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淺水者見魚蝦,潛深淵者識蛟龍?!?/p>
做新聞的成功之處,就是能“抓到大活魚”。要能“抓到大活魚”,就要俯下身、彎下腰,“潛到深水里”,更要扎根基層、貼近群眾,才能讓“大活魚”富有生活氣息,產(chǎn)生真情實感。
走基層、潛深水;練真功,獲真知;聽民聲,解民意。從本期開始,《民生周刊》為期一年多的“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式開欄見刊了。
對于我們來說,本次“走、轉(zhuǎn)、改”活動,能加強廣大采編人員的群眾路線教育,進一步推動廣大采編人員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xiàn)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編輯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采寫新聞。當然,“潛深水”“抓活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要有一手真功夫,有一套硬本領(lǐng),做到愿抓、能抓、抓得住。這就要求我們:
一要真正下得去,“打起背包、邁開雙腿、眼睛向下、彎下身腰”,到群眾中去,到基層中去,到生活中去,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中學(xué)習(xí)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讓新聞報道散發(fā)泥土芳香、傳遞基層之聲。
二要吃得苦,要對群眾有深厚的感情,對面臨的困難有吃苦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鶎庸ぷ鳝h(huán)境是落后的,甚至相當艱苦,但“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與群眾打成一片來挖掘素材,與生活融為一體寫出好新聞,在“一頭汗兩腿泥”中才能寫出精品。
三要抓得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主動擦亮“新聞眼”,尋找社會新聞“聚集點”,善于捕捉“好線索”。在采訪過程中,要關(guān)注新聞事件反映出來的深層次問題,通過深度報道,分析和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僅讓受眾知道“看什么”,還知道“怎么看”,更能知道“怎么辦”。
作為以“堅持正確導(dǎo)向,報道百姓生活,反映民情民意,促進和諧民生”為辦刊宗旨的《民生周刊》,“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本是題中應(yīng)有之意,更是刊物繼往開來、貫穿始終的立身之本。《民生周刊》是植根于社會基層,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的。回顧《民生周刊》創(chuàng)辦一周年的歷程,雖說剛剛起步,卻是沐浴著順風順水,任重而道遠。
基層處處皆沃土,我為民眾鼓與呼?!睹裆芸返膯T工都有一個共識: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就應(yīng)該是走基層!基層是我們與民眾血肉相連的臍帶,也是《民生周刊》成長發(fā)展的沃土。從油田礦井到車間班組;從田間地頭到草原牧場;從邊防哨所到連隊營房;從科研基地到校園課堂;從居民社區(qū)到醫(yī)院病床;從機關(guān)科室到超市銀行……到處都有我們的關(guān)注點和聚焦點。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思想之根。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
“潛深水”“抓活魚”,《民生周刊》將借助此次“走、轉(zhuǎn)、改”的東風,以更新的面貌呈獻給讀者!