于土魯番王統(tǒng)之研究造就了諸多不便。以致于諸家在諸問題之上各成一體,沒能形成統(tǒng)一之共識。其次,明時期土魯番史料之匱乏固為研究之中一大問題,但由于語言文字之羈絆,也是在土魯番王統(tǒng)之上難以有新的突破之誘因。
由于諸家所用之史料不同以及中西、今古語言之差異,造成了研究之中的紛雜局面。在目今之史料情況下,就土魯番王統(tǒng)研究之中諸端,學界短時間內(nèi)尚難就某些問題達成共識。雖則如是,但今來在土魯番王統(tǒng)研究之中,業(yè)已形成諸國(東察合臺、葉爾羌)、諸王 (東察合臺系、非東察合臺系)、諸代(元末、明、清初)合一的狀況,因之對于土魯番王統(tǒng)之構建,亦應自 14世紀始至 18世紀終,且亦打破地域界限,融合土魯番地面活動之諸王而成。但由于上述諸多問題目今尚未明了,因之,其重構之詳細工作尚待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1]林幹,高自厚.回紇史[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369-370.
[2]劉國防.關于明代前期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的幾個問題[J].新疆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7,(4):36-40.
[3]孫振玉.明代別失八里 (含亦力把里)-土魯番王統(tǒng)考述 (從黒的兒·火者至速檀·阿黑麻)[J].西北民族研究, 1990,(1):121-133.
[4]陳高華.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J].民族研究,1983,(2):26-34.
[5]魏良弢.明代及清初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 -兼述東察合臺汗國之變遷[J],歷史研究,1986.6:145-160.
[6]魏良弢.東察合臺汗國與葉爾羌汗國統(tǒng)治者世系和年表 -對阿塞穆什金 <察合臺兀魯思東部統(tǒng)治者年表 >的補正[J].新疆大學學報,1988,(2):42-48.
[7]田衛(wèi)疆.明哈密、土魯番速檀(王)世系補正[J].新疆大學學報,1986,(3):50-55.
[8]田衛(wèi)疆.關于明代吐魯番史若干問題的探討[J].吐魯番學研究 -第二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51-58.
[9]M·Rossabi:Ming China and Turfan,1406—1517,—CentralAsiatic Journal,vol,16,No,3,1972;China and InnerAsia from 1368 to the PresentDay,London,1975.
[10]Oda Juten:Uighuristan.—Acta Asiatica,34,1978.
[11][蘇]Ф.基穆什金著,潘志平譯,陳詩教校.察合臺兀魯思東部統(tǒng)治者年表 (禿魯黑帖木兒系)[C].中亞民族歷史譯叢,1985:68-78.
[12]陳高華.明代哈密、吐魯番資料匯編·寫亦虎仙供詞[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444.
[13][日]堀直.關于明代的土魯番[C].待兼山論叢,第 8輯,1975.
[14][日]小田壽典.畏兀兒斯坦[C].東方學通報,卷 34,第 6期.
[15]M·Rossabi:Ming China and Turfan,第 215頁;并見其 China and InnerAsia,第 36頁.
[16]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著,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譯,王治來校.拉失德史 (第一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277.
[17]田衛(wèi)疆.十五世紀東察合臺汗國歷史探幽[J].民族研究,1988,(5):89-96.
[18]田衛(wèi)疆.關于明代吐魯番史若干問題的探討[J].吐魯番學研究 -第二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51-58.
[19]高昌館課第 37篇[C].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20]明憲宗實錄 (卷 194)[C].成化十五年九月甲子條:囊者土魯番速檀阿力并吞哈密……今雖譯報速檀阿力死,而克伯速檀又欲占其地.
[21]A History of theMoghuls of CentralAsia,being the Tarikh-i-Rasbidi ofMirzaMuhammad Haidar,Dughlat,An english version ed,with commentary,notes,and map byN·Elias.The translation by E·D·Ross,London,1972.95.
