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敬波
明星醫(yī)療廣告讓誰臉紅
文/郭敬波
新年伊始,電視熒屏上明星醫(yī)療廣告仍很活躍,趙忠祥極富感召力的話語“早一天服用長城利腦心,就可以早一天和心臟病、中風偏癱說再見”;香港明星曾志偉的形象反復穿插在十幾分鐘的“白馬寺痛消貼”廣告短片中。(1月13日《光明日報》)
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廣播電視廣告播出管理辦法》于2010年1月1日實施之際,諸多媒體都高調報道了此辦法,并用“壽終正寢”這幾個字來形容明星醫(yī)療廣告的終結。而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熒屏上“星”光不斷的醫(yī)療廣告,讓人說什么好呢?
趙本山有句比較經(jīng)典的醫(yī)療廣告很是調侃:“別看廣告,看療效!”而事實上,明星效應能明顯提升廣告效果,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蟻力神、眼保姆、藏秘排油、婦炎潔……當人們聽到這一連串商品名稱的時候, 首先想到的, 恐怕不是商品本身和療效,而是曾經(jīng)代言過它們的那些明星——趙本山、文清、郭德綱以及付笛聲、任靜夫婦……廣告業(yè)靠著現(xiàn)代強大的媒體推手,造就了一個“眼球經(jīng)濟”時代。僅僅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就可以獲取經(jīng)濟收益,注意力顯然已成為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
作為個體資源,注意力是有限的,但是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它又是非常豐富的,并且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引發(fā)的經(jīng)濟效益卻具有幾何倍增的作用。所以,廣告之中明星出賣的并不是明星自己,而是我們一雙雙關注的眼球。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wǎng)絡……在無孔不入的廣告宣傳攻勢下,與眼球一起被“綁架”的,還有我們的思維方式。
廣告業(yè)關于明星廣告有一個專業(yè)的名詞叫“匹配度”,就是明星與其所代言產(chǎn)品間的一致性程度,被認為是決定明星代言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消費者所感知到明星與產(chǎn)品匹配得越好,則其代言效果可能越佳,這被稱為“一致性假設”。醫(yī)療學科是一門高深的自然科學,而明星也許只有在舞臺上才有穿上白大褂裝裝樣子的機會,醫(yī)療與明星,從“匹配性”來說,兩者似乎相去甚遠。而事實上,明星藝術形象有時候也容易給人一種誤導,比如范偉因為成功扮演了《劉老根的故事》里的李寶庫,而得了一個“藥匣子”的綽號,于是范偉再次以李寶庫的形象出現(xiàn)在屏幕,吆喝著:“腰腿痛,風濕病,請服萬通筋骨片,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彼坪趼犉饋韷驅I(yè)。
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廣告創(chuàng)意,比如潘長江做的“比你高”鞋子廣告。比鞋子高很多的潘長江手拿一只鞋子在電視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詞:“穿上‘比你高’,長得比我高!”潘長江至今也沒有長高,估計也不會再長高了,許多人腰包里的錢倒是源源不斷地流進了商家的賬戶。怪誰呢?崔永元早就提醒過大家了:“現(xiàn)在社會上第一你不能信廣告,第二你不能信天氣預報,第三你不能信娛樂報道?!蹦銏猿忠牛植坏妹餍?,只能怪你自己缺心眼兒。
在千夫所指中,明星醫(yī)療廣告終于被禁。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明星醫(yī)療廣告并沒有像媒體報道的那樣“壽終正寢”,而是“死而復生”重現(xiàn)熒屏?!拔液鷿h三又回來了”——電影《閃閃的紅星》里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形容明星們的強勢與觀眾的無奈,也許再合適不過了。
明星們緣何敢越法律的“雷池”?很明顯,區(qū)區(qū)萬元的罰款與動輒百萬的廣告費相比,如九牛一毛不足惜,“溫柔”的處罰力度,如撓癢癢一樣不足懼。仍然能拿到大把的銀子,明顯的臉不會紅;某些管理部門時不時可以罰點款自肥,他們的臉不會紅;電視媒體創(chuàng)收了廣告費用,他們的臉不會紅;虛假產(chǎn)品借明星們的金口玉言賣火了,商家的臉不會紅。
該臉紅倒是咱們老百姓,人家只是如廣告一般隨便說說,咱就又當真了,說咱缺心眼,服!■
圖:季平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