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謙卑的養(yǎng)育,幸福的擔當
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耶魯大學的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寫了一本在世界各地引起熱烈爭議的書。英文版叫做《虎媽戰(zhàn)歌》,中文版叫做《我在美國做媽媽》。蔡美兒嚴厲的教子方法讓美國人感到震驚:七歲的女兒,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禁止進食、飲水、上廁所,被迫一直彈琴到深夜?!拔以浽阡撉偾敖o過她一巴掌,只因她彈琴時手指不夠剛健有力?!庇纱艘l(fā)的討論一直延續(xù)到今年的“兩會”現(xiàn)場。代表、委員熱議“虎媽”式教育,發(fā)言中反復提及的主題詞包括:幸福感、幸福指數(shù)、創(chuàng)造性、活力、壓力、功利、尊重、共同成長。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家庭中總是處于被動的弱勢地位。美國前副國務卿、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庫珀認為,蔡美兒想通過自己的孩子再活一遍,是自私的。網絡上則有某旅美華人認為:當代美國文化的自私性使得“父母怕負責任,不敢干預另一個自我。”難道孩子除了做個給父母圓夢的替身,就只能扮演個多余人的角色?無論哪一種“自私”,都沒有跳出成年人狹隘而武斷的自我中心立場。在這個意義上,孩子能夠遇上一個理性、平和、友善、有分寸感的監(jiān)護人,是一種幸運。大部分父母沒那么完美,但總不至于殘忍虐待以致觸犯刑律。大部分孩子只能承受父母那可怕的局限,無論是“怕負責任”的冷漠忽略,還是“再活一遍”的瘋狂激情。
對于生命的真相,我們總是異常地隔膜?!兜赖陆洝啡恼抡f:“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绷职参嘟淌诜g這一段:“大道如水,源泉滾滾,盈滿而溢,或左或右,無所不
在!天地萬物,依恃大道而生長,永不分離。功業(yè)既成,卻不占為己有,覆育長養(yǎng)萬物,而不去宰控它?!泵恳粋€生命在天地間生長,都擁有一份本初的自由。那是因為這個宇宙容許他左右奔突,鼓勵他自我承擔。沒有絲毫的宰控和占據(jù),卻有無限的支持與包容。我們如果能夠善用這一份自由,就永遠不會與生命的根源失去聯(lián)系;我們如果能夠勇敢承擔自己的命運,就會得到生命能量的滋養(yǎng),我們會獲得真正的成功,會得到永久的祝福。這就是生命的真相。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的它自己的兒女。他們通過你而來,但是他們不是來自你……”韋恩·戴爾博士將它引作《道德經》三十四章的注釋,實在貼切得很。我們、父母和孩子,都是“生命渴望的它自己的兒女”啊。我們來到這星球有先后,我們無法創(chuàng)造彼此,所以也不能主宰彼此。但是我們需要彼此照應,互相帶領;我們需要彼此提醒,記得那根源。
蔡美兒要求兩個女兒每門功課必須得A,而前美國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公開質疑該書“把學業(yè)成功作為孩子通向理想職業(yè)的唯一途徑”。其實,還有必要追問: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爭取的成功?薩默
斯在講話中強調成長過程中的幸福感。具有幸福感的成功能否與學業(yè)成功相一致?蔡美兒非常注重兩個女兒技藝的學習,卻并未強調孩子內心世界的培育。在“學業(yè)成功”和“理想職業(yè)”之上,有著更高的理想,那就是個人和人類整體的恒久穩(wěn)定的幸福感。生命渴望幸福、渴望分享、渴望聯(lián)結,所以才會有音樂、有彈奏、有聆聽。在熱愛音樂的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欣賞藝術時,這本該是一個愉快的共識。蔡美兒的兩個女兒在逼迫中學習演奏技藝,這逼迫讓母親日益僵硬,讓女兒忘記感動,讓音樂成為任務,甚至是負擔。
那么,喪失理性的逼迫,父母的一廂情愿,又可能造成怎樣的惡果?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牛津數(shù)學天才”蘇菲亞·尤素福,13歲入讀牛津大學,她的父親是數(shù)學家,自創(chuàng)“加速學習法”。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她成為這種教育方法的示范人物。父親又逼迫她身心全面發(fā)展,苦練數(shù)學之余,每天打網球,成為全國21歲以下年齡段的8號種子選手。結果,蘇菲亞到第三年離家出走,只留下一句:“15年,我受夠了身心虐待,夠了……”故事的結局是她淪落風塵。這個自暴自棄的結局,顯然出自對父親的嚴厲教育的報復心理。成為數(shù)學天才,成為網球種子選手,這些一定不是蘇菲亞·尤素福來到世間所賦有的人生使命,不是她內心聆聽神秘召喚而蘇醒的深沉感動,而只是她父親強加給她的成功價值觀。但是,成為一個自暴自棄的風塵女子,又何嘗是她內心幸福之所寄?一個悲劇,緣自愚昧的教育者難以遏制的宰控和占據(jù)的欲望,那些未曾自我反省的強勢父母,為了挽留住你曾經忽略的那份幸福,請引以為戒。
順便說一下,在《虎媽戰(zhàn)歌》引起的討論中,人們將“虎媽”的做法稱為“東方教育模式”的具體案例,這實在荒謬得很?!兜赖陆洝防镎f:“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親子關系當中,最好的教育是無形的,你的思考和行動,你的生存本身,就構成了對孩子最好的帶領和提醒。你們在安靜而默契之中共同成長。這就是“不知有之”。然后你也可以多多地給他表揚和鼓勵,當然這需要你發(fā)現(xiàn)他獨特的智慧與美。你會幫助孩子找到自信,會幫助他成為自我承擔、獨立發(fā)展的個體。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和人生使命之后,他就不需要一味將意義建立在取悅他人的基礎上了。他知道他要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到;他也知道他將付出的代價,但他不在乎。下流的教育是恐嚇,是傷害,因為你除了毀掉一個完整健康的心靈之外,將一無所獲。這就是東方教育的精髓所在。老子這樣啟發(fā)弟子,孔子也一樣。對“孔顏樂處”(孔子和顏回的幸福感)的尋找,恰是后世儒學的一條基本線索。自古以來,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在幸福感之中引領生命成長。今天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們,為什么聽不到這些來自根源的聲音呢?■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
叩問心門欄目開設“心理CT”,測試答案解析請見www.jcfyzz.com 心理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