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雯
“慢慢地,常平縣的群眾就有了議論,人們議論的時候還帶著一種慍怒和鄙棄?!薄冻F矫悦躁嚒纷詈筮@一句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兩萬兩千多字的小說,力量集中在這句話上。公眾輿論的翻云覆雨、虛偽、虛空與冷酷,小說家逼人的冷靜和心底的波瀾,盡顯于這一句話中。一篇敘事性作品,前前后后的曲折,能自然而有力地結(jié)出這一句話,它在藝術(shù)上就是成功的。
覃達是在和誰戰(zhàn)斗呢?無賴、惡棍扁中仁及其統(tǒng)領(lǐng)的黑惡勢力?失足接受一次賄賂因此受到的赤裸裸的要挾?常平的貪腐及惡劣的治安狀況?是,又不是。他的最大的敵人,是他在常平人中的“口碑”,是他無法擺脫又借以確認自身的公眾輿論。為樹立和維護“清官”形象,他在城建局長和縣委副書記任上,“一直住在城建局宿舍一棟破舊的樓房里,”妻兒老小,受盡生活的委屈。在受賄之后,為了“縫合”清官形象,他在扁中仁長達七八年的威脅下忍氣吞聲,一次次不情愿地充任扁中仁攫取社會財富的黑手和囂張為惡的保護傘,并為此受盡精神煎熬。他不是為扁中仁活著,而是不敢碰觸“為官清廉”的口碑和招牌。在政府賓館三樓奮勇的一跳,釋放了他全部的委屈和不甘:走錯一步,為什么就不能回頭?覃達的故事告訴我們,當(dāng)“清正廉潔”變成身在官場的招牌,其森然威壓不啻于古代的貞節(jié)牌坊。
然而,當(dāng)個人執(zhí)持被公眾“口碑”所左右,生難安,死亦難安。覃達為公眾活著,因為珍惜這個公眾形象,他才決絕地選擇死亡來洗刷自身??墒?,公眾為他死亡的價值提供了“擔(dān)?!眴幔磕莻€給予他“口碑”的公眾,在他死亡的時候,站在生命的哪一邊?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覃達“口碑”的倒掉,而且是“口碑”制造者對他生命的“鄙棄”。這真是令人傷感并感到凄涼。從來都是公眾的“意見”支配著我們的生活,但當(dāng)我們尋找責(zé)任者的時候,“又可以說‘從無其人’”。所以,公眾“口碑”沒有真誠,沒有對生命的尊重。
老父老母親理解他的善良和小心,妻子鄒敏體諒他的苦衷,那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農(nóng)村姑娘”金卉,原來是他至親的人。70萬元受賄款,取之不義,用之有情,仿佛一次性買斷了他在“口碑”下的生命。覃達的故事是個悲劇。其中悲劇性問題是,我們的社會生態(tài),把官分出“清”、“濁”,可曾把為官者當(dāng)作“人”?官場中人,什么時候脫去為官的枷鎖,不需用死亡來證明自己的真誠?
覃達孤獨地死去了,還有人繼續(xù)穿行在公眾的“迷迷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