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石橋已有些殘破了,沾滿了歲月的征塵,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少了幾分人煙,多了幾絲靜寂。
頑童已不再在石橋上嬉戲,橋身從頭到尾都長滿了野草。蒿草結(jié)出穗子,總是在夕陽下?lián)u搖晃晃,像是要把水里老人的身影搖碎了。
在夕陽的余暉里,你總能看見一個落寞的身影在橋上。老人總披著一件不知什么年頭的中山裝,顏色已經(jīng)有些發(fā)灰了。他臉上的皺紋像是被大雨沖刷后的山坡,布滿了道道溝壑,整日被太陽照曬的臉龐長滿老年斑,嘴里時不時吐著煙圈,接著就是猛烈的咳嗽和沉重的嘆息。岸邊的石條,被河水浸潤得不辨顏色,遠看就像一本文字斑駁的古書疊摞著,又像極了老人的寂寞。
老人有時蹲在橋邊拔著野草,看似輕松的活,老人卻干得特別地慢,好像總也拔不完;有時扛起鋤頭將小橋周圍的青苔小心地除去,每回都弄得大口喘著粗氣;有時靜坐在石橋邊,吧嗒著自己的煙斗,抬頭望望天空,深沉寂靜;有時呆望著水面,似乎要把水看個透。而橋下的水總像鏡子一樣平、藍天一樣清,拉長的水草也只是輕輕地浮動著。
聽人說,十幾年前的那場洪災(zāi)帶走了他唯一的兒子。那時水漫過了橋面,一個在橋上嬉鬧的孩子不慎跌落,老人的兒子縱身一躍,用全部的力氣把孩子拖上岸,自己卻因為體力不支被湍急的水流沖走了。
一場洪水,沖走了老人的兒子,也卷走了老人的幸福。兒子走后,老人忙里忙外,召集村民建了水泥鋪成的新橋。人們只道老人一家的好,卻忘了老人的傷痛。
慢慢地,這石橋冷清了,只有偶爾走過的老人。
冷清下來的石橋也像一個風(fēng)燭殘年的孤獨老者,日日夜夜地看著遠去的流水,正像老人日日夜夜地看著遠去的歲月。
當(dāng)醉醺醺的落日搖搖晃晃飛起漫天酡紅時,當(dāng)鄉(xiāng)村被壯美的寂靜籠罩時,人們總能發(fā)現(xiàn)這個在余暉中的老人,被拉得很長很長的影子,顯出淡淡的孤寂。
老人站在橋頭,或許表達著一種思念,或許他就是一座老橋。
何以攻玉
本文以橋為線索,敘寫了老人與橋的有關(guān)故事,描繪了一幅老人與橋的畫面,傾訴著濃濃的情意。
小作者仿佛一位丹青高手,我們隨著小作者的筆,見識了滄桑的老橋,我們因為老橋而走近了孤獨的老人,認識了老人,“在夕陽的余暉里,你總能看見一個落寞的身影在橋上”,聽到他的咳嗽、嘆息,目睹他拔草、鋤苔、抽煙和發(fā)呆……
我們又隨著小作者的筆,讀懂了老人。他在喪子的悲痛中召集村民建起了啦泥新橋,老人站在橋頭,年復(fù)一年地思念著舍己救人的兒子,守望成一座孤獨寂寞的思念之橋!真可謂情深意長!
本文巧用修辭,使語言頗富張力,十分耐讀。比如,“蒿草結(jié)出的穗子,總是在夕陽下?lián)u搖晃晃,像是要把水里的老人的身影搖碎了”,賦予篙草以人的情感。再如,“岸邊的石條,被河水浸潤得不辨顏色,遠看就像一本文字斑駁的古書疊摞著,又像極了老人的寂寞”,把老人的寂寞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