[22]馬文升.興復哈密記、許進.平番始末;張雨.邊政考 (卷 5);葉向高.四夷考(卷 4);鄭曉.皇明四夷考(卷下);無名氏.荒?通考;徐學聚.國朝典匯 (卷 175);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 (卷 18);萬歷朝大明會典卷 107及楊一清,趙伸等人奏疏.
[23]明武宗實錄 (卷 39)[C],正德三年 (1508年)六月庚寅;后鑒錄之寫亦虎仙供詞;嚴從簡.殊域周咨錄 (卷 13)、慎懋賞.四夷廣記.
[24]明代及清初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 -兼述東察合臺汗國之變遷[J].歷史研究,1986.6:145-160.
[25]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拉失德史(第一編)[M].第 151頁。
[26]阿布爾·哈齊把禿兒汗著,羅賢佑譯.突厥世系[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149-151.
[27]顯貴世系 (Muizz alAnsab fi Shajarat SalatinMughul),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古代波斯文抄本第 67號.
[28]Khwandamir,Habib al Siyar,Histoire des khansMongols du Turkistan et de la Transoxiane,extraite du Habib Essiier de Khondemir,traduite du Persan et accompagne de notes,pa rM.C.Defremery,paris,1853.
[29]哈沙尼.完者都史 (Qashani,Tarikh- iUljaytu)[M].瑪麗婭姆·帕爾維茲波斯文原文及德文摘譯合璧本.哈沙尼關于伊利汗完者都的編年史,1304-1316年,德國哥廷根大學申請哲學博士論文,1968.
[30]巴托爾德著,羅致平譯.中亞突厥史十二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13.
[31]田衛(wèi)疆.絲綢之路與東察合臺汗國史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37.
[32]劉迎勝.東察合臺汗國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53.
[33]明史·西域傳[M].吐魯番條:其酋也密力火者逆僭稱王.北京:中華書局,1974.
[34]明英宗實錄 (卷 162)[C].正統(tǒng)十三年正月、卷 165,正統(tǒng)十三年四月.
[35]明英宗實錄 (卷 302)[C].天順三年四月.
[36]明英宗實錄 (卷 256)[C].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七十四.
[37]明史·西域傳,第 8608頁;明英宗實錄卷 136,正統(tǒng)十年十二月、卷 138,正統(tǒng)十一年二月、卷 139,正統(tǒng)十一年三月、卷 142,正統(tǒng)十一年六月、卷 224,廢帝郕戾王附錄第四十二,卷 267,郕戾王附錄第八十五.
[38]劉國防.關于明代前期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的幾個問題[J]新疆大學學報,1997,(4):36-40.
[39]魏良弢.明代及清初土魯番統(tǒng)治者世系 -兼述東察合臺汗國之變遷[J].歷史研究,1986,(6):145-160.
[40]田衛(wèi)疆.十五世紀東察合臺汗國歷史探幽[J].民族研究,1988,(5):89-96.
[41]清圣祖實錄 (卷 42)[C],康熙十二年五月癸未.
[42]清圣祖實錄 (卷 98)[C],康熙二十年十月庚寅.
[43]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卷 15)[C],回部要略 (一).
[44]魏良弢.對清代漢文史籍中有關葉爾羌汗國記載的一些考釋[J].新疆大學學報,1990,(4):32-36.
[45][日]羽田明.明末清初的新疆——關于回教史的研究[M].轉自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中譯本第 131頁.
[46]王希隆.吐魯番察合臺后裔與清朝[J].蘭州大學學報,1998,(4):97-103.
[47]王希隆.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00.
[48]楊建新.中國民族學集刊[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71.
[49]親征平定朔漠方略 (卷 28)[M].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
[50]皇輿西域圖志(卷 48)[M].雜錄二·四部·世系.
[51][52]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卷 117)[M].哈什木列傳.
K248
A
1671-6469(2011)02-0017-06
2011-03-06
郭勝利(1974-),河南洛陽人,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
(責任編輯: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