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祥
[關(guān)鍵詞]評??;花旦和青衣;表演藝術(shù)
評劇是在我國北方流行的一大劇種,評劇與京劇、昆曲等大戲不同,屬于民間小戲,所以其主要行當以三?。ㄐ〉⑿∩?、小丑)著稱,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兩行。其中花旦一行較早,在元代的雜劇中就有這一行,元代的珠簾秀、天然秀、李嬌兒、張奔兒等女藝人均以擅長花旦雜劇知名。
花旦,是評劇小旦中的主要行當,它包括閨門旦、玩笑旦、刺殺旦、潑辣旦等。
從總體上講,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做工與念白。其中的閨門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潑的年輕姑娘,屬于小家碧玉一類的人物,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玩笑旦以扮演民間少婦為主,重念白,如:《小老媽開嘮》中的小老媽;刺殺旦主要扮演兇狠淫毒的婦女,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重做工,并擅長跌撲技術(shù);潑辣旦主要扮演性格爽朗活潑的女子,重做工,并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絕活,如:《活捉孫富》中的杜十娘、《打神告廟》中的敫桂英等。
我國早期的評劇花旦演員是男旦月明珠(1899—1923),原名任善峰,號久恒,河北灤縣人,是評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初年入慶春班,從成北才學藝,習旦行,曾和成北才一起創(chuàng)辦警世戲社,任旦行主演,并創(chuàng)造評劇旦行[反調(diào)]。
另一位評劇早期花旦男演員金開芳,河北灤縣人,也是評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
第一位評劇花旦女演員是花蓮航(1893—1958),天津人,自幼學習河北梆子和梅花調(diào),后入孫家班改學評劇,拜孫鳳鳴為師,演評劇小旦。她不僅是評劇史上第一位花旦女演員,而且也是評劇史上第一位女演員。著名評劇演員白玉霜、劉翠霞、新鳳霞等,都曾經(jīng)從師于她。
白玉霜(1907—1943),原名李桂珍,河北灤縣人,幼年習京韻大鼓,10歲拜孫鳳鳴為師,改學評劇花旦。她的表演真摯細膩,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感情,唱腔低回婉轉(zhuǎn),把評劇花旦的表演藝術(shù)推向一個高峰,世稱:“白派”。
此時期,還有花旦女演員喜彩蓮、劉翠霞、鮮靈霞、芙蓉花、張麗云、夏青、李憶蘭等,都為我國的評劇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將評劇花旦表演藝術(shù)推向另一個高峰的當屬新鳳霞,原名楊淑敏,天津人,生于1929年。7歲隨姐姐楊金香學京劇,13歲拜鄧硯臣等學評劇。15歲即主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愿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劉巧兒》、《花為媒》拍成影片,廣為傳播。她青衣、花旦皆能,而以花旦為主。其唱腔優(yōu)美動聽,嗓音甜潤清脆,創(chuàng)造出獨具一格的演唱風格,尤以花腔——疙瘩腔著稱,被譽為“新派”,其傳人有谷文月、劉秀榮、劉淑琴等。
另一位對評劇花旦表演藝術(shù)做出突出貢獻的評劇女演員是花淑蘭,原名葛淑蘭,河北唐山人,1929年生,幼年隨母親劉玉芳學藝,12歲又拜劉子西為師,劇目有《茶瓶計》、《牧羊圈》、《三節(jié)烈》、《楊三姐告狀》、《霓虹燈下的哨兵》、《黛諾》、《南海長城》等,她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俏美,繼承了劉翠霞、愛蓮君的藝術(shù)特長,并有所發(fā)展,被稱為“花派”。
繼承花旦“新派”的佼佼者,要屬谷文月,劇目有《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等。
繼承花旦“花派”的新秀,當屬曾昭娟,她在評劇《鳳陽情》中扮演的馬秀英,唱腔和表演,都深有“花派”的神韻,并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
評劇的青衣也同其他戲曲劇種中的青衣一樣,為旦角中的一個行當,原名“正旦”,后因穿青色褶子服而名“青衣”。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或中年婦女,重唱功。
評劇早期,尚未有女演員,男旦演員以金菊花、月明珠為代表,演出的青衣戲主要有《六月雪》、《桃花庵》、《珍珠衫》、《杜十娘》等。
青衣重唱功,所以評劇青衣的表演藝術(shù)主要體現(xiàn)于唱腔的演唱上,這包括嗓音條件、演唱技巧、情感、風格、韻味諸方面因素。
評劇早期青衣的唱腔,由簡到繁,不斷豐富發(fā)展。在不斷吸收冀北民歌(當調(diào)、道腔等)、樂亭大鼓、樂亭皮影和秧歌等民間音樂的基礎(chǔ)上,又借鑒了河北梆子的板式結(jié)構(gòu)方法,相繼形成了評劇青衣唱腔的[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反調(diào)慢板]、[跺板]主要板式與[鎖板]、[留板]、[墩板]、[扣板]、[甩腔]等落板方式,不僅旋律豐富優(yōu)美、婉轉(zhuǎn)悠揚,而且板式多變,為青衣唱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當時演青衣的幾位男旦,都各有千秋:金菊花以唱[大悲調(diào)]著名;月明珠創(chuàng)造了正調(diào)唱腔的板式和[反調(diào)慢板];張鳳樓則集金、月之長,并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高亢流暢、板頭準、旋律絢麗多彩、節(jié)奏富于變化的唱腔風格。
評劇發(fā)展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青衣、花旦兼演的女演員,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李金順、花蓮航等人。此時期的評劇青衣唱腔,更加豐富多彩。李金順將京韻大鼓的曲調(diào)引入評劇唱腔,令人耳目一新。她演唱高亢、明亮、緊湊、傳神,以“大口落子”的個性被稱為“自由調(diào)”,并被譽為“李派”?;ㄉ徍揭矊鹱雍兔坊ㄕ{(diào)的曲調(diào)引入評劇,并形成了自己樸素大方的演唱風格。
上世紀30年代是評劇正式形成時期,以“評劇皇后”白玉霜與另一位女演員喜彩蓮為代表,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她們精湛的演技、流暢自然、優(yōu)美動人的唱腔,贏得了江南廣大觀眾的喝彩。白玉霜擅演的劇目有《珍珠衫》、《玉堂春》、《秋海棠》、《桃花庵》等;喜彩蓮擅演的劇目有《可憐的秋香》、《孔雀東南飛》、《卓文君》等。
上個世紀50年代是評劇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評劇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成為全國聞名的戲曲劇種。此時的青衣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云、李憶蘭等。
小白玉霜是專演青衣的第一人,也是擴大評劇青衣主演劇目,把評劇青衣表演藝術(shù)推向一個高峰的代表人物。她主要的劇目有《小女婿》、《家》、《苦菜花》、《杜十娘》、《秦香蓮》、《金沙江畔》等。
新鳳霞是位全才演員,青衣、花旦兼演,以花旦為主。但她的青衣也十分精彩,且屢有創(chuàng)新。她主演的青衣戲有《祥林嫂》、《秦英征西》等,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韓少云主演的青衣戲有《珍珠衫》、《桃花庵》、《江姐》等。
李憶蘭主演的青衣戲有《無雙傳》、《樊梨花斬子》、《淚血櫻花》等。
評劇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藝術(shù),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不斷提高、代代相傳,一代勝過一代,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勝舊人。”□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