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嘉琛
免官復出要過民意關
□ 湯嘉琛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宜黃事件”被免職官員已悄然復出:宜黃前縣委書記邱建國將出任撫州金巢(經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主任,宜黃前縣長蘇建國任撫州市公路局局長。去年9月的宜黃事件中,邱書記曾率隊在機場攔截拆遷戶家屬,蘇縣長則帶人在醫(yī)院搶奪自焚傷重不治者遺體,二人隨后被宣布因對拆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而免職。
按照《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guī)定》,“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的黨政領導干部,一年內不得重新?lián)闻c其原任職務相當?shù)念I導職務”。單就程序而言,邱建國和蘇建國的復出并不逾矩;但從輿論反應來看,兩位“拆”出人命的問題官員重回官場,難過民意關。
一年前的宜黃事件,曾導致一死兩傷的局面。出于一種樸素的正義觀,很多關注宜黃事件的人都以為,媒體對這起事件連篇累牘的報道,網(wǎng)友對問題官員的憤怒聲討,以及高層領導的批示,可能會斷送個別庸官俗吏的仕途。然而,當初被免職的官員如今平穩(wěn)脫險,免職變成免責,與民意訴求大相徑庭,令人生疑。
失落情緒因邱建國和蘇建國的復出而起,更因為類似的“高調問責,低調復出”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的“潛規(guī)則”。曾因“華南虎照事件”被免職的陜西林業(yè)廳副廳長朱巨龍,免職兩年后調任陜西省輕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曾質問記者“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的鄭州市規(guī)劃局原副局長逯軍,免職僅9個月之后就已經在原單位復職,且職務未變;曾因溫州動車事故下臺的鐵道部原新聞發(fā)言人王勇平,幾個月前也已經前往波蘭赴任新職。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公眾對問題官員復出現(xiàn)象習慣性“過敏”,根源在于百姓對干部任免缺乏充分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何以至此?究其因在于,一些地方對問題官員進行虛張聲勢的免職處理,表面上尊重民意,實質上卻有糊弄民意之嫌。公眾普遍對“免職”存在誤解,以為免職是一種嚴肅的政治處分,殊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對公務員的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但不包括免職。免職并非一種處分,而是官員任免的一個普通程序,它甚至不會降低被免職官員的職級待遇,因此被有些網(wǎng)友喻為“另一種形式的帶薪休假”。
官員任免要先過民意關,是一種基本的政治常識;再次任用被免職的官員,尤其應該慎之又慎。一方面,免職官員復出的門檻太低,在客觀上可能會弱化問責機制的效果,降低其他官員對不作為、亂作為的風險認知;另一方面,有無視民意之嫌的免職問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惡化官民之間的信任關系。如果地方官員缺少民意的支持和百姓的信任,在今后工作中可能會遭遇一些阻力,甚至難以服眾,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其實,正如俗語所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沒有多少理性的人會固執(zhí)地要求將每個曾經犯過事的官員都逐出官場。如果問題官員能從公共事件中吸取教訓,進而提升自己的官德官品,未嘗不是百姓之福。只不過,能夠吃一塹長一智、知錯就改的官員,需要透明。
公眾對問題官員復出現(xiàn)象習慣性“過敏”,根源在于百姓對干部任免缺乏充分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因此,要想破解官員復出的吏治困境,首先要尊重和激活百姓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讓官員復出程序更加透明和公正,以充分的監(jiān)督來保證復出官員再獲任用的公信力,維護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權威性。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