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苛刻捐款”的價值所在
近日,“史上最苛刻捐款”,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無疑是對現行捐款體制的一次挑戰(zhàn)。眾說紛紜中,所體現的亮點和價值又有哪些?
做好事還需把事做好
娜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碩士生導師
曹德旺的捐款之所以被稱為是“最苛刻的捐款”,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募基金會通常都是由政府主辦,并代表政府。捐贈者的善款通常都要被收取10%左右的管理費用于“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并已經形成了共識。曹德旺不但挑戰(zhàn)了政府基金會的權威性,將10%的管理費降至3%,還提出了監(jiān)督基金會的條款、設立了懲罰機制,這無疑撼動了公募基金的權威性。
事實上,從基金會的性質來看,基金會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yè)為目的”的非營利組織,并不是政府組織。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非營利組織的盈余不能用于分紅。因此,基金會的資金剩余不能像企業(yè)那樣將利潤進行分成,也不能變相作為工作人員的收入,其行政經費和人員工資被限制在經費的10%以內。但是,并不能因為基金會是從事公益事業(yè),為民做好事的機構,就能確認捐款人所捐的善款則一定能夠做到有效、合理的使用,不被濫用、貪污和浪費。因此,建立基金會的問責機制,使基金會得到良好的治理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常來說,由于基金會是被委托機構,也就是說捐款人委托基金會來運營管理其善款,完成其公益使命。同時,正是因為基金會從事的是公益性使命,法律賦予它享受免稅等優(yōu)惠政策。因此,被賦予權力的基金會就應該有義務向相關關系者負責。也就是說基金會業(yè)務的執(zhí)行就應該受到各個方面相關主體的制約,形成多方的問責機制。如政府用法律和制度作為契約來約束基金會的合法性;捐款人要求了解善款的使用情況;志愿者要求自身提供服務的價值得以體現等。作為基金會執(zhí)行機構的理事會應該代表各方問責主體來治理機構,使之有效、合理、公正和透明。
但是,由于我國的公募基金會是由政府設立,長期以來公募基金會代表政府,因此,基金會的執(zhí)行機構多以執(zhí)行政府的政策為主,鮮為關注其他問責主體:如捐款人、志愿者、受助人、公眾以及其他合作主體。似乎形成了一種印象,那就是公募基金會一定是代表民眾的利益,公募基金會所做的一定都是好事。但是,事實上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問責機制,法律不完善,這些年公募基金會飽受非議。暫且不說基金會自身的一些丑聞讓民眾質疑,基金會下?lián)艿纳瓶畋粚訉颖P剝、浪費、也使得民眾踴躍捐款的積極性深深受到了挫傷。
曹德旺附帶條件的捐款則是捐款人行使問責權利的開始。雖然,曹德旺似乎挑戰(zhàn)了基金會的權威性,可卻不能不發(fā)人深省。因為,此次事件的關鍵不在于管理費是3%還是10%,而是透露了隱藏在其背后的公募基金會公信力的危機。
眾所周知,基金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相關關系者:政府、捐款人、志愿者、公眾和其他合作者,對于基金會來說,捐贈人的善款是他們生存的根本??梢钥闯霾艿峦O立的懲罰機制,目的是要督促公募基金會合理、有效地使用善款,這也折射出另一個道理,那就是公募基金會不但要做好事,而且還要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